-
1 # 輕擷棠梨
-
2 # 新農村廚師
前面曾經出過兵,奈何準備不足,都遇上了暴風季,船毀人亡。都以失敗而告終。
況且,就當時的航海技術,倭族隔海甚遠。又不是陸疆接壤,一個小島國家,猶如雞肋。所以,就當時形勢,大可不必勞民傷財,跨海遠征。
-
3 # 名留青史
因為劉伯溫一直都認為日本的位置得天獨厚,四面環海,會讓明朝很不容易攻打進去,失敗的風險很大,貿然前去,可能讓剛建立起的國家毀於一旦,還可能給老百姓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加之忽必烈打日本好多次都遇到颱風,軍隊受到重創,甚至全軍覆沒。國家沒強盛,颱風沒摸清楚,不宜攻打。
-
4 # 白開水123456789
劉伯溫認為日本擁有大海的天險,冒然遠征只會勞民傷財,使自己損失巨大;而且日本就一彈丸之地,又不通教化,就算能夠用武力將其征服,也無法將其徹底同化;再加上相隔甚遠,統治起來比較麻煩,很可能還會遭其反噬,所以徵之無益。
-
5 # 隨緣羅光全
劉伯溫難阻朱元璋伐日本,是因為當時的形勢不利於出兵,一者天下初定,百廢待興。二者征戰多年,國力有待增強。三者日本屬島國,水戰未必能勝。伯溫一代謀神,深知其理,如果盲目出兵,以陸戰而伐水師,是以己之短而擊彼之強,就是取勝也必然是慘勝,當時的國力怎能承受這樣的損失呢,所以才力阻出兵日本。
-
6 # 禾木佳緣
看中國曆朝歷代 一朝代更替 一般規律是: 得天下, 安天下, 固天下, 之後才適合徵天下 .開國皇帝入主中原,首要是安民心 , 恢復生產 ..鞏固民生.獲取最廣大民眾對新政權的認可 , 能得到民眾的廣泛認可的政權 , 天下基本穩固.然後才可以討論征伐之事.朱元璋開國之初 ,應該做安天下固天下的工作.不適合遠隔重洋.去征伐日本國的.
-
7 # 夜寒說歷史
個人認為,當時的大明朝前有匈奴,後有韃靼。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與內部穩定,劉伯溫可能認為畢竟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一開始自然是先謀發展。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就好像你玩《帝國時代》,你也是一點點採集資源,才能造兵打仗吧。如果沒有雄厚的勢力,就去大人,那不是自討苦吃?況且比起天天種田的中中國人,似乎日本人更加通水性。如果自己都沒安穩就發兵便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這不是沒事找抽?所以劉伯溫深謀遠慮,為了大明的穩固才誓死阻攔朱元璋。而朱元璋也開始修明長城,就是防範韃靼的侵略,維護自己朱氏江山的穩定。
-
8 # 大史官
後來,朱元璋又派了使者趙秩,這一次,良懷親王還認為是蒙元的使臣,正打算捉住後處死,結果趙秩卻說:我大明神聖文武,非蒙古可比,有種就殺了我。良懷親王一聽,立刻認慫並厚待趙秩,還派僧侶到大明拜見朱元璋,表示願意稱臣。朱元璋一看,既然日本都稱臣啦,也就沒有必要再去消滅日本了。而這時的劉伯溫已經回老家養老去了,所以,劉伯溫應該沒有冒死阻攔朱元璋,都退休了也就沒有必要死諫啦!
-
9 # 江南華訊
書生誤國。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可別人偏偏在你家門口舞槍弄棒,怎麼辦?忍了?還是毛主席高瞻遠矚,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為新中國贏得了可貴的和平。因此,劉伯溫只能是一個封建帝王時代的謀士而已,沒有政治家的遠見。假如,朱元璋當時憑藉滅元之勢平定倭國,怎還會有後世之切膚之痛?
