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崖聽鬆

    這首歌為什麼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它寫出了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我認為其核心就是“空”的思想,在道德經裡,論述了越是空空如也的表象裡,就越是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在《送別》這首詩裡,“笛聲殘,半零落,濁酒,餘歡,別夢寒”,在一種近乎虛空的境界裡,道出了溫暖的人文情懷

  • 2 # 使用者8916811919980

    那時候受到社會穩定、戰亂、天災、疾病的影響,再加上交通工具、道路,通訊手段等等的限制,人們只要走的遠一點,就有可能再也不能相見,所以每一次送朋友遠行,就是一次生離死別,分外傷感

  • 3 # RHAJE7YDQZ3SXBGC

    長亭……10裡一個

    短亭……5裡一個

    都在郊外

    古代送別常用地點

    送別……傷感

  • 4 # 三更霸陵雪

    個人以為,你的文化感受力特別強。就像有的人說,讀《出師表》不流淚者不忠,讀《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其實不盡如此,掩卷嘆息和感同身受,也是一種能力!

    比如南宋有個叫劉辰翁的詞人,每次讀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都悲不自堪,為之涕下。這就是一種文化感受力!

  • 5 # 手機使用者52060165636

    小學音樂課,讓我們蕩起雙槳、坐在高高地谷堆上面等等,一上初一,第一個就是這首歌,腦子裡一下子冒出個清新脫俗的成語

  • 6 # 非堂文化空間

    這首歌之所以感人,純粹是真誠所至。

    《送別》沒有確指誰送別,或者送別誰,甚至連時間和地點都不確定,這就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所以這首歌詞傳達的不是某個人的感受,而是一個民族甚至人類離別時刻的共同感受。

    《送別》不僅僅傳達出人類離別時刻的黯然神傷,也表達了作者對於缺憾美的珍重,對於世事無常的感慨。聽來自然讓人淚流滿面。

  • 7 # 鉑金扳機

    畢業禮成時,全體師生起立,以此歌為別,大家都知道從此天涯海角,有些人從此一別,就是永遠,大家淚流滿面,有幾個女生直接哭昏了過去。匆匆不覺數十載,此情此景歷歷如昨。

  • 8 # 藝文雜記

    其實人從生下來就處處都存在著分別,似乎長大的過程就是一場分別的歷程。

    一生下來便與母親的身體分別,開始步入這個世界,雖然仍舊有親人的庇護,也開始以獨立個體面對社會。

    此後的過程中,上幼兒園會結識很多好朋友,但是結業後又要與小夥伴們分別。

    出去旅行,結實的新的朋友,總有分別的一天,就如詩裡所講的,“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多數時候的也是要經歷分別的過過程。

    總之,人生就是一場場離別。

  • 9 # 小丫丫笑笑

    相見難,別亦難,漫漫人生路,誰人都曾經歷過。美景襯托離別,不捨填滿心囗,唯有無聲的眼淚,才能一解心頭的堵塞。

  • 10 # 使用者52704841412

    我感覺到你是一個善良的女孩,離開家鄉,年老的父親無人照顧,生活有各種各樣的困難。

    而自己要遠離親人,想想心裡難受。

    長亭外,遠看家鄉。為生活,為家人,又沒法不離它而去。

    自己一個人去陌生的城市。如芳草一樣,默默

    忍受孤獨,陌陌的一個人在它處,難免有思鄉之情。但記住,遠在它方,有牽掛之人,讓你早日還家。

  • 11 # 喻派職言

    說明你有很強的共情能力!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李叔同的這首詞,主要由名詞和動詞構成,長亭、古道、芳草、楊柳、夕陽、濁酒,這些名詞層層疊疊,不斷推進,像一幅徐徐展開的中國畫卷,很有意境。再加上晚風、笛聲等,烘托出一股濃濃的送別氣氛,詞中有畫,畫中有樂,可謂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真是一副絕美的送別詞。

    不過呢,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這種意境和感情,而且大部分人也不至於讀了兩句好詞就淚流滿面,因為這與個人的經歷和體驗有很大關係。凡是能讀到流淚的,說明情感豐富,有很強的共情能力。

    共情,也稱為神入、同感、同理心,也叫換位思考,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能力,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也可以說,共情是一種能力,共情能力強的人,才能很好的欣賞一首歌、一首詩、一首詞——當然前提是有一定的文學認知和鑑賞能力。

    缺乏共情能力的人,是無法欣賞到這首詞的好處的。我說的搞明白了沒有?

