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水無言

    請您仔細地想一想,您或者家人打過他嗎?您或者家人生氣的時候摔過東西嗎?孩子的行為是學習的結果。或者他打人或者摔東西的時候,您做了什麼?家人有沒有笑?或者打人以後不久得到了您的擁抱或者讓他做了他喜歡做的事情?

  • 2 # 使用者663471759849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做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動手,將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陰影,小孩都有很強的模仿力,當他的需求得不到時就會動手打人。做父母有了小孩應當互相包容,各自承擔自己責任,互相理解,有了不同的意見,好好說話。對自己的孩子好好說話,如果小孩發脾氣,要給他一個擁抱,用溫和方法對待,等再大一點就不會再動手打人。如果小孩發脾氣,做父母的動手打,以暴制暴,以大欺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3 # 墨寶麻麻

    2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對於大人的話他開始假裝沒聽見,不理不睬,故意反正做,好像是在試探,試探父母的底線一樣。孩子小小的腦瓜其實聰明著呢,他漸漸的就自己總結出每個人對於某件事對他容忍的尺度是什麼。這樣的情況有時是讓作為父母的我們苦笑不得,打也不是罵也不是。

    2歲也是模仿的時候。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反射出的是我們大人的性格及為人處事方式。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在模仿我們。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孩子就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榜樣吧。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讓情緒失控。學會自我管理。

    叛逆期也不是都是壞處。起碼它表示孩子的大腦在快速發育,他開始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只是有些時候他不知道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引導孩子如何去學會表達就又是我們家長的一個很好的課題了。

    作為家長就是要不斷的學習,不是嗎

  • 4 # Andy321

    2歲的寶寶基本還沒什麼認知 好動 破壞力很強 耍小脾氣 這時候就需要大人每次寶寶打人後耐心的去教導寶寶這樣做是不對的

  • 5 # 小雯子vlog

    做父母的應該耐心調教,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是父母,每當孩子做出一些不好的舉動,或者說了壞話之後,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打孩子解決問題,要和孩子說出那裡做錯了,有什麼事不可以這樣做的,所以說,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做父母的能陪就儘量陪孩子成長

  • 6 # 秦人素素

    作為一個10歲孩子的媽媽,當年是自己帶的孩子,我女兒小時候也有伸手打人,摔東西的習慣。之所以寶寶會有這樣的行為,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

    1 以前寶寶出現過這種行為,大人沒在意。不但不會制止,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是寶寶活潑可愛的表現,習以為常不覺得這麼做有什麼錯,都說隔輩親,尤其爺爺奶奶帶孩子,更是縱容溺愛。

    2 打人亂扔東西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每個寶寶都有個體差異,比方我們常見的寶寶哭啼,就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的表現,可能是餓了、渴了、身體不舒服或者單純的只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 7 # 睿寶的成長記

    2歲寶寶打人(打媽媽)是什麼心理?

    首先,我們先回答:2歲左右的寶寶打人是什麼心理?其實會出現打人的現象很正常。原因一:因為喜歡的東西想得到,或者不想分享,性格比較激動而用語言又表達不清楚,又急躁就很簡單用原始表達:打人,搶奪。其二:可能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對其不滿,又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情緒,就以打人的方式來解決。說白了,就是情緒的發洩,而又不明白該怎麼處理,就動手。

    不喜歡的就扔就摔,怎麼糾正?

    這其實也是一種情緒的發洩,寶Bora到世上,還不知道掩藏情緒,更不可能會站在大人的立場想問題,做到感同身受。喜歡就抱抱,不喜歡就摔了,很正常的表現呢。

  • 8 # amanda育兒筆記

    親,這是正常的。這是孩子的必經階段。之前我對孩子打人這個事情很苦惱。

    我家寶寶兩歲半,也會有打人的情況,也叛逆,每次打我,我都會問他,打媽媽對不對,他會認真的搖頭,說不對。

    首先他會發出打人的行為,是他的觀點得不到認同,他認為他的東西被佔有,他不想分享,因此他條件反射發出攻擊。

    總是提醒他這樣是不好的,他慢慢就會知道一些,而且會改正一些,現在他一般會打他爸,但是不會打我,高興的時候會和我聊天,和我說“媽媽,打人是不對的,對不對,好吃的要分享”。其實他並不理解這句話,但是他在努力。

    我家兩歲半,特別叛逆,你讓他東,他就西,之前不高興也會摔東西,但是改了一段時間也好了。只要我們家長端正態度,不溺愛,他就會向好的一面發展,放心!

