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
2 # 海倫拉丁瑜伽
當然培養安全感從小培養最好,孩子缺乏安全感的第一個表現:太過關注他人。第二個表現是什麼呢?——令人洩氣的挫敗感。
很多的孩子在考試中,或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表現出輸不起,是因為他們的父母輸不起。焦慮的父母必然會造就焦慮的孩子。所以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必須善於應付的一件事情就是害怕失敗,你必須善於應付失敗。如果你害怕失敗,就必須要刻意去克服害怕。成功人士的共同點是“失敗”。
不安全感的第三點表現:對他人的極端反應。關於這一點有些人表現不明顯,但是有些人表現的特別明顯。其中一種極端反應就是委曲求全,不管別人說什麼你都照做,因為你很想得到他人的肯定。另一個極端是絕對的控制,你必須是權威,你必須絕對控制局面,每件事情都要你說了算,每件事情都要通過你。當然有些人確實承擔著某些重要角色,需要承擔重任,掌控局面。但是很多沒有安全感的人,要麼自己對一切事情放手委曲求全,或者控制所有其他人,甚至用粗暴來掌控他人,而一個事事都委曲求全的人會失去周圍對你的尊重,這些人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有這種極端反應的人永遠都不會成功了。
所以,第一個安全感的檢查站,就是你必須清除那些不可以做出的反應。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如果有一架飛機,它要帶著你從你現在所處的地方飛向你想去的地方,你需要扔掉這樣一些不可以帶上飛機的反應。
-
3 # 寶媽與萌寶的快樂生活
第2招:經常且規律的親情陪伴 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像是玩伴一樣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將很難養成良好且規律的生活習慣,安全感自然也就無從建立或培養了。
第3招:故事拉近親子間距離 故事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橋樑,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尤其喜歡從爸爸媽媽口中說出來的故事。可以在床上,也可以在沙發上,家長一邊聽故事,一邊將孩子摟在懷裡,通過這種語言上的溝通及肢體上的接觸,從中建立孩子所需的安全感。
第4招: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環境上的災害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說地震、天空中的閃電等,或者是過大的聲響、突然的驚嚇等,都有可能成為孩子不安的來源。這時父母一定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從而安撫孩子,協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第5招:容許孩子哭泣 有時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讓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無援,比如生病、爭寵等,這時家長應容許孩子哭泣,適當的哭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宣洩方式,可以及時排除負面情緒,協助建立安全感。
第6招:從遊戲中得到安全感 陪伴孩子參與活動,或是通過遊戲中的肢體接觸,這都有助於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時可以多花點心思,設計一些簡單的家事、遊戲,或DIY手工勞作等,讓孩子從做中學,同時也讓親子情感升溫,溝通更加順暢。
-
4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第二,經常開展家庭遊戲等親子活動。研究表明,經常和孩子互動溝通,有助於孩子養成一個好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走向。因此,無論是在家中還是戶外,父母都要積極與孩子互動,可以做些適合孩子性格特點的輕鬆活潑的親子游戲,也可以考慮一些寓教於樂的親子活動,比如週末帶著孩子爬山、賞花,有時間全家一起親子游……這些動靜皆宜的活動都對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安全感無小事,時刻關注才能有所收穫。父母作為孩子的引路人和指導者,只有認真體味,才能培養出一個快樂、幸福的寶寶。
