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古人也非常重視端午節,在這天娛樂活動大有增加。
根據《年華記麗》裡“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的記載,可以看到一個名為“鬥草”的遊戲。 提起鬥草,當是軾“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這兩句最為有名。此外,《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中,在寫到賈寶玉寫四首即事詩前,也有他“每日只和姊妹丫頭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至描鸞刺鳳,鬥草簪花”的描述。
關於“鬥草”的記載,《荊楚歲時記》裡“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的記載相對較早。所謂“陽春二三月,相將題百草(《樂府詩集》),前者是一種踩踏草上露水,用以去熱祛毒的禳災習:後者則是以採集花草的數量、品種評判輸贏的遊戲。
當然,踏百草和鬥草未必非得在貓年節那天這是肯定的。鬥草的遊戲,在魏南北朝之前鮮有記載,起源也說法不一,有說是《詩經:周南.苤莒》裡就已經提到了,有說是源於吳王和四施,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在這個時期才開始流行起來,。
這樣好的遊戲,自然受到很多人的青眯了,只看看南朝梁文學家王筠的《五日望採抬詩》就知道了,您看,“裁縫逗早夏,點畫守初晨”,貴婦們很早便起身了,一番打扮之後,真是“綃紈既妍媚,脂粉亦香新”美得很哪!
一輪輪採擷競賽之後,貴婦們突然覺得只鬥草還不夠盡興,索性“折花競鮮彩,拭露染芳津”了。如果讀讀這樣的詩,回頭再去看《紅樓夢》中“鬥草簪花”的記載,想必就更能明白“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個又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的情境了。
在《五日望採拾詩》中,還有這樣一句不可被忽視,“長絲表良節,命縷應嘉辰”,裡面透露出的資訊,一是端午節已經被人們視作“良節”“嘉辰”,二是人們在當日還要系長命縷!
說起長命縷,大家都不會感覺陌生,時至今日中國部分地區都有這習俗。有關於此,最早的記錄,來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增,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這便是人們在其中寄寓的深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青、紅、白、黑、黃五色,因為分別象徵著五方五行,而成為公認的吉色。端午節一大早,長輩們便要在孩子手腕,同腕、脖子上繫上長命縷,並且禁止他們在此時說話,告誡他們不可隨意丟棄它——要拋也只能在之後第一場大雨或洗澡時,拋往河中,這才可確保疫疾統統被河水沖走。
與長命縷的端午風俗一樣,插艾草懸在門戶上、飲菖蒲酒解毒驅疫、觀龍舟競渡、吃粽子以紀念古賢等習俗,自從誕生之後,便相沿成習,至今不衰。
南北朝時期古人也非常重視端午節,在這天娛樂活動大有增加。
根據《年華記麗》裡“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的記載,可以看到一個名為“鬥草”的遊戲。 提起鬥草,當是軾“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這兩句最為有名。此外,《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中,在寫到賈寶玉寫四首即事詩前,也有他“每日只和姊妹丫頭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至描鸞刺鳳,鬥草簪花”的描述。
關於“鬥草”的記載,《荊楚歲時記》裡“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的記載相對較早。所謂“陽春二三月,相將題百草(《樂府詩集》),前者是一種踩踏草上露水,用以去熱祛毒的禳災習:後者則是以採集花草的數量、品種評判輸贏的遊戲。
當然,踏百草和鬥草未必非得在貓年節那天這是肯定的。鬥草的遊戲,在魏南北朝之前鮮有記載,起源也說法不一,有說是《詩經:周南.苤莒》裡就已經提到了,有說是源於吳王和四施,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在這個時期才開始流行起來,。
這樣好的遊戲,自然受到很多人的青眯了,只看看南朝梁文學家王筠的《五日望採抬詩》就知道了,您看,“裁縫逗早夏,點畫守初晨”,貴婦們很早便起身了,一番打扮之後,真是“綃紈既妍媚,脂粉亦香新”美得很哪!
一輪輪採擷競賽之後,貴婦們突然覺得只鬥草還不夠盡興,索性“折花競鮮彩,拭露染芳津”了。如果讀讀這樣的詩,回頭再去看《紅樓夢》中“鬥草簪花”的記載,想必就更能明白“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個又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的情境了。
在《五日望採拾詩》中,還有這樣一句不可被忽視,“長絲表良節,命縷應嘉辰”,裡面透露出的資訊,一是端午節已經被人們視作“良節”“嘉辰”,二是人們在當日還要系長命縷!
說起長命縷,大家都不會感覺陌生,時至今日中國部分地區都有這習俗。有關於此,最早的記錄,來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增,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這便是人們在其中寄寓的深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青、紅、白、黑、黃五色,因為分別象徵著五方五行,而成為公認的吉色。端午節一大早,長輩們便要在孩子手腕,同腕、脖子上繫上長命縷,並且禁止他們在此時說話,告誡他們不可隨意丟棄它——要拋也只能在之後第一場大雨或洗澡時,拋往河中,這才可確保疫疾統統被河水沖走。
與長命縷的端午風俗一樣,插艾草懸在門戶上、飲菖蒲酒解毒驅疫、觀龍舟競渡、吃粽子以紀念古賢等習俗,自從誕生之後,便相沿成習,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