  • 9 # 大臉面家王某某

    只能說孩子的好奇心想要探索世界多一點,除此之外如果再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能在旁邊助力,比如孩子打人的時候家長在旁邊嘻嘻哈哈跟孩子互相打鬧,這隻會加重孩子打人的次數,因為好玩。

    當然,正確的處理方法肯定是嚴厲制止,不能等孩子發現成為熊孩子之後再處理那就麻煩了。打一次訓一次或者用相同的方法對孩子,注意手重手輕,讓孩子知道疼,知道打人是錯誤的就行

  • 10 # 焦老師講教育

    二歲的寶寶總是用手打人,這是孩子手腳的敏感期。這時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趕不上快速發展的思維能力,有些事想好了卻不會用語言來說,於是他們就用手來表達,語言表達不了自己的不喜歡、不如意,於是就用手去扔去摔。

    這時要和孩子多交流。用簡單的兒童語言和他交流,交流多了孩子就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當孩子不高興時,或者想發脾氣的時候,大人馬上用語言表達孩子的想法,問他是否是這樣,如果這樣去做行嗎?孩子只要是感覺大人的說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就認同父母的想法,於是他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樣孩子就不會扔東西了,同時孩子跟著大人學會了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扔東西其實也是鍛鍊他的手腳反應能力,不要強烈的責備、制止孩子這種行為,任其發展,只要是在他面前放一些摔不壞的東西,任由孩子扔、摔。等孩子過了這個敏感期,孩子自然就不會去扔東西摔東西了。

  • 11 # 小林子啦啦啦

     孩子無論是跟其他小朋友相處,還是跟自己的父母互動,似乎都只會用打人這一種方式。看似簡單的打人動作,背後卻牽扯出許多的問題來。那麼,孩子們為什麼會打人?只有瞭解清楚了孩子打人背後的心理機制,你才能用好對策,做到對症下藥。

      分年齡詳解孩子打人背後的常規心理機制

      其實,當孩子第一次揚起手,做出“打人”的動作時,背後的心理原因並不複雜。具體來說,不同年齡,其打人背後的心理機制也有各自的區分。

      0~1歲(不會說話之前)

      打人,小手的新遊戲

      孩子在沒有發展語言之前的打人,尤其集中在孩子1歲左右,他們在用“打人”跟父母交流。他發現,這是一項好玩的新遊戲呢。

      此時,寶寶手部動作已經可以支配得很好了。並且他開始注意到他的小手打了父母,可以引起父母的各種反應,比如面部表情的變化,或驚訝,或生氣……總之,他的小手可以控制父母的情緒了。他對於這種關聯很好奇,也樂此不疲地一遍一遍去印證,彷彿在說:“瞧!我的小手作用可真大!這個遊戲太有趣了。”

      1~2歲

      高興,不高興都用打人來表達

      這個階段,很多孩子打人是在表現一種情緒。此時孩子要表達的情緒不一定都是負面的,也可能是興奮的情緒。“手舞足蹈”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孩子高興的時候,就是如此。此時,孩子還沒有任何邊界的概念,手部力量也還沒有發展好,沒有輕重,所以他們就會失控打到人。而一般來說,家長也的確會認為,孩子打人了。

      當然,也有的時候,孩子的這種“打”,有可能也是在表達一種憤怒的情緒。當孩子的很多需求沒有得到父母滿足或者回應的時候,或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絕的時候,他就會主動發出“打”的行為。

      力量的感受強化了打人行為

      孩子2歲左右,一般會迎來一個“愛打人”的高峰期,男孩子尤其明顯。男孩子天生具有一種激素叫睪丸激素,睪丸激素的分泌就會使得男孩的力量、速度、爆發力等,都會比女孩子強。此外,孩子此時用打人來解決問題,被打孩子的哭泣,以及周圍人的強烈指責和過分關注,都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攻擊性行為的“威力”。這種感受到自己的“威力”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力量感會促使他以後遇到類似情況還會繼續用武力解決。

      3歲以後

      模仿父母以暴制暴

      很多時候,孩子打人被固化,實際上是父母造成的。很多時候,父母在教養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在意,經常會用恐嚇性的語言來嚇唬孩子,比如常對孩子說:“你再不乖,我就打你。”於是,孩子就學到了用打人來表達憤怒,表達不滿,讓別人聽話。於是,孩子在模仿中習得了“打人”的行為。

      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3歲的寶寶跟別的小朋友有了更多的交往。3歲以上的寶寶在幼兒園裡也常常通過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並且遭到其他小朋友家長的投訴,或者老師的種種不滿。這樣的寶寶往往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導致用“打人”解決。比如,豆豆沒有經過西西的允許就拿走了西西的玩具,西西還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他上前去搶回自己的玩具,但是豆豆力氣大,西西搶不過,一巴掌就打過去了。如果豆豆學會了一些社交小策略,懂得語言的力量,就能夠不需要藉助打人來解決問題了。

      打人,孩子想要關注的訊號

      有研究表明,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較少。而父母如果關注孩子較少,孩子的暴力行為會較多。因此,很多3~6歲的孩子的打人行為與很多消極行為一樣,成為孩子引起父母關注的手段之一。很多時候,由於父母的關注不夠,孩子會極度地渴望父母能夠跟他在一起,去看見他,去感受到他的存在,哪怕用消極行為,甚至打人行為引起父母的負面關注也在所不惜。因此,父母特別需要關注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和情緒上的變化,尤其需要多關注孩子的積極行為,不要等到孩子出現消極行為時再去關注他。

      清楚了孩子打人背後的心理原因,那麼具備的應對辦法也就有了!

