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史官
-
2 # 青春鼓手
寧古塔的可怕並不是因為去那裡去做勞役,而是因為寧古塔遠處關外,路途遙遠。有的人還沒到寧古塔就因為各種疾病和勞累就一命嗚呼了。再加上護送的官差見錢眼開,對犯人實施各種敲詐。說是流放寧古塔,其實真正的目的不亞於死刑的刑罰方式,讓人不得不心生恐懼。
-
3 # 春風帶你學習建造師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
4 # 愛看愛思考
荒蕪人煙之地,就算是如今社會又有幾個人願意去?更加嚴重的是這裡的低溫和低下的地位又有誰願意接受?寧古塔是去給披甲人(邊防將士)為奴的。不是簡單流放到這裡就完了,還要給披甲人為奴的。這個也就決定了他們的地位不保!還不夠讓你懼怕?再說了,他們都是養尊處優的富貴人家的子弟,這個處罰簡直還不如直接殺掉他們。
-
5 # 幼稚完00
寧古塔在清初可謂赫赫有名。凡是因反抗清廷統治的政治犯,或觸犯刑律等原因遭受懲處的其它犯人,往往都會因皇上的一句“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而成為寧古塔的流人。所以,清朝犯人聞寧古塔色變。只要是被髮配寧古塔的人,雖未直接判處死刑,但離死也差不離了。他們往往不是死在去寧古塔的路上,就是永遠也別想再回來。
-
6 # 小龍女5505
寧古塔地處偏遠又是古寒之地,被流放至此的官員被當地官吏羞辱、欺壓、折磨,會讓你生不如死苦不堪言,所以滿清官員都懼怕流放至此。
-
7 # 千鳥朝鳳
寧古塔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天寒地凍,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統治者害怕漢民開發破壞了他們認為的福地,禁止進入開發。一直到清末,這裡都是人煙稀少的地方。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大部分人都是因為自然條件惡劣,有病得不到及時醫治而死。
-
8 # 鐵骨錚錚的熊貓
這是我想起了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奉天府尹一言不合就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首先寧古塔就是一個地名,估計就是東北那個某個地區。
而披甲人就是東北的駐軍,說白了給士兵當奴隸。
至於為什麼官員很害怕流放到寧古塔。
你想啊,首先寧古塔在東北,那地方冬天冷得要命。
再加上流放走著去,估計在路上就被凍死了。
而且到了寧古塔,你要自己搭草棚子住。想想零下幾十度睡在草棚裡,真刺激。
而且白天還要幹活。
想想這天官員平時吃飯穿衣都要幾個人伺候,到了這個地方房子都要自己搭,還要幹這麼重的活,還要挨這麼冷的凍。
太可怕了。
而且是給士兵當奴隸,這。。。
-
9 # 大老二爺
著名作家餘秋雨曾在《流放者的土地》中寫道:“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這些奴隸分配給了主人,主人見美貌的女性就隨意糟蹋,怕其丈夫礙手礙腳就先把其丈夫殺了。”還有些女性被當作娼妓賣掉,更無人追究責任,可謂命運一點不由人。多數犯人來了之後沒有房屋居住,只能挖個地窖住地窩棚,體弱者往往捱過冬天就凍斃了。後來康熙巡視東北,準備驅逐盤踞在雅克薩的俄人,經由此地,看到流放之人的慘狀感嘆:“南人脆弱,來此寒苦之地,風氣凜冽,必至顛踣溝壑……殊為可憫。”於是,下旨下令免死減刑等人犯不必再發往寧古塔,而是改發隔壁的尚陽堡,儘管如此,後來仍有一些人犯發往寧古塔。試問寧古塔如此艱險有誰能不怕,大多都是有命去,沒命歸。
-
10 # 雁城流浪僧
人們一旦被流放在這裡,基本上也就沒有出頭之日了,除非能夠熬到“大赦天下”,否則就將在折磨中死去,所以有些人寧願痛痛快快的死去。寧古塔的可怕之處,一是氣候和生存條件惡劣;二是飽受肉體、精神雙重摺磨;三是一眼望到頭的未來,翻身無望,心死絕望。
-
11 # 文史十八拍
其實,對寧古塔怕得要死的不僅有官員,還有旗下包衣、百姓、士兵、太監、和尚等,因為流放的物件除了官員以外,還有以上各種群體的人們。
總結怕得要死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就是從盛京前往寧古塔的驛路不僅漫長,而且十分凶險,處處危機四伏的道路、數百里淤泥地、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隱藏的匪巢、無橋可渡的一條條河流,可能出沒的野獸和難以接濟的飢餓等,都可以隨時要人命。
其二,在寧古塔,被流放之人身兼犯人與賞奴兩種身份,處處受限,被家主殺死,妻女被家主凌辱,逃跑被就地正法,嚴酷對待被餓死等,都是很正常的事兒。被流放之人活得不如牛馬,誰能不怕?
