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鬼子為什麼反奉,而且還打著為國為民的旗號。假如郭鬼子最後真的勝利了,中國當時那麼多軍閥,他真的有辦法解決當時中國的現狀?最後死了那麼多東北人,奉軍內耗嚴重。到底是真的愛國還是爭權奪利挑起內戰?
-
1 # 阿沐傳語
-
2 # 快樂一生7452820641869
舉個例子
假如你業績挺好,人確比較高傲,不願意合群,身邊不如你的人都升職加薪,一直輪不到你,你會怎麼辦?既不願意捨棄當前的權勢地位等辭職從頭開始,瞅著機會還不就剩下造反了~~~
-
3 # 使用者845043984029
歸根結底,因為自己沒有得到自己心中認為該得到的一切,因此鋌而走險,可惜實力不允許,最終失敗了。
如果贏了,歷史會要改寫。
-
4 # 稻香村31197278
老郭是個政治矮子和莽夫,跟馮玉祥混的沒有幾個好下場。老張家對他不薄,而他腦子進了水,拉著人家兒子打老子,他不死誰死?至於他為啥要反,不管他內心有多少苦水,都不能破壞遊戲規則,當然老郭出來混,而且能在奉系混到那個成色,他不是泛泛之輩。估計還是生有反骨的老馮把水灌進老郭的腦袋裡了。
-
5 # 冰哥聊史論古今
郭鬆齡是近代民國時期奉系軍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和張學良的關係尤其親密。但是由於他在關鍵時刻發動了反對張作霖的起義,最後功敗垂成,結果被張作霖所殺。
-
6 # 閒史
關於郭鬆齡反奉,歷來飽受爭議。
有人說他是再造東北,為民請命,捨生取義的英雄。
當年瀋陽《盛京時報》有署名鐵生的一段話:“郭公為改造東三省之偉人,為民請命,奮不顧身,今不幸罹於死難,凡我同胞,同深悼惜。今敬撰輓聯一副,以哭當歌。上聯雲:“死者不復生,唯有前仆後繼,償我公未了志願”;下聯是:“忍者夫已逝,行將眾叛親離,盡他日依樣葫蘆”。
有人說他是為了一己私利,忘恩負義,枉顧民生的小人。
當年署名農民登在《盛京時報》的一副對聯:“論權、論勢、論名、論利,老張家哪點負你;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爾夫妻佔得完全。”
-
7 # 巨集川消防
郭鬼子沒有大格局,老張的想法和曹操的想法是一樣的,在曹操時期司馬懿是一直被打壓的,曹操深知司馬懿的能力但絕不重用他,因為他要把這份知遇之恩留給曹丕,老張也是如此,要把這份大禮留給小六子。這就是梟雄的不同之處,如果真要打壓郭鬼子,老張也不會讓他一直跟隨小六子了,其實大家都知道,小六子就是接班人。說白了就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郭鬼子名利之心太重,論心中格局和老張差的太遠了!
-
8 # 使用者9010075770170
郭鬆齡和妻子韓淑秀,都是接受新思想的進步青年。軍閥連年內戰,民不聊生,消耗國力,日本人虎視眈眈。張作霖與楊宇霆主張武力統一國家,在郭鬆齡的眼裡,是無法實現的。張學良也如此認為,只不過不敢反對他老子罷了。郭反奉,其一是要將同樣具有進步思想的張學良,替代他的老子以結束內戰。其二是與楊宇霆不睦。與楊代表的士官派和與郭代表的陸大派水火不容。尤其楊宇霆當上江蘇督軍,郭內心非常不快,常在張學良跟前發牢騷,張學良便每次好言慰藉。其三,與他的夫人韓淑秀全力支援是分不開的。國家的內憂外患,終於讓他們共同高舉義旗,打響了反奉的第一槍。
-
9 # 阿文的vsop
客觀的評論郭鬼子反奉,我覺得也不要相信某些磚家拔高他覺悟有多麼多麼高,也不要貶低他是個魯莽的愣頭青,其實客觀的分析他就是一個大軍閥手下的小軍閥,等他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裡有實力了,心裡膨脹了,心理不平衡了,他就開始向“大哥”叫板了,就像馮玉祥手下的韓復榘一樣,長大了就要自立門戶了……
-
10 # 天煞孤星155
主要就是分配不公問題!第二次直奉戰爭郭鬆齡功勞最大卻什麼都沒得到,張作霖想讓郭鬆齡將來輔佐張學良,但是郭鬆齡沒有那個心胸也等不及了!如果郭鬆齡不叛變張家父子,日本人還真的就不敢輕易發動9.18!
-
11 # 視野歷史
"郭鬆齡反奉 "是東北地區發生的。最大的一次戰爭動亂。這場戰爭風波幾乎推翻了張作霖的統治,整個社會為之震動。事件平息後,有很多說法,其中有兩種聲音最有代表性。當時,瀋陽《盛京時報》有一段署名為鐵生的報道。"郭公子,為東三省之改造,為人民不懈奮鬥。吾等同胞皆為之悲痛。謹寫一副輓聯,含淚而歌。上聯是這樣寫的 "逝者不復生,唯有追隨祖先的腳步,以彌補我父親未完成的心願";第二副對聯是: "忍者丈夫已過世,即將死去。眾叛親離,眾人效仿"。這個聲音代表了廣大民眾對軍閥統治的反對,是對郭鬆齡反時髦行為的肯定和無限惋惜。還有一種聲音,似乎代表了廣大民眾對郭鬆齡人格的理解。"農民 "在《京華時報》上發表的一副對聯這樣寫道。"論權力、論影響、論名利,老張家不是你的敵人。不孝、不仁、不義,爾夫婦佔完全。"
如果從張氏父子的角度看,郭鬆齡起兵反奉似乎不妥,但如果從人民厭惡軍閥統治的角度看,或者從順應歷史潮流的角度看,郭鬆齡反奉是義舉。今天,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這件事,如何評價郭鬆齡這個人?
沒有張學良,就沒有郭鬆齡。
郭鬆齡崛起於1919年2月,這一年,張作霖重開東三省講堂,郭鬆齡被調任戰術教官。在這裡,他遇到了張學良,命運從此改變。當時郭鬆齡36歲,張學良19歲,兩人一見如故,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和兄弟情。張學良曾這樣評價他與郭鬆齡交往的開始。"學良心動,而奇識,有羅為己用"。從此,郭鬆齡步步高昇,事業開始步入快車道。
畢業後,張學良擔任張作霖警衛大隊司令員,他向張作霖推薦郭鬆齡為副手。此後,張學良一升遷,郭鬆齡也升遷了。郭鬆齡從警衛旅參謀長、東三省巡捕廳二團團長的位置上,擔任調停志良和張作霖戰爭的先鋒司令。陸軍第八混成旅旅長,甲午戰爭東路軍第二梯隊副司令員,第二次甲午戰爭主力之一 第三軍副軍長兼奉軍第三方面軍副司令員,沒幾年就成了奉軍主力司令員。在張作霖的眼裡,郭鬆齡已經和他的兒子張學良平起平坐,他提拔郭鬆齡,就是支援張學良。
郭鬆齡對此心知肚明。1925年11月28日,也就是抗戰爆發後的第七天,郭鬆齡在《灤州晨報》上寫了《致張學良的一封信》,信中說得很清楚。"漢卿統帥,功勳卓著。這些都是公賜予的。因此,我一直鼓勵他建立一些東西,以報答他的大德,我老了,沒有繼承人。我所要的功名,都是為了公......"