      1歲之前

      對策1:提供更多供寶寶手部發展的遊戲和玩具

      如果發現不到1歲的小寶貝總愛用手抓、掐人,請別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一方面,當孩子有“打人”動作時,輕輕握住孩子的小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

      父母可以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和小遊戲,比如和寶寶一起玩手指謠等。如果孩子正要打你,你可以拉起孩子的小手,玩個遊戲,同時配兒歌:“爸爸看、媽媽瞧,寶寶的小手在這裡;爸爸看、媽媽瞧,寶寶小手不見了……”孩子的注意力會被新遊戲和新兒歌所吸引,他同時也學會了:小手除了打人,還可以做點別的事情。

      對策2:宣洩情緒,可以有很多選擇

      1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希望自己做主。但同時,也開始遭遇大量的限制——包括自身能力的侷限,以及大人的各種設限。因此,他們開始更頻繁地出現負面情緒。如果發現你的孩子帶著情緒地“打人”,別反應過大,或者大怒。孩子只是還沒學會用別的方式去發洩自己的情緒而已。

      此時,可以告訴孩子,發洩情緒的辦法有很多。比如,他可以畫一些讓自己感到開心的圖畫或者畫一些能夠宣洩憤怒的線條,或者捏捏橡皮泥時緩解他的挫折感或攻擊欲,還可以在生氣時撕廢紙,或是摔打小沙袋宣洩憤怒,或者大聲唱歌……

      總之,要讓孩子明白,情緒的宣洩不是隻有打人這一種方式,很多辦法都可以幫助他緩解和平復情緒。

      對策3:增加運動量,消耗多餘精力

      攻擊性行為與能量的大量存積也有很大關係。因此不妨多給孩子一些正面積極的獲得力量感的通道。比如,通過遊戲和運動的方式,關注孩子正面積極的行為,讓寶寶獲得積極的成就感和力量感。

      這樣,孩子一方面在運動中學習,一方面也在運動中宣洩心中的一些過多的能量。父母可以給孩子增加一些運動量,讓他做更多的活動——不只是體力上的活動,動腦的活動或遊戲也可以消耗能量。只要父母真的和孩子動起來,孩子玩得盡興了,你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和情緒穩定狀態,會持續得更久。

      3歲以上

      對策4:父母做個好榜樣

      若孩子頻繁出現打人行為,父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我們是不是在生活中滲透過一些壞榜樣呢?

      很多時候,父母在遇到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情緒很難穩定,甚至會不知不覺地自動選擇嘮叨式的批評指責以及武力解決問題。

      從現在開始,父母做個好榜樣吧。比如,孩子把媽媽剛打掃好的房間弄得很髒,媽媽如果特別生氣,可以告訴寶寶現在自己情緒有點激動,需要自己單獨待一會兒。

      等情緒平復後,可以告訴孩子:“媽媽覺得自己的勞動沒有被珍惜和尊重,有些難過。”並邀請孩子一起打掃房間。打掃完房間,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怎樣在家裡玩可以不用把房間弄髒,比如劃出界線,孩子自己的房間可以自己做主,隨意玩耍,但是客廳等公共空間需要維護清潔等等。

      對策5:解決問題可以有很多選擇

      3歲的孩子可以溝通了,這個時候孩子打人,父母要明確告訴孩子:“寶貝,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讓孩子知道,當你說他不對,或當你阻止了他的一項行為時他還有其他的選擇。比如告訴他:“寶貝,你不能去打小朋友,你可以和他交換玩具玩或輪流玩。”父母需要不斷地跟孩子重複,幫孩子建立新的行為方式。即跟孩子去溝通:一個事情,我們不通過打的方式,而是通過別的方式能不能行?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且把每一種方案的後果都告訴孩子。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很好的邏輯思維了。他們是可以分析事情的,也可以懂得結果為何,以及他們喜不喜歡那個結果。

      所以,父母需要引導孩子一步一步去分析。最終讓孩子明白,打人的確是一種解決辦法,一些情況下它能解決問題。但是它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也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更多時候,我們都可以採取更為有利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避免孩子模仿電視中的不當行為

      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表明,看電視的確會造成孩子的攻擊傾向增強。所以,如果孩子3歲多了,仍然頻繁有打人行為,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你把孩子單獨丟在電視機前面的時間是否過長?另外,我們需要對孩子所看內容做篩選。孩子們都愛看動畫片,但動畫片裡的很多東西,帶給孩子的刺激並不太好。譬如說前一段時間我們經常提及的《熊出沒》等,這類動畫片並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孩子沒有分辨能力,他只會模仿。因此,最好不要讓孩子看此類節目。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12 # 安蘇