  • 12 # 職場三哥

    我也願意用一生所得換來寫出這樣的美的詞句,正如中年的歌者朴樹淚流滿面:如果是我寫出這樣美的歌詞,我現在死哪兒都可以。

    我說有幸是因為自己生長在東北農場,是轉業官兵和知識青年下鄉建設的地方,當時文化氛圍濃厚。

    還有就是父親是郵遞員,我很小就接觸過各類期刊雜誌,都是晚上到郵局免費看哦《少年文藝》,《故事會》,《飛碟探索》《大眾電影》還有很多大型小說類刊物,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自己的文字審美感。

    一直到今天,我看書總是先要看作者的文筆,不是說文采的優美與否,而是要和我喜歡的文筆風格對接。

    在詩詞上,遠古唐詩宋詞已是浸入自己身心血脈的傳承之物,如春風化雨。而近代一首《送別》貫穿半生,直擊心底最柔弱處。

    1.“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這是令我黯然神傷心而流淚的一句。

    問有誰共鳴?年少離家,半輩子飄零,自以為通透了人生,覺悟了生命卻不敢歸鄉。

    因為知交不再,儘管我們身在卻沒有了心的交集,這是人生大悲哀!

    2.高中同學會,大學同學會,十年聚會,二十年聚會,我參加或推辭,都不能挽回對過往自己的所思所想,我深深陷入不能接受同學現在的樣子,我只願活在曾經同學的時光裡,和時光裡的同學是知交。

    3.現在的聚會,我們無法抹去中間的一段凡俗人生歲月,重歸過去。尤其,我被自己發現的事實震驚:我們每一天都在改變,身體的新陳代謝已經不是昨天的自己,心思的百轉千折已不是昨天的自我,我們早已不是十年,二十年前的那個自己,那個同學心目中的自己,同學亦然。

    李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 13 # 戲如人生4928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優美淒涼的詩篇,像一幅美麗的畫卷,靜靜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張愛玲曾說,”不要以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卑謙”。您如詩如畫的詩篇,將永遠迴盪在我們的耳邊!

  • 14 # 0大木瓜0

    李叔同的《送別》,讓我們從淡淡的字裡行間裡,看到了一幅幽幽的白描。在這幅白描畫中,有輕輕的嘆息,絲絲的眷念,艾艾的往昔,還有縷縷的淚痕。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他說:我佇立在長亭,遠望曲曲彎彎的古道,兩邊長滿了萋萋荒草,接天連地衰敗無窮。

    清冷的晚風吹動著柳枝,我的笛聲有氣無力。夕陽被山外的山託著,餘暉不再,黯淡無光。

    天無涯地無角,可我們的友情,為什麼不能像天地之永恆呢?

    今宵,還是我獨自一人,漫不經心地喝著殘酒,回憶我們那點快樂餘光。然後,鑽進冷冷的被窩,做個冷冷的清夢……

    夢中,我憂憂地問你,你究竟啥時還能來?我會擺好酒,做好詩,邀清風明月,一醉方休。

    得了,寫不下去了,這不是我的風格,寫的我腦瓜子嗡嗡的。悽悽慘慘悲悲慼慼,這樣的日子難受。

  • 15 # 紅樓中人

    猶記得當時年紀還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並肩坐在教室裡,搖頭晃腦一起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彼時還不識愁滋味,只覺得曲調悠揚、歌詞婉轉,異常動聽。

    看不懂兩鬢風霜的老師眼角泛起的淚花,聽不懂哽咽嘶啞的歌聲下隱藏的黯然。

    然後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了。

    我們和童年的自己告別,和少年的自己告別,和青年的自己告別,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中年。

    身邊的人早已不是當初的人,鏡中的人也已不是當初的自己。

    我們很少想起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經的自己。

    遍地雞毛的生活裡,誰還記得年少懵懂時一起牽著手唱過的歌呢?

