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悠悠童樂園
-
2 # 陽光大愛者
人之初性本善,多少年來的古輩經驗。先天的遺傳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是後天的成長環境更重要,作為一個全職媽媽,相寶寶處了五年多的經驗來說,兒童的心裡都是很善良,敏感的,他們最初對我們的愛遠遠超過我們對他的愛,是我們的方式慢慢的改變了,不同的家庭環境,相處模式,會把他變成不同性格的人…當然孩子很率真,和孩子溝通不要糾結一件事情的對與錯,我們要多關注孩子好的壞的心情,學會接受他的情緒,肯定他的心情,這樣,他就會安靜下來,給我們好好溝通。推薦一本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
3 # 小小QQ66
你瞭解兒童的心理嗎?孩子最好教育,單純太好教導,手現自己懂的孩子的心裡的許求,對正教導,從7歲開時,最好的教育方法,....多點時間更孩子溝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說的請楚讓他自己做決定,....年青的父母,都愛孩子,當是用錯了方法,害了孩子一輩子,父母,是生教,...…
-
4 # 君川~
我自己小孩四歲,我學過教育心理學,當過老師,現在是全職媽媽,我覺得小孩需要鼓勵,就如同《人性的弱點》上講的,人都需要讚美,小孩也是一樣的,應該說這個特點在小孩身上特別明顯。因為小孩更為純粹,所以我一般要制止他做什麼事情,不會當下說這樣做怎樣怎樣,我會引導他這樣事情的正確做法,在這是誇大分量的讚揚他,並且舉例之前那樣做是不對的
-
5 # 王玉瑋育兒悅讀
孩子不是縮小的大人,孩子自有兒童獨特的心理,即使是嬰幼兒也有複雜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年輕的爸爸媽媽需要讀懂孩子的情感發育規律,瞭解兒童的心理髮育特點,這是保證孩子心理健康發育的基石。
在大多數成人眼裡,孩子許多行為是不可理喻的,譬如孩子為什麼喜歡玩水、挖沙坑、搓泥巴?為什麼蹲在地上看螞蟻拉不起他來?為什麼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其實,根本原因是大人不瞭解兒童的心理世界,與童心世界相隔甚遠,經常不自覺地剝奪孩子的童心、童趣。例如,不允許孩子下雨天出門,以防弄溼衣服和鞋子。不許孩子玩泥沙,不許爬樹上臺階等。認為孩子玩耍純粹是浪費時間,強行安排孩子的課餘時間,使孩子小小年紀,揹負著沉重的課業負擔,失去了童年的樂趣。
然而不管家長是否認可,遊戲和玩耍是孩子抒發情感、認識世界的主導活動之一。也許孩子的許多言行舉止,喜好和樂趣在大人眼裡是幼稚可笑的,難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卻是美妙無比,樂此不彼地。孩子會通過這些遊戲或玩具、玩伴獲得感性知識,接觸和觀察世界,開發智力和創造力。大人不小心碰破了寶寶的氣球,孩子會哭鬧不止,豈不知這是因為孩子已經把心愛的氣球當做自己的玩伴,氣球破了,相當於自己的玩伴“死掉了”,當然會很傷心。孩子在玩泥沙、搓泥巴、過家家、摞積木等玩耍中,雙手的靈活性受到鍛鍊,四肢的運動促進了大腦最富有創造性區域的開發。寶寶細心地觀察小螞蟻鑽洞也有助於培養關注力和思維能力,對物體的直接接觸增加了孩子對物體和環境的感性認識,因此對孩子心理和智力發育是大有好處。
對於幼兒不要過多地進行抽象思維的教育,如認字、背古詩、背小九九,最好是用孩子的感性認識所能接受的形式來指導孩子認識世界,通過講故事、讀繪本、做遊戲、塗鴉、唱兒歌來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和社會,培養幼兒的感性認識能力。
安全感和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營養素,因此,多陪伴孩子,多鼓勵孩子,多理解孩子是做父母的首要任務。當孩子還徜徉在童真世界裡時,家長不必急於催趕,不要拔苗助長,讓孩子多享受童年的歡樂時光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
6 # 十月183096398
大概瞭解。兒童的心理是不斷的發展變化的,從一開始的牙牙學語到最後的自立自律,經過很多年的經歷、發展、變化,一開始的心理是不健全的,依靠、依賴自己的親人,後期到了幼兒園,環境發生了變化,心理也隨之發生變化,由原來的依賴變成了現在的受約束,原來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下子覺得彷彿進入了囹圄之中,各方面很不習慣,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也隨著變化。變得越來越懂事了、乖巧了、可愛了,心理的變化影響著行為的變化。但是各方面還是不成熟。一直到成人階段,這期間心理的發展變化是很大的,學校教育,老師、同學的影響,環境因素等等,結果是不可預見的。大多數的人都會變得越來越好,向好的方向發展。只有極個別的人心理不健康,容易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對社會不滿,對周圍的事物不滿,導致行動上產生不良的惡果。總之,心理的變化過程是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