    早教老師來簡單回答一波:

    喜歡用手打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孩子不知道打人意味著什麼或者打人變成了他一個習慣。

    之前見過一個小朋友,在課堂上很喜歡去摳唆別人,就是用手去打一下別人,下手也不重。

    後來我問媽媽是不是這是她打招呼的方式,媽媽說是的,她打招呼就是這樣,用手去碰一下別人的肩膀。

    要是遇到熟人還好,遇上陌生人便很容易誤會是在打小朋友,也因此造成過誤會。

    在這裡,稍微愛打人的小朋友的家長提幾點建議:

    1 在小朋友小的時候,會出現用手抓人的情況,這是在表達對你的喜歡,家長可以跟小朋友說,輕輕的碰一下,最好用手抓住小朋友來示範一次,然後不斷強化正確的行為。

    2 當小朋友已經出現打人的情況時,家長可以藉助一些外界工具進行教育。

    比如已經能聽懂一些話時,藉助繪本來教育孩子,強化打人是不對的行為。

    也可以拿小朋友喜歡的玩具編一個故事,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

    但最重要的還是強化他正確的行為,在小朋友試著用溫和的方式打招呼或者發洩情緒時,家長一定要及時鼓勵和表揚。

    喜歡動不動就扔東西,這也是一種壞習慣。

    小朋友之所以會扔東西一般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生氣了,用扔東西來發洩情緒

    作為老師,我其實去認同小朋友用扔東西來發洩情緒的,一直壓制情緒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

    但前提是,扔東西不會傷害到別人比如扔到人身上,還有一些物品不能扔。這是需要家長教育的。

    舉個例子,當小朋友發現拼圖完不成後會把拼圖扔掉,這是正常的,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只要等孩子發洩完後,與她一起整理,一起復盤生氣的原因即可。

    二是用扔東西來表達自己的存在

    很多被忽視的孩子常常會做一些出格的舉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扔東西也是一樣。

    所以當家長注意到孩子的行為有些異常時,要想一想是不是最近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 13 # 找心理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將人格發展分為幾個階段,1.5-3歲的兒童正處於第二階段(自主與羞愧懷疑階段),這標誌著從外部控制向自我控制的過渡。隨著自我意識的出現與發展,兒童開始有自己的判斷,驗證自己對外部世界有控制力並用於嘗試、實踐自己的想法。扔東西是孩子拓展與外部世界的接觸,感知邊界的開始,但他還沒發展意識到哪些東西可以扔、哪些又不能扔。

    面對自己2-3歲的“熊孩子”,家長要怎麼應對這些情況呢?

    1、幼兒對危險還不敏感,出現扔東西的行為時,家長要注意保護好孩子和他人的安全,不要接觸到危險的物品。可以給他一些柔軟、沒有危險性的物品,在指定的位置內扔東西;

    2、孩子出現打人行為,家長不要溺愛孩子,一定要嚴肅的、看著孩子的眼睛說不,讓他明白、意識到這是錯誤的行為;

    3、與孩子交流的聲音要適當,不要吼叫,語氣要堅定,且家庭成員的觀點要一致;

    4、日常家長與孩子要多交流,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年幼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很多孩子打人行為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語言上無法表述,就會體現在行為上;

    5、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面對衝突和情緒時的自我控制,如何正確的解決處理衝突與情緒。

  • 14 # 家有雙胎萌崽崽

    我們要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而不是用成人的邏輯去分析和要求孩子。

    我們成人的任何行為背後都會有相應的心理,錯了一定要糾正,這肯定是不錯的。

    但2歲寶寶處在開始認識和探索這個世界的階段,他們有他們的方式,我們得從寶寶的角度去理解問題。

    我們家兩個寶寶都是14個多月,今天早上大寶起床拿起繪本就啃,寶媽立即去教育他繪本是看的,不是啃的,結果越說大寶啃得越起勁。

    我最近幾乎每天早上都給寶寶們讀繪本,小寶坐不住,大寶坐得住而且喜歡自己翻,我就跟寶媽說,他本來沒有啃繪本的習慣,只是偶爾啃一下,不用在意。

    果然,寶媽不說大寶以後,不到一分鐘,大寶就不啃了,自己在那翻,雖然翻得很笨拙,堅持了好久。

    不要隨意給寶寶籤標籤

    我們家寶寶在一歲左右就出再過扔東西的情況,撿起來給他們又扔,反覆不停。還真是無論是不是喜歡的都扔。

    我反覆撿給他們還扔時,我做到了一點,不生氣、連一點激動都沒有。我就平平靜靜告訴寶寶,再扔爸爸就不撿了。然後,如果是他們喜歡的,過一下下會自己去撿,如果是不喜歡的,這事就過了。