第三,寧古塔乃苦寒之地,天氣嚴寒,溫飽難以為繼,生存條件艱難,凍死、餓死是大概率事件,都怕去了回不來。
以下為我的分析:
1.寧古塔的範圍有多大?
具體到寧古塔,有寧古塔地區和寧古塔府治之別。而”寧古”,是滿語的“6”之意;“塔”卻是量詞“個”的意思,意思就是6個。寧古塔地區非常遼闊,大概地理方位在圖門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近日本海一帶,都是寧古塔地區。寧古塔地區的府冶也叫寧古塔,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寧安縣境內。
2.流放到寧古塔的不僅有官員,還有旗下包衣、士兵、百姓、和尚、太監等
那麼,為啥要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等地呢?
將罪犯罰為奴僕,在古代早已有之。清朝是以滿族上層貴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封建專制政權。在入關以前,滿族曾經經歷過奴隸制社會階段。清太祖努爾哈赤在連年征戰中,曾經將大批戰俘充為阿哈;皇太極時期,曾經派兵多次入關至京畿地區,擄掠上百萬人口,把其中一部分人口變成了奴僕;入關以後,清朝發遣犯人,最初往尚陽堡、寧古塔或烏拉等地方安插,後來往黑龍江、齊齊哈爾、三姓、喀爾喀、科布多或各省駐防地發配為奴,乾隆年間又開闢了新疆等地。康熙初期,曾經把人犯賞給寧古塔窮兵為奴,或賞給新滿洲人為奴。
在一些人的認知裡,發配到寧古塔的多為官員等人,其實不然。乾隆元年的上諭記載,發往寧古塔等地的披甲之奴“原系叛逆及強盜減等者,此等皆罪惡重大,寬其免死,發令為奴”。其成分包括旗下包衣、百姓、士兵、官吏、太監、和尚等,多來自京師和內地。據檔案不完全統計,來自內地的老百姓幾乎涉及到內地各省。罪名多是盜竊案、搶劫案,此外還有姦情、傷人、訛詐、私造印信、私鑄錫錢等。乾隆年間,河南盧氏縣、新安縣、淅川縣、上蔡縣等地發生的老百姓行搶案件人員,都是發配到了寧古塔這一帶。
3。鳥道、數百里泥淖、原始森林、匪巢,到寧古塔路上各種危險都可讓人死亡
根據《清史稿•刑法志二》記載,清代的充軍,共分為“五軍”,分別是“附近”、“近邊”、“邊遠”、“極邊”、“煙瘴”等,對應的距離分別是2000裡、2500裡、3000裡、4000裡和4000裡。用現在的百度地圖檢視,從北京到寧古塔將軍駐地舊城遺址,大約在1430公里左右,也就是2860裡地左右,寧古塔應該屬於“極邊”地區了。
那麼遠的路,古代主要靠雙腿走,可想得要多大的毅力與氣力。而流放之人,流放之前,免不了要受些懲罰,刺字,挨板子,反正不會讓你的皮肉很自在;路上,帶著腳鐐刑具等,也不會讓你太利索。從這個角度來說,還未上路,他們身體就會遭受折磨。即便上了路,尤其是進入從盛京到寧古塔的道路,可不像現在有高速或柏油馬路,沒有什麼障礙。那時候,幾乎處於蠻荒未開發的狀態,凶險程度恐怕不是我們所能想象得到的。
由盛京通往寧古塔的驛路當時有兩條。第一條就是寧古塔——鸚歌關——盛京驛路,是由唐代渤海國“營州道”和明代“納丹府東北陸路”演化而來。後者共設舊開原等七站。清初東北驛路仍沿用明代舊制。清初政府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鞏固中原的統一之上,所以對驛路疏於經營。
這條驛路是清初流人發往寧古塔的必經之路,這條驛路正史少有記載,但流人的記載著實不少。最早見於方拱乾的《絕域紀略》:“自鸚歌關方一千八百里至(寧古塔),中唯三屯,一曰灰扒,一曰多洪,一曰株龍多洪,各屯廬屋不滿十行,差卒換馬之地多山,多水,多蝦蕩”;從多洪須渡江而行,行於納穆窩集與塞其窩集兩山之中,只見“連峰如黛逐人來”,而且“壞道沙喧天外雨,崩崖石走地中雷”,如同“鳥道斜懸萬嶺中”。行人深感“兩山相壓,曲徑崎嶇”。
該驛路途中所經過的十八嶺,方孝標稱其“峻嶺相連,盡日在深溪亂流間”“兩嶺相接處,必有潛瀨(砂石上流過的急水)界之,瀨盡處則盡泥淖”“去鸚歌關止三十里,行十五日而不能至,蓋大河巨侵有數十道,罰薪剡木,行人自為之,故難渡之”
你看看,都是啥道路?三十里路,15天還走不完,光有大河就幾十條,大河沒有橋,還得伐木渡河,這難度,都可以想象。歷史雖然沒有記載有多少人過河時被沖走,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還真難說。
第二條驛路則是寧古塔至吉林烏拉驛站,是從寧古塔出發到吉林烏拉再到開原,再由開原到盛京的斜貫吉林地區的重要驛路。這個驛路分別在康熙九年和康熙十六年建設,開通後逐漸取代了寧古塔——鸚歌關——盛京驛路。
這條路整體來說比上一條還是好了許多,但寧古塔至吉林烏拉段還是比較艱難。首先,由於東北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路面時常會有所謂的“紅眼哈坍”的淤泥地,吳振臣在其《寧古塔紀略》中說:“夏則有哈湯之險,數百里俱是泥淖,其深不測,邊人呼水在草中如淖者,曰‘紅鏽水’。”淤泥地遍佈嚴重影響了驛路的交通,也使得行走過這段路的人有了噩夢般的印象。