沒有郭鬆齡,沒有張學良。
這句話的準確表述,應該是郭鬆齡一手扶持張學良,張學良早期的所有成就都是在郭鬆齡的協助下完成的。
作為警衛旅的參謀長,郭鬆齡專心致志地抓訓練、抓紀律,不到一年的時間,警衛旅的綠林軍就已經過時了。一經換裝,全軍面貌煥然一新。不久後,張學良率部到吉黑剿匪,郭鬆齡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指揮部隊剿匪大獲成功。張學良初戰告捷,在軍中被譽為 "我的英雄好漢"。
1921年5月,郭鬆齡升任擴編後的第八旅旅長,張學良第三旅旅長。合署辦公。張學良將部隊的指揮權和人事權完全交給了郭鬆齡。在郭鬆齡的主導下,第3旅和第8旅開始根據軍事需要建立獨立的體系,提拔軍校畢業的學員擔任軍官和士官,戰鬥力大大加強,把其他還保留著綠林習慣的旅遠遠地甩在後面。一時間,張學良、郭鬆齡的軍隊成為奉軍的模範軍隊。
在第一次甲午戰爭中,以張學良為司令員、郭鬆齡為副司令員的東路軍第二梯隊,在奉軍全面潰敗的情況下,有序撤退。在臨榆、撫寧一線頑強抵抗數倍於己的追兵,使直軍無法突破山海關防線,直接 攻打奉天,使奉軍主力安全撤回奉天。1924年第二次中奉戰爭中,張作霖將奉軍編為三個軍,張學良、郭鬆齡為第三軍第一、第二司令。這是奉軍的主力部隊。在山海關、九門等主戰場上,郭鬆齡率部參加了石門寨、黑平洋等關鍵戰役,率部英勇善戰,一舉突破直軍防線,為奉軍立下赫赫戰功,輿論和奉軍集團也開始對張學良有了更多的期待。
1924年以前,張學良和郭鬆齡是一體的,張學良的事業就是郭鬆齡的事業,郭鬆齡的成就就是張學良的成就。張學良毫不諱言,郭鬆齡在他早期的軍旅生涯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1925年,郭鬆齡與夫人到日本考察軍事,聽聞張作霖正在日本購買武器,要與南方的國民軍開戰,郭鬆齡憤慨至極,遂決定聯絡馮玉祥共同反奉,事後卻被馮玉祥出賣。1925年11月,郭鬆齡在灤州起兵,同時殺害了姜登選,發表反奉宣言。郭鬆齡率七萬大軍攻佔山海關,奪取綏中、興城,衝破連山防線,佔領錦州。奉軍全部退卻到遼河東岸據守。郭軍在攻打新民縣巨流河時,卻遭到日本關東軍襲擊,後方被從黑龍江來支援的奉系吳俊升切斷,白旗堡的彈藥庫被燒,日本飛機對郭軍陣地進行轟炸。郭軍不敵,一敗塗地。郭鬆齡與夫人化妝逃跑,12月24日在新民縣一個農家的菜窯裡被奉軍逮捕。25日,被押至遼中縣老達房後,郭鬆齡與夫人韓淑秀被槍殺,張作霖命令曝屍三日方可收葬。
-
12 # 請喊我小馬Horse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郭鬆齡
郭鬆齡(1883-1925),字茂宸,漢族,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奉系將領之一。
郭高大挺拔,樸素簡樸,平素穿一套布軍服,和士兵軍服一樣。當時奉軍將領都是穿的質地很好的呢軍服,布軍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軍服又長得像白俄一樣高大,因此遂被人呼為“郭鬼子”
郭鬆齡出生於奉天東郊漁樵寨村(今遼寧省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趙家鋪村),祖籍山西太原。據族譜溯源和後人代代傳述,郭家是唐朝名將、祖籍太原晉陽的汾陽郡王郭子儀的後裔。郭鬆齡的遠祖在明朝遷來東北戍邊,到清代由於世亂和兵禍,家業無存,其祖父一代遷到漁樵寨村落戶。郭鬆齡的父親郭復興曾想追求功名復興家業,但家境的衰落迫使他放棄進仕之路,在鄉村做了一名私塾先生。郭鬆齡的母親是一位典型的農村婦女,勤勞善良,儘管自家不富裕,也常救濟比自己更困難的人,這給郭鬆齡以很深的文化影響。
郭鬆齡19歲時,父親在省城找到一份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得以維持,而輟學7年的郭鬆齡也可以不用幫工種地了。 1903年,郭鬆齡進入省城東南常王寨董漢儒先生開設的書院繼續學習,希望從此踏上仕途。在這裡,郭鬆齡接觸並研習了一些新興知識學科,尤其是一些西學使他開闊了視野。但是,學習不到兩年,因日俄戰爭的爆發而再次被迫輟學。郭鬆齡的家鄉是日俄交戰區,炮火毀壞了許多房屋,居民也有不少被打死打傷。日俄戰爭的災難給郭鬆齡的觸動是巨大的,也由此動了從軍報國的念頭。
1905年秋,盛京將軍趙爾巽在奉天大北關設立奉天陸軍小學堂,以培養陸軍初級軍事人才。郭鬆齡懇求在將軍衙門當差的遠房姑爺做擔保推薦人,並以優異的成績受到主考人的賞識而如願以償。1906年,郭鬆齡被選入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學習。這是一所全新的中等軍事學校,由趙爾巽在奉天陸軍小學堂內增設,以便加速培養軍事人才。郭鬆齡在這裡學習期間和擔任教官的同盟會成員方聲濤的關係很密切,並從他那裡接觸到民主革命的思想。
1907年,郭鬆齡以優等成績畢業。見習期滿後,充任盛京將軍衙門衛隊哨長(相當於排長),由於帶兵嚴謹,勤於職守,深得陸軍統領朱慶瀾賞識。郭從此與朱結成親密的部屬關係,並長期追隨在朱的左右。
1909年,朱慶瀾調入四川駐防,任陸軍第三十四協協統。郭鬆齡隨他一同入川,任第六十八團連長。朱慶瀾雖不是同盟會會員,但很支援同盟會的活動。在他的掩護下,軍中成立了同盟會組織,並聚集了一批同盟會會員,如程潛、方聲濤等人。1910年,郭鬆齡經方聲濤、葉荃的介紹加入新軍同盟會,成為同盟會早期成員之一。
1911年,四川發生保路運動,四川同盟會利用保路同志軍發動武裝起義,圍攻成都。已升為第六十八標第二營營長的郭鬆齡負責成都北部的防守,他對群眾婉言相勸,沒有發生流血衝突就解了圍。結果,川督趙爾豐以通匪嫌疑撤銷了他的營長職務,後在朱慶瀾的懇求下才恢復原職。武昌起義後,四川各地紛紛獨立,成都成立了“大漢四川軍政府”,朱慶瀾任副都督。但不久,川籍將領鼓動地方軍隊發動兵變,朱慶瀾與客籍將領被迫離開四川。與朱有密切關係的郭鬆齡也無法立足,辭職回到奉天。
1911年,升任第68標第2營營長。武昌起義後,朱慶瀾受排擠離開四川,郭鬆齡返回到奉天。在奉天參加了張榕領導的聯合促進會密謀起義,但遭清政府當局逮捕,欲處以斬首之刑,後經韓淑秀冒死攔截刑車,述說郭鬆齡是其未婚夫,返回奉天是為舉行婚禮,從未參加革命黨,才獲得釋放。郭鬆齡與韓淑秀結為夫婦。
1912年郭鬆齡考入北京將校研究所。1913年秋,郭鬆齡考入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後任北京講武堂教官。1917年,孫中山組建護法軍政府,郭鬆齡投奔孫中山,後被委任為粵贛湘邊防督辦參謀、廣東省警衛軍營長,後轉任韶關講武堂教官。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失敗後,郭鬆齡無法留在廣州,只得返回奉天,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在此期間結識在講武堂學習的張學良。經張學良的推薦,郭鬆齡被張作霖委任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1921年,張作霖又委任郭鬆齡為第八旅旅長,與張學良領導的第三旅組成司令部。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奉軍全線潰敗,只有張學良與郭鬆齡領導的東路部隊有勝利,打破了吳佩孚突破山海關,實現直搗關東的計劃。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學良與郭鬆齡擔任第三軍的正副軍長,與姜登選、韓麟春為正副軍長的第一軍作為奉軍的主力,擊潰直軍並獲得勝利。張作霖任命張學良為京榆駐軍司令部的司令,郭鬆齡任副司令。張作霖將大批奉軍開入關內佔領南方各省,郭鬆齡則提出要退出關內,保境安民,但建議卻未被張作霖採納,政治上又受到楊宇霆等人的排擠。
1925年,郭鬆齡與夫人到日本考察軍事,聽聞張作霖正在日本購買武器,要與南方的國民軍開戰,郭鬆齡憤慨至極,遂決定聯絡馮玉祥共同反奉,事後卻被馮玉祥出賣。同年11月,郭鬆齡在灤州起兵,同時殺害了姜登選,發表反奉宣言。郭鬆齡率七萬大軍攻佔山海關,奪取綏中、興城,衝破連山防線,佔領錦州。奉軍全部退卻到遼河東岸據守。郭軍在攻打新民縣巨流河時,卻遭到日本關東軍襲擊,後方被從黑龍江來支援的奉系吳俊升切斷,白旗堡的彈藥庫被燒,日本飛機對郭軍陣地進行轟炸。郭軍不敵,一敗塗地。郭鬆齡與夫人化裝逃跑,12月24日在新民縣一個農家的菜窯裡被奉軍逮捕。25日,被押至遼中縣老達房後,郭鬆齡與夫人韓淑秀被槍殺,張作霖命令曝屍三日方可收葬。
郭鬆齡反奉,原因有一下幾點一、與楊宇霆的私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奉軍新軍裡一直分為兩派,一派是郭鬆齡為代表,在國內陸軍學校畢業的陸大派,另一派則是在日本陸軍學校畢業的留洋派,像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都在此列,兩派因軍事理念的差異一直看對方不順眼。而且楊宇霆一直建議張作霖挺進關中,統一全國,迎合了張作霖的野心。而郭鬆齡卻希望奉軍可以好好經營東三省,中國人不要自相殘殺。
第二次直奉大戰以奉軍大勝結束。張作霖把各個省封給手下,其中把安徽封給楊宇霆,山東封給張宗昌,把江蘇封給姜登選。而此戰最大的功臣郭鬆齡卻什麼也沒得到。趾高氣揚的楊宇霆和落寞的郭鬆齡,成了讓兩派的矛盾迅速激化的鮮明寫照。其實張作霖是把郭鬆齡與張學良捆綁一起。等張學良徹底接班那一天,郭鬆齡在整個奉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惜他沒等到這一天。