-
10 # 三餘書法
劉伯溫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他擔心的是明朝的千秋基業,擔心的是明朝的江山社稷,並不是在乎日本的生死存亡,而歷史證明,明朝採取的政策是正確的,彈丸之地的國家再折騰,它最終也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後代人一定會比現代人更聰明,所有問題就留給後人去解決吧。
-
11 # 生活情感日記
朱元璋得有多生氣?才想著去滅日本。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後,便派遣使者前往各國,一來是和各國友好交往,二來是宣告元朝已經被明朝取代,現在是朱氏的天下。
日本當然也是被訪的國家之一,在其他國都來朝拜願意稱臣時日時,接到使者來信的懷良親王卻無動於衷,並不在意朱元璋的國書。
如今朱元璋派人前去訪問,卻被無視,中國大國顏面何在?但是就因此而動兵未免興師動眾,不符合大國形象,於是第二年又寫封國書,派遣7位使者前去。
7位使臣到達日本後,將國書遞給懷良親王。懷良親王看到國書後,感覺到自己被赤裸裸地威脅,武夫出生的懷親良親王好戰而勇猛,哪裡會怕朱元璋的威脅?
一氣之下竟將中國五位使者都殺了,留兩名回去告訴朱元璋以顯自己不怕他的威脅,但是那兩位也得關押數天,才能放回明朝。
作為朝廷大臣,自己君主被罵,國家尊嚴被辱理應出謀劃策如何征戰,卻誓死阻攔,這又是何道理?劉伯溫向朱元璋表明了以下觀點:
其一,在元朝時忽必烈御駕親征,前後共兩次,但兩次均討伐失敗,損失慘重。第一次是因為元軍善騎馬與弓箭,卻不善於水戰,結果大敗而歸。
第二次是因為遇到颱風,根本無法東渡,而且自己的軍隊損失慘重,便是不戰而敗。可知若是貿然行動,明軍未必能凱旋而歸。
其二,建國初期,剛打完戰爭,大明江山根基未穩,軍資缺乏,而剛從戰火中出來的百姓飢寒交迫,理應先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不應再才將戰火點燃,不然就更加民不聊生了,民若是爆發,其主必亡。
之所以不出兵,並不是明太祖朱元璋不敢,而只是考慮到多層方面,權衡之下,即便是打了日本,也沒什麼好處。於是便沒再攻打日本,但是通過幾次事件,朱元璋對日本這個國家可算是深惡痛絕,並且將日本列為永不來往的國家。
《太祖寶訓》中,朱元璋就將日本列為“永不征討“,從而告誡子孫後代,不要為了逞一時之氣,而做一些得不償失的額行為。但是朱元璋卻沒想到,在若干年以後,這個被他無視的島國,卻成為明朝末期以及我們中華民族的大患,若他能看到這個結果,想來當年一定會踏平日本這個島國吧。
-
12 # 策神歷史
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
要是當初滅掉日本,怎會有後來的日本殘害我中華同胞。
但是在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這件事情上,不得不說劉伯溫確實是失算了。推背圖,燒餅歌的預言,劉伯溫怎麼就沒能預言到後來日本對中國人民的殘害呢?也許當時老朱屠盡倭人,現在日本只怕是中國的一個省了。
朱元璋要滅日本的由來大明初立,朱元璋為了揚中國威,決定派使者出使去周邊的鄰國,有日本、高麗、安南、占城這四個小國家。
而派出去的使者,到了高麗,安南和占城這三個國家反映的情況都還不錯,但是當到了小日本這裡就出現了麻煩事。派出去的7個使者,有楊載和吳文華被日本所拘禁,其餘五人皆被日本所殺。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日本的南北朝時期,在日本有南北兩個天皇,而所派出去的使者到了日本,也不知道要去哪個天皇,結果哪個天皇都沒有找到,居然非常倒黴的將這個詔書送到了南朝的懷良親王手中。
當時由於南北朝國內日本國內混戰,許多的日本浪人都跑到了東南沿海來當倭寇,這讓朱元璋非常煩惱,於是寫給日本的詔書,現在看來是非常的解氣。
“聖旨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你日本小子要是不認臣就,等著被我滅國吧!於是南朝的懷良親王在看到這份詔書之後,就出現了使者被殺的悲劇。
當朱元璋得知日本小子如此不識好歹,龍顏大怒,一代雄主,豈能受此羞辱,於是決定發兵征討日本。而此時劉伯溫卻站了出來,極力制止朱元璋。
