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逯趕成

    乾隆叫劉墉跳河自殺,劉墉便走到了河邊,欣賞了一會兒河岸景色,就又回到乾隆那兒,乾隆問,怎麼沒跳河啊?劉墉回答,我剛要跳河,碰到屈原來了,告訴我,乾隆是明君,治國有方,愛民如子,我跳江的原因是碰到了昏君,你趕緊回去,保乾隆吧,大清江山還很長,所以聽了屈原勸告,又回君主身邊,毀過從新。

  • 2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劉墉,別稱劉羅鍋,一生清正廉潔、奉公守法,宦海沉浮50多年,是乾隆、嘉慶兩朝的重臣。

    其實劉墉知道這是皇帝給他挖的坑。但是這個坑現在自己不跳也是不行了。但畢竟劉墉是一個非常聰明有才華的人,憑藉著自己的思想經驗,劉墉就找到了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而乾隆聽到這段話之後,當場稱讚了劉墉的智慧。這句話一方面不著聲色地拍了乾隆的馬匹,一方面也展現了劉墉的忠義之心。乾隆不光改變了主意,並且從此以後更加的重用劉墉了。

  • 3 # 史乎者也

    乾隆時期,很重視劉墉、和珅這兩位大臣。劉墉剛直不阿,為人清貧,和珅辦事圓滑,貪財無數,這兩個人是乾隆的左膀右臂,但因為劉墉說話非常犀利,不留情面,弄得乾隆總是心有不快,總想辦法捉弄捉弄他。

    因為常年伏案,劉墉的背有些佝僂,乾隆看著他渾身滴著水,垂頭喪氣,臉都快扎到地上的樣子,覺得非常好笑,氣消了大半,但也只是說,"你為什麼又從水裡出來了?"

    說“皇上,我確實跳了河,但在河裡我遇上了一個人,這個人是春秋時候的屈原,屈原看我跳了河,就游過來對我說,他當初跳河是因為遇上了昏庸無道的楚王,不聽忠言,國破家亡,我才無奈跳江。現在是太平盛世,人間繁華,你為什麼也跳河呢?難道你也遇到了昏庸的皇帝嗎?我說,不對,我們的皇帝是開明的聖君,楚王那個昏君怎麼能夠跟我們當今聖上比呢?於是,我就又爬上來了。”

    乾隆一聽,當著文武百官的面也不好再發作,也就免除了對劉墉的責罰。

  • 4 # 揚揚156319522

    文官面前鬥智商。武官面前鬥威武。有時候故意讓精明大臣出一點難。然後被君的高智商。逗倒。精明狡詐的大臣才能服氣。才能知怎麼樣欠讓來圓場。身邊有精明一班文人。才能牽扯武將安心守城。

  • 5 # 狂熱歷史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這話還真是一點都沒有錯,面對皇帝要你跳河的這種情況,稍微沒智謀的人,都會按照皇帝說的做了,所以說劉墉的聰明才智是數一數二的。

  • 6 # 是阿維啊

    對於乾隆要求劉墉跳河則是電視劇中的一個段子,當然,真正歷史如何,現在大概已經不可考了,那麼劉墉又是如何面對乾隆皇帝的刁難呢。

    於是乾隆想出了一個主意,這個主意就是讓劉墉跳河自殺。在古代,最講究君臣之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乾隆讓劉墉去跳河,自然,按理說劉墉沒有拒絕的理由。但以劉墉的聰明才智又豈會束手就擒。

    只見劉墉出門在外面轉悠了一圈便回到殿前。當乾隆皇帝問他為什邡沒有自殺,劉墉說了下面一席話。

    因此劉墉稱自己不敢跳,而乾隆聽了劉墉這樣一席奏對,自然也就不再強迫劉墉。

  • 7 # 使用者7434095923422

    劉墉對乾隆說:"我跳河遇到屈原了,屈原說:"我跳河是因為我遇到了昏君,你現在遇到的可是開國明君你回去吧"乾隆聽後十分開心。免劉墉一死。

  • 8 # 大史官

    劉墉謝恩後就出宮了,當然不是去跳河,只是到護城河周圍走了一圈,大約半柱香的時間就回去了。其實,劉墉走後乾隆就後悔了,要是真跳河了怎麼辦呢?正在想呢,就看劉墉回來了。

    乾隆心中竊喜,但還是問劉墉說:你怎麼回來啦?你要違抗聖旨嗎?

    劉墉回答說:我在河邊遇到一個人,是他不讓我跳的。

    乾隆又問:你遇到誰了?

    劉墉回答:遇到屈原了。

    劉墉說:屈原讓捎話給您,他說,他保的楚王,是一個昏君,沒辦法才投了江。如今萬歲爺英明神武,不要在河邊瞎溜達,萬一落水,豈不是讓皇帝背上陷害忠臣的罪名,成了昏君嗎。這可不行,我死不要緊,不能連累皇上啊!乾隆聽完哈哈大笑,並給了劉墉很多賞賜。

  • 9 # 尚武菌

    當時劉墉和乾隆說一下他去跳河自殺的過程,他本來是按照乾隆的旨意跳進河裡了,但是沒想到卻在水裡面看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屈原。屈原可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死就是和楚懷王有關。劉墉之所以會欺騙乾隆說他遇到了屈原,就是希望藉由屈原提醒乾隆不要做昏君。而乾隆這麼聰明的人自然也明白其中的用意,他知道劉墉不可能看到屈原,這麼說無非就是想要給自己找個藉口活命,隨後乾隆就不再難為劉墉了,這件事情就此作罷。