-
5 # 黃衣心理
關於如何從小培養安全感這個話題,我想,當一個孩子,他自己內心的感受,都能夠被理解、被看到、能夠安全的表達出來,不用擔心被指責、被恥笑、被不信任、被打擊、被壓制,那麼,他的安全感一定會很好。
所以,我想我們家長需要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方式,可能是,能夠理解孩子、能夠包容孩子的感受、能夠給孩子一個相對融洽的環境,然後夫妻關係能夠比較的和諧,跟孩子的關係也比較和平,帶養孩子的過程中自身情緒穩定。這就需要家長們在帶孩子的時候有更多的耐心,然後細緻的觀察,去理解孩子的狀態。
在孩子小的時候,1歲之前能夠充分的滿足孩子的需求,陪伴孩子,在孩子1-3歲的時候能夠耐心的和孩子在一起玩耍、遊戲,看著他越來越能幹,會說更多話,會跑會跳會自己穿衣吃飯。在孩子3-6歲的時候送去幼兒園,相信他能夠學會和小夥伴相處,能夠適應幼兒園,開心的度過幼兒園生活。6歲送去上學,支援孩子自主學習,幫助孩子進步。就可以了,孩子的安全感肯定會很好的。
-
6 # 幸福生活媽媽
3歲以前的孩子很依戀父母尤其是媽媽的陪伴。這個時期媽媽儘量陪在孩子身邊。如果媽媽上班,下班回家後也要儘量多陪伴孩子,而且是高質量的陪伴。能感受到媽媽無時無刻的關愛,孩子才會培養出安全感。
-
7 # 珍紐倍羊奶粉
安全感是對孩子終身起著影響的重要感覺,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會感受到他人的愛,對世界也會充滿質疑和害怕,嚴重束縛、影響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發揮,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
1
在六個月前,要充分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父母特別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一定要是無條件的,讓他/她吃飯、穿暖,在舒適的環境中成長;
2
六個月到一歲半期間,要多與孩子有交流,包括手在孩子面板上的愛撫、語言和眼神的交流,雖然孩子還不太會說話,但要有感情上的交流;
3
注意斷奶的方式,不要用在奶頭上塗抹清涼油等較為極端的方式,讓孩子內心有不安全的感受,要自然斷奶,並提前新增輔食,讓孩子知道沒有媽媽的乳房,媽媽一樣會給我食物吃,我不會捱餓,我是安全的,讓孩子的安全感升級;
4
當孩子開始學步時,父母不要把孩子綁在學步車上,讓孩子在父母真誠的愛心和耐心下逐步甩開父母的胳膊,獨立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獲得良好的自我意識,在摔倒時,父母在一旁鼓勵,安慰,取得安全感和不害怕挑戰的勇氣;
5
在孩子三、四歲時,鼓勵孩子與父母分床睡,剛開始孩子肯定不會願意,有害怕,但只要父母在愛的氛圍中做好細節處理,孩子會成功與父母分床睡,在安全感上取得再次升級和成長;
6
在孩子上幼兒園時,會產生分離的焦慮,孩子不懂就會哭鬧,這時千萬不能遷就孩子,孩子一哭鬧,就順從孩子,不讓她去上幼兒園,一定要安慰、鼓勵孩子,告訴她父母會按時接她回家,不是媽媽不要寶寶了,孩子克服後,就會在安全感上再次提升;
7
-
8 # 連城152847766
心理學家把安全感稱為人的心理免疫系統,良好的安全感是發展完整人格的基礎。我們看到身邊人格狀態平穩、性情溫和、自信樂觀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安全感良好的,而從容、自信、樂觀也是一個人快樂的源泉;相反,安全感差的人,對周圍的人和事常常充滿戒備,不能正確評估自身的價值,一生的精力好像都在尋求外在的認同,因而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也無法投入地發展自身能力。
1、保持和諧家庭關係,大人避免焦孩子因為焦慮感帶來的傷害
最好是父母雙方共帶孩子,不要隔代帶。這是因為在一個家庭角色健全和正常的環境成長是每一個孩子應該享受的權利,能夠跟爸媽一起生活,遠比我們認為的其他物質方面的東西對孩子更重要,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基礎。
有一種說法,孩子在2歲之前,持續跟媽媽分開9天以上,所產生的分離焦慮將終身不可逆轉。父母在出門和孩子離別的時候怎麼做呢?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有時就是這些日常的小動作在發揮作用,關鍵就在於堅持。很多家長卻是背道而馳,為了怕自己離開時孩子哭鬧,就偷偷摸摸地消失,殊不知,孩子是最敏感的,平時比較依賴的看護人的離開,會讓他感覺不安,而在他不知道看護人為什麼消失、會消失多久的情況下,這種不安會加劇,時間長了會變成焦慮。從我們的經驗看,從一開始出門就跟孩子講清楚,並不會引起孩子大的哭鬧,反而會讓孩子對看護人的偶爾離開感覺釋然。