劉伯溫為什麼要制止朱元璋呢?從當時的形勢來說,劉伯溫這麼做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一次,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徵東都元帥,當時有將近32,000人,900多艘戰艦攻打日本。第2次忽必烈將人數增加到了20多萬,戰艦達到4000多艘。然而兩次都不幸的遇到了颱風,元軍損失慘重,能回來的不過幾萬人。
朱元璋當時的明軍不比忽必烈當時的元軍強大多少,而且還有可能遇到不可預測的颱風,即使要打下日本,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活,劉伯溫自然不會同意。
最後也是朱元璋心中最大的問題,那就是西北尚未平定。元朝被滅之後,退居西伯利亞地區,實力還十分強勁,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這也是朱元璋心中一直以來的心病。一個不過是隔海的蠻夷小國,而一個是就在身邊的如虎大敵,孰輕孰重不用策神多說了。
-
13 # 亮月花郎
“古戍連山火,新城殷地笳。九州猶虎豹,四海未桑麻。”
在元朝和明朝兩朝之間,兩國先後對日本發動過或者準備發動過侵略戰爭,元世祖派遣大軍多次入侵日本,但是在日本臺風的影響下,日本的武士在岸上將元軍予以全殲,成為元軍不多的敗績。到了明朝之後,朱元璋繼續準備對日本發動戰爭,但是朱元璋的手下劉伯溫,就曾經用自己的力量保護過日本。
1:明朝建國後的局勢
其一:當時連年征戰不適合繼續擴張
當時朱元璋已經發動了多年的戰爭,雖然自己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百姓過上好日子,但是避免不了的就是要發動戰爭,這也會讓許多的老百姓受到戰爭帶來的傷害。當時的大明朝已經建立,軍隊也都嚐到了勝利的滋味,於是已經殺紅了眼的朱元璋希望自己能夠繼續擴張。但是這時候理智的劉伯溫則認為現如今已經發動了太多的戰爭,實在不應該繼續征戰,而是應該休養生息,讓百姓們過上安穩的日子。
其二:惻隱之心
劉伯溫作為一個擁有大愛的人也是很有惻隱的心,於是得知皇帝要發動戰爭滅了日本,其實最先想到的是日本那些無辜的百姓們,這些人沒有做錯任何事,但是卻忽然從天降下來禍端。如果攻打日本或許領土會得到更大的發展,但是對於那個地方的百姓們來說則是一場災難,於是善良的劉伯溫努力的勸說皇帝,制止這場禍端。
2:前朝失敗的借鑑
其一:元朝東征日本的經驗
在元朝的成立之後,元朝在四處征戰的時候,唯一遭到失敗的經驗就是東征日本的失敗。在和日本多次征戰的情況下,元朝的軍隊因為原始的運輸方式和補給的遭到了日本的迎頭痛擊。因為遭受颱風的影響,不熟系海戰的元軍在日本的國土上沒有援軍和補給的絕境下,多次遭到失敗,劉伯溫自然不可能不知道這事情,成為了一個原因。
當時的大明朝可以說是騰飛的,一個小小的日子根本不足以撼動這個強大的王朝,但是如果一味的對其進行攻打,其實是有點趕盡殺絕的意味。而彼時日本這個小國也根本沒法對明朝造成威脅,於是劉伯溫更是不贊成去攻打那麼遙遠的國家,還不如好好建設自己的王朝,也借鑑了元朝失敗的經驗。
-
14 # 執斧談史說事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和忽必烈一樣向日本派出使臣要他們稱臣納貢,結果也遭到了和忽必烈一樣的待遇使者大部分被殺了,因此朱元璋勃然大怒也想和忽必烈一樣派兵征討日本,但是最終卻沒有成行,反而把日本列為十五個不徵之國之一,據說朱元璋放棄討伐日本和劉伯溫大力勸阻有很大關係。
朱元璋之所以面對日本的羞辱惹氣吞聲是因為非常輕視日本,他把日本看作是不懂禮儀的蠻夷小國極度鄙視,認為它並不能給中國造成什麼威脅。而當時明朝的主要敵人就是退守草原的元朝殘餘勢力北元政權,因此在明朝剛剛建立百姓需要修養生息的情況下,朱元璋自然不願意過多樹敵覺得沒必要去征討日本,如果他知道今後日本給中國帶來這麼多痛苦的話說什麼也要蕩平它啊。
從經濟上考慮要打造一支征服日本的海軍花費是十分巨大的,明朝光是打造3萬人左右的鄭和艦隊就比較吃力了,要征服日本鄭和艦隊的規模顯然是不夠的。而日本土地又比較貧瘠就算征服了也沒有多少油水,所以中原王朝歷來都不喜歡不適合耕種的地區,對於那些偏僻貧瘠的地區也不大喜歡卻征服,大家想想看連北韓半島都放棄了還會想要日本嗎?