    現在很少看到這種現象了。

    至於寶寶打人,2歲寶寶什麼情況應該複雜一點,但也不會複雜太多。我們家寶寶現在就喜歡打父母,有時候還咬,下死力氣咬出牙印的那種。

    我們家寶媽就特別煩。

    但我沒有把這種行為理解成“打人”,而是理解成“打鬧”。

    當寶寶動手“打”我的時候,我不但沒情緒,我還抓起他們的兩隻手,打我的臉,結果他們開心得咯咯大笑。

    他們咬我的時候,我就咬他們(當然我不會下死力氣咬),結果也是開心得咯咯大笑。有時候我也會試著大力一點咬,我覺得肯定會痛的那種力氣,結果他們笑得更開心。

    於是這成了我跟寶寶間的遊戲。哪怕是他們有情緒時,我一咬他們,馬上情緒就好了。

    這就是一種打鬧,只是寶寶太小,下手沒輕重。

    估計再大一點的孩子喜歡動手打人會有兩種原因:

    1、小的時候過度教育,讓孩子逆反了。父母得反思和糾正。

    2、還是一種沒有控制力的打鬧,如果是跟父母之間,當遊戲玩,幫他們控制住輕重就好。

    3、父母面對問題時的態度是簡單粗暴,孩子面對了問題,也會簡單粗暴。如果是這種原因,父母更應該反思,從自己糾正起。

    這麼點大的寶寶和孩子,如果不是父母的行為不當,他們怎麼可能有打人之心。

    千萬別給孩子輕易貼標籤,結果孩子真會往這個標籤的方向發展。

    就象今天早上我們家大寶啃繪本一樣,如果把“啃繪本”這個標籤長期貼著並不停教育,只怕真的逆成長,本來已經過了啃繪本的階段,又重新養成這種習慣。

  • 15 # 虎子姐育兒

    2歲寶寶總用手打人,這是寶寶表達生氣啊。還喜歡不喜歡就扔就摔,也是表達情緒。因為TA還不知道怎麼做才對。

    大人都有暴跳如雷的時候。

    大人已經比孩子情緒控制得好了,但是還是有暴跳如雷的時候。大人通常就是要麼自己壓住火,控制自己的脾氣,要麼就徹底釋放自己的脾氣。

    寶寶用手打人可以讓別人知道TA很生氣,TA覺得有效果,就每回生氣了就動手打人。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似乎沒有去告訴TA應該怎麼做作才對,而只是告訴TA打人不對。

    所以,哪怕TA知道自己做錯了,但是TA也並不知道自己怎麼做才是對的,因為沒人教過TA。

    如果能有正確的示範,告訴TA:生氣是可以的,但是可以說出來,告訴我們你剛才怎麼了,什麼事情生氣,是我們不對的話,你完全可以給我們指出來,我們好改正。

    我們自己在遇到很生氣的時候,也要冷靜下來,把情緒儘量管理好,哪怕這股火憋不住,也儘量不要當著寶寶的面,以免TA看到覺得暴力解決生氣很好。

    我女兒小的時候,我給她買過一顆軟的小球,比拳著大,比頭小,我告訴她:生氣是很正常的,生氣可以告訴我,如果不想說,你就扔這顆球,往地上扔就好。

    因為球是軟的,也不擔心砸到她自己或是家裡的東西,她帶著情緒扔其實是很耗體力的,多扔幾下她自己心情也就好多了,後來她覺得說出來省事多了,所以生氣了她會主動找到我們,講我哪裡惹她生氣,我不對的地方要改。而且的確問題在我的話,我會改。

    寶寶真的相當聰明,知道我們的軟肋。

    寶寶扔東西,打人,其實也是在挑戰我們的容忍度底線。

    TA知道這樣做,我們會生氣,會注意力都在TA身上,哪怕是吼TA,打TA。

    如果莫名就打人扔東西,還是要反過來想一想,最近是不是陪TA的時間比較少,忽略TA了,TA在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引起注意。

    如果是這個原因,就把TA抱過來一起講講故事,恢復溫馨的家庭氛圍,TA很快就會轉變的,變回原來那個乖乖的娃。

    這時候,如果還朝TA大發脾氣,大人也又吼又打的,局面就很難收拾了,而且TA會形成固定模式,一遇到生氣,一遇到不如意,就打人扔東西。

    河流堵住了,是用疏通的方式,可不能再把堵上的口子封死,那樣有一天,更大的災難就會來臨。

    情緒也需要疏導,把情緒垃圾排出來,人才會健健康康的,如果把情緒垃圾堵住,不准它出來,整個人就會被垃圾塞滿,情緒失控的那天,就很容易釀成悲劇,害人害己。

    犯罪心理學已經能證明,人做壞事或者行為不良的,基本上童年是不幸,不快樂的。

    其實,打人,扔東西,實在是一個最好的教育時機,如果大人能處理好了,對孩子成長是很有利的。如果大人都忍不住,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能指望孩子自學成材嗎?

    相信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

    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可是什麼才是最好的呢?