其次,這段驛路所經過的張廣才嶺等地獨特的原始森林,途徑此地的人不免不寒而慄,從而對前方的目的地產生恐懼。《柳邊紀略》就說,從混同江到寧古塔,“各有嶺界其中,萬木參天,排比聯絡,間不容尺”,“入阿(窩集)則萬木蔽天,山魈野鬼嘯呼,墮人心膽”。《寧安縣誌》則說經過張廣才嶺的原始森林裡不僅有羊場小道險峻難走,這裡還是“鬍匪巢穴”。
這條路也都看了,幾百裡的淤泥地,原始森林,還有山魈野鬼嘯叫,還有土匪出沒,任憑哪一樣都可以要人命。所以,能不能活著走到寧古塔,都是對人的一大考驗。對誰來說,聽聽都覺得可怕。
4.在寧古塔,餓死、被家主殺、逃跑抓住被正法,活得不如牛馬
被流放的人,基本上都是去給當地的兵丁或新滿洲人等當奴才的。在身份上,身兼二任,既是罪犯,也是奴才;既在官府檔案上有名,又為家主私人佔有。可以說毫無人身自由,就連其妻子兒女,也是可以被其家主隨便侮辱的。他們在清朝算是底層中的底層了。
可以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就是家主施淫威,賞奴遭殺害。雍正三年,正紅旗尼辛泰佐領下披甲費雅思胡以35兩銀子從別人那裡買到一個賞奴叫瓜三,並將自己的家生子楚芒科嫁給了瓜三為妻。到了乾隆十三年閏七月,費趁瓜三外出割草之際,強行到他家抓走了一頭豬。瓜三很氣憤:“我老婆孩子還靠這頭豬賣錢賣衣服穿呢,你們抓走這頭豬,不如我就把老婆孩子殺了吧。”費聽說後領著兄弟和兒子把瓜三抓走,把他打了一頓,後來還不解恨,就用弓弦把他勒死埋掉了。官府也只是將費打了一百鞭而已。
第二個例子,有個叫周龍的河南人,從康熙六十年到乾隆七年,被轉手倒賣了四次,像這樣毫無人身自由、由主子想轉賣就轉賣的,在當時是常態。
第三個例子,賞奴人身不自由,受到了種種嚴格的管制,違反則會受到嚴格的處罰。比如私自進山挖人蔘,會被永遠枷號。乾隆十二年,有個叫文三的,因到烏蘇裡、德克登級等地過冬挖野參,就受到了這樣的懲罰。賞奴如果不守本分,“不服管束”,“酗酒滋事”,家主可請求改賞他人。每月還要查賞奴在與不在的情況,還要登記備查。
可以說,賞奴在底層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乾隆五十九年三月連吉林將軍在給上級的諮文中也不得不承認:“……或因本主過嚴而不體恤,或本主所領錢糧不敷養贍,致爾等飢寒不能存活……或役使過勞”,賞奴不堪忍受非人的壓迫,採取各種手段進行反抗。比如大量地離主冒死逃亡。這些逃亡的被抓住會就地正法,沒被抓住的逃進深山老林的,會忍受極大的痛苦,餓死凍死都有可能;即便僥倖未被抓獲,也是過著終日惶惶的日子。還有的殺死家主,自己也沒好下場的,比如雍正年間,紀二殺死了家主一家九口,自己也被處決了。也有通過花銀子贖身的,不過這類的比較少而已。
5。寧古塔生存條件惡劣,凍死餓死是大概率事件
先說寧古塔的氣候條件。寧古塔的緯度大約在北緯45度,氣候十分惡劣。全年平均氣溫在5度左右,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40度,最高氣溫也不過30度。這是全球變暖後的資料,幾百年以前的清代氣溫肯定會更低。
當天寧古塔的天氣到底咋樣?清代詩人吳兆騫流放寧古塔後,在給母親的家書中這樣寫道:“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那個時候,寧古塔尚屬於沒怎麼開發的地區,居住條件不會太好,有沒有炕的很難說。而流放到那裡的多是內地人,年紀大的也有不少,內地人不大可能有東北人現在穿的那麼厚,如何渡過漫長的冬夜實在是一個考驗。
生產條件很差,糧食等產量也很有限。我們現在知道,東北冬天很長,莊稼都是種植一季,而在那個時候,即便能種植一季,產量能有現在的十分之一就不錯了。糧食肯定十分有限,按照清朝驛路的條件,往那邊運輸糧食無疑很困難,一條條沒有橋的大河,幾百裡的淤泥地,人走都很困難,何況那時候並不發達的運輸條件呢。所以,糧草靠內地支援的困難很大,自力更生的可能性最大。因而,物質條件奇差可以想象。乾隆五十九年三月連吉林將軍在給上級的諮文中也不得不承認:“……或本主所領錢糧不敷養贍,致爾等飢寒不能存活”,或可見一斑。
-
12 # 劇透歷史
寧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個地名,“寧古”是滿語的說法,漢譯為數字“六”,滿語“塔”是“個”的意思,“寧古塔”的漢語是“六個”。
該地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清朝統治東北邊境地區的重鎮,吉林三邊之首,具有極為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同時也被視為滿清的龍興之地。
但地位的重要,並不能掩蓋這樣一個事實——寧古塔地處邊疆,土地貧瘠,是窮山惡水的苦寒之地。清政府因此開發出了寧古塔的另一個作用,流放犯人。