所以以朱元璋的聰明就算沒有人勸阻他也未必就會去征討日本,因為當時的日本在明朝看來確實難以構成威脅,經濟上又不划算征服了也沒有什麼油水還要鎮壓他們的反抗,而且跨海作戰風險也大,因此只好把桀驁不馴的日本列為不徵之國老死不相往來了,而且朱元璋對上的還只是日本南北朝時期統治九州一代的懷良親王想想都倒架子。
但是明朝雖然不想搭理日本,可是日本人顯然是沒有這麼老實就不惹中國,從元朝末年開始倭寇就不斷的騷擾中國沿海了,所以這時候開始中國就已經面臨著來自海洋的威脅了,此後日本就開始不斷想要從海上侵略中國,給中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和恥辱。
雖然在戚繼光等抗倭英雄的努力下倭寇之患逐漸平息下去,抗倭援朝戰爭中也給了妄圖征服明朝的猴子豐成秀吉一個慘痛的教訓,但是當近代以來列強入侵,海洋威脅成為中國主要威脅之後,崛起的日本就多次給了中國致命的一擊打斷了中國的復興和崛起,所以對於這一點今天的我們依然要高度的警惕,斷不可輕視這個喜歡偷襲的國家!
-
15 # 小祁說歷史
我們中國向來都是以禮待人,無論何時都是絕對不會去幹這種侵略外族的事情,但是當時小日本是真的把老朱給惹急了,老朱當時就要下令去打日本,但是最終是在劉伯溫的勸阻下才作罷了。那究竟是咋回事兒呢,惹得老朱大發雷霆。
話說老朱建立大明以後,就著手派遣使者出使日本並帶去了一封信,信中是這麼說的:
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賊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說得還是很硬氣的,意思就是你日本如果願意臣服,那就上表稱臣。如果不願意那就守好自己的疆土和人民,不要再讓他們為患東南了,否則就要打到你們日本老家去,你們自己好好想想吧。
結果一共5個使者到了日本,日本人二話不說就把五位使者全給殺了。日本人一直以來學唐朝,其實啥也沒學到,仍舊是一副蠻夷姿態。都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還沒開戰呢,你小日本就把老朱的使者給殺了。老朱這暴脾氣一上來,當時就要點驗三軍去攻打日本。
但是這個時候劉伯溫站出來了,他指出當前國基初溫,此時應該是與民休息的時候,勞師動眾必定不好,而且一百年前還有前車之鑑呢,老朱一想好像也是,也就作罷了。
原來,不僅老朱想要打日本,元世祖忽必烈也曾經想過打日本,而且最終付諸實施了,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失敗了,否則在元朝日本就被納入中國的版圖,在那建立行省了。
公元1274,忽必烈命令屯戍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戰船900艘出征日本。在成功登陸後,遭到日本人的頑強抵抗,未能深入。不久因為遭遇颱風,大部分戰船被毀,元軍只得撤回。
公元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出使日本,結果一到日本就被鎌倉幕府處死了。直到1280年這個訊息才傳到元朝,憤怒的忽必烈決定再次征討日本,並且組建了徵東行省(又稱日本行省),主持討伐大計。
公元1281年,元軍總共14萬大軍渡海進攻日本,但是無奈在海上再次遇到了颱風。元軍艦船在颶風襲擊下相互撞擊,遭到極大破壞,元軍士兵紛紛墜海溺亡。最終,14萬大軍生還者不足五分之一,第二次遠征日本就這樣失敗了。
劉伯溫正是考慮到當時大明的國情和忽必烈遠征日本的前車之鑑,才阻止朱元璋滅掉日本的。只是如果劉伯溫能夠算到幾百年中中國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是否又會力薦老朱傾全國之力滅掉日本呢?只可惜歷史上沒有這種神人,歷史也沒有假如! -
16 # 歷史文武君