  • 10 # 人皆可為舜禹

    劉墉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完美的化解了這個局面,也讓乾隆對他束手無策,這才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 11 # 體育死忠粉

    劉墉(1720~1805)是乾隆時期的內閣學士,書法家,人稱“濃墨宰相”。

    劉墉是乾隆十六年中的進士,那一年他31歲。進士又稱為“天子門生”,由於劉墉博學多才、滿腹經綸,因此很受乾隆的賞識,於是乾隆就把這個“門生”留在了身邊,從此他與和珅成了皇上身邊的紅人。

    我們從電視劇中可以看到君臣之間經常鬥智,詼諧幽默的段子令人捧腹大笑。“乾隆命劉墉跳河”這件事就是其中的段子,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劉墉雖然妙筆生花寫就一手錦繡文章,但長得其貌不揚,並且是個羅鍋。

    乾隆寫罷,故意一本正經的大聲說道:“劉羅鍋接旨”,乾隆把寫好的詩交給劉墉。劉墉不明就裡,急忙跪下口中說道:“臣接旨”。

    等劉墉接過詩一看蒙圈了,心想,這分明是皇上挖苦我是個羅鍋。既然如此,我就不客氣了,劉墉提筆也寫了一首詩,然後交給了皇上。

    乾隆一看,劉墉的詩是這樣寫的:“駝生脊背可存糧,人長駝背智謀廣。文韜伴君定國策,武略戍邊保家邦。臣雖不才知恩遇,承蒙萬歲賜封賞。別看羅鍋字不多,每年白銀兩萬兩。”

    原來按照清朝的規矩,凡是皇帝賜封了名號的官員,吏部每年要給2萬兩的賞銀。

    乾隆看到劉墉的詩後很佩服他的機智,但心中不服,他要想法扳回一局,於是引出了“乾隆讓劉墉跳河自殺”的段子來。

    乾隆是一個心高氣傲的皇帝,不容許別人超過自己,這一點和珅最瞭解。

    乾隆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華,每次都讓和珅和劉墉一同寫詩作賦,和珅每次都故意寫錯一個地方,目的就是讓乾隆為他糾錯,這樣一來就顯得乾隆比別人高一籌。

    等到第二天散朝後,大殿裡只留下了乾隆、劉墉與和珅三人。

    乾隆依照和珅的主意對劉墉說:“劉愛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間的關係解釋有這樣幾句話我不太明白”。

    劉墉說,“皇上哪句不明白”?

    乾隆馬上說。:“父叫子亡,子不亡”謂之何如?劉墉說:“此子不孝也”。

    乾隆又問:“君叫臣死,臣不死”謂之何如?劉墉答道:“此臣不忠也”。

    乾隆等的就是這句話,於是說:“既然如此,我是君,你是臣,你必須聽我的,劉愛卿,你去死吧”。

    劉墉愁眉苦臉站起身來往外走,走到門口回來了。

    乾隆問“怎麼回來了?”劉墉說“皇上還沒說我怎麼個死法呢?”乾隆想了想說,“你去跳河自殺吧,城外有護城河,去吧”。

    劉墉轉身走了。乾隆當然不是讓他真死,如果劉墉不去跳河,乾隆就以抗旨不尊為理由,取消劉墉每年額外的兩萬兩白銀。

    假如劉墉真的去跳河,他暗中派的保護他的人,就會馬上把他救上來,劉墉就算輸了這一局。

    乾隆在大殿裡坐等結果,大約半炷香後,劉墉又回來了,乾隆以為劉墉輸了,於是問“劉愛卿怎麼又回來了?難道要做不忠之臣!”

    劉墉不慌不忙地說:“皇上,我到護城河準備要跳的時候,突然從河裡走出來一個人”。

    我一聽尋思,我跳河事小,但讓皇上背上昏君的惡名事大。所以我就回來想問問皇上,我是跳還是不跳呢?

    乾隆立馬改變了主意,他不想當昏君。於是說,劉愛卿忠心可嘉,真乃我大清的屈大夫也,今端午節,咱們君臣一起過節吧。劉墉用他的智慧和機智又贏了一局。

  • 12 # 南山一偏翁

    劉墉,清朝名臣劉統勳的兒子,曾與和珅正面衝突多次,因為他們職位的原因,經常要打交道,這也導致兩個人的關係很差,和珅經常藉故整治劉墉,但都被劉墉給化解掉了。

    一次,劉墉又因為衝撞了乾隆,乾隆很生氣,和珅就藉機向乾隆進言,兩個人合夥整一下劉墉,乾隆為了出口氣也就同意了。乾隆讓劉墉解釋什麼是三綱五常,劉墉回答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乾隆接著說,“既然君為臣綱,那我讓你去死應該沒什麼問題吧”?劉墉回:“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那請問皇上想讓我怎麼死呢?”乾隆想了一下,“你就跳河自殺吧。”劉墉就接旨回去了。

    過了一會兒,劉墉的家人揹著全身溼漉漉的劉墉前來見乾隆,乾隆以為劉墉真的死了,想著本意只是嚇唬一下他,沒想到他真的自殺了,那朕不是成了無道昏君了嗎?正自責間,劉墉睜開眼向乾隆請起安來,下了乾隆一跳。乾隆佯怒道:“朕不是讓你自殺嗎?你怎麼還活著。”,劉墉答:“臣回家安排後事後就跳河了,但是在河底見到一人,他自稱屈原,問臣為什麼跳河,也是因為皇帝昏庸嗎?臣一想,皇上英明神武,怎麼能是昏君呢,為了保住皇上的名聲,臣就上了岸。”都說前穿萬穿,馬屁不穿,劉墉一席話讓乾隆龍顏大悅,也就不計較了。

    都說伴君如伴虎,那些廟堂中的大臣都是人前風光,卻也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的,萬一一句話把皇帝給得罪了,那就是欺君之罪了,輕則降職罰俸,重則充軍抄家。劉墉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保住了自己的命,也沒有抗旨不尊,更是拍了乾隆一波龍屁。

  • 13 # 龍帥林vlog

    1,君叫臣死

    乾隆令劉墉跳河自殺,劉墉半柱香後對乾隆說了句什麼話,乾隆立即改變主意?