凡是被判流放寧古塔的清朝官員,無不怕得要命,心理承受能力差一點的,甚至寧願自殺也不願前往。那麼,這些人為何如此懼怕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寧古塔生存環境惡劣寧古塔是個冰雪世界,常年冰封。
清初著名詩人吳兆騫因順治十四年的科場案,無辜遭累,遣戍寧古塔二十三年,他的家書《上父母書》中這樣描述寧古塔:“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這樣的地方,生存環境太過惡劣,養尊處優的官員們哪裡受到了此地的寒風暴雪。
難怪有人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這話並不誇張,在很多清朝人眼裡,寧古塔比黃泉還恐怖。
寧古塔太遠,路途艱難,路上就得死大半寧古塔離京城的路程約有七、八千里地。如此遙遠的路途,被流放官員還不能坐車或騎馬,得一步步走過去,至少需要5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從北京走到寧古塔。
而且,流放可不是旅遊,路途上女眷被侮辱是常事,發燒感冒身體虛弱都極有可能導致死亡,而且越往北越冷,哪怕不生病,也有可能被凍死。
最可怕的是,路上還有許多吃人的野獸。流放者往往半道上就被豺狼虎豹吃掉,甚至被餓得喪失理智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也就是說,不用走到寧古塔,每批流放的犯人路上就得死大半。既然如此,何必受那大罪?自殺還比較省事。
流放寧古塔代表著徹底被皇帝厭棄,基本沒有翻身的指望“流放寧古塔”是一種比較殘酷的刑法,清朝皇帝如果對某人還有一絲寬容,就不會判他流放寧古塔,海南、雲南、廣西等地也就行了。
換言之,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官員,已經被皇帝厭棄,基本沒有翻身的指望。對很多官員而言,政治生涯的終結簡直比身體死亡還要不可接受,自殺也就能夠理解了。
受順治年間科場舞弊案牽連的江南才子吳兆騫,因特別有才華,在當時極有名氣,很多官員為他感到可惜,於是大家展開了援救活動。
從他出京的順治十六年開始,一直救到康熙二十年,整整用了二十三年的時間,最後是他的好朋友顧貞觀以詩詞打動了納蘭性德,通過其父納蘭明珠才總算是救回來了。
但寧古塔的嚴寒,讓吳兆騫的身體受到極大的損害,回鄉三年就去世了。
縱然如此,他也是流放寧古塔中最幸運的人了,至少他能回鄉。更多的流放者,埋骨於白山黑水、冰天雪地間,成為他鄉異魂。
-
13 # 午後紅茶在面前
大家看的清宮電視劇的時候,會發現當有一些王公大臣犯罪,面對即將被流放到寧古塔,都被嚇得半死。
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把人給嚇成這樣。今天就為大家揭開寧古塔的神祕面紗。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在今天看來不算很遠,無論位於哪個角落,坐幾個小時的飛機就可以到寧古塔。
被流放的人要帶著刑具,從京城步行到寧古塔,旁邊還有兩個押送人員跟著。
這一走就是數千裡,一走就是一輩子,永遠無法回頭。
前半生的功名利祿,花天酒地,七情六慾在出發那一刻統統再與自己無關。
比如原明朝官員左懋泰在順治年間流放,日夜思念家鄉,直至二十年後去世,都沒有再踏上一次鄉土。
臨終前他遺憾地寫道:
一般被流放的罪人,都要在一個月之內動身。明知前方的是絕路,也得一步一步走向那個荒無人煙的苦寒之地,四個多月路程,走到還算幸運的,很多的人在半路就沒了。
到了寧古塔,冬季天寒地凍,零下幾十度,漫天飛雪。
挖個洞搭個棚,住進去就是家。再冷要扛著,扛不住的人就見不到第二年的春天了。
每日還要參加繁重勞動,被流放的都是寫文人官員,讀了一輩子的書,突然幹體力活還是吃不消的。
什麼都沒有,彷彿生活在原始時代,實在太辛苦了。
日復一日,睜開眼面對的生活都是一樣的,繁重,枯燥,永無盡頭。幾千上萬個日日夜夜苦苦煎熬。
這樣的日子多美好,但永遠也回不去了。只得在苦寒之地,了此餘生。
對了,還剩一個作為讀書人的樂趣,就是寫詩,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成立了詩社,聚在一起吟詩,惺惺相惜。比如“冰天詩社”,“七子之會”。
詩中有歌頌邊疆塞外美景,有描述當地的悽苦生活,也有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極邊寒苦之地”寧古塔,由於大量文人的到來,文化生活比起之前,也變得有幾分生氣。
這些詩就如星星一般,點綴著寧古塔的天空。
-
14 # 峰子奇觀
寧古塔有多可怕?犯人寧願死,也不願去的鬼地方。有去無回,出了名的“魔鬼之地”。
作為一個骨灰級歷史控,峰子哥來聊聊清朝史上最魔性的地方——寧古塔。
明朝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於1661年被流放寧古塔。
