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表面上看,似乎充分體現出了那個時期人們大公無私、謙遜退讓的美德,是一種很美好的傳承製度,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在我看來,這種“禪讓”只是在“世襲制”出現之前,權力博弈而產生的結果而已,同樣充斥著血腥的權力爭奪。

    傳說中的“禪讓”

    按照傳說,堯在自己年齡大了以後,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於是召集各方部落首領前來商議,有人推薦他的兒子丹朱,還有人推薦管理水利的共工,但他認為自己的兒子和共工品德都不夠好,不是合適的繼承人。經過考察,他最終認定了虞舜是個合適的繼承人,於是“禪讓”於舜。

    同樣的,舜在年齡大了以後,也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他認為夏禹在治理黃河水患中立下大功,於是“禪讓”於禹。

    “禪讓”可能只是權力博弈的結果

    然而從一些史料的記載來看,似乎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

    1、關於堯“禪讓”於舜:有“舜逼堯,禹逼舜,湯伐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韓非子·說疑》)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竹書紀年》)、“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汲冢竹書》)等記載。從這些記載來看,似乎是由於舜已經掌握了極大的權力,在堯年老之後,將之囚禁*(流放)於平陽,而將他兒子丹朱囚禁(流放)于丹水,使其父子不得相見,最終奪取了權力。

    2、而關於舜“禪讓”於禹:同樣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孟子·萬章上》)、“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史記·夏本記》)等記載。我們知道,禹的父親因為治水不力而被堯所殺,而大禹治水之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恐怕正是汲取了父親被殺的教訓。甚至他娶塗山氏女嬌為妻,也是為了藉助塗山氏的力量來爭取權力,最終成功架空了舜的兒子,奪取了權力。而史記上記載舜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最終也因為思念舜投江而死,問題是她們投江自殺竟然還要跑去南方,恐怕是害怕被殺而逃往,卻最終沒能逃脫被逼自殺才更為可信一些。

    從史料來看,除了堯舜禹時期外,後世的所有“禪讓”都是極為血腥的,那麼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真的就那麼和諧嗎?恐怕並不是的,那種“禪讓”同樣是透過權力鬥爭而達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禍我方負主責,沒錢治療出院,回家兩個月後死亡,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