    首先乾隆讓劉墉跳河,本就是考驗他的應對能力,並不是真的讓他去死。

    如果乾隆皇帝想整死劉墉這樣的大臣,蠻可以用賜他白綾賜他毒藥等各種方法,未必讓他去跳河。

    明清時候皇帝想要整死大臣簡直太輕而易舉了,在民間和劉墉紀曉嵐齊名的明朝大才子解縉,也是的一個以機智聞名的人。

    小時候,解縉家對面住著一個財主,財主家種了一片竹林,解縉寫對聯曰:

    門獨千杆竹,

    家產萬卷書。

    對門的財主一看,你個窮棒子,竟敢用我家的竹子做對聯,命家人把竹子砍短了,一棵竹子都不能露出牆頭。

    第二天財主一看,解縉家的對聯加了一個字,改成了:

    門對千杆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財主一看更生氣了,窮小子和我槓上了是吧。

    命人把竹子連根都刨了,拉著從解縉家門口走一圈,讓他看看竹子沒了,短的也沒了。

    第二天再一看謝解縉家門口,對聯沒摘,只是又加了一個字:

    門對千杆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

    這段故事叫《解學士》,是劉寶瑞說的單口相聲,當年和《官場鬥》一起聽了無數遍,那時候郭德綱還沒有出名。

    解縉怎麼死的?

    永樂八年,解縉進京彙報工作,恰逢朱棣北征蒙古,於是解縉按照程式覲見了監國的太子朱高熾。

    和朱棣一起遠征的漢王朱高煦得到訊息後,和朱棣說:

    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解縉就是瞅準您遠征的機會才回京覲見太子的,見了太子他也不等您回京就走了,明顯沒把您看眼裡啊。

    朱棣大怒,以無人臣禮的罪名,把解縉逮捕下獄。

    五年後,有一天朱棣翻閱卷宗,看到囚禁犯人名錄中有解縉的名字,問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

    縉猶在耶?

    解縉還活著呀。

    紀綱心領神會,當天夜裡解縉就被埋在大雪之中活活凍死。

    所以皇帝要大臣死,真的不用搞那麼多噱頭說辭,君教臣死的意思是有時候皇帝連一句話都不用說,自然有人給他辦的妥妥當當的。

    所以劉墉和乾隆這個故事註定只能是傳說。

    2,故事裡的事

    這個故事編因為編的巧妙,流傳很廣,成了單口相聲中的經典橋段。

    後來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也引用了這段故事,不過只是一筆帶過,沒有按照傳統相聲濃墨重彩的渲染。

    這段故事大致情節是這樣的:

    劉墉仗著其聰明經常把乾隆和和珅搞得下不來臺,和珅鼓動乾隆,讓他殺一殺劉墉的威風,讓他吃點苦頭,於是有了讓他去跳昆明湖的橋段。

    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

    如果劉墉真跳了,未必真讓他死,但是可以滅一滅他的氣焰,以後他想再依仗聰明戲耍和珅,讓皇帝承認自己偷墳掘墓時,和珅和乾隆就可以拿跳湖這事兒來噁心他。

    劉墉當然沒跳,他在外面轉悠了一圈,回來和乾隆說:萬歲,我在湖裡看見一個人,他不讓我跳。

    乾隆自然問:你看見誰了。

    劉墉說:我看見了屈原了。

    乾隆問:屈原和你說什麼了?

    劉墉說:萬歲爺,屈原託我給您帶個話,他說自己保的楚王是個昏君,走投無路才投江自盡。當今萬歲您英明神武,你劉墉不應該來湖邊溜達,萬一失足落水豈不讓皇帝蒙上枉殺忠臣的罪名,成了千古昏君了嗎。所以我趕緊回來問問萬歲,昆明湖我還跳嗎?

    乾隆一聽,還跳啥呀,一跳自己就成了楚王一樣的昏君了,算了別跳了,朕賞你個扳指壓壓驚。

    3,和珅和劉墉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劉墉考科舉時就和和珅結怨了。

    歷史上劉墉在乾隆十六年參加殿試,考了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這一年和珅一歲,當然無法和劉墉結怨。

    劉墉和和珅第一次有大的交集,大約是乾隆46年,查辦山東巡撫國泰貪汙一案。此後和珅劉墉都在朝廷為官,眼見和珅權勢日隆,劉墉則一改年輕時剛正不阿,眼裡不揉沙子的風格,變得應付差事,得過且過和朝臣皇帝相處惟以滑稽悅容其間。

    後世那個詼諧幽默的劉羅鍋大約是這時候煉成的。

    在京城任職期間,劉墉小錯不斷,乾隆經常下旨申斥他,有時候把他的官職連降幾級,這就是相聲中張成劉安經常調侃的:老爺您又把官丟了?