在清宮劇中,經常會看到一個類似情節:大臣犯法,或惹怒皇帝,皇帝下旨將罪臣及家眷發配流放,給披甲人為奴。而這個流放的地點,正是“死亡之地”寧古塔。
罪臣們一旦聽說將被流放到這裡,無不魂飛魄散,頭皮發麻,光“寧古塔”這三個字,都足以令很多人膽裂。
很多罪員寧願去死,有的寧願自盡於獄中,也不願去那個鬼地方。
寧古塔不是塔,連個塔影兒都沒有,它是一個地名。寧古塔(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轉寫:ningguta),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範圍,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滿清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後來其轄域縮小,有舊城遺址。)
寧古塔,源自寧古臺,意思是“六個”,本來並無異議,但後來竟與清太祖的“六祖”聯絡起來。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清人稱其:“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
《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它是東北邊塞的一個重鎮,它是滿清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後來移駐吉林烏拉,它是滿清專門流放罪犯的場所。
寧古塔,與今天不同的是,清朝的時候,這裡尚屬“苦寒之地”,地廣人稀,大多為駐軍,生存條件非常惡劣。當時中原地區的很多犯人,被髮配到這裡時,水土不服,吃不飽,穿不暖,日日飽受折磨,不堪其苦,加之肉體摧殘,精神絕望,很快死翹翹了。
清軍入關後,寧古塔作為管轄三省的軍事重鎮,設立“寧古塔將軍”一職(相當於現代的大軍區),主要任務是防衛邊境。
寧古塔將軍駐地雖移走,但寧古塔位置仍至關重要,它是滿清控制黑龍江流域的重要戰略要地,不但管轄和保衛著整個黑龍江流域,還負責向流域內的居民收取貢賦。
那裡地廣人少,但有大量的滿清駐軍,即披甲人。滿清將那些犯官及其家屬流放到寧古塔,分配給披甲人為奴,服苦役。
寧古塔,地處中國東北地區的北邊,天氣極為寒冷,最典型的“撒水成冰”,在今天這裡零下二十幾度很常見。
然而,清朝時期的東北,比今天更寒冷。因為當時正處小冰川期,不像今天全球在變暖。發配路途遙遠,沒有禦寒衣物,很多犯人,走不到寧古塔,小命就丟半道上了。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犯人,每天都幹很多重苦力活,時常還有皮鞭加身,而且除了冬天,基本全年無休。
然而最難熬的就是冬天了,天氣嚴寒,缺衣少食,住宿簡陋,生病得不到醫治,那些養尊處優慣了的犯官及家眷們,哪裡能受得了這份苦。
勞累、飢餓、寒冷、住草棚.....這些都成為他們的催命符,沒有幾個能熬得住的。
有權有勢、生活優渥的大臣,昨天還在翻雲覆雨,不料一夜之間,滿門鉅變,從天上掉到地上,官員及如花美眷,統統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冰寒之地。
因寧古塔遠離中原,當時地廣人少,生存條件惡劣,集市貿易不發達,妓院更是鮮有。清朝為安撫軍心,振作邊關士氣,特地開設了官妓和軍妓,專供邊塞將官們解決生理需求。
當時由於沒有人願意去那個地方,甚至連妓院都願意去,清王朝只好將犯官的家眷妻女,收入官妓籍,發配寧古塔。
其實發配到這裡的女人,比男人更慘。
很多如花似玉的官眷夫人、官家千金、丫環,發配到這裡時,面對如狼似虎、粗魯野蠻的大兵,可想而知,簡直生不如死,很多女人不堪其辱,很快香消玉殞。
有些正值花樣芳齡的官家小姐,剛到含苞待放的年紀,還不諳世事,遇到鬍子拉碴的老兵痞,嚇得花容失色,卻又無法掙脫命運。
古代女人把“貞操、貞潔”看得重如性命,女人失貞不僅被家族唾棄,死後也不能葬入祖墳,成為孤魂野鬼,孩子也會因這樣的母親而一生蒙羞,甚至對後人官聲和仕途都有影響。
因此,這就導致大部分女人,寧可死也不願意受辱,或者受辱之後,選擇自盡。
其實,當時犯人一旦來到寧古塔這個鬼地方,已經不能算是個“人”了,尊嚴喪盡,生不如死,一直耗到你油盡燈枯,精神和肉體上持久飽受雙重摺磨。
想翻身幾無可能,那種心理上的落差,那種尊嚴感被唾棄造成的威懾,才是無數犯人畏懼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重要原因。
總結一下,古時寧古塔的可怕之處,一是氣候和生存條件惡劣;二是飽受肉體、精神雙重摺磨;三是一眼望到頭的未來,翻身無望,心死絕望。
最後,峰子哥想說一句話:最大的恐懼,不是來自肉體的摧殘,而是來自精神深處的膽顫。
就像砍頭,恐懼的不是刀,也不是頭,更不是砍,而是未砍又將要砍下的那一刻。而到了變態的寧古塔,犯人每天隨時都可能面臨著死亡。豈能不怕啊!
