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
2 # 快樂庭院
當然適合。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是中國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啟蒙讀物。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根據傳統對孩子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己的教學實踐,寫成《訓蒙文》,後改為《弟子規》。 全篇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開篇,以三字韻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告訴他們如何待人處世,其中心思想不離孝悌仁愛。
《弟子規》儘管裡面有不少內容已經不適合於這個時代,但也不可全盤否定,從主旨和內容來講依然是無可替代的一本為人處世啟蒙讀物。
裡面的內容和我們現在生活中的實際情況依然息息相關。比如:父母教、須敬聽。出必告,返必面。路遇長,疾趨揖,衣貴潔,不貴華,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事勿忙,忙多錯等等。
《弟子規》全文從形式上還有一個很適合孩子的特點: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如果能從小時讀給孩子聽,我相信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會更有益處。
兒時的這種薰陶是奠定孩子一生成長的基礎的,很多兒時教育的影子會在他成年以後有所體現。
《弟子規》、《三字經》,這一類都是古代的蒙學教材。毫無疑問在當時那個時代,這些蒙學教材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成長的作用。但是社會在快速發展,而且如今我們的語言語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古代的蒙學教材是不是適用現代的教學,是值得商榷的一個問題。
教育研究的不斷推進和發展,說教式的教育已不再被推崇和倡導。透過科學合理的引導,制定科學的家庭規則,效果遠比讀幾本《弟子規》、《三字經》要強得多。
古代的蒙學教材可以作為我們的一種參考,但絕不是救命稻草,加上語言環境的變化,孩子要去理解這些古代的語言文化本身就比較費勁。生吞活剝式的教育,不僅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太大益處,反而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
所以家長還是應該去學習現代家庭教育常識,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在教育上也要與時俱進,而不是寄希望於某本古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