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懇福尤燊
-
2 # 歷史沉澱的理性
老子有復古傾向,因為原始社會被稱為理想的黃金時代。原始倫理規範主要體現是:在生產勞動和經濟生活領域的公有觀念和協作意識,在家庭生活中的婚姻自由與對後代的責任和愛心,在政治生活上的民主與平等。
平等是不文明的產物,而不平等是文明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和細化的勞動分工,以及由此產生的組織形式,開始出現了私有制。私有制的產生與發展,必然導致工具理性的不斷髮達,價值理性的萎縮,最終走向勞動異化。
在老子看來,一旦人類走上私有制的道路,思想越豐富越精深,智詐利己傾向就越嚴重,本心就越受到汙染和損害,因此人類要反樸歸真就要絕聖棄智。
我覺得老子絕聖棄智的根據是聖賢智慧出現後,反而加劇了人心的扭曲和社會的動亂,他的絕聖棄智的理論是觀察到社會的亂象後得到的,認為沒有榜樣和智慧,社會會更好一些。
至於老子是否能認識到生產力進步,文明,不平等之間的關係呢?我覺得是認識不到的。在老子,孔子的話語體系中,平等共享的上古時代才是文明美好的,而他們所處的時代是野蠻落後的,他們的共同理想是回到過去。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老子孔子評價時代是進步還是退步,文明還是野蠻,並不是以生產能力和物質條件為標準,在他們眼裡美食廣廈武器車輛甚至能養活更多人口的生產能力等並不是社會進步的評判標準。
在他們眼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是判斷時代是否進步的標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惡劣,壓迫剝削和欺詐盛行,高層窮奢極欲,底層艱難謀生,就算創造出再偉大的物質財富,也並不是文明,而是野蠻。由這種思想出發,他們才懷念上古時代,認為三皇五帝時期才是偉大的時代。
這種對文明的評判標準在中國幾千年文化中其實一直存在,並始終作為評判社會是否文明的標尺。在中國史書中,依照這種標準,學者們對秦始皇修長城,隋煬帝挖運河,漢武帝伐匈奴這類今天看來是偉大功業的行為,基本持批判態度,因為這種物質上的巨大成就是以破壞人的關係為代價的。
但自清末西學東漸,西方以物質為核心的文明評判標準盛行後,以人的關係作為標準的思維,逐漸消失了。按照西方的評判標準,歷史研究中你挖不到遺蹟,就可以認為記載中的文明不存在,因為西方一貫是以物質成就而不是人的關係來評判文明高下的,在這種話語體系下,我們的歷史學家拼命想挖出個夏代的城池,以證明夏文明的存在,可能有的人還在恨祖宗,當年你們怎麼就沒耗盡國力建個可以流傳萬年的建築物呢?害的我們現在連向外華人證明你們存在過都成問題。但,我們為什麼要用西方人的文明標準來證明我們的上古文明曾經存在過呢?
當然,以傳統的文明評判標準而言,現代社會是否更文明,是要打個問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