-
15 # 北洋海軍炮手
寧古塔這個地方在牡丹江市,在清初曾經是帝國的東北邊防區,因為這時候清帝國只能管到這裡,再往北就是無主之地。
寧古塔最高軍政長官是寧古塔將軍,也叫寧古塔昂邦章京,後來寧古塔將軍改成吉林將軍,寧古塔地區置副都統鎮守。清末新政東北改制建省,地方上也設定府縣,寧古塔改為寧安府。
老電影《傲蕾一蘭》中的松花江口之戰,清軍衝鋒的隊形拍的不錯
雙頭鷹也被踩在腳下,看著是真解氣,借用今天在抖音上看到一位消防員對老毛子的說法:你再來把你打出屎來。
即便是寧古塔將軍轉為吉林將軍並移駐吉林城,寧古塔的地位也並不低,畢竟寧古塔還有一個副都統,用今天的話說這最起碼也是個省軍區的編制。
至於發配寧古塔,一般後面還跟一句:與披甲人為奴。這才是讓人恐懼的地方,畢竟苦寒之地自然條件惡劣,再加上為奴就是徹底打入另冊。披甲人就是寧古塔駐防八旗,也可以說成是寧古塔邊防軍;與披甲人為奴就是給邊防軍當奴隸,一般是農奴,因為東北駐防八旗耕戰一體,所以必須要有人負責經濟生產,這些為奴的人就是最好的勞動力來源。另外在八旗旗下為奴也不算太慘,畢竟滿人把奴隸當人看,最起碼也是個勞動力,而且乾的好還可以脫籍奴籍;另外我還聽說八旗當中曾經有不少奴隸因為忠心耿耿還被納入主家的家譜。如果是流放或者充軍還好點,最起碼還是齊民,有人身自由。總比為奴強。但是把犯人流放寧古塔實際上也是在開發寧古塔,畢竟根據清朝的記錄寧古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並非是不毛之地。正是這幫流放人員的開發,寧古塔的農業和工商業得到了發展,當地成為商賈雲集之地。
流放寧古塔的犯人還有許多知識分子,雖然清帝國也會給他們分發房屋、土地以及耕牛糧種,但是由於他們知識分子的身份也不會混得太差,最次也是教書先生,因為當地的歷屆將軍都會開辦書院並請他們講學。很多高階知識分子還是當地軍政長官奉為上賓,比如吳兆騫。所以在這幫人的努力下,寧古塔也和內地一樣變成了詩書禮儀之鄉。
其實不僅是寧古塔,清朝時候東北很多地方都是漢族人開發的,只不過他們不是流放或者為奴的犯人,而是內地的破產流民,清朝一直預設流民逃荒到東北並編戶齊民,使其開發東北地區,所以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吉林等地都是清朝時期的漢人開發的。所以任何事都要分兩面來看,所謂的苦寒之地經過合理的開發也會變成宜居之地。
全文完
-
16 # 歷史時燒錄
寧古塔沒有那麼可怕,清朝官員並不是都懼怕來到這裡,而是懼怕承擔這個刑法。
流刑:將犯人流放到邊遠地區,不準其返鄉。
具體如何流放則是分等級的,每個朝代具體都不太一樣,我們在這裡就大概舉一個例子。
隋朝流刑分為三等:
一千里地,勞役兩年一千五百里,勞役兩年半兩千裡,勞役三年從隋朝流刑的具體實施可以看出兩點資訊:①流放的距離是衡量刑法嚴峻的標準之一;②流放時間也是衡量刑法嚴峻的標準之一。
以上就是流刑的具體內容,接下來我們在來看看流放寧古塔。
流放寧古塔清朝時期的首都是北京城,而寧古塔位於黑龍江海林市,兩者之間的距離為大約四千裡地。
參照一下隋朝的流刑,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流放寧古塔屬於流刑刑法等級中最高等級,也就是說流放寧古塔刑法很重。
寧古塔是清朝時期流刑最高級別的代名詞!