2、無條件接納孩子
2歲前是寶寶建立和媽媽的依戀關係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父母,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孩子,這種接納跟他是否可愛、是否“聽話”沒有任何關係。這種依戀關係建立之後﹐寶寶會從中得到探索外在世界的勇氣和自信,同時這種契約式的關係會被孩子內化而影響他日後的友誼及愛情關係的模式。
要給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愛的表達很容易,但對於哭鬧中的孩子,尤其是哭鬧持續時間長的孩子,繼續表達愛和包容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大人也有自己的煩躁情緒需要宣洩。但是記住,對著哭鬧的孩子宣洩絕對不是明智之舉,因為在孩子處於壞情緒時,你所表達的愛和接納,會讓孩子更容易對你產生信任。所以也有育兒專家說,寶寶有時看似毫無根據的哭鬧,其實只是在求證父母的愛,無條件的愛。
要讓孩子一點一滴地感覺你的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還有一些事情需要做到:
儘可能多地陪在寶寶身邊,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注,哪怕只是默默地坐在他的身旁看他玩兒;
多觀察寶寶,多思考動機,學會解讀寶寶給出的資訊並儘量滿足寶寶的需求;
給寶寶多一點的親暱,如愛撫、親吻,雖然有的寶寶對媽媽的親暱舉動會顯得有些抗拒,但請相信他的內心是無比高興的(不管孩子多大,都記得常常親親他、抱抱他);
多和寶寶交流,就像他能聽懂你說的任何話一樣,每天都跟寶寶說“媽媽愛你”;
從孩子生下來,就養成每天誇獎孩子的好習慣。
3、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需要
這一點是對小寶寶而言的。在孩子1歲之前,生活和行動上主要依靠看護人,而尚不會說話的他表達需求的主要方式還是哭,第一時間滿足他的需求,既是幫助他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也是讓孩子在愛的呵護下形成良好的性情。
有研究表明,寶寶持續哭泣1分鐘後,原始需求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憤怒,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哭久了就更難哄住的原因。時間一長,寶寶就容易變得哭點極低,動不動就委屈萬分,哭鬧不已。
不管他是因為什麼原因哭,都要第一時間抱著TA,滿足TA的需求,有時TA只是想在你懷裡哭一會兒,發洩一下壞情緒,那時不管多久,都要抱著TA,輕輕拍著TA的後背,在TA哭的間隙告訴他:“寶寶委屈了,雖然媽媽不知道原因,但是媽媽會一直在你身邊,媽媽永遠愛寶寶。”
4、縱容孩子的破壞行為
對於孩子的搗亂行為,要寬容,不要斥責、打罵。這裡說的破壞行為只是在大人看來,包括孩子痴迷的各種“搗亂”行為,比如用小手把媽媽給他的香蕉揉捏成泥糊在地上,把阿姨剛疊得整整齊齊的衣服一件件扔到地上,拿爸爸喝水的杯子舀馬桶裡的水,在外面撿各種小石頭並如獲至寶裝進袋子裡要帶回家。對這樣的行為,我把它統稱為孩子的探索行為,只要確認對孩子的身體安全沒有危害,一概開綠燈。
大多數看護人在限制孩子某些行為時都會使用恐嚇的手段,這是很不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比如很多老人在戶外時,看見寶寶要去撿石頭,就會跟他說:髒髒,拿了肚子疼;看見寶寶要去碰狗,就說:不許碰,會把手手咬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一些在嬰幼期形成的對某種東西或現象的恐懼,往往會跟隨自己一生。
對孩子而言,世界對他們而言新奇又陌生,一切成年人熟視無睹的現象在他們眼裡都是奇蹟,在這一階段,大人給孩子投射的資訊就尤為重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就是在告訴孩子,周圍的一切都是安全的,對你是接納的,你可以放心去認識他們;而用恐嚇限制孩子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覺得周圍的環境處處凶險,這樣的孩子安全感低下,特別粘看護人,精力都被耗在跟自己的恐懼做鬥爭上了,而沒有辦法進行各項開發身體智慧的探索。
如果平時能多意識到上面幾點,並切實地做,以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相信寶寶是可以培養出自信和安全感的。
回覆列表
“你昨晚去哪兒了?”
