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公元234年,一代名臣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基業耗盡了自己最後一口氣,病逝於五丈原。
然而如此一位社稷之臣死後,卻只有昔日與自己政見不同的譙周一人前來奔喪,之所以沒有他人前來的原因,竟是因君主劉禪下了嚴令,不準朝臣前去奔喪。據《三國志》記載:
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那麼劉禪此舉,到底意欲何為呢?這麼對待一位有功於社稷之臣,就不怕臣民非議嗎!劉禪果真是無情無義,扶不起的阿斗嗎?
自諸葛亮受劉備白帝城託孤直至五丈原病逝,此期間蜀漢可謂只知有丞相而不知有後主劉禪,而當時的劉禪其實也早已成年,但諸葛亮卻遲遲不放心將朝政歸還後主,軍國大權基本掌握在了諸葛亮手中,連當時唯一可以制約諸葛亮的李嚴都被諸葛扳倒,所以一直以來劉禪還是很畏懼諸葛亮的,尊其為相父,對其言聽計從。所幸諸葛亮是個至忠至純之人,未曾有半點異心,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而這一點,劉禪也是清清楚楚的,所以他很敬重諸葛亮。從哪裡可以看出呢?
比如在諸葛亮病危時,曾派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問候,詢問國家大事,對諸葛亮臨終前所推薦的人才都予以大任,足見劉禪對諸葛亮的信任。像優待諸葛亮後人,還將公主嫁給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等事情來看,劉禪並非對諸葛亮無情無義,心存怨恨。那麼為什麼當年在諸葛亮病逝時,會下令不準朝臣奔喪呢?其實這個做法也是有道理的。
劉禪雖不是英明之主,但也非庸碌之人,諸葛亮逝世後的三十餘年間,魏蜀吳三國唯有蜀國不曾發生內亂,人民生活也還算不錯,足見劉禪還是有一定治國才能的。而當年嚴令大臣不準奔喪,其實也是劉禪政治智慧的表現。為什麼這樣說呢?
其一:我們知道,蜀漢集團一直有兩股對立派,那便是本地士族和劉備帶來計程車族,而當時諸葛亮是死在了北伐途中,國家的主力大軍都在那,要是朝臣都前去奔喪,難免怕有假冒奔喪的名頭,去謀奪蜀漢軍權的圖謀不軌之人啊!要知道,當時就出現了魏延那一檔子事啊!
其二:當時的蜀軍回撤本就緩慢,還得時時提防虎視眈眈的魏軍,大臣過去奔喪豈不是更加耽誤大軍回程時間,不是會給魏軍帶來機會?
其三:諸葛亮本來遺言便是死後從簡,諸葛亮曾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只將平時的衣服入殮,不用其他器物陪葬。
所以,劉禪做這個決定,也實無不妥之處!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公元234年,一代名臣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基業耗盡了自己最後一口氣,病逝於五丈原。
然而如此一位社稷之臣死後,卻只有昔日與自己政見不同的譙周一人前來奔喪,之所以沒有他人前來的原因,竟是因君主劉禪下了嚴令,不準朝臣前去奔喪。據《三國志》記載:
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那麼劉禪此舉,到底意欲何為呢?這麼對待一位有功於社稷之臣,就不怕臣民非議嗎!劉禪果真是無情無義,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禪雖畏諸葛,然更敬諸葛自諸葛亮受劉備白帝城託孤直至五丈原病逝,此期間蜀漢可謂只知有丞相而不知有後主劉禪,而當時的劉禪其實也早已成年,但諸葛亮卻遲遲不放心將朝政歸還後主,軍國大權基本掌握在了諸葛亮手中,連當時唯一可以制約諸葛亮的李嚴都被諸葛扳倒,所以一直以來劉禪還是很畏懼諸葛亮的,尊其為相父,對其言聽計從。所幸諸葛亮是個至忠至純之人,未曾有半點異心,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而這一點,劉禪也是清清楚楚的,所以他很敬重諸葛亮。從哪裡可以看出呢?
比如在諸葛亮病危時,曾派尚書僕射李福前來問候,詢問國家大事,對諸葛亮臨終前所推薦的人才都予以大任,足見劉禪對諸葛亮的信任。像優待諸葛亮後人,還將公主嫁給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等事情來看,劉禪並非對諸葛亮無情無義,心存怨恨。那麼為什麼當年在諸葛亮病逝時,會下令不準朝臣奔喪呢?其實這個做法也是有道理的。
劉禪嚴令不準奔喪的原因劉禪雖不是英明之主,但也非庸碌之人,諸葛亮逝世後的三十餘年間,魏蜀吳三國唯有蜀國不曾發生內亂,人民生活也還算不錯,足見劉禪還是有一定治國才能的。而當年嚴令大臣不準奔喪,其實也是劉禪政治智慧的表現。為什麼這樣說呢?
其一:我們知道,蜀漢集團一直有兩股對立派,那便是本地士族和劉備帶來計程車族,而當時諸葛亮是死在了北伐途中,國家的主力大軍都在那,要是朝臣都前去奔喪,難免怕有假冒奔喪的名頭,去謀奪蜀漢軍權的圖謀不軌之人啊!要知道,當時就出現了魏延那一檔子事啊!
其二:當時的蜀軍回撤本就緩慢,還得時時提防虎視眈眈的魏軍,大臣過去奔喪豈不是更加耽誤大軍回程時間,不是會給魏軍帶來機會?
其三:諸葛亮本來遺言便是死後從簡,諸葛亮曾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只將平時的衣服入殮,不用其他器物陪葬。
所以,劉禪做這個決定,也實無不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