二、新舊兩派的矛盾
張作霖團隊裡有兩種人,一種是當年一起刀口舔血的把兄弟,這些把兄弟為張作霖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深受東北王的信任。隨著歷史車輪的轉動,他們陳舊的作戰思路和帶兵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了,第一次直奉大戰的潰敗就說明了這一點。
而新派則是張作霖蒐羅來的各處人才,以王永江、楊宇霆為代表。他們在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進行著革新,讓張作霖愈發器重。兩派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當中,不過郭鬆齡確是一個例外,他雖身處新派,但因其性格剛直、自尊心過強,落得個兩邊不討好,孤家寡人一個。
三、民族大義,堅持理想
郭鬆齡曾經參加過孫中山先生的隊伍,對三民主義很是認同。他的夫人韓淑秀也是同盟會會員。郭鬆齡有一顆救國救民之心,在得知了張作霖在日本大量採購軍火、準備大打內戰的訊息後。郭鬆齡很反感。
四、性格偏激
郭鬆齡自尊心太強,不削與人交往,被楊宇霆擠兌後,兩人關係變得勢如水火。張學良居中調停,請兩人坐下來一起吃飯,郭鬆齡聽說楊宇霆也要到場,不顧張學良的好意,憤然缺席。
後來直奉大戰,郭鬆齡在作戰部被姜登選擠兌,竟然違抗軍令,擅自帶走部隊。戰場抗命,已經形同造反,可以就地槍決的。不過張學良卻沒有處罰他,只是找到他讓他把作戰部隊帶回去。後來郭鬆齡在背叛奉軍以後,把姜登引誘出來殺害了。後來楊宇霆失勢,郭鬆齡手握7萬精銳的兵權。按理說應該大氣一點,他卻在火車站當面譏諷楊宇霆,像一個報復成功的孩子。
五,郭鬆齡對張作霖的不滿
郭鬆齡對張作霖非常的不滿,他認為張作霖不過就是大老粗,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做打仗作戰,更沒有什麼指揮才能,打仗的時候都是瞎指揮,這往往帶來較大的人員傷亡。其次就是第二次直奉戰爭,郭鬆齡認為自己做出了巨大的功勞,但是最後論功行賞的時候卻得到的較少,而那些沒有什麼功績的人卻得到了較大的封賞,因此心裡的怨恨日益加劇。
總結:以上幾點就是我對於郭鬼子反奉的原因,做出的幾點分析。總的來說郭鬆齡是一個有膽識,有能力有著崇高理想心存國家大義的人。只是他比較衝動,對形勢以及自身實力錯誤估計,被馮玉祥出賣,本身性格也有因素導致了自己的失敗,以及悲慘的結局。 -
13 # 體育死忠粉
郭鬼子之所以反奉,人生經歷和思想派別佔據了主要因素,而少帥的力挺和老帥的輕視讓郭鬼子內心的野性和氣節爆發,成為了反奉的導火索。
據傳,郭鬼子一族還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裔,不管真假與否,哪怕是自己標榜的,也說明了郭鬼子心中是有將門之心的,而在清末的戰亂中,郭鬆齡一家也落魄無比。但這種落魄在當時是普遍存在的,而郭家依然能讓郭鬆齡在私塾學習就非常難得,這種兒時的落魄始於戰亂就會對心裡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1903年,郭鬆齡師從董漢儒,希望學有所成從而濟世救國,但日俄戰爭的爆發不僅打破了其家鄉的寧靜,還逼得郭鬆齡無法繼續學業,從軍報國也就成為郭鬆齡最現實也最最理想的選擇。 後來郭鬆齡進入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學習,在這一新型軍事院校的學習生涯中,接觸到同盟會成員方聲濤,受到民主革命的思想的影響。這也是郭鬆齡在思想意識中接觸到的最為系統的思想理念,在這個理念中,救國救民的偉大報復是高於任何軍閥內戰的。
當朱慶瀾勢力落魄之後,郭鬆齡也只得回到了奉天,參加促進會起義前夕敗露被逮捕,若非韓淑秀冒死相救,估計也沒後來那麼多事了。郭鬆齡與韓淑秀結婚後踏踏實實過日子,自學考入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後任北京講武堂教官。後追隨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失敗後再次回奉天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從郭鬆齡早起的經歷來看,其內心所向是極具革命思想的,在這種思想下,奉系軍閥就不會成為其久居之地。
派別之爭
“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張學良
“大公無私、量才使用、信賞必罰、甘苦與共”。——張作霖
而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擊潰直系吳佩孚。郭鬆齡也因此出任了京榆駐軍司令部副司令,繼續輔佐少帥張學良。但在這次的戰爭中將韓麟春、姜登選等“士官派”與郭鬆齡的“陸大派”矛盾完全暴露出來,郭鬆齡甚至是公報私仇的將姜登選處決。而姜的事件背後是楊宇霆關於江蘇和安徽分配的問題,郭鬆齡的既得利益被楊宇霆分化掉,這就是“新派”兩大陣營高層之間最核心的問題所在。
民族情節與野心爆發
“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郭鬆齡
“要把東北事情辦好,只有把楊宇霆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趕走,請少帥來當家。”——郭鬆齡
隨後的事也就是聯合馮玉祥反奉,不管馮玉祥給郭鬆齡開出的條件如何,其動機都不應該是馮玉祥的條件,此處的民族氣節是有的,而野心也是有的,這種野心不是馮玉祥能給的。
-
14 # 鏡鑑青年
歷史上有很多謎題一直沒有準確的答案,例如《孫子兵法》到底有多少篇,是13篇還是82篇?越王勾踐殺死夫差後西施究竟是去了哪裡,是與范蠡一起隱退逍遙去了,還是就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樣具有很大爭議性的歷史事件就是郭鬆齡為何反奉,有人說他是忘恩負義,有人說他是因為真的愛國才選擇反奉。但是斯人已逝,我們無法從他們的口中獲得郭鬆齡反奉的真實目的。但是我們或許可以從郭鬆齡生平的一些事蹟中窺見一些蛛絲馬跡。
一、為人嚴於律己,與張學良亦師亦友
郭鬆齡外號“郭鬼子”,當然這不是郭鬆齡的一種蔑稱,而是一種對郭鬆齡的讚許。因為郭鬆齡平時喜歡穿布衣軍裝,而長得又十分高大,看起來和白俄兵一般高大,所以被人稱作“郭鬼子”。
不過郭鬆齡被稱為“郭鬼子”可不僅僅只是因為他外貌穿著的原因,而更多的是因為郭鬆齡這個人鬼主意特別多為人又特別機靈,對此講武堂的學生是深有感會的。
談及郭鬆齡在講武堂當教官的經歷,就不得不提起張學良這個人。張學良這個人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大名鼎鼎的“少帥”。
張學良曾經在講武堂當過學員,而此時郭鬆齡正好是他的教官。講武堂裡面的人都知道張學良的真實身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對這個少帥比較關照。
但是張學良的這重身份在郭鬆齡面前可就不管用了,不管你是不是老帥之子,都得和其他學員一樣完成嚴格的訓練。
不過張學良比較佩服郭鬆齡的一點,就是郭鬆齡交代學員完成的任務,他會和學員一起完成,而不是像其他教官一樣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拋開張學良此後所做的一些有爭議的事,此時的張學良應當是一個充滿朝氣的青年,這樣的張學良與郭鬆齡之間相互欣賞,成了忘年之交。
當張學良1920年在講武堂畢業時,張學良便向張作霖推舉了郭鬆齡擔任衛隊旅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而此時的張學良正是該旅的旅長。可見張學良對郭鬆齡的看重,想方設法也要拉進自己的陣營。
在張學良的手下,郭鬆齡很快就得到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在1920年的7月張作霖入關調停直皖戰爭,正打的熱鬧的兩方可完全不管這些,依舊我行我素。沒想到當時任先鋒的郭鬆齡就先給皖系軍閥來了一個下馬威,在天津小站以一個團的兵力擊潰皖系兩個旅,這讓直系和皖系軍閥頓時收斂了不少。
也就是在同年的10月,郭鬆齡跟隨張學良一起剿匪,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很快就將匪患平定。
俗話說,千里馬更需伯樂,但是郭鬆齡這匹千里馬在脫穎而出之後,依然在積極回報著張學良這個伯樂,這一點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鬆齡幫助張學良所在的第三軍一直在同直系的主力進行對抗,並取得了山海關大捷。
在郭鬆齡與張學良接觸的最後一些日子,郭鬆齡曾經透露出想要張學良取代張作霖的想法,但是當時的張學良認為郭鬆齡說的不過是一些置氣的話,因而沒有過多在意。後來的郭鬆齡果然證明給張學良看了,在1925年11月21日通電對奉軍進行反抗。
兩人的關係,也可以從張作霖的一些話中得到印證。在張作霖第一次聽到郭鬆齡反叛的訊息時,曾對手下說到難道自己的兒子真的要和郭鬆齡一起反抗他嗎?