所以,清朝官員聽說被流放到寧古塔第一想法就是我被判以流刑中的最高刑罰,因此,很絕望;而第二想法才是流放寧古塔具體要經歷什麼。
流放寧古塔的痛……
滿語中“寧古”是“六”,“塔”是“個”,所以寧古塔就是“六個”,相傳努爾哈赤祖父在此地孕育六個孩子,寧古塔是清朝的龍興之地。
寧古塔位於北京城四千公里,按照清朝時期的行程方式以及速度,大約要四個月能到。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黑龍江冬季的溫度是零下30℃~40℃,你行程四個月才能到,很多時候都會經歷冬季,於嚴寒中趕路,還沒有什麼保暖措施,很多人都熬不過去。
而且流放往往是舉家流放,家中有很多老少婦孺的人家就更難受了,往往到了寧古塔都是家破人亡。
時燒錄品歷史我們現在人往往對流放想象的很平常,無外乎是換個地方過生活,有這個感覺的原因之一就是現在方便的交通工具:汽車、火車、動車、飛機……
但是在古時,那真的是長途跋涉,倘若讓我們現在人也親自走四千裡地,我們可能會更好的認識流刑。
-
17 # 千古君
寧古塔說好聽一點稱它為軍事小鎮,往難聽的說就是一放逐之地。
再說寧古塔有多可怕之前,我先來說說古代的放逐這種東西。
以前呢,朝廷喜歡把一些不至於受死刑的犯人流放,把他們派到一個人煙罕至的地方生活,比如說我們宋朝的大詞人蘇東坡就被流放過,從一開始的廣東惠州到最後的海南島,那裡都有他生活的足跡。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一句就是樂觀的蘇東坡在那裡寫出來的。
總的來說,流放呢就是把人往沒有人住的地方派,還是拿蘇東坡那時來說,在宋朝的時候,海南島就是一個荒蕪人煙的地方,有錢人都不會往這種地方去的。
但到了清朝的時候,廣東、海南這樣的地方已經逐漸開發好了,不再是荒無人煙的地方了,所以呢,滿清的皇帝便又找了一個新的放逐之地,那便是這寧古塔。
這寧古塔也確實是連押送的官員都不想去的地方,那它到底有點多可怕呢?
它的位置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附近,最讓人難以接受的便是當地的氣候,這也是讓人最為害怕的一點,溫度常年在絕對零度,這對於罪犯來說確實非常恐怖了。
衣不蔽體的罪犯在被流放到此地時,因天氣原因凍死的非常之多,就連押送的官員也不願意多去。
你說在那個地方呆個十年、二十年的,誰願意呀。
就這樣一個地方,難免會有一些謠言傳出來,再加上清朝通訊並不發達,這樣以訛傳訛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於是就有了寧古塔就是人間煉獄這樣的傳言。
也是因為這些流言的存在,導致了當時部分罪犯聽到自己要被流放寧古塔時,直接就自殺了,這又為寧古塔增添了一絲絲恐怖的氣氛。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寧古塔已經是一景區了,東北的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參觀參觀。
-
18 # 水木快快刀
流放寧古塔,寧古塔沒有塔,有的是顛沛流離後的困苦
寧古塔(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滿語數之六為寧古(ninggun),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
寧古塔有新舊兩城,相距25千米。舊城位於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
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時在此駐紮軍隊。康熙五年(1666)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城地。
清太宗皇太極建國號大清後,任命吳巴海為鎮守寧古塔副都統,前後共有73任。由於寧古塔處於邊塞要衝,光緒八年(1882)任容山為副都統,光緒九年(1883)另設欽差大臣一員,此員為吳大澄,是清末洋務派著名人物。光緒九年容山重修寧古塔城牆,胡適父親胡傳為其代撰《重修牙城記》。
順治三年(1646年),設奉天昂邦章京管轄東北地區。順治九年(1652年)七月,“命梅勒章京沙爾虎達、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禮統官兵駐防寧古塔。”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改為寧古塔將軍,康熙五年(1666年)遷建新城(今寧安市)。康熙十五年(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治吉林烏拉(今吉林市),以原吉林副都統移駐寧古塔,戰略地位逐漸消失。
寧古塔最早見於文獻是《清太祖實錄》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上命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千人,往東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明代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1661年被流放寧古塔,在《寧古塔山水記》的《寧古臺》一文中說:“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
此山至今還在海浪河南岸,寧古塔舊城以東二里,仍名寧古臺,5年後張縉彥到了寧古塔新城,於1670年死於新城牡丹江邊。
寧古塔流人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說:“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另一流人楊越之子楊賓兩次來寧古塔探親,他在《柳邊紀略》中說:“寧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寧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
