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浪成海顧爛泥
-
2 # 陳悅漫步海邊
清末出現的武毅軍當然是淮軍,不僅如此,武毅軍還是淮軍中軍史淵源比較特殊的部隊,是李鴻章的“子弟兵”。
下面大致介紹一下武毅軍的軍史。
武毅軍的前身,是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組建的勇營部隊忠樸營、武毅營,後列入淮軍系統,隨同淮軍諸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忠樸、武毅等4營北上參加剿捻,於1866年擴編至12個營,稱為武毅軍,後因為李昭慶健康不佳,武毅軍被淮軍大帥李鴻章轉交郭松林統領,在此過程中,武毅軍又逐漸擴編至20營左右,並且開始換裝新式後膛步槍,成為淮軍中的一支勁旅。
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船政大臣沈葆楨奉命渡海處置,苦於屬下沒有精銳的陸軍力量,李鴻章遂主動派武毅軍13營赴臺供沈葆楨指揮,成功和日軍抗衡。
1880年,中俄伊犁紛爭,李鴻章又將武毅軍北調直隸,駐防在山海關至天津北塘一線,成為淮軍在直隸地區的大枝精銳野戰部隊之一。1885年中法戰爭後,李鴻章大規模裁減屬下部隊,武毅軍被裁至只剩下2營精銳。
1894年北韓發生東學黨事件,清政府應北韓請求派兵協助鎮壓,在首批赴臺的淮軍精銳中,就有聶士成率領的武毅軍老前營和副中營2營,後來參加了甲午戰爭中的成歡之戰、平壤保衛戰、鴨綠江江防戰。
1899年,清政府編練武衛軍,當時由聶士成統領的駐防蘆臺的武毅軍6營被改編為武衛前軍,仍然擔負天津一帶的防衛。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武衛前軍首當其衝,在天津一帶與聯軍作戰,損失慘重,統領聶士成也在軍中陣亡。此後清政府任命馬玉昆統領武衛前軍,前軍中一部不願接受馬玉昆統領,由馮義和統領,由此武衛前軍分裂為兩枝。其中馮義和率領的一部駐紮蘆臺,迫於聯軍壓力退往口外,又輾轉進入山西,被山西巡撫下令解散。由馬玉昆率領的一部,在1903年被改編為淮軍先鋒隊,歸屬張勳統領。
武毅軍屬於淮軍系統,最初由李鴻章之弟李昭慶平捻時所建立,後與郭松林“松軍”合併,統稱“武毅軍”,由郭松林統領。
郭松林後歷任統領有李長樂、葉志超、卞長勝、楊玉書、聶士成,1899年,榮祿組建武衛軍,聶士成統領的武毅軍編為武衛前軍。
戊戌政變前夕,榮祿調聶士成武衛前軍(武毅軍)移防天津,以防備袁世凱的小站新建陸軍(武衛右軍)。
後聶士成在八國聯軍圍攻天津時戰死,馬玉昆任武衛前軍總統,在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北京時,該軍損失慘重。《辛丑條約》簽訂後,馬玉昆率殘部被袁世凱編入直隸淮軍先鋒隊,重入淮軍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