    從乾隆四十八開始,劉墉因為小錯不斷,官職如坐過山車,起起伏伏但是他卻始終高居京畿,從沒有被乾隆貶出京城過。

    我總覺得的劉墉是乾隆留的一手厲害的棋,為的就是制衡和珅。

  • 14 # 路之意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古代的帝王由於是天下的統治者,大權獨攬,所以他們一句話便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乾隆皇帝作為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但他也喜歡和大臣們開一些不知真假的玩笑。

    乾隆就就曾命令過劉墉跳河自殺,但是劉墉憑藉著自己的智慧,通過一句話,改變了皇帝的決定。

    劉墉其人

    劉墉是乾隆朝時著名的大臣,一生為官清廉和政績卓越而得到乾隆的重視。劉墉作為大學士劉統勳的兒子,天資聰穎並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於乾隆十六年考中進士,從此進入官場。

    劉墉進入官場後,前期主要在地方任職,由於政績突出,上升十分迅速。乾隆四十七年,劉墉被調入京中,在南書房任職,成為了在乾隆皇帝身邊做事的官員。

    由於劉墉富有才學而且書法了得,乾隆對其很是欣賞,關係也比一般的大臣親近一些,因為雙方都是聰明人,所以彼此鬥智的事情也是時有發生,其中一天便發生了一件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乾隆皇帝雖然有統治天下的才能,但是人無完人,皇帝也不例外,所以若論學問方面比劉墉還是稍遜一籌。劉墉每次都讓著乾隆,但是就是因為劉墉的示弱讓乾隆沒有了取勝了樂趣,所以總想戲弄一下劉墉,但卻總找不到合適的機會。

    “乾隆命劉墉跳河”的這件事

    在電視劇當中,那些關係比較親密的君臣經常會在一起互相鬥智。他們時不時就會弄出一些詼諧幽默的段子,令觀眾們看了之後捧腹大笑。而“乾隆命劉墉跳河”的這件事,也在電視劇裡出現過的一個段子。但這個典故,歷史上是無正式記載的。之所以廣為流傳,大快人心,則要歸功於大家心中希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良好願望。

    有一天,和珅和乾隆在一起,商量著要整一整劉墉,乾隆一聽就樂了,也想看一看劉墉出醜。所以當劉墉面見乾隆的時候,乾隆就裝作不懂的樣子,讓劉墉給自己解釋“三綱五常”的意思,劉墉這個時候還不知道前面有個坑在等著自己,就一本正經的說“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突然,乾隆就下旨說“劉墉我現在讓你去死!”

    聽到這樣的話,劉墉沒有慌亂,沉吟片刻知道了這是乾隆皇帝有意刁難自己,並不是有心讓自己死,所以就說,“那皇上想讓臣怎麼個死法呢?”,乾隆說“你就去跳河吧”,然後劉墉就領旨謝恩以後就出去了。乾隆真怕劉墉會跳河,就慌了神,結果這個時候劉墉全身溼漉漉的進來了,乾隆看到大舒了一口氣,結果轉念一想,就責問道,“你怎麼沒有按旨意辦事啊?”。

    然而,劉墉不慌不忙的說道“臣冤枉,臣本來已經跳下河了,結果遇見了一個人,臣一問,他說是屈原,他問我,你怎麼下來了,難道也是遇見一位昏君了,臣可不想壞了皇上的名聲,趕緊說是我自己不小心失足落下水的,當今皇上是位明君,所以臣就回來了!”

    當劉墉說完此話之後,乾隆皇帝十分高興,還說“愛卿真是為國為朕的好功臣,不論在任何時候,都會為朕著想,朕要賞賜你“。

    總結

    劉墉是抓住了乾隆的不敢揹負罵名的小心思,故意說自己瞧見了屈原。乾隆帝不想當昏君,這就讓乾隆帝改變了主意,沒有再讓劉墉去跳河。

    劉墉的一番話,讓乾隆皇帝,臨時改變心情,還遵從了乾隆皇帝的命令,以及為乾隆皇帝維護了面子,後來跳河自殺之事便不再提起。可見,劉墉的聰明才智,以及乾隆皇帝並非是斤斤計較之人。

  • 15 # 小林探歷史

    劉墉,出生在一個名門望族,他的家族世代為官,無論是他的曾祖父劉必顯、祖父劉棨還是他的父親劉統勳,那都是官居要職之人, 所以劉庸也是走上了這條路,劉庸才華橫溢,在科舉考試案卷第一,不過由於皇帝想要提拔一個平民,於是他和狀元就失之交臂了。

    劉庸這個人極其的聰明,又有才華。

    當時的乾隆皇帝這個極其喜歡作詩,有作詩癖,他的一生做過幾萬首詩,一人就比唐朝詩人團,這日,乾隆有了雅興,就和劉庸比試作詩。

    乾隆費盡心思想出一首詩,劉墉不費吹灰之力就對上了,就這劉墉還是放水了。

    這讓大老闆乾隆皇帝極其不滿,很是沒有面子,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乾隆皇帝就心生一計。

    他對劉墉說:劉愛卿,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間的關係想必非常瞭解,我對其中幾句話有點不解,可否替朕解憂。

    劉墉知道大老闆要搞事了心裡很是慌張,但是面色非常淡定的說:不知皇上說的是哪幾句?