在當時,日本時局也很動盪,處於南北朝時期,而很多人為了生活開始淪為海盜,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倭寇,於是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派人前去出使日本,見到了南朝的懷良親王,而書信中寫到:詔書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廷,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
被打的兩個使者回國之後,朱元璋非常惱火,想要出兵攻打日本,但是劉伯溫深知攻打日本的利與害,於便想辦法攔下朱元璋的想法,於是做了一個有關於難民的摺子,遞給朱元璋,朱元璋看到摺子之後深知劉伯溫的意思,加上劉伯溫用三點勸說朱元璋
,於是朱元璋放棄攻打日本,理由如下:
一、明朝剛建國,根基並不是很穩,而國內正需要修生養息,不便在於進行戰爭,人們渴望安定,若再戰,必定會引起百姓怨言。
二、吸取元朝經驗,元朝進攻日本因為不善於水戰,最終慘被而歸,忽必烈前前後後親征兩次,均以失敗告終。
朱元璋也是一位明白人,他也知道日本不是那麼好打,於是只能放棄這一想法。
但是日本的倭寇並沒有消停,反而變本加厲了,於是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再派人出使日本,並且責備“良懷國王”再次威脅要出兵日本,而日本則以“良懷國王”的口吻回信,口氣十分囂張,並且做好備戰準備,但是朱元璋知道後很是生氣,但是鑑於元朝的失敗,還是決定不予征討日本。
但是,懷良親王從來沒有當過日本的國王,而且1372年,也就是洪武五年就隱退了,當時的九州大名在對明朝的交往中,多假借"日本國王良懷"的名義,因此後來的"日本國王良懷"不是懷良親王本人。
而中國與日本,可能真的是仇家見面只是早與晚的事,之後的戚繼光抗倭、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都是兩家正面交鋒。
-
17 # 小語談情
說到朱元璋要打日本的原因,大家通過歷史書和百度都可以查到,當時元朝要打日本,結果沒有成功,朱玩璋建立了明朝後遣使者去日本要求進貢,可人家日本不旦不進貢,還將使臣及其他人囚禁起來,這便使得有意停戰的朱元璋大為光火,揚言要出兵攻打日本。
這時劉伯溫上前進言,前期經過和元朝的戰火洗禮,百姓己經民不聊生,如果此時再發動戰爭,無論是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都是現在的朝廷所無法承受的。所以在朱元璋的怒火過後冷靜下來他便知道這個決定魯莽了。
此時的劉伯溫則表現出來非常善解聖意,他看出朱元璋心中隱隱有悔自己所做出的決定,但是君無戲言,於是便決定給朱元璋一個大大的臺階下。他首先上書陳詞表示日本人確實罪不可恕,但是目前的朝廷應該以修養生息為主,待自己實力壯大後再圖後計,如果貿然前去發兵,日本地處遙遠,各種補給沒有跟上,則可能對國家造成大的災難。
朱元璋見劉伯溫如此懇諫,甚合他的心意,於是裝作明君納諫的模樣,嘆息著採納了劉伯溫的意見,但是也立下了條例,以後無論何時都不允許倭寇來犯我中華!
-
18 # 歷史小公子
第一,以史為鑑
在至元十年,忽必烈就派兵攻打過日本,到至元十八年,元太祖又一次進攻日本,但是這兩次的進攻都是以元軍敗而告終,
第一次幾千人,可以說是元政府不夠重視,但當第二20萬大軍渡海而去,還是以失敗告終,還落了個近乎全軍覆沒的下場,這如何不是一個諷刺人的事情?
而劉伯溫也好,朱元璋也罷,都熟知這段歷史,只要一提,大家就心有靈犀了!
第二,迫於時局大明朝剛建國不久,北方蒙古人尚未滅絕,而如果一旦用兵於彈丸之地的日本國,那必將是兩線作戰,空耗國力不說,還極有可能讓蒙古人得到機會反撲大明朝。
那麼此時最重要的絕對不是多樹立敵人,相反,與之結交才是上上之策!