寧古塔源自寧古臺,意思是“六個”,本來並無異議,但後來竟與清太祖的“六祖”聯絡起來,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清人稱其:“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
其實六祖城的遺址今天仍然存在,位於遼寧新賓永陵鎮境內,在蘇子河谷地周圍,大爺德世庫建了覺爾察城(河南村),二爺劉闡建了阿哈夥洛城(阿夥洛村),三爺索長阿建了和洛噶善城(羅家堡村),四爺覺昌安建了赫圖阿拉城(老城村),五爺包郎阿建了尼瑪蘭城(頭道堡村西北),六爺寶實建了章甲城(網戶村南)。
彼此相距遠者不過二十里,近者不過五里,明代女真有寧古塔部,也源自這裡。清太祖的祖父是四爺覺昌安,故以此支脈為宗室,扎黃帶子,其餘五支為覺羅,扎紅帶子。
寧安市北牡丹江邊有名為覺羅的古城,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說:“交羅,滿音趙姓也,蓋因族氏以為屯,或因國姓上世有居於此者,後遷去,不可考耳。”交羅即覺羅,滿人中有十多個覺羅姓,多為漢姓趙,如伊爾根覺羅氏。國姓即清朝皇室,是否曾居與此,不可考。
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清朝初期寧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屬吉林將軍所管轄,主要作為牧場及流放囚犯的地方,例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說被處死於此。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爆發丁酉科場案,吳兆騫被髮配到寧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年)經明珠、徐幹學、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納資贖歸,前後歷經23年。張縉彥稱,“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樑、秦、燕、趙之人。”
-
19 # 金兔歷史
寧古塔不是某一座塔,而是一個地方,其具體位置就是今天黑龍江省牡丹江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相傳,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的六個兒子都住在這裡,所以清朝統治者就管這個地方叫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在滿語中,稱“個”為“塔”,所以寧古塔雖有一個“塔”字,但並不是指某一座塔。
首先,寧古塔的自然環境極為惡劣。
寧古塔處於極北之地,一到冬天,寧古塔的室外溫度能達到零下三四十度,而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大部分都缺衣少食,有時候還要在室外度過寒冷的夜晚。還有,當時的東北地區,人煙稀少,猛獸成群,經常有虎狼出沒。這種情況下,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非常容易丟失性命,死亡率高得可怕。
第二,要承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
被流放到寧古塔,不管之前是什麼身份,在這裡都只是滿人的奴隸,每天都要幹非常多的粗重體力活,稍有不注意,滿人的皮鞭就會重重地打在犯人身上,而且全年基本沒有休息的時間,犯人吃不飽穿不暖,住的也相當簡陋,生存條件還不如滿人的牛馬。
而官員家中的如花美眷下場更悲苦,寧古塔的地理位置極為偏僻,遠離中原,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因此集市貿易不發達,青樓之類的更是稀少。而滿清政府為了安撫當地的軍民,就專門在此地設立了官妓和軍妓。
如果官員被髮配到寧古塔,其家中的女眷往往也被髮配到這些場所,原本嬌生慣養的女眷面對粗魯蠻橫的士兵,命運可想而知。
第三,沒有未來,沒有翻身的可能。
流放到寧古塔,即便僥倖不死,一輩子也只是滿人的奴僕,幾乎沒有翻身的可能。
所以說,滿清的官員懼怕自己被流放至寧古塔,其實也是比較正常的事情。
-
20 # 史徒生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在古代的中原王朝,這是比邊疆更加遙遠和寒冷的北方荒原,寧古塔的可怕也在於此。
從北京到寧古塔,4000里路。這是一趟長達四個月的遷徙,每日50裡,日日無歇,幾百年前,對於只靠雙腳,又身帶枷鎖的流放犯人來說,幾乎就是生死考驗。對於那些家境富有的犯人來說,如果可以買通差役,自然可以得到照顧,但是大部分流放犯人要麼是窮苦人家,要麼是抄家的官員,根本沒錢打點差役。想想林沖,在野豬林前後的流放之路簡直天壤之別。
說回清朝,清朝的流刑規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若在途中無故稽留,將受到懲罰。流人每天必需的口糧,由當地供給,標準定為每人每天8兩,15歲以下減半。一天8兩的口糧對於一個夜以繼日,不停行走,跋山涉水的成人來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很多犯人在中途就死亡了,根本熬不到寧古塔。這種情況下流放之路幾乎就是死路。
而寧古塔的可怕也來自文獻的記載,據《研堂見聞雜記》寫道,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回覆列表
因此,清朝官員只要聽到被髮配到寧古塔,有的在心裡上就會產生一種面對死亡的極度恐懼感,甚至會當場昏死過去;有的不願戴著枷鎖,徒步走到幾千裡外的苦寒之地,害怕受這樣的罪,選擇了自殺;有的不堪其苦死在途中;有的雖然熬過路途中的折磨,足到了寧古塔,一般也熬不過極度寒冷的冬天。況且被流放之人大多都是養尊處優的達官貴人,所以,基本上即使到了寧古塔,也會一病不起的,很少能活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