    乾隆說到:父叫子亡,子不亡;君叫臣死,臣不死。這句話朕不懂,你給朕解釋一下。

    劉墉說到: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不孝;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不忠。意思就是不孝不忠之意。

    乾隆皇帝聞言大笑,說道:“那好你就跳河。”

    劉庸沒有反抗也沒有爭辯,就這樣去了。

    乾隆皇帝也不是真的要劉庸去跳河,事後,他就後悔了,但是作為一個皇帝必須要一諾千金,不能朝令夕改。

    不到一會兒,劉庸滿身溼漉漉的回來了。

    乾隆皇帝不解道:‘你怎麼回來了,我不是讓你去跳河’

    l劉庸回答:我已經下到河裡,但是我遇到一人,然後我就回來了。

    乾隆皇帝不解道:你遇到誰?

    劉庸回答:屈原,他問我我怎麼會跳河?他是由於遇到了昏君才跳河,而今上是一個明君,我怎麼會跳河,於是我就回來了。

    乾隆一聽很是高興。

  • 16 # 史君看歷史

    這不,乾隆,和珅,劉墉三個人又湊到了一起,和珅對乾隆說,劉大人才思敏捷,能解釋一下“忠“和“孝“嗎?

    乾隆明白,和珅又想看劉墉的熱鬧,興趣大增,就問了一句,劉大人何為忠,何為孝啊?

    劉墉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就是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這就叫孝。”

    和珅一看劉墉上套了,抿著嘴在那偷偷的笑。這些乾隆都看在眼裡,然後就對劉墉說,那麼劉愛卿你就用行動來表示一下你對我的忠吧。

    劉墉一下傻了眼,這分明就是讓自己去死。劉墉再看看和珅得意樣,就明白了又是和坤出的壞主意。同時劉墉也知道,乾隆皇帝是在考驗自己的機智,看自己怎麼應對,並不是真的讓自己去死。

    於是劉墉就跪倒在地,給皇上磕了幾個頭,然後就對皇上說,老臣去了。

    回到家,劉墉和家人交代一番,就跳到了湖裡。劉墉府裡最擅游泳的張生立即跳下水,把劉墉救了上來。

    被救上來的劉墉,讓僕人抬著自己到了乾隆的跟前。這下乾隆傻眼了,沒想到劉墉真的去跳湖了,他還以為劉墉會機智的應對,沒想到,這次這麼窩囊。

    劉墉假裝悠悠的醒來,乾隆帝才放下了心。乾隆帝真心關切的問他,劉愛卿,你怎麼真的去跳湖了?怎麼回來的?劉墉回答,我必須表達自己對皇帝的忠心。但是我在湖裡碰到一個人,他又把我託了上來。

    和珅和乾隆興趣大增,一起問道,是什麼人把你託上來的。

    劉墉喘了一口氣說,是楚大夫屈原。他對我說,我是碰到昏君楚懷王而跳湖自盡的,你碰上了千古明君,怎麼也來跳湖?你這不是有辱皇帝的聖名嗎?快快回去吧。

    和珅一聽,由衷的佩服劉墉的高超的應對能力。而和珅和乾隆都知道,這肯定是假話,但是又無懈可擊,劉墉的這馬屁拍的乾隆是非常舒服。

    劉墉轉而對乾隆說:“屈原對我說,他在世時,碰到的是昏君楚懷王,報國無望,於是只能跳河自盡,難道現在你也是碰到了昏君,來這裡自盡?他讓我先回來問清楚皇上,若是昏君,我再去跳河。”

    說完,劉墉轉身問和坤:“和大人,你覺得皇上是昏君還是明君?”

    和坤氣急敗壞,哪敢說乾隆是昏君呀,於是只能說:“皇上當然是千古明君,日月可鑑,山河可證。”

    劉墉聽畢,再問乾隆:“皇上認為自己是明君還是昏君?”

    乾隆樂得快叉氣,洋洋得意,但又只能認真地說:“朕自然是明君,文治武功,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河清海晏,天下人有目共睹。”

    劉墉趁機說:“既然是明君,臣還須平白無故地去跳河不?”

    乾隆哈哈大笑說:“愛卿果然機智,朕是明君,今免你不死,罰和大人出錢,咱君臣仨人一起喝酒去!”鐵公雞和坤,這次又虧了一回。

  • 17 # 史說新動態

    劉墉出生於1720年,是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也僅憑自己的智慧就做到了宰相這個官位,極為的了不起。

    這天乾隆,和珅,劉墉湊到了一起

    和珅對乾隆說,劉大人才思敏捷,能解釋一下“忠“和“孝“嗎?

    乾隆明白,和珅又想看劉墉的熱鬧,興趣大增,就問了一句,劉大人何為忠,何為孝啊?

    劉墉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就是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這就叫孝。”

    和珅一看劉墉上套了,抿著嘴在那偷偷的笑。這些乾隆都看在眼裡,然後就對劉墉說,那麼劉愛卿你就用行動來表示一下你對我的忠吧。

    劉墉一下傻了眼,這分明就是讓自己去死。劉墉再看看和珅得意樣,就明白了又是和坤出的壞主意。同時劉墉也知道,乾隆皇帝是在考驗自己的機智,看自己怎麼應對,並不是真的讓自己去死。

    於是劉墉就跪倒在地,給皇上磕了幾個頭,然後就對皇上說,老臣去了。

    回到家,劉墉和家人交代一番,就跳到了湖裡。劉墉府裡最擅游泳的張生立即跳下水,把劉墉救了上來。

    被救上來的劉墉,讓僕人抬著自己到了乾隆的跟前。這下乾隆傻眼了,沒想到劉墉真的去跳湖了,他還以為劉墉會機智的應對,沒想到,這次這麼窩囊。

    劉墉假裝悠悠的醒來,乾隆帝才放下了心。乾隆帝真心關切的問他,劉愛卿,你怎麼真的去跳湖了?怎麼回來的?劉墉回答,我必須表達自己對皇帝的忠心。但是我在湖裡碰到一個人,他又把我託了上來。

