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貢一讀者
-
2 # 使用者1662085948497
海灣戰爭中,美軍動用坦克時,離戰爭結束也就只有100多個小時。空襲摧毀伊軍四分之三坦克。我們如果還用二戰蘇德坦克大戰思維,被打的必定是我們。
-
3 # 明哥0310
有啥,美國佬的科曼奇武裝直升機,十字軍騎士火炮,還不是說扔就扔,過幾年說不定DDG1000朱姆沃爾特驅逐艦也扔進歷史的垃圾桶,美國佬就這麼任性。
標槍”導彈效能優異,先聲奪人,為反坦克武器發展史寫下新的篇章。然而,作為第一種“打了不用管”的高技術反坦克武器,它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首先,軍方片面追求武器效能的先進性,提出的戰術技術指標偏高,而且不斷改變計劃要求,影響專案的順利發展。美軍十幾年來先後提出“先進的中程反裝甲導彈系統(AMAMS)"、“步兵行動式反裝甲/突擊武器系統(IMAAWS)"、“坦克破壞者(Tank Breaker)"、“打了不用管反坦克技術(FFAT)"等許多專案,既要求第一線士兵使用的武器重量輕,休積小,使於單兵攜帶,乂要求精度高,威力大,能摧毀敵人主戰坦克;還要求實現“打了不用管"的要求。軍方要求不斷加碼、禁升,但當公司提出鐳射、紅外、光纖制導等多種方案時又猶豫不決, “沒有一人能決定採用哪種技術”,致使專案程序再延誤。
其次,片面追求高技術,實際上條件不成熟,難度大,風險大,必然影響研究、設計、試製、試驗、定型生產、裝備部隊的程序。最近美國第三次試驗NMD導彈防禦系統又遭失敗,受到國內外強烈抨擊。其實在研製“標槍”導彈時也遇到許多困難,它的關鍵技術紅外焦面陣元件的製造工藝難度大,要在只有紐扣大小的晶片上製造數萬個紅外探測器,當時存在很大困難,無法實現256 × 256像元陣列的要求,才改用64x64像元陣列探測器。紅外製導技術雖已使用了幾十年,但主要用於空對空導彈和地對空導彈攻擊空中目標。在單一的天空背景中探測飛機發動機極強的紅外輻射,相對地比較容易,而且只是接收輻射訊號而不是整個目標的熱輻射影象。美軍的“幼畜”空對地導彈雖然也可用紅外製導,但是它的彈徑達到300mm,只用16個紅外探測器。“標槍”導彈直徑僅127mm,卻用4 096個探測器,其難度可想而知。正是由於關鍵技術難度大,才使實彈射擊試驗的時間一再推遲,裝備部隊的時間也從1994年推遲到1996年,武器系統重量也未達到要求,原要求不超過20.4kg,實際上裝在發射筒內導彈重量16. 1kg,制導控制重6.4kg
高技術武器的另一問題是投入的經費大,製成的產品價格昂貴,不利於大量生產裝備部隊。美軍對“標槍”導彈之前的一些反坦克武器研究專案已花費數億美元,最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