在張作霖的印象中,張學良和郭鬆齡兩個人是好的連穿一條褲子都嫌多的人。所以一聽到郭鬆齡反叛的訊息,張作霖才會下意識地問到是不是張學良要反他。
二、奉軍內部派系相互傾軋,郭鬆齡受到排擠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山海關大捷的功臣郭鬆齡竟然沒有分到一塊地盤。郭鬆齡不與張學良爭功是因為二人是忘年之交,但是不與其他人爭功,郭鬆齡可做不到。
作為對比的是,楊宇霆獲得了江蘇的地盤,姜登選獲得了安徽的地盤,而到了郭鬆齡這裡啥都沒有。
郭鬆齡素來與楊、姜二人不對付,眼看著自己的仇人獲得地盤,郭鬆齡自然心裡是一百個不樂意。
於是直接跑去質問張作霖為何不分地盤給他,對此張作霖的回答是自己的位子最終是要傳給張學良的,到時候張學良上臺,郭鬆齡想要什麼都行,現在先委屈一下沒事。
張作霖這樣的回答顯然不能得到郭鬆齡的認同,由此郭鬆齡徹底對楊、姜二人記恨上了,甚至順帶著連張作霖也記恨上了。後來在反奉過程中,郭鬆齡極其殘忍地將姜登選處死了,恐怕也與此事有關。
為何說是奉系內部相互傾軋呢?因為之前安徽的地盤是準備分給郭鬆齡的,只不過是因為楊宇霆在從中作梗,使得郭鬆齡煮熟的鴨子飛了。這是東北軍將領何柱國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寫到的,還是具有很大的可信度的。
郭鬆齡後來反出奉軍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是與楊宇霆這個人脫不開聯絡的。楊宇霆與郭鬆齡是截然不同性格的人,楊宇霆做事張揚、愛耍弄自己的小才能,甚至還不把張學良放在眼裡;而郭鬆齡是一個嚴謹,從不逞口舌之快,是一個實幹派。
這樣兩個人在一起共事,自然彼此之間少不了摩擦。在軍費預算以及彈藥數量方面,郭鬆齡一直受到楊宇霆的擠壓,兩人已成水火不容之勢。
據傳郭鬆齡兵變失敗被俘,張作霖並不想立馬殺害郭鬆齡,或許這麼做更多的是考慮到張學良的因素。但是楊宇霆一看苗頭不對,立刻出面勸阻張作霖殺死郭鬆齡。可見二人的關係已經惡劣到一定程度了,稍有機會就要置對方於死地。
二、郭鬆齡:一個寧願失敗不屈服的愛國將領
郭鬆齡最後被處死,除了郭鬆齡本身反叛的原因,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郭鬆齡本人與奉系軍閥在理念上有著根本的區別,奉系軍閥只知爭地盤,而郭鬆齡卻是一個將民族大義放在首位的愛中國人士。
郭鬆齡在四川駐防的時候就曾加入同盟會,成為早期的同盟會成員之一。在郭鬆齡個人而言他是極力想改造舊中國的人,對軍閥之間的混戰致使中華大地滿目瘡痍甚是憤慨。
1917年,當孫中山在廣東發起護法運動時,郭鬆齡毫不猶豫地辭去官職去參加護法運動。但是護法運動在1918年就失敗了,郭鬆齡心情苦悶之下才重新回到奉天的,之後經同學的介紹來到張作霖的麾下。
郭鬆齡曾建議張作霖不要再向關內擴張,努力經營好東三省的地盤即可,但是張作霖執意要進入關內與國民軍一決雌雄。這一點是郭鬆齡所不能容忍的,在郭鬆齡看來國民軍是一支進步的力量,這樣做與郭鬆齡的個人理想是相悖的。
更讓郭鬆齡氣憤的是,在無意間郭鬆齡得知張作霖和日本人簽訂密約,通過利益交換的方式一起進攻國民軍。得知此事後,郭鬆齡就開始祕密接觸國民軍的代表,共同商定反叛張作霖的具體事宜。
在郭鬆齡看來,張作霖這種放棄國家利益去和外族苟合的行為,與漢奸無異。因為其骨子裡的愛國情懷不允許郭鬆齡違背自己的志向,所以其毅然決然地公開反對張作霖。那麼郭鬆齡是否是一個野心家呢?
11月21日晚,郭鬆齡發出討伐張作霖、楊宇霆的通電,提出三大主張:一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二是要求禍國媚日的張作霖下野,懲辦主戰罪魁楊宇霆;三是擁護張學良為首領,改革東三省。
郭鬆齡為何起兵反叛?這三條主張透露了郭的一些真實想法,他起兵反抗張作霖並不是為了自己當東三省的統治者,而是為了讓自己的好朋友張學良執政,以便對東三省進行改革。
張作霖是反對對東北進行改革的,這是郭鬆齡想向世人表達的另一重含義。不然郭鬆齡沒必要在通電中繼續強調一遍,這也是郭鬆齡與張作霖的另一個矛盾,當然還是離不開愛國這個話題。
在當時與日本人合作是郭鬆齡勝利的唯一可能性,但是郭鬆齡想都沒想就拒絕了。結果很快就遭受了張作霖和日本人的聯合打擊,不久之後就兵敗身亡。
事實上,張作霖也並沒有真正履行答應日本人的條件,但是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郭鬆齡像是一個光明磊落的的戰將,而張作霖更像是一個無所不用其極的梟雄。
結語
張學良談到郭鬆齡時,曾說道:“郭茂宸的確是一個難得的人才,若由我處理,應讓其出國深造,以後再為東北地方之用。”1925年12月25日上午10時,高金山將郭鬆齡夫婦押到離老達房5裡許的地方槍殺。後來,又過了幾十年,張學良回顧往事仍扼腕長嘆說:“如果當時郭鬆齡在,日本人就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參考文獻:《試論郭鬆齡反奉》、《郭鬆齡倒戈反奉的臺前幕後》
-
15 # 松鼠愛學習
派系傾軋
當時,隨著張學良的日益成長和勢力的崛起,奉系內部派系之爭已經到了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程度。張作相、吳俊升等老派人物作為跟隨張作霖一路拼殺起家的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計爭取直奉戰爭之後的“勝利果實”,在一定程度上對新派勢力形成了打壓的局面。而新派內部又分為楊宇霆、韓麟春、姜登選等為首的“士官系”和張學良、郭鬆齡為首的“陸大系”。“士官系”的首腦楊宇霆被張作霖引為心腹,手握重權,“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上臺的會議就是楊宇霆出面主持的。在此情形下,“老派”和“新派”中的“士官系”就達成了形式上的聯盟,這讓自視甚高的郭鬆齡深感不平,決心要採取措施爭取一席之地。
外部:郭鬆齡、馮玉祥、李景林三方結盟。馮玉祥趕走直系控制北京後,受到了來自奉系勢力的壓力。於是三方聯盟,意圖保障馮佔西北,李據熱河、郭得東北。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郭鬆齡在感到時機成熟之後毅然起兵反奉。
-
16 # 坤哥自媒體Vlog
第二次直奉戰爭打完,張作霖以絕對優勢取得勝利,奉系軍閥開始執掌政權。要說這次戰爭當中功勞最大的人當屬郭鬆齡和張學良,他們二人的隊伍在山海關大捷之後一路打到秦皇島,在奉軍當中可謂真真正正的揚名立萬。
據張學良回憶說:這次的功勞不是我的,實際上是郭鬆齡支援著我,不然我不可能升上來,我前半生也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業。由此可見,郭鬆齡對於張學良的重要性,對於這次直奉戰爭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整個奉軍的重要性。
其實張作霖最開始的決定是李景林接手直隸,張宗昌接手山東,姜登選接手江蘇,而郭鬆齡接手安徽。好巧不巧的是士官派領頭人物楊宇霆橫插一腳,對江蘇有想法,於是楊宇霆去了江蘇,姜登選去了安徽,搞到最後,郭鬆齡啥也沒得到。
郭鬆齡此人本來就心胸狹窄,現在自己立這麼大功勞卻未得到封賞,心中自然極度不高興,於是就經常向張學良抱怨,張學良也沒什麼辦法,每次都好言相慰。其實關於這件事張學良和他老子張作霖商量過,張作霖其實有自己的想法:首先,他認為郭鬆齡是兒子的人,這次雖然沒有給郭鬆齡地盤,但自己這個位置將來早晚是張學良的,將來張學良執掌了東北,郭鬆齡還怕沒有地盤可分嗎?