-
7 # 我就是登寶麻麻
我們也許沒有意識到,我們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通常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現象,比如孩子磨蹭、小氣、不愛分享……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看到一個行為只會解決事情的本身,而沒有想過孩子這樣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一些什麼思維讓我們去思考,讓我們自己有反思並有所改變。
其實在孩子行為背後隱藏著很多的孩子的思維方式,當我們瞭解孩子怎麼去思考問題時,我們就會去思考我們應該怎麼去面對孩子、應該怎麼引導孩子發展。
兒童的思維還沒有發展到足夠理解成人表達的意思的時候,那麼他的行為會與我們的期待發生一些偏差,如果我們不太明白孩子的思維時可能就會出現誤會和摩擦,會影響親子關係。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麼做?這就需要我們家長應該瞭解兒童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思維方式。
兒童思維訓練除了可以請專業人士做以外,日常生活中的思維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對於孩子的發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在做思維訓練時候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則,做到科學訓練,而不是想到哪就做到哪,也要把握好限度,如果沒有把握好“度”,不但不能幫助孩子進行思維訓練,反而可能會傷害到孩子。
我們對孩子的思維有了一個全面瞭解後,以便遇到問題時,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幫助我們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思維狀態。同時,還可以找到孩子思維發展的規律,以便對孩子思維訓練有幫助。
-
8 # 書霞育兒說
兒童的心理一,他們從小需要父母的陪伴。我家兩個從都是我和老公帶的,工資很少,一家人卻幸福快樂,兩個孩子都很開朗,懂事,有禮貌懂感恩。很多爸爸為了掙錢很少陪孩子的,和有些直接把孩子丟給老人帶的,這樣孩子的心理一定有或多或少的沒有安全感覺,幸福指數不高。
兒童心理二,孩子需要父母多誇獎。平時生活中要多表揚孩子,教他有禮貌,他做到了,就要及時表揚。他講衛生,也要及進表揚……等等,這樣孩子學東西快,更有信心去做一件事。
-
9 # 照見
我不是發展心理的,所以只能說是懂得一些基本知識。
在心理障礙領域內,兒童的診斷標準和成年人事不同的,諮詢和治療的方法也會和成年人明顯差別。
我有同學在小學當心理老師。我也閱讀了一些家庭治療的案例。
總體來說,兒童有三個心理特徵:
一、特別需要別人的關注和陪伴。很多時候,哪怕大人因為他調皮搗蛋而關注他,都比冷落他,要來的可怕。所以很多孩子的問題行為,其實是在尋求關注。
二、其實兒童還是很真誠的。他們的情緒表露很直接,但也許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行為去表達。
三、兒童很少記仇,他們有很強的可塑性,人際關係對他們的影響極其大,尤其是家庭關係。一個兒童『變乖』或者『變壞』,都可以在短短半年內發生巨大的變化。這點在成年人身上,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接下來,說說兒童的心理髮展大概規律吧。
這裡說的兒童是指3、4歲之後(嬰幼兒之後)13歲之前(也就是青春期之前)。
兒童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理論
前運算階段(2~7)歲:
這個年紀兒童開始會使用符號。通俗的講,就是會使用語言和文字了。不過兒童還不懂得「物體守恆」。他們的思維具有片面性和自我中心的特點。
片面性的例子:同樣兩的水放在同樣的容器裡,兒童會說水一樣多。但是,隨後如果把其中一杯倒進細長的容器裡,孩子就會說細長的容器裡的水比較多。孩子會根據視覺上的變化,誤以為水會變多變少,哪怕你是在他們眼前完成了倒水的動作。兒童會單一的注意『高度』,而不會考慮寬度。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喜歡喝飲料,而你不想他喝太多,可以選個細長的杯子,嘿嘿~
自我為中心:兒童會認為,別人的思考和自己一樣。他們很難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多時候都像是在自言自語。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很少撒謊——以為他們認為自己知道的,別人肯定知道,所以他們不能理解『撒謊』,也就做不到撒謊。
這個階段的孩子你和他對話,有時候會覺得很搞笑。
大人:你有姐姐嗎?