“你剛剛在和誰聊天啊?”
“你到底愛不愛我?!”
以上簡直是戀人、愛人、夫妻之間最“矯情”,也常常聽到的幾個問題了。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要是對方真有什麼事兒,問了也沒用。但是忍不住不問啊!
最怕戀人、愛人不能給我安全感!!!
對小孩子來說,安全感當然也非常重要。如果小朋友眼神飄忽、情緒不穩,甚至是出現了攻擊性行為,也很有可能是“安全感”不足!
安全感有多重要?
嗯,首先,有安全感的人,戀愛中就不會總是問那幾個問題……(開玩笑啦,繼續往下看。)
安全感指的是一種情感的狀態。
就孩子本身情感上的發展來看,安全感指的是孩子能不能夠發展出一個維持自身平穩、自在的狀態。
安全感充足,就像是心裡該有的配備都齊全了。這時候,孩子就會不斷地想要去探索新事物。
而在探索過程中也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會讓孩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增加,就可能激發出孩子的興趣並不斷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同時,對失敗的接受度也比較高,能比較平靜地面對失敗和挫折。
自然而然的,孩子的自信心也會不斷增加,孩子會覺得:
我有能力可以面對眼前的事。不會過度緊張,也不容易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和狀態。
但是,如果安全感缺乏,不僅僅是小孩子,就我們大人,在和親人、朋友相處的過程中,也容易患得患失、若即若離。對伴侶、家人、朋友都充滿不安全感,就好像在走鋼絲,害怕隨時墜落而不安。
為什麼有些人安全感很高,自信、積極、用於挑戰,而有些人就安全感缺乏,患得患失?
影響安全感的因素有哪些呢?
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感,這得從小時候說起:
一、家人“穩定”而“有規律”的照顧一個小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是否得到母親“穩定”而“有規律”的照顧,決定了他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任。
這種基於對母體的信任所發展出來的安全感,會直接影響人的一生。
譬如,很多媽媽,通過孩子的哭聲,就能準確判斷孩子的需要——是餓了還是困了?還是不舒服了?然後適時滿足孩子的需要。
此外,良好的母乳餵養、撫摸、擁抱,對孩子建立最初的安全感受是很有幫助的。
簡單地將孩子交給別人餵養,過早和孩子分離,是一種極其草率的做法。
二、父母的情緒狀態所有的孩子在面對父母的壞情緒,或者家庭出現矛盾時,都有強烈的無助感和恐懼。直接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所以,先照顧好自己,愛護好自己的愛人。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就是天然的、最好的安慰。
三、家庭經濟狀況一說到錢,就難免“扎心”了!非得很有錢才能給孩子安全感?
其實也不盡然。這裡所說的經濟狀況,並不是“錢多錢少”的絕對值。
比如,現在大多數普通家庭,實際經濟狀況都一般,沒有大富大貴,也沒有特別窮困。但在孩子面前,有些父母很少表現出對經濟的焦慮、壓力或擔憂,孩子就有良好的安全感;
而有些父母,卻總是習慣於在孩子面前,比較誇張表現出對經濟狀況的焦慮,這會給孩子強烈的“不安全”暗示,甚至影響孩子成人以後的安全感。
當然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的確會有很多的不可控的因素。但至少在我們能控制的範圍之內,儘量為孩子做到這幾點:
穩定的家庭情緒空間;
充滿愛和包容的親子氛圍;
安全踏實的感情支援;穩定的家庭經濟狀況。
幫助我們的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