    開心了就么兒乖乖地叫,生氣了就抓過來揍一頓,聽起來感覺像人格分裂,但是這樣的場景真的很真實的。很明顯,大家都知道這不是最好的,而且根本不屬於好的。

    我們想要孩子改掉哪些毛病,我們就要弱化TA這個錯誤的行為,不要老是在TA面前強調,重複,而是要去強調重複TA應該做的行為。我覺得,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

    孩子還小,可TA無時無刻不在學習中,多做點正面的榜樣,多指引怎麼做才是對的,這是關鍵。

  • 16 # 燕旅聊育兒

    家長們要注意了⚠️:2歲寶寶打人、扔東西的小脾氣大多是通過模仿學會的!建議不要將此種惡習甩鍋於小脾氣,遇到了一定要及時矯正!

    如何辨別孩子打人是習慣還是生氣?

    記得有一次,我帶著小玥玥一起玩耍,可能是我有點忙,一直在微信回覆資訊(這一點是我們做大人的不對,帶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全心全意),寶貝見我沒在關注她,立馬一巴掌打過來,把我“打”醒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在找根源的時候,有一次我發現婆婆經常喜歡拿著寶貝的手去拍自己的臉,說“打奶奶”,寶寶撞到桌子的時候,婆婆又會說“打桌子,桌子弄疼你了”。

    這時候我才回過味來,感情孩子打人的習慣還都是學大人,看來我還真是錯過她了。

    如何矯正孩子打人的壞習慣呢?

    當我發現寶寶喜歡打人的原因後,我就開始和婆婆進入深度溝通,明確了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做出錯誤示範,婆婆也表示贊同,可能也是被寶貝時不時飛來的一巴掌給打鬱悶了。

    如果寶寶不開心怎麼安撫呢?

    至今為止嘗試過最溫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轉移注意力,比如說:父母可以跳舞給寶寶看看,讓寶寶看看動畫片,聽聽音樂,多多尋找一些快樂的源泉,儘可能的讓孩子被新奇有趣的事物給吸引,只要能讓他忘記去哭,後續的一切就很簡單了,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也能讓孩子養成樂觀、寬容的好性格。

    父母以身作則

    就像寶寶打人是模仿的家長,家長也可以通過言行去改掉孩子的這個壞習慣,所以,父母就更應該注意個人修養,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打罵,也不要在公共場合違法亂紀,打架鬥毆。

    對於寶寶的日常言行獎罰分明

    如果遇到寶寶喜歡打人,並且無緣無故的打人的時候,要有一定的小小懲罰,做家務是個不錯的懲罰方式;但是如果寶寶做了好事,和他人友好親善等等,父母都可以有一定的獎勵。

    掌握以上四個技巧,很大程度上能夠改善孩子喜歡打人的毛病。所以,家長們要記住了,如果發現寶寶喜歡喜歡打人,一定要及時糾正,否則孩子年紀越大越難改正。(以上配圖選自網路,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

  • 17 # 朵媽聊育兒

    兩歲的孩子,為什麼會頻繁做出“打人”的行為呢?

    1、家長曾經對孩子的“打人”行為給以贊同

    從1歲左右起,寶寶雙手的運動技能大幅度發展,他越來越熟練運用自己的“手”,拍人、打人,是寶寶在練習和炫耀自己get到的新技能。他只是純粹覺得這樣很好玩,並不是故意地“打”。

    父母看到這種行為,不必做出激烈反應,但必須擺明態度,讓寶寶知道這樣做不受歡迎。然而很多大人看到寶寶打自己時,沉浸在寶寶成長的喜悅中,忽略了這個小動作埋下的隱患。尤其是老人帶孩子的家庭,寶寶打爺爺的臉,爺爺卻笑逐顏開:“寶寶好棒,小手真有力氣。”

    大人的這種行為,寶寶會自動解讀為對自己的鼓勵和誇獎。如果不及時糾正,寶寶便會喜歡上“打人”,尤其是和別的小朋友相處時,“打人”就成了他的互動方式。

    2、寶寶的手臂力量發展不完善

    2歲左右的寶寶,雖然已經能支配自己的手臂力量,但對技巧和力度的掌握還不夠熟練。他分辨不清摸、拍、打的區別,就像我們說的小孩下手“沒輕沒重”。

    所以我們平常會看到孩子毫無徵兆地大力拍打另一個小朋友,對方被打哭,他還一臉懵,或者搞不清狀況跟著一起哭。其實他只是想表達友好和親密,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動作會打疼對方。

    父母該告訴孩子,如果喜歡一個人,小手要輕輕地拍、摸、拉,大力會打疼對方哦。還可以演示給孩子看,怎樣輕拍和撫摸,並要求寶寶這樣對自己,這整個過程就像玩遊戲一樣。

    3、寶寶想融入集體、獲得關注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進入群體時就會去打小夥伴,有事沒事總是去“撩”別人。他企圖用這種方式獲得小夥伴的關注和接納。

    有時,他想表達“嘿,我想加入你們”的意思,但詞彙量不夠豐富或者表達能力有限,就會用動手作為交流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