兒童:有
大人:她叫什麼名字
兒童:冰冰
大人:冰冰有妹妹嗎?
兒童:沒有
(兒童無法站在姐姐的角度思考,所以她無法意識到妹妹就是她自己。)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就知道物體守恆了。因為兒童比較能夠進行逆向思維:他們可以想象水再次倒回原來的杯子會是怎麼樣,進而推理出,水總量不變的。(孩子不好哄了,你不能輕易用看上去多的方式去騙他了。)
兒童開始能夠進行推理。如果兒童看到A比B高,B比C高。他就能推理出,A比C高。不過這還是比較具體的對比,如果是一些抽象的問題,兒童還是難以回答。
所以很多小學數學應用題,都會用具體的事情來表達。因為抽象的話,孩子也理解不了。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
兒童的抽象思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他們可以進行假設-驗證。他們開始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現實,只是現實的一部分。他們會開始思考公平、真理等普遍性問題。
這個階段,兒童開始可以學習那些和具體東西關係不大的數學知識,比如:代數。
兒童的道德發展
柯爾伯格的道德推理階段理論
一,前習俗水平的道德(4-10歲)
階段1、兒童用『痛苦/愉快』來判斷,他們重視結果,要避免痛苦或者避免被抓到。他們考慮最直接的結果。
如果你問兒童:偷東西對不對。兒童的判斷會根據,偷東西到底有沒有被抓到、有沒有被懲罰而變化。
階段2、代價-收益、互惠影響兒童的判斷,他們會考慮別人會給他們什麼回報。他們基於自己的需求和別人的回報來考慮。
還是問他偷東西對不對。兒童可能會說:對,因為我拿了這個東西后,某某人會給我糖吃。
我們可以看出,階段12都是考慮結果的,不過階段2可以開始考慮間接結果了——那就是別人的回報。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一些類似於『遠見』的能力。
二、習俗水平的道德(10-13歲)
階段3、兒童用『我是不是好孩子』來判斷,他們重視別人的贊同和反對,有討好別人的傾向。
比如孩子可能會說:偷東西不對,因為別人不會喜歡這個行為。爸爸媽媽老師說這不是好孩子該做的。東西被偷的人,也會討厭小偷。
階段4、兒童會考慮『責任』『法律』『秩序』『責任』來判斷,他們重視服從規則、避免來自權威的責備。
兒童可能會說:偷東西不對,因為不符合法律,不符合社會規定。全世界都不贊同偷東西的。
我們可以看出:兒童的思考,越來越抽象了。比起結果的獎賞,他們開始能夠考慮一件事情的社會性影響和意義。他們開始考慮人際關係和權威。
三、有原則的道德(13歲,甚至更晚以後)
這個階段,就難說是兒童的道德水平了。其實有些人都到不了這個階段。所以這應該是一個成熟的人的水平,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熟到這個地步。有些人一輩子,都在上面4個階段裡。
階段5、社會契約:人會開始考慮「社會整體福利」。
也就是說,對於偷東西的問題,這個階段的人可能會這麼表達:『如果每個人都不偷東西,對每個人都有好處。如果每個人都偷東西,那麼世界大亂,人人都是受害者。撿到東西是否應該歸還,也是類似的道理——如果每個人撿到東西都歸還,大家都會過得很好。』
階段6、道德原則:人會開始進行更抽象的推理。
對於偷東西對的問題,人可能會說:『你喜歡自己被偷東西嗎?如果你不希望,你怎麼可以偷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件事情你不願意承受,你怎麼強迫別人去承受呢?公平嗎?』
這個階段人們會開始問:『公平嗎?』『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這個階段,人們考慮的不是行為的結果、不是權威或者別人的贊同、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人們考慮的是『正義』『公平』『普遍原則』。
我們可以看出,道德的發展,和認知的發展之間,是有關係的。所以,很多壞人其實也是『蠢人』。因為要理解高階的道德原則,其實是需要智商的。因為高階的道德水平,都有大量抽象的內容。不同年齡段的挑戰
除了認知(智商)和道德發展,我們人還要面對一些『人生命題』。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總結了不同年齡段要面對的問題。我這裡只講和兒童有關的年齡段。
省略嬰兒階段
3-6歲:主動對內疚
如果這個階段處理好,人會相信自己是自己生活的創造者。如果處理不好,人就會缺乏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很被動,被命運和環境擺佈。
6-12歲:勤奮對自卑
如果處理得好,人就會有較好的社交技能,如果處理不好機會缺少自信心、覺得自己很失敗。