    和珅和乾隆興趣大增,一起問道,是什麼人把你託上來的。

    劉墉喘了一口氣說,是楚大夫屈原。他對我說,我是碰到昏君楚懷王而跳湖自盡的,你碰上了千古明君,怎麼也來跳湖?你這不是有辱皇帝的聖名嗎?快快回去吧。

    和珅一聽,由衷的佩服劉墉的高超的應對能力。而和珅和乾隆都知道,這肯定是假話,但是又無懈可擊,劉墉的這馬屁拍的乾隆是非常舒服。

    聰明的劉墉設計了一齣戲,既哄得乾隆高興,又打擊了和珅的囂張氣焰。

  • 18 # 圍爐談史

    都別搶,我來答。

    劉墉,就是劉羅鍋,因為為官清廉,公正,所以在民間的風評很好,和包青天也是差不多了。簡單說一下為什麼叫他劉羅鍋。

    因為劉墉在民間的名聲很好,但老百姓又沒有見過這個劉青天,所以就幻想這位大人應該是個子很高,像座山一樣的蓋世英雄。

    這個說法其實是從嘉慶皇帝那裡演化過來的,嘉慶朝的時候,劉墉已經很老了,人老了,背就難免開始有些坨,所以嘉慶有時候戲稱他為劉坨子,後來就演變成了劉羅鍋。

    但他年輕的時候並不是這樣的。

    劉墉、紀曉嵐與和珅號稱乾隆朝的三大中堂,個個都聰明絕頂,所以很多影視劇中喜歡把他們放在一起。說的是乾隆這個皇帝,他很喜歡寫詩。

    他一輩子寫了多少詩呢?四萬多首,快追上全唐詩了,全唐詩也不過才四萬八千多首,匯聚了兩千多個詩人的傑作,乾隆爺厲害啊,真真是以一人之力獨挑全唐。

    喜歡寫詩的精神是值得嘉獎的,但就是水平不怎麼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下面這首: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草叢都不見。

    據說後面那句還是紀曉嵐給他補上去的,也是好笑,乾隆的這個水平感覺連“狗肉將軍”張宗昌都不如。

    除了喜歡寫詩,乾隆還特自戀,喜歡找人一較高下。

    但他自己又想不出來,於是就讓和珅幫忙出主意。

    和珅是個高人吶,號稱大清朝最強大腦,於是就給乾隆出主意說假裝讓劉墉去死,到時候劉墉必然害怕的跪地求饒。乾隆一想,這個辦法倒是不錯,一想到劉墉跪在地上腦袋跟搗蒜似的,心裡就一陣竊喜。

    這天,他與和珅在御花園召見了劉墉,等劉墉來了以後便笑吟吟的問他:“愛卿,聽說你博學多才,朕問問你,何謂三綱五常?”

    這些都是常識,自然是難不倒劉墉的,所以他就認認真真給乾隆科普了一下。

    乾隆聽完很滿意,說:“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麼朕現在要你去死,你可願,可敢?”

    劉墉一聽,只差沒把辮子都給嚇的豎起來,心想原來這是人家挖坑給自己跳呢。但是話已經說出去了,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官場潛規則,劉墉一時間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化解危機。

    只好苦著臉朝御花園裡的水池走去,乾隆一看,你小子倒是倔得很,朕等著你求饒,沒想到你還真的去死。心裡又是覺得好笑又有些無奈,他倒不敢真的讓劉墉去死。

    把乾隆與和珅都嚇了一跳,連忙讓左右侍從去救,一群侍從呼啦啦的往水池邊跑,正準備往水池裡跳,劉墉自己卻拖衣帶水的從水池裡爬了上來。

    乾隆一看他這副狼狽相,更覺得好笑,但又覺得這人真是個直腸子,於是劈頭蓋臉的問他:“朕讓你去死,怎麼跑回來了?”

    劉墉跪在地上回答說:“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但因為臣在水下遇到一個人,所以就不敢死了?”

    乾隆問他是誰?

    劉墉回答說:“是屈原,臣跳進河裡時遇到了屈原,他問我怎麼跳水自盡了?我說是皇上的旨意,屈原回答說,我自盡是因為昏君無能,你現在正逢盛世明君,怎麼能死呢?還不回去侍奉君主,造福蒼生。臣一聽有理,所以不敢死了,就回來了。”