孫武子就曾經說,伐交為上,兵戰次之。
第三,海軍,軍力薄弱!要知道當初朱元璋鄱陽湖戰勝陳友諒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了了!以小船戰勝陳友諒的大船!
而想要征服日本國這些海軍軍力明顯不足!強大不足以與元朝相提並論,富足又不足以與兩宋相比,那麼還指望朱元璋再創造一次奇蹟麼?
拜託,茫茫大海,朱元璋就是再幸運,也是會被這自然災害打敗的!
畢竟小船是無法與大船想提並論的!航行就是個問題,那到了日本領海,更加不用說了!
綜合以上所說就是朱元璋為什麼,不進攻日本原因了
-
19 # Z先生評說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通過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擁有了天下,推翻了元朝的腐敗統治。為了顯示王朝的威嚴,朱元璋就派使臣到四周的小國招安,要求進貢!
本來一切都進展的很順利,不動一兵一步就可以安定四海,朱元璋是很樂意見到的,然而到了日本那裡,朱元璋卻吃癟了——日本根本沒有理會什麼大明王朝,而是私自扣押了使臣。
這使得朱元璋大為光火,一怒之下就要發兵攻打日本。
這個時候,明王朝才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百姓和各個的將士們都經歷了長達幾十年的戰亂,社會經濟已經被破壞的不成樣子了。
這個時候如果貿然派兵攻打日本,必然會加重百姓的負擔,王朝的負擔,給剛建立的王朝帶來非常大的不穩定的因素。
百姓們終於等到了渴望已經的和平生活,當然希望有時間建設自己的生活,而且他們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王朝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二、前朝遠征日本,有慘痛的失敗先例!
元朝在建立之初,曾經出兵發動過對日本的戰爭,然而,因為天氣的原因,導致大量的戰鬥力白白折損於海上,日本是一個島國,封建社會的國家並沒有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不足以支撐發動對日本的戰爭。
這些,劉伯溫自然是清楚的看到的,朱元璋也應該能意識到,只是當時被憤怒矇住了眼睛。
有元朝失敗的案例在前,明朝在發動兵力攻打日本這件事上就更了應該慎之又慎了!
三、日本彈丸之地,根本不值得勞民傷財!
因為,古代沒有海權的意識,所以日本在古代封建社會的認知裡,根本就是一個毫無威脅的彈丸之地,除了他們像偉大的王朝學習和借鑑,根本沒有什麼價值的輸出,難道僅僅因為他們的傲慢,就發動不可預知結果的戰爭嗎?
作為皇帝身邊的智囊,劉伯溫自然要為皇帝考慮這方面的影響。
-
20 # 祗樹
留日學生因為恨日,便神往元朝,道:“那時倘非天幸,這島國早被我們滅掉了!”
這段話,摘自魯迅先生的《說鬍鬚》。
怎麼講呢?當時中國有很多留日的留學生,因為在日受欺負,便對此憤憤不平——憋屈的是,打又打不過、罵又罵不得,只好將希望寄託給厲害的祖宗,畢竟,大元朝若不是因“神風庇佑”,就滅掉倭寇了。
可是,按照當時的民族情緒,大元也是“韃虜”啊!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大元曾出兵征伐倭,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有此意。如果那些留日學生知道這段歷史,定然會“神往於大明”了。
朱元璋欲征伐倭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1368年,朱元璋錘翻了元朝之後,正式建立大明。
按照中國曆代王朝的傳統,新王朝建立之後,就需要向周邊各國派出使臣。一來,向友邦宣揚新王朝建立;二來,希望(強迫)友邦認可新王朝的合法性;三來,前朝的貢品,就由我朝代收了。
朱元璋非常詫異:小小倭奴,竟敢如此無禮?!