    日子平靜地,如水一樣地流過。

    突然有一天,你在電視裡看到有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靜地站在那裡。

    熟悉的曲子響起來,他低垂著眉眼,無比虔誠地唱起這首歌。

    記憶的閘門開啟,潮水一般向你湧來。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還很年輕的父母懷裡,開心地指著天上的風箏,笑。

    你看到青澀的自己,偷偷寫了小詩,塞到那個令你現在想起似乎還會心跳加速的人的書裡。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卻在畢業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

    而電視裡的那個人,突然開始失控,哽咽,泣不成聲。

  • 16 # 一曲煙雨

    如果有一個能勾起我們回憶的歌曲排行榜,《送別》應該是可以進入榜單前5名的存在,那舒緩悠揚而寂寞的旋律、空靈樸實卻感人至深的歌詞,總是不經意間就能讓人淚流,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魔力呢?

    《送別》的作者是李叔同,他不僅是一個音樂家,也是書法家、戲劇家,丹青、金石也自成一派,更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西方的油畫和鋼琴也是經由他引入中國,使他成為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但他卻在名聲日盛時,於39歲遁入空門出家為僧,靜心研究佛法,法號弘一。

    時間線向前,在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領導了戊戌變法,時年19歲的李叔同深受這次思想啟蒙運動的影響,積極表達支援。後來發生了“戊戌政變”,六君子殉難,康有為和梁啟超也逃亡到了海外,李叔同被傳為同黨,不得已舉家遷居到了上海。

    到上海後不久,李步同參加了設立在詩人許幻園私人宅院裡的“城南文社”,和另四位志同道合者組成了“天涯五友”,即許幻園、李叔同、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李叔同才華初顯,受到了許幻園的欣賞,更邀請李叔同夫婦搬進宅院中的城南草堂同住。兩人共同探討詩文、宣揚進步思想,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一系列社會的變動,許幻園家道中落,面臨破產的邊緣。

    1914年冬,許幻園最終決定離開上海去往北京,與李叔同告別時僅在門口喊了一句話後就轉身而去,匆匆追出門外的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的身影逐漸遠去,沉默不語,在雪地中站立了近一個小時。(抱歉,還沒有到後面的《送別》,只是寫到這裡時,我已經有淚了)

    李叔同回到屋內後,《送別》面世:

    《送別》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這是一首打動心靈的送別歌,初聽時,只覺得婉轉悠揚,再聽時,頓覺沉默憂傷,緩緩的旋律如水般流淌,將那份離別感傷慢慢浸進人的內心,再難剝離。

    《送別》的詞清新淡雅,如一杯清茶,初不覺味,但越品越濃,最後茶雖無味了,但舌尖卻餘味無窮。

    它的情真意切和真摯情感讓人一聽就再也忘不了,被人們傳唱到今整整一個世紀,感染了無數人,眾多影視劇將它做為主題曲,無數明星歌手翻唱。

    歌手朴樹在翻唱《送別》時曾經動情的說道:“如果這是我寫出來的歌詞,讓我當場死在這兒都可以……”

    這首詞並沒有進行辭藻的堆砌,所有的意象都是那麼平實:長亭古道、芳草夕陽、一壺濁酒,唯一的聲音來自笛聲,但它卻“殘”,發出的是朋友遠去的傷感之音,殘聲何殘?都是不忍離別啊。

    世界之大,天涯地角,真正知心的又有幾人?卻連他們也要離去,唯有一壺濁酒能帶來一點片刻的歡娛,而酒醒以後呢?只希望這個夜晚不要太寒冷。

    古道邊的芳草萋萋,眼看朋友遠去,只希望他早一點回來,因為人生最難得的是歡聚在一起,反而更多的是分別。

    這份難以抑制的傷感在李叔同的文字下徐徐展現,發出對人生飄零、落寞、無常的無盡感慨,這種情緒和思維的共鳴,總是輕易的就勾起了人心裡最柔軟的地方,忍不住就讓人無限感傷,淚溼衣襟。

  • 17 # 詩情小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來自李叔同的詩詞《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相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的這首採用長短句寫成的詞,寫盡了人間的離愁別緒。精煉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意境深邃使歌詞久經不衰。詞中的‘長亭、古道、夕陽、笛聲’交織在一起,恰當地展現一幅送別友人的寂靜冷落氣氛;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別緒。淡淡的笛聲,淒涼婉轉吹出了離愁,悽美的歌詞委婉動人,寫盡了別緒。怎能不動人心絃?

