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茶具有一定的含水量是白茶長期存放可以轉化的前提;
2.在存放適宜的環境中,白茶含水量越高(安全含水量,即不至於受潮或黴變的前提下)陳放轉化越快;
3.白茶的含水量越高,長期存放時,香氣的流失越嚴重,但茶葉的茶紅素和茶褐素轉化的會越多——外觀表現為幹茶色澤更紅褐,茶湯顏色越紅重。
以上是白茶含水量與白茶品質轉化的關係,接下來地理君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8.5%的含水量是個什麼概念:
8.5%的含水量是2018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白茶新國標《GB/T22291-2017 白茶》當中的新標準,在此之前,白茶國標的含水量標準是7%;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白茶新國標對於白茶含水量的標準不升反降了呢?
地理君分析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
1.白茶含水量適當提高,有助於白茶“藥香”的行成,這是有利的一面;
2.白茶標準的起草人中有很多企業的參與,提高含水量在一定前提下會有助於提高產量和效益——利息驅動使然;
3.含水量提升會加大存放的環境要求,加大黴變風險——相當於變相提高了白茶的儲存門檻,買到含水量8.5%的白茶沒毛病(符合國標,是合格產品),存到發黴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
事實是,一旦白茶含水量達到8.5%,就極易受潮、黴變。
茶葉喜燥怕溼,所以含水量對白茶的儲存及滋味轉化至關重要。
含水量 5%以下,是茶葉最適宜的密封儲存條件。而當其含水量在 8%左右時,儲存 6 個月就會有陳茶氣味;當其含水量在 10%時,就很容易出現黴變氣味;含水量達到 12%時黴菌繁殖旺盛,會長出白毛併發出黴味。
而一旦茶葉受潮黴變後就會喪失品飲價值,並且會含有青黴酸環綠素、黃天精等多種黴菌毒素。這些毒素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人飲用黴爛茶葉會發生中毒,飲用以後可能產生腹痛、腹瀉、頭暈等狀況。
所以,白茶含水量低於7%,普通密封環境儲存就是比較安全的,而含水量8.5%的白茶,要小心存放,確保儲存環境乾燥、通風、無異味,密封儲存,檢測環境的溼度變化,避免茶葉受潮、發黴,變質。
相對來講,在北方儲存白茶相對簡單,因為北方更乾燥;而南方儲存,茶葉黴變風險加大。
茶葉在內陸地區存放相對可以更粗放,因為相對乾燥;而在沿海地區儲存白茶要更仔細,因為溼度大。
相對來講秋冬天更乾燥,春夏天更潮溼,尤其是南方的梅雨季節,存放白茶尤其要當心環境、氣候變化,做好乾燥和防潮措施。
1.白茶具有一定的含水量是白茶長期存放可以轉化的前提;
2.在存放適宜的環境中,白茶含水量越高(安全含水量,即不至於受潮或黴變的前提下)陳放轉化越快;
3.白茶的含水量越高,長期存放時,香氣的流失越嚴重,但茶葉的茶紅素和茶褐素轉化的會越多——外觀表現為幹茶色澤更紅褐,茶湯顏色越紅重。
以上是白茶含水量與白茶品質轉化的關係,接下來地理君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8.5%的含水量是個什麼概念:
8.5%的含水量是2018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白茶新國標《GB/T22291-2017 白茶》當中的新標準,在此之前,白茶國標的含水量標準是7%;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白茶新國標對於白茶含水量的標準不升反降了呢?
地理君分析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
1.白茶含水量適當提高,有助於白茶“藥香”的行成,這是有利的一面;
2.白茶標準的起草人中有很多企業的參與,提高含水量在一定前提下會有助於提高產量和效益——利息驅動使然;
3.含水量提升會加大存放的環境要求,加大黴變風險——相當於變相提高了白茶的儲存門檻,買到含水量8.5%的白茶沒毛病(符合國標,是合格產品),存到發黴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
事實是,一旦白茶含水量達到8.5%,就極易受潮、黴變。
茶葉喜燥怕溼,所以含水量對白茶的儲存及滋味轉化至關重要。
含水量 5%以下,是茶葉最適宜的密封儲存條件。而當其含水量在 8%左右時,儲存 6 個月就會有陳茶氣味;當其含水量在 10%時,就很容易出現黴變氣味;含水量達到 12%時黴菌繁殖旺盛,會長出白毛併發出黴味。
而一旦茶葉受潮黴變後就會喪失品飲價值,並且會含有青黴酸環綠素、黃天精等多種黴菌毒素。這些毒素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人飲用黴爛茶葉會發生中毒,飲用以後可能產生腹痛、腹瀉、頭暈等狀況。
所以,白茶含水量低於7%,普通密封環境儲存就是比較安全的,而含水量8.5%的白茶,要小心存放,確保儲存環境乾燥、通風、無異味,密封儲存,檢測環境的溼度變化,避免茶葉受潮、發黴,變質。
相對來講,在北方儲存白茶相對簡單,因為北方更乾燥;而南方儲存,茶葉黴變風險加大。
茶葉在內陸地區存放相對可以更粗放,因為相對乾燥;而在沿海地區儲存白茶要更仔細,因為溼度大。
相對來講秋冬天更乾燥,春夏天更潮溼,尤其是南方的梅雨季節,存放白茶尤其要當心環境、氣候變化,做好乾燥和防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