12-19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如果處理的好,人會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人是怎麼樣的、接納並且欣賞自己。如果處理的不好,他會很混亂,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省略成年階段。
-
10 # 小蘋果兒科醫生
寶寶心理健康的標準
1. 智力發育正常
2. 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合
3. 行為反應適度:喜怒哀樂表達正確,在不同場合表現恰當的行為,如在課堂遵守紀律
4. 人際關係良好
5. 情緒愉快
兒童心理特點與成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兒童處於動態的生長髮育過程中,隨著身體的成長,心理特點也在不斷髮生變化。
兒童心理髮展和身體的生長髮育、認知的發展、語言的發展以及社會適應性這幾個方面密切相關。機體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包括大動作、精細、身體素質、生化指標;認知的發展包括注意、記憶以及思維。語言的發展包括語言的理解、肢體語言以及表達。社會性的發展包括適應性、行為習慣、情緒及個性和社會性的協調。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在這幾個方面的發展特點是不同的,家長對孩子不同階段發育特點,尤其是里程碑式的發展階段應該有所瞭解,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孩子是否偏離正常發育的軌跡,對於發現的問題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比如,一個三歲的寶寶,在社交能力方面的特點是
• 喜歡嘗試各種新體驗
• 可以和其他孩子合作
• 假扮遊戲
• 自己穿衣服、脫衣服
• 會跟別人商量如何解決衝突
家長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順應孩子的這些特點,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多嘗試。反之如果孩子沒有這些特點,要警惕孩子是否存在發育落後。
回覆列表
兒童不是退縮的成年人。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心理。甚至嬰兒也有複雜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年輕的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情感發展規律,瞭解孩子的心理髮展特點。這是保證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石。
在大多數成年人眼裡,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是不合理的。例如,為什麼孩子們喜歡玩水、挖沙坑和搓泥?你為什麼蹲在地上看著螞蟻把他拉下來?為什麼你會哭,一點小事就大吵大鬧?事實上,根本原因是成年人不瞭解兒童的心理世界,遠離童心,常常不自覺地剝奪了兒童的童心和童趣。例如,雨天不允許孩子外出,以防弄溼衣服和鞋子。孩子們不允許玩泥巴或爬樹或臺階。人們認為,兒童玩耍是浪費時間,迫使他們安排業餘時間,這使他們從小就揹負著沉重的課業負擔,失去了童年的樂趣。
然而,不管父母是否同意,玩耍和玩耍是孩子們表達情感和了解世界的主要活動之一。也許在成年人的眼裡,孩子們的許多言語、行為、喜好和快樂都是幼稚可笑的,難以理解,但在孩子們的眼裡,它們是美好而快樂的。孩子們將獲得感性知識,接觸和觀察世界,並通過這些遊戲或玩具和玩伴發展智力和創造力。大人不小心碰了嬰兒的氣球,孩子會哭不止,你知道這是因為孩子有心愛的氣球作為他的玩伴,氣球壞了,相當於他的玩伴“死了”,當然會很傷心。孩子們在玩泥巴、搓泥巴、玩房子和堆積木。雙手的靈活性得到了鍛鍊,四肢的運動促進了大腦最具創造性區域的發展。嬰兒對小螞蟻鑽孔的仔細觀察也有助於培養注意力和思維能力。與物體的直接接觸增加了兒童對物體和環境的感性認識,因而對兒童的心理和智力發展大有裨益。
對於幼兒來說,不要進行太多的抽象思維教育,如閱讀文字、背誦古詩、背誦小九九,等,最好是引導兒童以兒童感知知識可以接受的形式認識世界,引導兒童通過講故事、看圖畫書、玩遊戲、塗鴉、唱兒歌等方式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培養兒童的感知知識能力。
安全感和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養料。因此,父母的首要任務是陪伴孩子,鼓勵孩子,更多地瞭解孩子。當孩子還在天真無邪的世界裡徘徊時,父母不必急於求成,更不要鼓勵孩子去享受快樂的童年,這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