    乾隆一聽,頓時哈哈大笑,劉墉雖然巧妙躲過了乾隆的戲耍,但到底是成了個落湯雞,也算是頗為狼狽了。

  • 19 # 樑老師說史

    這個問題老樑來回答。

    這事其實就是個段子,咱當不得真。歷史上的劉墉可不敢這麼和乾隆貧,他要敢這麼幹,十個腦袋這都不夠砍的。

    所以嘻嘻哈哈那電視劇裡的事您千萬別當真,沒事瞅著當個樂呵就成。

    咋說呢?電視劇裡邊,乾隆,和珅,紀曉嵐這是固定鐵三角,其實還有另一對鐵三角,乾隆,和珅和劉墉。

    不管是那一隊吧,相同的都是這鐵三角天天沒事可幹,君臣之間總是鬥智鬥勇的,一個個經典的段子瞅著人捧腹大笑,尤其是劉墉這鐵三角更加的逗。

    話說這歷史上,還真沒有這鐵三角。

    乾隆的跟前的大紅人就一個,就是人家和珅。乾隆在的時候,劉墉在外放的時候,幹了不少出彩的事。

    您真要做事,一準就能查到和珅的頭上,而和珅背靠著乾隆一準沒事,所以忙半天白搭。

    與其白忙乎,還不如啥也不聽,啥也不問。

    所以電視裡的事,還真不會發生。

    再補充一點,說真的,人家劉墉的外號是叫羅鍋,但這雅號壓根就不是自帶的,是人家嘉慶瞅著為自己服務年老的劉墉,背有點駝,叫了那麼幾次而已。

    而且人家真真的劉墉年輕的時候是一米八大個,背就沒有駝,人也帥氣,沒那麼磕磣。

    好了,閒聊就到這,咱就把題主說的這檔子事,聊聊,當然事先宣告這就是個故事,不能當真。

    這就和和珅三人一起上演了,鐵三角逗樂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是乾隆被劉墉坑了一波,還沒地找理說,最後和珅出主意,要為乾隆出口惡氣,逼著劉墉跳河,而劉墉成功反擊。

    那麼乾隆是咋被劉墉坑的呢?

    他是這樣的。

    話說有一天,乾隆瞅著那背駝起來好大一塊的劉墉,樂了,就有心想要逗一逗劉墉。

    作為一輩子寫出兩萬多首詩的乾隆,當即就整了一首出來。

    人生殘疾是前緣,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難得見日月,側身才可見青天。臥似心字缺三點,立如彎弓少一弦。死後裝殮省棺槨,籠屜之內好長眠。

    這詩句是不錯,暗地裡諷刺劉墉就是個羅鍋,殘疾人,別人死後這得弄個棺材,他不用,直接弄一籠屜就成,省事!

    詩出來之後,乾隆也不客氣直接寫紙上,賞給了劉墉。

    這是個人能開心得了嗎?不能夠啊!但問題是寫這詩的是皇上啊,這還不能不高興。

    所以劉墉憋著壞,就回了一首。

    “駝生脊背可存糧,人長駝背智謀廣。文韜伴君定國策,武略戍邊保家邦。臣雖不才知恩遇,承蒙萬歲賜封賞。別看羅鍋字不多,每年白銀兩萬兩。”

    得咧,劉墉承認自己是個羅鍋,而且還特別的承認這羅鍋二字,就是乾隆給封的。

    按照清朝的規矩,這皇帝親封的字號給了官員,朝廷就得每年給這官員上萬兩的俸祿。

    這下乾隆逗樂沒逗成,直接砸腳面上了,疼就不必說了,上萬兩啊,這可不是紙糊的那元寶,真金白銀啊,而且要命的是,乾隆在給劉墉這詩的時候,說的是——接旨。

    樂子大了,乾隆有苦難言,但也只能忍個肚疼。

    好吧,和珅壓根就是乾隆肚子裡的蛔蟲,他能不知道乾隆想啥,這就背地裡想辦法,想要給乾隆扳回一局。

    就留下鐵三角三個人。

    乾隆自打知道和珅給他出的這主意,就一直憋著,都憋到現在,終於要發作了。

    “劉愛卿,朕昨個晚上讀書,弄不明白一句話,你給朕解釋解釋!”

    劉墉一瞅和珅瞪著一對大眼睛,和乾隆一起瞅著自己個,就知道,壞了,這倆老頭開始挖坑給自己跳嘍。

    但這坑是乾隆開挖的,你不能不接啊!

    劉墉只能硬著頭皮上了:“敢問皇上是那句不明白?”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那麼君真要讓臣去死,他沒去,何解?”

    “此為不忠!”劉墉順著口就答道,剛說完心裡就說:“壞了,坑是在這呢?今個弄不好還真要死一回!”

    乾隆一聽就樂了,摸著小鬍子就說道:“既然是這樣,那朕就讓你去死!去吧!”

    俺了個去啊!這坑的速度也太快了。和珅這個時候已經憋不住了,杵在哪裡開始樂。

    劉墉聽了這話,沒動。

    “劉大人別急啊!這皇上還沒定下要俺咋死呢?”劉墉嫌棄的說道。

    “你就去跳河好了,那護城河挺大寬敞的,你就去那吧!”

    得咧,乾隆不僅給出了方法,還給出了地點,這真是要看劉墉的笑話了。

    “遵旨!”劉墉到也暢快,馬蹄袖這麼一打,就退了出去。

    乾隆蹲在龍椅上,等了老半天,就沒瞅見劉墉回來,這心裡可就有點急了,畢竟你無緣無故的讓一大臣去死,這擱到史書上,他也不好看啊!

    他其實就是想拿劉墉抗旨不尊說事,把昨天那每年上萬兩的銀子給坑回來而已。

    就在乾隆準備讓人去瞅瞅,順道能救一下是一下的時候。

    劉墉一身是水的可就回來了。

    乾隆一瞅,心可算放肚子裡邊了。

    “你咋回來了?這是要抗旨,做個不忠之臣了?”

    “那倒不是!俺擱河裡跳,那河裡就竄出一個人來!”

    呦!

    和珅蹲一邊眨巴眼,他就知道劉墉就等著這話憋著壞呢?

    這話一出口。

    劉墉可就嘚不嘚嘚不嘚的開說了:“屈原!先生著急的說,他跳河是因為遇到了昏君楚懷王,俺今天跳河,難道是遇到了和楚懷王一個德性的昏君?”