1925年楊宇霆,姜登選丟了江蘇,安徽,逃回奉天。一直對此就有怨言的郭鬆齡更加氣憤,在這個時候郭鬆齡其實就有了二心,只不過張學良並沒有在意。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郭鬆齡就算有再大的怨氣也不會反奉,因為張學良一直很相信他,他郭鬆齡也不是那種背信棄義的小人。
一切的根源還是張作霖的野心作祟,奉軍能打贏第二次直奉戰爭,除了自身實力過硬以外,馮玉祥的臨時倒戈也有很大功勞,可在戰爭勝利之後,張作霖並不想和馮玉祥分贓,於是就圖謀著準備再和馮玉祥的國民軍開戰。
張學良估計也從來沒見過郭鬆齡生這麼大氣,於是就命令他的部隊先行休整,回奉天待一段時間。張學良的命令下的不算晚,可郭鬆齡的行動更快,早在張學良的命令到達之前便已和馮玉祥簽訂好了密約。
其實當時郭鬆齡反奉成功機會很大。首先,他的部隊是奉軍精銳,這很關鍵;其次便是他擁有馮玉祥和李景林兩大強力外援。若三人真通力合作,則大事可期。可郭鬆齡的眼光著實不咋地,和“倒戈將軍”合作也就註定了他兵敗身亡的結局。
最慘的人便是姜登選。前面說到姜登選督軍安徽被孫傳芳打回了,姜登選覺得顏面盡失,於是回到山東集結了張宗昌的部隊準備反攻,無奈部隊太少,又輸了,只好先打道回府,去奉天。
其實姜登選聽到一些關於郭鬆齡的風聲,但並未在意。他和郭鬆齡勢同水火,當然不是相信郭鬆齡,他麻痺大意是因為相信張學良。於是陰差陽錯就來到了灤州。
姜登選到達灤州的時間是11月22日,他從山東坐火車返回奉天剛好途經灤州,一頭撞進了郭鬆齡的懷抱。歷史上說郭鬆齡是想勸姜登選加入反奉隊伍的,姜登選堅決不從,所以才導致身死。
可憐的姜登選兵敗安徽之後想回奉天重頭再來,好巧不巧碰上了之前的老冤家起兵造反。時也,命也!
-
17 # 綠青蛙
1925年奉浙戰事告一段落之際,張作霖奉系與馮玉祥的國民軍之間又重釀戰端。國民軍實力難以與奉軍匹敵,因而對峙形勢於國民軍十分不利。11月22日,奉軍將領郭鬆齡突然倒戈反奉,勢力原本極為強盛的奉系一時陷入極度混亂之中,北方政治局勢也因之變得更為複雜。
11月22日,郭鬆齡、馮玉祥雙方簽訂共同反奉的祕約,祕約的核心為打敗張作霖之後各自的地盤分配:馮玉祥負責開發西北,郭鬆齡負責開發東北,雙方互相援助;直隸、熱河歸李景林治理。
25日,李景林通電宣佈保境安民,與奉系脫離關係,並勸張作霖下野。同日馮玉祥發表通電,歷數張作霖罪狀,勸其下臺。27日,馮玉祥抵達張家口,向熱河方向調動軍隊。
起事之前,郭鬆齡進行部署,撤換認為不可靠的軍官,實際控制了奉系第三方面軍。第三方面軍約7萬人,為奉軍精銳部隊,武器裝備和戰鬥力都居奉軍之冠。因而戰端一啟,郭鬆齡軍便節節取勝。11月25日,郭軍前鋒魏益三部首先與奉軍張作相、汲金純部接戰,郭軍主力隨後推進,先後佔領秦皇島、榆關,27日突破山海關,29日抵達綏中。郭軍出關,12月5日一舉攻佔錦州,奉系軍閥統治搖搖欲墜。張作霖驚慌失措之下,起草了下野通電,準備逃往大連。
更重要的是,日本政府最終決定支援張作霖。戰爭開始,日本政府便圖謀利用這次戰爭,牟取更大利益。與郭、奉雙方都進行了祕密談判。郭鬆齡拒絕日本擴大侵略權益,而張作霖為了獲得日本支援,與日本簽訂密約,極大地擴大了日本在南滿的權益。日本當局對張作霖的支援,對戰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16日起,日本陸續派兵入境,入侵日軍達1萬人。僅奉天附近就部署了1個師團兵力。
日本人的干涉,使張作霖有了喘息之機,他迅速將殘餘的部隊進行整編,任命張學良為前線總指揮,並在巨流河東岸佈防。
22日清晨,郭軍兵分3路,在軍事重地新民一帶,與奉軍隔巨流河對峙,並展開決戰。奉軍部隊補充了日本提供的武器彈藥,戰鬥力大增。日本人甚至出動飛機、大炮,使郭軍陷入極其不利的形勢之中。
郭鬆齡起兵反奉,1個月就告失敗,郭軍餘部大部分被張作霖收編,僅魏益三部仍佔據山海關,1926年1月3日,改稱國民軍第4軍,與馮玉祥進行合作。
郭鬆齡有一定的愛國心理,他發動反奉戰爭一定程度上受當時革命潮流的影響,有某些愛國主義色彩。張學良對郭鬆齡之死十分惋惜,1981年,"九一八"事變50週年之際,張學良回顧往事仍扼腕長嘆說:"如果當時郭鬆齡在,日本人就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
18 # 迷茫小年輕
1925年10月初,郭鬆齡去日本觀操。
10月24日,郭回奉天,受張學良委任,改組第三方面軍進攻馮玉祥,郭趁機把中下級軍官全都換上自己人。並且開始和馮,李祕密聯絡。
11月初,郭鬆齡,馮玉祥,李景林三方結盟,共同反奉,三人同盟如下。
甲(指馮)乙(指郭)系同志結合, 為達到左列革命目的, 公 訂條約如下:(一)排除軍閥專橫, 永遠消滅戰禍。(二)實行民 生政治, 改善勞工生活及待遇。(三)實行強迫普及教育。(四) 開發邊境, 儲存國土。 1 、直隸、熱河均歸丙(李景林)治理。 甲 為貫徹和平主義, 對熱河決不收取。 保大京漢線, 甲軍隨意駐 扎。但直隸全部收入(保大在內)均歸丙軍, 甲軍決不侵奪。 山 東聽其自然變化, 但黃河以北各縣, 由丙軍駐紮, 收入亦歸山 東。天津海口, 甲軍自由出入之。 2、乙為開發東三省, 經營東 北部內蒙古 , 使國民生活愉快, 消除隱患, 擁護中央, 促進國家 統一起見, 改造東三省政府。 前項改造事業, 甲以誠意贊助之, 並牽制反對方面。 3、乙誠意贊助甲開發西北, 必要時亦以實力 援助之。(五)以後兩軍犯左列條件之一者, 此約無效:1 、為攘 奪權利, 向內地各省戰爭。 2 、為達前項戰爭目的, 訂立賣國條 約, 向外國借款。 3 、引用外國兵力, 殘殺本國同胞。(六)中央 政府之組織及施政方針, 以不妨礙開發西北及斷送國家權利為 限, 悉依國民公意, 甲乙兩軍竭誠擁護, 決不干涉及掣肘。(七) 此約簽字後, 即發生效力。 馮玉祥印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郭鬆齡印十四年十一 月二十二日”
可見,三者同盟主要是保障馮玉祥據西北,李景林據直隸熱河,郭鬆齡據東北,裂地稱王之心昭然若揭。但是,馮玉祥一開始就沒想遵守這個盟約。
11月13日,張學良召郭鬆齡,李景林商議進攻馮玉祥的計劃,郭鬆齡在會上公然抗命。
11月14日,張作霖察覺到郭鬆齡的異動,電召郭鬆齡回奉天述職,張學良也勸郭鬆齡回奉天。郭鬆齡拒絕回奉天,並決定提前行動。
11月19日,郭鬆齡召親信旅長劉偉、範浦江、霽雲、劉振東等人舉行會議,商討反奉。
11月20日,郭鬆齡以張學良的名義下令部隊向灤州集結。張學良在義大利醫院對郭鬆齡進行規勸,郭表示老帥被楊宇霆等人包圍,必須打倒楊宇霆。張學良雖然感到事態嚴重,但是並未採取雷霆措施,如果這時張學良讓他的親信關押郭鬆齡,同時安撫李景林,保障李景林在直隸的利益,雖然和馮玉祥必有一戰,但是奉軍內戰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但是這時張學良可能也已感到危險,當日奉召返回奉天。
11月21日,郭鬆齡趁張學良去奉天的機會,召集部下,掏出手槍自殺狀,部下趕忙搶下手槍,問軍長何故如此?郭於是歷數張作霖的罪狀,部下只有說唯將軍之命是從。郭下令把反對倒戈的將領關押。參謀長鄒作華雖未反對,但是因為他出身陸軍士官學校便遭到郭鬆齡猜忌,甚至面臨死亡威脅,只能積極表達反奉意向。可見,郭的刻薄性格已經為郭軍埋下裂痕。當晚,郭通電討奉,提出反對內戰,讓老帥下野,少帥接班,楊宇霆下臺三項主張。
