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川城

    孔子思想中的愛和仁有什麼區別?跟墨子提出的平等博愛比誰更合理?

    孔子以人“生而有愛”為發端,從親到疏,由近及遠,再經過“忠恕”的理性思考後,進而把愛延伸到全社會全天下。

    這個最初的“愛”是感性的,人的天性所賦予的,不帶有任何功利的,自然而然由心而萌發的愛。它不必一定是基於血緣的,父母與養子女之間也可以產生這種自然而然的愛。比如抗戰後很多中國父母收養過日軍遺孤,他們之間的愛也是屬於這個感性的“愛”。小夥伴之間純粹感性的友情也屬於這種愛。

    “仁”則是理性的,心中有了社會天下的概念之後,心懷天下的“大愛”。孔子間接的說過仁:“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很多後來者也都間接的闡述過“仁”,比如,毛澤東《詠梅》“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仁”的要求很高,是一種理想人格,可以作為個人在服務社會過程中,追求人生意義,實現自我價值與完善的最高境界。

    “仁”不宜作為社會道德準則在全社會宣傳推廣。現代社會的道德準則應當是一套,全社會所認同的,人人都能做到的道德底線準則,作為“禮”的一種擴充,再經過“恕”的理性思考,進而推廣到全社會。

    墨子是個科學家,在幾何學、物理學、光學、機械製造方面都有研究。他還是個哲學家,提出了認識論、邏輯學以及宇宙論。

    他提出了“兼愛”即“平等和博愛”,“兼相愛,交相利”,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

    墨子的提法完全基於理性,有其合理的成分,然而完全忽視了感性情感的存在。只要獨立的家庭存在,只要母親要給孩子餵奶,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很難跟陌生人完全相同,無差別的愛是違揹人的天性的。父母子女之間的利害關係,也遠遠大於陌生人。孩子未成年需要依靠父母撫養時,父母天生是權威。

    即使人依靠虔誠的信念,讓自己相信墨子的理念是絕對正確的,人也很難完全拋棄感性的情感。即使大家都徹底拋棄了感性的情感,無論用文字也好語言也好多麼詳盡的描述這套理念,每個人對這套理念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

    墨子之後就會出現誰是權威的問題,所以墨家後來的分裂是註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拋開出身,你覺得人與人最本質的不同體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