    4、物權或領地受到侵犯進行防衛

    2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正在形成,屬於他們的東西,不允許別人碰,喜歡別人的東西就想佔為己有。

    5、模仿暴利畫面或父母的不當行為

    孩子無意中看到有暴力打鬥場面的電視節目,會在生活中模仿。家長要幫寶寶挑選內容健康的動畫片,陪寶寶一起看電視講道理。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下意識會以父母的行為方式來要求自己。如果家長自己“一言不合就動手”,無疑會給孩子造成錯誤的示範。

    媽媽們應對寶寶“打人”狀況該怎麼做呢?下面我總結幾點處理方法,供媽媽們參考。

    1、堅決杜絕以暴制暴

    很多父母一聽到自家的娃打人了,第一反應就是“那還得了,這麼小就開始打人,以後還不得成小霸王”。於是,正在氣頭上的家長常常不問青紅皁白,噼裡啪啦先讓孩子挨一頓板子。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通過這樣的懲罰讓孩子記住不可以打人。但這樣做往往適得其反

    父母粗暴的行為方式,給孩子建立了一個錯誤的模仿物件。孩子認為“我是可以打人的,因為爸爸媽媽也是這麼做的。”甚至會覺得,打人才是解決問題的合理方式。

    2、制止傷害,安撫情緒

    孩子打人,一定要第一時間制止他的行為,並且安撫他的情緒,不要急著去評價孰是孰非。待他平靜下來,溫和但堅定地告訴他:“不管多生氣,打人是不對的,會讓對方受傷。”

    然後試著讓孩子說出打人的原因,給孩子一個表達憤怒的機會。

    不高興的時候,不知道該怎樣表達,就容易演變成發脾氣、打人。家長平時可以通過繪本和遊戲的形式,讓孩子知道,怎樣疏洩自己的情緒。

    3、改善親子關係,多給孩子關注

    孩子天生就有被關注的需求,如果爸爸媽媽太忙,孩子覺得被冷落,就會想法獲取大人的注意力,心裡想著“打人的時候,媽媽就會來管我”。

    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親密有愛的家庭環境,多花點精力在親子陪伴上,會極大的滿足孩子的安全感。

    4、讓孩子學會道歉

    這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一聽說孩子打了人,大家最關先注的是弄清楚誰對誰錯,然後對孩子教育一番,卻忘記了道歉。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道歉的過程,讓孩子明白,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做錯了事,就要誠懇的道歉,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18 # 新媽在路上

    新媽認為:兩歲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孩子自我意識強烈,什麼事情都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稍不如意就哭鬧發脾氣。兩歲孩子語言系統尚未完善,不能很好地表達情緒,同時又找不到正確的發洩途徑,所以經常打人扔東西,通過肢體暴力這種“外放式”的途徑發洩情緒,表達憤怒。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認識,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孩子的所有情緒,我們都應該接納。其次可以從認識情緒、發洩情緒和解決問題三方面引導孩子,教會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一、2歲孩子為什麼喜歡肢體暴力?

    很多父母都有發現,孩子進入兩歲之後,脾氣變大,也不聽父母話了。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動手,但這個過程與父母的是非觀念發生衝突,被父母制止或訓斥,而後哭鬧發脾氣。

    然後就是雙方的權利相爭,孩子哭鬧,父母再次制止,從而使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有效發洩,加上孩子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情緒,導致孩子通過極端的方式——肢體暴力,打人、扔東西這些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說到底,孩子喜歡打人扔東西,是因為孩子找不到正確的情緒宣洩出口。

    二、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父母應該端正認識

    父母不會阻止孩子笑,但父母會阻止孩子哭。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大多數父母都會說:“不許哭”。情緒本沒有好壞之分,孩子會高興愉悅,自然也就會傷心憤怒。每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們不能根據自己主觀意願給情緒進行優劣之分,而是應該給孩子體驗每一種情緒的權利。

    只有我們對情緒有了正確認識,才能教會孩子如何應對情緒,管理情緒。

    三、3招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1. 幫助孩子認識和接納情緒

    正如育兒暢銷書作家大J說的: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為孩子正在經歷的各種情緒命名,教孩子認識情緒。

    這種方式,也就是我們說的“共情”。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的過程,我們也在給孩子傳達這樣一種訊息:所有的情緒都是正常的,沒有好壞之分。

    在共情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事,全程保持冷靜,客觀地描述孩子的情緒,而不是評論情緒。比如:孩子想要做一件事,但卻老不成功,在哭鬧摔東西。這時我們可以抱起孩子,然後說:“寶寶想做好這件事,但沒成功,心情很沮喪吧!”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一是讓孩子認識了自己沮喪的這種情緒,教會孩子表達情緒;二是讓孩子知道父母接納了他的情緒。

    2. 教會孩子正確發洩情緒

    2歲孩子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通過其他的方式進行宣洩,如畫畫,這個方式,目前我的孩子用的最多。

    每次在孩子生氣的時候,我會給他紙和筆,讓他在上面亂塗亂畫。邊畫邊說:我真的是太生氣了!等他畫完之後,我就和他說:我們一起把這些“生氣”統統丟掉吧!