同日,郭鬆齡計劃把魏益三部的兩個團藏在火車內,偷偷越過山海關,直接偷襲奉天。可是張作相之子張廷樞在郭部任團長,灤州會議時張廷樞偷偷溜走,告訴了張作相,使得張作相加緊佈置山海關的防禦,不然郭鬆齡是有很大機會偷襲成功的。
11月22日,馮,郭,李三方密約簽訂。
11月23日,郭鬆齡七萬大軍倒戈奉天,郭部改稱東北國民軍。同日,國民軍開始行動,違反盟約朝熱河和直隸進發。姜登選趕到灤州,勸郭鬆齡罷兵,被郭扣押。張作霖聽到郭鬆齡倒戈,大罵張學良“信任郭鬼子誤了事。”
11月24日,張學良離開奉天急赴秦皇島,希望勸住郭鬆齡,郭鬆齡未作迴應。
同日, 馮玉祥手下鹿鍾麟 , 派他的參事王承燮到郭住處詢問情況。郭一面漱口,一面談話,漫不經心。王問前方軍事如何 , 郭回答:“進展順利 , 只是鐵路破壞了幾處, 問題不大, 短期即能修好 , 我想沒有什麼仗打。” 王問需要是否需要什麼支援?郭回答:“沒有, 沒有。” 郭還對王承燮說:“闞朝璽沒有問題。至於李景林 , 如果能暫時維持李的直隸地盤 , 李不會有別的企圖。”——郭鬆齡的政治眼光太短淺,他的判斷後來證明了,全錯。
11月25日,李景林通電要求張作霖下野。同日,楊宇霆見郭軍勢大,偷偷離開奉天跑到大連。
11月26日,姜登選被郭下令槍斃,屍體放在一副薄棺中棄於荒野。其實郭和姜之間無非就是石門寨的不愉快,外加安徽督軍的事,完全沒有殺姜的必要。《少帥》電視劇裡,為了拔高郭鬆齡,捏造槍斃姜登選的合法性,只能把姜貶低為一個吃喝嫖賭的小人,其實姜登選才幹,人緣各方面都不錯,反而是韓麟春比較刻薄。可以這麼理解,電視劇裡的姜登選更像是韓麟春,韓麟春更像是姜登選。再者,姜登選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後來在保定軍校任教官,在兩派之間人緣深厚,郭把他殺了,直接得罪士官派和保定派,後來堅持殺郭楊宇霆和韓麟春,就是士官派的中堅人物。三者,當時軍閥混戰,對高階將領極少打擊報復——大家戰場上是敵人,失敗下野了在租界裡,還能當個鄰居。比如當時孫傳芳殺施從濱已經是非常不合適,引來極大地公憤,而郭鬆齡殺的可是自己的昔日戰友啊。可以說,郭如果不殺姜登選,倒戈失敗以後還可以在租界當一個寓公(像是復辟失敗的張勳一樣),少帥接班以後還會繼續用他,可是這槍聲一響,除非郭蕩平全國,否則郭自己也必死無疑。
11月27日,張學良再次寫信規勸郭鬆齡,依然沒有迴應。
11月28日,張再與郭聯絡,郭回覆,山東歸嶽維竣(國民軍胡景翼的人),直隸歸馮玉祥,讓張作霖下野,張學良出洋,他自己主政奉天,可以罷兵。(此刻,郭自己主政東北的野心已經表露無疑,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說他要扶張學良上位?)
同日,郭軍擊破張作相部攻佔山海關。張作相部主力於琛澂旅未盡全力,於琛澂是個野心家,密謀取代張作相。
28日,國民軍進佔熱河首府承德,並向天津急進,引發李景林恐慌。李景林對三方密約產生懷疑,認為自己被郭鬆齡出賣給了馮玉祥。
11月30日,馮玉祥要求李景林把部隊轉移到熱河,讓國民軍可以借道援助郭鬆齡,實際上是直接要求直隸和熱河的地盤。李景林這時還派人向馮玉祥輸誠,希望保住直隸。
12月1日,李景林在天津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武力反抗國民軍。至此,三方同盟正式破裂。李扣押了郭軍過冬的棉衣,並下令軍隊動員準備攻打灤州,準備切斷郭軍後路。郭被迫派魏益三部朝直隸和熱河方面警戒,削弱了進攻奉天的力量。
同日,張作霖計劃在錦州以西連山地區組織防線,調集張作相敗軍為主力,另從長城口上撤回的黑龍江、熱河幾個師 , 還將省城僅有的衛隊旅 , 盡數開赴錦州 , 傾注全力防守,共計四萬餘兵力。張作霖令張學良負責指揮連山防線,並召回跑到大連的楊宇霆協助。郭軍進攻迅速,張學良從秦皇島接到命令,已來不及赴連山,只能先回奉天。
12月2日 ,郭鬆齡對日發表宣告。表示“ 尊重兩國條約之權利”“ 保護日人生命財產安全”並對日本提出警告。
12月4日,李景林通電討伐馮玉祥。同日,李景林釋放被捕的奉軍將領,宣佈和張宗昌成立直魯聯軍。
12月5日,遼西大雪,郭部展現精銳的實力,從封凍的海上進軍,迅速突破奉軍的連山防線。當日攻佔錦州。奉軍敗退至錦州以東大淩河組織防線。
12月6日,郭軍進攻奉軍大淩河防線,奉軍又被擊潰,繼續向東退卻。
12月7日,郭軍在攻陷錦州後,縱兵搶掠。而且郭軍在錦州止步不前,甚至在籌劃得勝之後的分贓事宜,計劃以手下第一軍軍長劉振東為黑龍江督辦,以第二軍軍長劉偉為吉林督辦。由此可見如果郭反奉成功,無非是一個張作霖倒下去,千百個郭作霖站起來而已。
同日,國民軍二三軍從南部發起對天津的攻擊。
連山戰役的結束,錦州的失陷,影響非常巨大——
第一,奉天商店關門,官員紛紛出走, 奉天各群眾團體都在準備迎接郭軍進城 , 甚至日本總領事吉田茂也通知郭鬆齡 , “ 讓奉天和平移交 , 等候我的訊息入城。 ”日本人認為奉張即將垮臺,於是派代表見郭提出要求:(一)承認以前奉張在滿洲與日本訂立之一切條約;(二)保護日本在滿洲之一切權利;(三)將來在滿洲境內不準有左派政黨之活動;日本向郭鬆齡表示,郭若能答應這些條件,日本便以實力助郭,趕張下野。郭鬆齡對此表示拒絕。
同時,張作霖不斷派代表與日本聯絡,雙方最終商定:張作霖以承認日本在“滿蒙”有土地商租權和雜居權,在挑昌道、東邊道設領事館作為條件,換取日本關東軍向郭軍發出警告,限制郭軍行動,在必要時日本出兵保護張作霖,維持奉天省城治安,在日本租界及鐵路附屬地,為張作霖等要人提供避難場所。
另據當時國內各報披露,張作霖派楊宇霆潛往大連,與關東軍談妥:“日本出兵四萬助張,日兵待遇及薪金一如中國營長;有死亡者,每人給予卹金一萬元”。張作霖則承 認“二十一條,並允將來張氏勢力所及地之 一切鐵路、礦產、森林、電氣等事業皆中日合辦,並允日人在中國居住自由權及土地所有權,遇有必要時,日人可以自辦警察”。——此內容見於當時的《民國日報》,筆者對此有所懷疑,似乎奉張給與日本的條件太過優厚。但沒有疑問的是,在郭軍攻陷錦州後,日本決定維持奉張的統治,並且用鐵路幫助奉張運兵。
第二,奉軍內部發生嚴重分化,闞朝璽,湯玉麟,於琛澂致電郭輸誠,闞要求熱河地盤,湯要求黑龍江地盤,於要求吉林地盤。郭對他們的要求置之不理,回電允諾闞為總參議,湯於二人為參議。——湯玉麟,可是張作霖搞保險隊時候的老弟兄啊,這時候竟然也準備投降,讓筆者大跌眼鏡,不過話說回來,奉軍本身就是一個鬆散的軍閥聯盟,有這種情況倒可以理解。——於琛澂,本是張作相親信旅長,郭軍倒戈後提升為軍長,此時野心膨脹了。
郭鬆齡此時有6個師,2個旅,1個工兵團,張作霖名義上有11個師,2個旅和一些地方保安部隊,雖然郭部屬於奉軍精銳,但在總兵力上仍處劣勢。而闞朝璽有1個師和1個旅,湯玉麟和於琛澂各有1個騎兵師。如果這三個師全部加入郭軍,那麼郭奉雙方總兵力會大致相當,而且郭會擁有他緊缺的騎兵部隊,那麼勝利的天平會更加倒向郭鬆齡這邊。那為什麼郭鬆齡會拒絕這三人裂土封侯的要求呢?筆者認為一是因為黑吉兩省的地盤已經許諾手下,食言的話部下就反了——可見郭軍也沒有什麼信仰,大家都是為了搶地盤的。二是郭根本就看不起湯玉麟這票人,覺得沒你們我也行,你湯玉麟算什麼東西,還敢跟我談條件?