    劉墉喘口氣接著說:“俺這一尋思,這事關皇上的聲譽,所以俺就回來了,就問皇上俺這是跳呀?還是不跳?”

    得咧,這問題壓根就不是選擇題,答案就一個。

    “朕可不是什麼昏君,你的忠心朕看到了,你就是朕的屈原啊!”

    好吧,這事就這麼過去了。乾隆不僅沒有坑回他的上萬兩,還誇了劉墉一通。

    把個和珅氣的夠嗆。

  • 20 # 縹緲峰下一粒沙

    “乾隆命令劉墉跳河自殺”這件事情,只存在於野史傳聞裡,這一素材後來被用到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正史是不見記載的,咱們姑且當做個故事聽一聽吧。

    (《宰相劉羅鍋》劇照)

    事情經過

    傳說中,乾隆皇帝最寵信的兩個大臣,一個是和珅一個是劉墉。

    乾隆是個神奇的皇帝,讓他自尊自傲的除了天下至尊的身份,還有他的才華。沒錯,乾隆認為自己是很有才華滴,尤愛寫詩,他一個人的詩詞數量幾乎比得過《全唐詩》,令人不得不服。

    但那只是數量,質量咱們就不說了。反正他自恃才高,喜歡風雅之事,經常和劉墉、和珅等人吟詩作對,顯擺自己的聰明才智。

    可惜經常被劉墉打臉,乾隆感覺智商受到了碾壓,很不爽。善於溜鬚拍馬的和珅就給他出了個計策。

    某天,乾隆把劉墉召來,問他:“愛卿,三綱五常是什麼意思?”

    (《宰相劉羅鍋》劇照)

    所謂三綱五常,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隱含的意思,是君王對臣屬、父親對孩子、丈夫對妻子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

    每一個古代讀書人,無論中不中舉當不當官,“三綱五常”是個基本常識,不懂就不配被稱為讀書人。劉墉當然也懂,雖然奇怪乾隆問出這種問題,還是很詳細的解釋了一番。

    乾隆哈哈一笑,說道:“那好,既然你知道,那現在朕就命令你去跳河。”

    劉墉沒求饒,立刻就走了。其實乾隆只是想佔個上風讓他出個醜,不是真心想要他的命,但見他走了也不著急,因為知道劉墉不可能就這麼跳河。

    (《宰相劉羅鍋》劇照)

    沒一會兒,劉墉果然回來了,乾隆想看他如何處理此次危機,裝作發怒的樣子質問道:“朕不是叫你去跳河嗎?怎麼又回來了?你不懂什麼是君為臣綱嗎?”

    劉墉很淡定地道:“臣本來已經跳下了河,結果在河裡遇到了楚大夫屈原,屈原說,他跳江是因為遇到了昏君,問臣跳河是為了什麼,微臣一想,您可不是楚懷王,乃是明君。臣若真跳了河,不是讓世人以為您是楚懷王那樣的昏君嗎?為了您的名聲著想,臣不能跳河。”

    這個彎他轉得很溜,並且拐彎抹角的拍了乾隆的馬屁,乾隆聽得開心,哈哈一笑,揭過此事。

    一旁的和珅也只得陪笑,承認自己再一次陷害劉墉失敗。

    (《宰相劉羅鍋》劇照)

    和珅的這個計策其實很毒辣

    這個計策是和珅想出來的,別看劉墉應付得這麼輕鬆,其實很毒辣。

    和珅的人設是奸臣,劉墉的人設是忠臣,他們又都是乾隆信任的臣子,和珅總想著收拾劉墉,劉墉也想著讓皇帝遠離此等小人,兩人有衝突理所當然。

    所以和珅抓住每一次打擊劉墉的機會,他倒也沒奢望憑一句話就讓劉墉跳河,但是,如果劉墉向乾隆求情,哪怕乾隆並不想讓劉墉死,肯定也會對劉墉心生嫌隙,而他可以趁機加大這種裂痕,讓乾隆徹底厭棄劉墉。

    可他沒想到的是,劉墉用這種巧妙的方式,不但化解危機,展示才智,還討好了乾隆,穩固了在乾隆心中的地位。

    忠臣大獲全勝,奸臣偷雞不成蝕把米,這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情節。

    (《宰相劉羅鍋》劇照)

    【結語】

    野史或電視劇裡,和珅跟劉墉是一對政敵,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劉墉出生於1720年,和珅出生於1750年,也就是說劉墉比和珅大30歲,入仕也早很多年,他們對上的時候並不多。

    劉墉走上官場巔峰的時候,和珅還在為生活奔波,後來和珅得到乾隆的賞識成為御前第一人,那時劉墉已經在走下坡路,不與和珅爭鋒,史料上的記載是“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這倒暗合民間傳說中劉墉的形象。

    之後劉墉犯了幾次不大不小的錯誤,失了聖心,多次被責備,最嚴重的一次是漏洩了自己和皇帝關於嵇璜、曹文埴的談話內容,乾隆大為惱怒,被罷免了劉墉大學士的職務。

    和珅則一路高升,灼手可熱,但也為日後的命運埋下伏筆。嘉慶四年,已退位為太上皇的乾隆駕崩,和珅主持操辦喪禮,辦完就被嘉慶抄家下罪,於獄中自盡。

    (《宰相劉羅鍋》劇照)

    劉墉活到了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享年85歲,很高壽。

    所以誰更會當官,真的不好說。

    總之,這個故事中乾隆改變主意,是因為重視名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部影視作品女主醜的讓你完全沒有看下去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