    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繪畫恰恰在治療情緒障礙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如果孩子的情緒實在難以平復,可以在家中某個角落裡放幾個墊子和毛絨玩具,讓孩子“武力”發洩,與其讓孩子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和摔東西,還不如給他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盡情發洩。

    3.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常常因為做不到很多事而沮喪發脾氣,我們可以旁敲側擊,給孩子一些提示,引導孩子思考其他解決方案。

    注意,我們是引導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做。孩子沮喪的原因就是覺得自己無能,如果我們代替孩子做,孩子感受不到成功的快樂,自己的無能感依然存在,這樣不利於情緒的排解。

    此外,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可以培養孩子成長性思維。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首先就會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發脾氣。

    結語:

    孩子還小,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作為家長,在孩子情緒爆發時,我們應該做他們的定海神針,教會孩子管理情緒和正確發洩情緒。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任何一種情緒,即使是負面情緒,也是正常的。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

    一個心智健康的孩子並不會一直開心,而是在經歷各種不同的情緒之後,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有應對不同情緒的能力。那些艱難的經歷、難過傷心的情緒,恰恰是培養孩子意志力和抗挫能力的必經之路。

  • 19 # 李軍佚兒童領導力

    哈哈,一看這個問題我就知道,您的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

    叛逆期的表現——執拗

    對規律的執拗

    要自己做的執拗

    比如大人能夠著按電梯的樓層,他就認為自己也能按到,於是自己也要嘗試按一下,結果發現自己夠不著,這個問題對於孩子完全無法理解!因此,2歲的孩子就出現了自己內在的生氣、焦慮、委屈等各種負面情緒,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往往想去幫助孩子平復情緒,這是很好的,但是大家都會弄錯方式。往往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會把孩子抱起來,讓他們按一下電梯,甚至以前也是這樣的,但這時候的孩子發現,爸爸媽媽不是在別人抱著的情況下就能按到電梯的按鍵,所以他絕對不會讓你抱著按按鍵的,即使抱他起來,他也會掙扎著要下來自己按,可自己還是夠不著……於是,孩子出現了家長們所說的看似哭鬧、倔強、執拗等行為!

    同樣的案例,比如孩子自己在打積木,如果你幫了他一下,他就要把你的拿掉,然後再自己拿起來搭上去。看到你澆花,他也想澆花,雖然自己不會,但是你絕對不能幫他,否則就開始生氣……其實只是他還沒有弄清楚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認識世界的模式還不夠完善而已。

    為什麼打人?為什麼扔玩具?

    心理上

    到這裡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孩子喜歡打人和扔東西了,其實他們並不是真的想打人,而是想弄明白“如果我打他一下,他會怎麼樣?”,“我扔一下玩具會發生什麼事?”……這些都只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方式,他們無比的渴望認識到自己,認識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認識到各種事情做完會發生什麼事情。

    生理上

    可以做些什麼?

    給孩子創造整潔有序的環境。家裡儘量整齊一點,如果總是混亂的話,孩子很難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導致孩子的大腦和環境一樣混亂,從而生氣、易怒。

    提供耐摔的玩具。比如:布娃娃、小皮球、棉團等等。

  • 20 # 愛呢寶貝

    你好,我是寶貝,兩歲寶寶總是用手打人是什麼心理還喜歡不喜歡的就扔就摔,如何糾正呢?

    兩歲的寶寶開始給自己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觀念,在這個時間段裡,我們如果教育不當,會導致孩子的脾氣和性格發生很大的變化,正如題主所說的,經常會出現生氣、動手打人、摔東西等。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和引導孩子改變呢。

    1、瞭解孩子心理

    這個時間段的孩子往往開始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思維,對於周圍的環境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同時對於自己的能力還特別的相信,但往往事與願違,他們在做某些事情,說某些話的時候,可能和自己想的卻不太一樣,這時孩子就會產生焦躁的狀態,然後轉變為生氣,最後變為比較暴躁。他們摔東西打人都是進行一種發洩,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不能馬虎大意了。

    2、家長如何引導

    少對孩子使用命令的口氣更應該引導孩子去做一些事。比如玩過的玩具想要收好,應該告訴孩子這些玩具,想要睡覺了,我們可以讓他們誰先睡覺呢?同時積極的讓孩子參與到我們的家務當中,比如我們想要下去倒垃圾,可以告訴孩子今天家裡的垃圾特別多,所以媽媽拿不下了,你願意幫助媽媽嗎?

    這個階段是孩子習慣和性格養成的最佳時機,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到老,正是這個意思。我們在引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經常發脾氣,只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家庭才能給寶寶以後的人生帶來巨大的財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直找不到工作,感覺很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