第三,張作霖聽聞錦州失陷後驚慌失措,打算縱火燒樓,把財產運到大連下野,並且開始付諸實施。張學良回到奉天對張作霖說:“您老在奉天坐鎮,我去前線佈防,把郭軍引到興隆店,等各路援軍到齊,可一戰而勝。”張作霖說:“好,我要再想走,就不是你老子。”張學良說:“我要頂不住郭鬆齡,就不是你兒子。”
12月8日,日本內閣作出決議:“令關東軍司令官速施警告,將駐屯軍隊,作適宜之配備”。同日,關東軍司令官奉命即對兩軍發出警告,不準在滿鐵附近地帶以及附近地方有戰鬥和擾亂行動,並且發出威脅說,有不遵從的,日本要採取“必要之手段”。——不準沿鐵路線進攻,延緩了郭軍的進軍速度,於郭非常不利。
12月9日,日本第十師團司令部由遼陽移駐奉天,同時,將第六十三步兵聯隊、旅順炮兵一隊、公主嶺騎兵一隊,以及附近的守備隊調進奉天,歸該師團指揮,部署攔截郭軍。
同日,國民軍張之江分兵三路進攻津北。李景林軍憑藉深溝固壘,頑強抵抗。國民軍雖一向以能戰著稱,但卻屢屢受挫,久攻不下,傷亡慘重。馮玉祥被迫調剛剛佔領熱河的李鳴鐘和宋哲元部增援天津,緩解了退往熱河北部的闞朝璽的壓力,使得闞可以大膽的從後面進攻郭軍。此時的闞朝璽,湯玉麟,於琛澂因為得不到郭鬆齡裂土封侯的許諾,再次倒向奉張。郭鬆齡被迫加派部隊防衛熱河直隸方向。
12月12日,郭軍前鋒抵達新民白旗堡附近。郭軍右翼準備取道營口繞擊奉天,意圖對奉軍造成兩面夾擊之勢。
12月14日,郭軍右翼進入營口時,遭到日本武裝阻截,並向郭軍發出警告:不準郭軍進入市區,不得沿遼河作戰,不得侵入南滿鐵路三十公里內。郭軍未強行越過禁區,所以兩路夾擊奉軍的計劃未能實現。
12月15日,日本內閣決定從北韓抽調二十四師團一部,從日本內部久留米等地抽調十二師團一部,組成“滿洲派遣軍”,開赴奉天,參加對郭作戰。
同日,關東軍向郭軍發出第二次警告。
12月17日,郭軍主力進入白旗堡。
12月21日,郭軍佔領新民,奪取了奉軍在遼河西岸的戰略要地。至此,遼河西岸的奉軍悉被掃除,雙方沿巨流河對峙。這時河已封凍,奉軍無險可守,郭軍雖然戰略上已輸,但仍有戰術上的優勢。
此時,奉軍沿巨流河東岸南起大民屯、北至公主屯布好陣勢,左翼配置吳俊升第六方面軍,右翼配置張作相第五方面軍,中路是張學良臨時組建的第三方面軍。郭軍沿巨流河西岸佈陣,按一、二、三、四軍序列從北到南排開,與奉軍隔河對峙。
奉軍在佈陣時,韓麟春主張加強側翼防禦,以防郭鬆齡偷襲。張學良認為:“郭茂宸是個寧折不彎的人,他一定哪硬往哪打,我們只要把正面工事做好,頂住郭軍的進攻,再加上宣傳攻勢就一定可以取得勝利”。事實證明張學良是對的。
12月22日,郭軍司令部進駐新民,決定第二天發動總攻擊。同日,國民軍張之江部發動對天津的全面進攻。
12月23日,郭軍以劉振東部進攻巨流河,霽雲部為主力進攻大民屯,劉偉部進攻皇姑屯。郭部第四軍軍長霽雲親率一部從白旗堡出發,經小四方臺,迅速攻佔了大民屯,對興隆店奉軍 司令部形成包抄,但因己方彈藥緊缺,奉軍防禦頑強而未能攻下興隆店。 這時,奉軍騎兵出擊,進攻郭軍兩翼薄弱環節得手。先是張作相從右翼出擊,佔領了新民北高臺子,直入郭軍左翼後方,截斷郭軍後路。隨後吳俊升騎兵從左翼出擊,搶佔柳河溝,偷襲白旗堡,焚燬郭軍全部糧襪彈械,擾亂了郭軍後方。張學良率中路軍乘勢反撲,郭軍全部陷入包圍之中。
同時,奉軍用飛機撒下《張學良告第三軍團官兵書》,郭軍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始知領導他們的不是少帥,作戰決心開始動搖。張學良親自給郭軍軍官打電話,表示既往不咎,郭軍軍官受到極大震動,參謀長鄒作華表示不再為郭作戰。
23日夜,郭鬆齡召開軍事會議,鄒作華、高紀毅等將領主張停戰議和,而霽雲、劉偉、範浦江等人積極主戰。郭鬆齡決定明日和奉軍決一死戰。
12月24日上午,郭鬆齡親自督戰,指揮部隊向奉軍發動三次猛烈進攻,不料參謀長鄒作華突然將所部炮兵旅撤回,並停止前線子彈供應,郭軍遂大潰。隨後,郭鬆齡委託霽雲收容餘部,向溝幫子、錦州方向轉移。他本人則帶夫人韓淑秀和少數隨從,坐牛車逃往營口。當郭鬆齡行至遼中縣蘇家窩棚附近,被穆春師王永清騎兵團追上,從民家菜窖中逮捕了郭氏夫婦。
同日,李景林部全線崩潰,除部分被繳械遣散外,大都乘火車逃往山東。負責南線作戰的國民軍二軍、三軍,因急於與國民軍一軍搶佔天津,對逃敵沒有進行堵擊,使其能從容敗退。
國民軍攻佔天津之日, 就是郭鬆齡在巨流河兵敗身亡之時。
12月25日,張作霖下手令,在老達房附近將郭鬆齡夫婦槍殺。郭鬆齡夫人韓淑秀,是聯絡馮玉祥的關鍵人物,在《少帥》中也有表現,不過個人認為電視劇裡的韓淑秀形象不好,電視劇已經把郭鬆齡塑造成大英雄,又把他妻子塑造成滿口革命的理想主義者,給人太假的感覺。
-
19 # 歷史哨聲
郭鬆齡反奉的原因 當時人認為是爭權奪利 現在認為是價值觀不同
引發郭鬆齡反奉的因素有:
1、郭鬆齡認為自己功高但得不到獎賞。原先有張學良、郭鬆齡、李景林、張宗昌四人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前相約入關後不搶地盤、不做督軍。但因為李景林為了出任直隸督軍之位,阻礙張作霖任命直系要人王承斌為直隸督軍,進而得到了直隸督軍,破壞了四人入關前的約定。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得到了直隸、山東、安徽、江蘇四省。張作霖因為跟隨自己的守舊派都是綠林強盜出身,因為不讓那些老部下接管這四省。於是只能由大學派和士官派接管。郭鬆齡認為這四省任命應當是:直隸督軍,張學良;江蘇督軍,張宗昌;山東督軍,李景林;安徽督軍,姜登選,自己輔助張學良練軍。
但張作霖沒有接納郭鬆齡的看法,作了如此安排:直隸督軍,李景林;山東督軍,張宗昌;安徽督軍,姜登選;江山督軍,楊宇霆。
看到自己的死對頭楊宇霆能夠督軍江蘇,郭鬆齡非常不滿:
“是可笑,搖鵝毛扇的軍師跑到第一線去擋頭陣,簡直不知這是什麼安排?”2、張作霖重用士官派,導致作為大學派領袖的郭鬆齡極為不滿。
第二次直奉戰爭,四個省的督軍,士官派得到了兩個。張作霖知道守舊派都是綠林強盜出身,不能出任督軍職位,怕惹笑話。四個省督軍,大學派一個都沒有得到,反而是大學派的對頭士官派一得就是兩個。郭鬆齡認為大學派功高但無賞,心裡極度不平衡。
在孫傳芳組織五省聯軍進攻時,楊宇霆退出了上海、南京、徐州等地。戰敗的楊宇霆回到奉天依然擔任總參議,大權在握,沒有收到絲毫的懲處。
因此,郭鬆齡認為張作霖賞罰不公、恩信不立,跟著張作霖是沒有前途的。
3、郭鬆齡的理想主義價值觀,和張作霖的實用主義價值觀格格不入。
郭鬆齡的自評:
“今張氏竟以一人之所欲,不惜犧牲三省人民之生命財產而不顧。鬆齡無似,居亦常進忠告之言,冀以和平手段納入正軌,無如彼昏不治,專橫愈甚……至於叛逆之謬說,更不承認。鬆齡幼讀實數,粗知大義,見張氏為政之不仁,始有改革奉天之志,是以投身軍界,不惜屈辱。”同時郭鬆齡個性狹隘,不能容人。在部下勸不必殺姜登選時,郭鬆齡竟然將山海關阻止他入關部隊的行為歸責為毫無相干的姜登選身上:
“他們殺我的人,我就殺他。”他們是指在山海關伏擊郭鬆齡反奉軍先頭部隊的山海關守軍。姜登選不過是回奉天,碰巧碰上郭鬆齡。
張作霖對郭鬆齡的評價(出處不詳):
“郭鬼子這個鱉羔子,到瀋陽來,打個行李捲,只有兩個茶碗還有一個沒把的。小六子說他是個人才,能吃苦耐勞,我一次就給他兩千塊大洋,給他安家。那時候他感激的把他媽給我當老婆他都願意。他自以為有功,在座的誰不比他資格老?湯二哥和我穿一條褲子,出生入死,現在和郭鬼子拉平輩。小六子上了賊船,郭鬼子教他學李世民”郭鬆齡練兵、作戰尚可,但絕無治理能力,更無張作霖意圖一統的巨集圖大志說郭鬆齡是理想主義,卻不知道他的理想是什麼。從郭鬆齡和馮玉祥簽訂的密約來看,郭鬆齡就是割據軍閥一個:
郭鬆齡、馮玉祥密約內容:
1、郭鬆齡誓死反對張作霖和日本簽署條約,進攻馮玉祥軍(這是郭鬆齡的捏造,並非事實。);
2、奉軍攻打馮玉祥軍時,郭鬆齡倒戈攻打奉軍;
3、郭鬆齡奪取東北後,專門開發東北,決不與聞關內之事;
4、將直隸、熱河劃給李景林(李景林並不知情);
5、郭鬆齡軍統稱東北國民軍(馮玉祥新增,以上四條均為郭鬆齡主動提出)。
活脫脫一個東北土霸王的形象躍然紙上!看了郭鬆齡和馮玉祥密約之後,你還覺得郭鬆齡能夠讓東北更強,甚至一統中國嗎?
在反奉後,張學良提出停戰時,郭鬆齡提出了是四個停戰條件:
1、山東歸嶽維峻(馮玉祥下屬);
2、直隸歸馮玉祥;
3、熱河歸李景林;
4、東北歸郭鬆齡。
在停戰談判失敗後,張作霖召集了所在在瀋陽的軍政人員,作出如此的表示:
“郭鬼子倒戈了,你們大家都已經知道,我有三個感想:第一、培植一個將領,真不容易,好容易培植出來,他打你的翻天印,實在令人寒心。第二、打勝仗個個都有功,個個都該賞,有一個人賞不到,或者認為自己功高,沒有受上賞,便要造反,實在令人可嘆。第三、派一個人做封疆大吏,掌握一省的生殺大權,我不能不擇人而用,如果所用的人不得當,老百姓會指著我張作霖罵的。……楊宇霆這次喪師失地,回來後我也申斥過他,他現在辭職了,我也答應了他。……”張作霖這段非常直白的話,可以做為問題的答案結束了。
最後要說的是楊宇霆江蘇敗退的事:奉系精銳駐守在北京到山海關之間,由郭鬆齡掌控,督軍江蘇的楊廷宇如何能夠用非精銳部隊和孫傳芳的五省聯軍作戰,撤退保留實力是最明智的,否則既損兵折將,還照樣丟了了江蘇,虧大發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撤!
-
20 # 公子霜塵
張學良在耄耋之年回首往事,仍然認為郭鬆齡,是“影響我一生”的幾個人之一。那麼,郭鬆齡是誰呢?何以對張少帥影響之深?
郭鬆齡自幼家境貧寒,這期間親眼目睹了,日俄戰爭中侵略者殘酷殺害東北人民的暴行,決心走上從軍救國的道路,以優異的成績,先後考上了陸軍武備學堂、陸軍大學。畢業後,經方聲濤、葉荃介紹,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後,郭鬆齡潛回東北策劃武裝暴動,不料為張作霖逮捕,經多方營救,才重獲自由。
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是東北地區一所培養中下級軍官的軍校,教官大多聘請北京陸大、保定軍官學校和日本士官學校出身的軍官擔任。張學良因為是少帥的關係,故在講武堂的教官大多對其奉承,以博取升遷,唯獨郭鬆齡對其嚴格要求。
相處過程中,張學良佩服郭鬆齡的博學多識,引為自己崇拜的偶像;而郭鬆齡對於張學良忍苦耐勞的精神和遠大的抱負,也印象深刻,兩人惺惺相惜,亦師亦友。為此,郭鬆齡特意為張學良增加了炮兵基礎理論、操作方面的學習;在政治方面,郭鬆齡也留意到,張學良並不像其父張作霖這種舊式軍閥,而是充滿了正義感進步青年,是可以爭取的物件。
隨著奉軍的節節勝利,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因為這層師生關係,得到了張學良的推薦,郭鬆齡成為了第三軍副軍長,張學良第三軍軍長。但畢竟郭鬆齡是有政治理想的軍官,與張作霖在政見上有著很大的分歧,其作為奉軍的高階將領,曾數次參與軍閥混戰,目睹兵連禍結,已經開始產生了厭戰情緒。
但遭到張作霖兄弟的拒絕。郭鬆齡只好藉著赴日本觀秋操的機會,緩解一下極度鬱悶的心情。但沒想到,日本參謀本部的人誤認為郭鬆齡,是張作霖的使者。從而使郭鬆齡知道了,張作霖打算承認“二十一條”的絕密情報,使得其對此極為憤慨,也真正拉開了其反奉的序幕,這是1925年發生的事情。
同年郭鬆齡回國後,祕密將所轄的奉軍第三軍,改編為“東北國民軍”,通電奉軍各部,要求張作霖下臺,推舉張學良為東三省總司令,面臨兩難的張學良也只能站在了父親這邊。而此時,張作霖其他部隊都在關內,郭鬆齡所部勢如破竹,進而嚴重影響了小日本,在東北的利益。日本人便打破了中立,派出談判人員,聲稱只要郭鬆齡答應了“二十一條”,便支援其取代張作霖,遭到郭鬆齡的嚴詞拒絕,日本人轉而與張作霖談判。
如此,日本的出兵干涉,使得東北國民軍三面受敵,很快兵敗,郭鬆齡攜夫人以及少量衛隊逃到遼中縣。不久,黑龍江第七旅王永清根據小日本的情報,逮捕郭鬆齡夫婦,並得到命令立即就地槍決,暴屍三日,一點挽回的餘地都不給張學良。特別要提一下,曾出任段祺瑞內閣司法總長的林長民,也是林徽因的父親,作為郭鬆齡的幕僚,參加了這場反奉戰爭。最終,林長民在戰爭中,中流彈身亡。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我認為郭鬆齡反奉與他本人的理念、認知關係較大。
首先,郭鬆齡早年接觸過“世界大局、社會潮流”之類的新知識,仰慕孫中山,參加過南方軍政府,他在多舊軍閥土匪出身的奉系中算是一個新式人物,所以你說他有民族大義也好,說他立志革新與軍閥決裂也好,他本人確以此自況,且並不認為反奉等於背叛(反奉後他仍堅稱擁戴張學良)。
基於這兩點,他遲早會站到張作霖的對立面上去,至於這一過程中是否還牽涉到賞罰不均(從史料看張作霖對郭較為器重,他產生猜疑也是因郭反覆勸諫、抗命而然)、爭權奪利的因素,其實對結果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