不過,考慮到元朝徵倭導致兩國翻臉,倭國內又處於南北分裂狀態,朱元璋便原諒了倭國的無禮,反而繼續向倭派遣使臣,要求他們納貢稱臣。
洪武四年,即1372年,倭國南朝的懷良親王遣使來華,向朱元璋奉表稱臣納貢。
按照明朝的朝貢規矩,番邦小國來華朝貢,就得按照大明的規矩來。可是,懷良親王派遣的使臣,對此非常怠慢,致使朱元璋龍顏不悅。
秉承“友好互助”的原則,朱元璋並未當場發作,而是選擇隱忍。
朱元璋的隱忍,並非無條件。
洪武初年,國內形勢非常不容樂觀,北元政權隨時有可能南下,西南諸地仍未統一,張士誠的殘餘勢力不斷騷擾邊疆,倭寇在中國沿海地區活動頻繁。
這些“不容樂觀”的勢力,除了倭寇可以通過談判來解決,其他都需要硬實力去拼。
因此,朱元璋沒有砍了這個無禮的倭使,實則有求於人,朱元璋對倭國的要求很簡單——管好你們的人,別讓他們來中國騷擾。時人記載:
“尋有島民,逾海作寇,數犯邊滷,多掠子女。皇帝一欲通兩家之好,悉置而不問,但令自禁之。”翻譯過來就是:你們倭國經常有島民,不當良民當倭寇,來犯大明邊界……這些以前的舊事,皇帝就不予追究了,希望你們能夠自己禁止倭寇。
要知道,倭國當時正處於南北朝動亂,這些倭寇,恰是因在國內混不下去了,才鋌而走險當倭寇。懷良親王連北朝的威脅都無法解決,哪裡有心情解決倭寇?
於是,此事不了了之。
懷良親王雖然不想管此事,朱元璋可是在時時等倭國的回話。等來等去,啥也沒有等來,朱元璋大怒,當即下了一道詔書:
“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寇海邊……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誘降不成,朱元璋惱羞成怒,轉而威脅倭奴人——
爾等倭寇,如果一意孤行去做寇盜,就別怪我老朱對你們不客氣了!到時候,老朱我將命令大明海軍揚帆起航,踏平你們倭國,幫了你們的倭奴國王,幫你們實現統一。
朱元璋的謀臣劉伯溫一聽,皇帝這是要來真的了?當時就慌了,連忙冒死給朱元璋上政治課,說:“我大明北方未定、西南猶亂,東南待安,賊人未絕。倭寇之事,可緩緩而圖之。”
朱元璋馬上得天下,豈不知劉伯溫言外之意?這是在將老朱的軍啊!
劉伯溫一言一字,都如針一般刺在朱元璋的心坎。可是,君無戲言,朱元璋身為皇帝,他也是要面子的呀!聖旨已然下達,怎麼能隨隨便便就收回呢?
朱元璋看到倭奴如此識趣,也就沒再提發兵倭國的事情了。
不過,倭國雖然奉表稱臣了,可始終對大明不誠,朱元璋對倭奴也沒好臉色,有事沒事兒就派遣使者過去,嚇唬他們一頓。比如,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這樣寫道:
“今彼國邇年以來自誇強盛,縱民為盜,賊害鄰邦,必欲較勝負見是非者歟?辨強弱者歟?至意至日,將軍審之。”意思是說:你們這些倭寇,還敢縱容倭寇犯我中華?是不是皮癢了,想讓我大明國的軍隊給你撓撓?希望你們仔細想想,別到時候後悔!
倭寇那邊兒呢,心裡清的跟明鏡似的,情知明國不敢發兵,那還不可勁兒回懟?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明朝最後一任宰相胡惟庸之死,其中有一條重罪就是通倭。
可見,朱元璋對倭國,非常的憤恨。
回覆列表
就是懷良親王的這個舉動,引得開國皇帝朱元璋十分的不悅。朱元璋心中升起來征討日本的打算,卻被劉伯溫攔了下來。有人說劉伯溫的這個舉動是向著日本人,其實不然。
其次,雖然當時的日本處於南北朝時期,戰亂不休。但是明朝剛剛建立,所有的事情還有待更好的去解決。軍心民心都不穩固。除此之外,北邊的蒙古各地還有騷亂,國家財政困難,許多的困難加在一起,如果此時出兵,能不能打勝仗是一個未解的謎題。並且在劉伯溫向朱元璋呈上一份關於難民的奏摺後,朱元璋長嘆一口氣。最後,朱元璋不僅放棄了平定日本的打算,還告訴子孫後代,時刻防範日本,但是不要輕舉妄動。
所以劉伯溫誓死阻攔朱元璋滅掉日本的這個舉動並不是向著日本人,並不是在乎日本的生死存亡。劉伯溫擔心的是,明朝的千秋基業和明朝的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