  • 18 # 大尾巴陳圓圓

    這是一種“物哀”的真實流露

    “物哀”是是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學理念,也可以說是他的世界觀,這個概念就是“真情流露”。

    簡單地說,人心接觸外部世界時,觸景生情,感物生情,心為之所動,有所感觸,這時候自然湧出的情感,或喜悅,或憤怒,或恐懼,或悲傷,或低徊婉轉,或思戀憧憬。有這樣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典型的以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看似一篇記敘老屋的小品文,實則是一篇早已淚流滿面的悼亡之作,《項脊軒志》裡寫到“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在幼年時,歸有光的媽媽在門外假裝叩門詢問,稚子在門內開心地互答,這是何等溫馨的舐犢之情,說到這裡歸有光和老僕婦都哭了——歸有光的娘早就去世了。文末有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淡淡一句傳唱千古,僅以一句話,思念亡妻的哀傷躍然紙上。

    李叔同是近代感情細膩、才華出眾的第一人

    李叔同是個奇人,他在一百多年前就因為想彈鋼琴而去做開虎口手術,要知道,一百多年前的中中國人之畏懼西醫直如畏懼虎狼,像我這麼喜歡彈鋼琴的人,要我為彈鋼琴去開刀我都不一定願意。正因為李叔同是個對文學、藝術、戲劇各個領域都精通的人,他的文字具有極為深刻的精神感染力,他能夠表達出他內心最細膩複雜的感情。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綜上,李叔同的《送別》是在天時地利和他自己出眾的才華結合下寫出的優秀作品,自然容易打動人心,甚至於讓人潸然淚下。

  • 19 # 圍爐談史

    都別搶,我來答。

    一首來自民國時期著名音樂家、戲劇家和僧人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填詞,名字叫《送別》:

    接著李叔同又寫“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在亭子外是鬱鬱蔥蔥的綠草,彷彿和天空銜接到一起,從視角上來說,送別的人必然是站在很遠的地方才能看到“碧連天”的景觀,其次李叔同又用“晚風”、“笛聲殘”和“夕陽”這些哀怨的詞彙,喧擾了送別時的哀傷情景。

    可以說《送別》這首歌的填詞具有十分強烈意境感,而這種意境感可以說是詩詞的最高表現,如柳永的《雨霖鈴》、馬致遠的《天淨沙》都具有十分強烈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關於《送別》這首填詞的故事是這樣的:

    那時候李叔同還叫李叔同,人們還沒有把他尊稱為“弘一法師”。一個大風紛飛的冬天,李叔同一個叫做許幻園的朋友來找他,那天,他站在李叔同家的門口呼喊李叔同,後者循聲而來,見許幻園站在紛飛的大雪中對他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

    語罷,再無更多依依不捨的言語,轉身決然而去。李叔同愕然看著好友離開的背影,半晌說不出一句話來,他在雪地裡站了一個多小時,一直凝望著好友離開的方向。後來,他回到屋子裡含淚寫下了這首《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送別》這首歌用的曲子是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這兩首歌曲在中國和日本都成為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而李叔同的這首《送別》更是因為寫出了送別時那種無奈和哀傷的心境,更是為廣大的中國民眾所喜愛。

  • 20 # 江水趣談

    送別友人,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流下依依惜別的淚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是弘一法師1915年寫的《送別》裡邊的開頭。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意思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長亭古人送別的地方,古道之邊一片無盡的碧綠草地直接天邊,給人以視野極為開闊之感,也表現出一種空曠寂寥,從而體現出送別時的惆悵和不捨,茫茫天地間我友一去何時能再相聚呢 惜別好友直到城內關外還戀戀不捨,馬上就要踏上通往遠方的道路,碎石雜草間開滿無名小花,抬頭放眼望去,遠方碧草青青接天連地一望無邊,兩眼茫茫不知友人歸期。

    表現出一種有容別於以往不同的不捨與悲傷,在美麗風景的映襯下表示了對送別之人的期盼囑咐和祝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親人們,還記得童年你看的第一部恐怖片嗎?嚇得不敢去廁所,不敢走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