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偶然愛心

    小的時候過年有新衣服穿,有新頭花戴,有壓歲錢,有鞭炮齊鳴,現在物質豐富了,想要啥隨時就可以買到手,想吃啥隨時可吃到,沒有等待的感覺了,沒有期盼的幸福感了。再加上過年走七大姑八大姨家的親戚,感覺過年好沒意思。

  • 2 # 韶山人帶你遊韶山

    在我的家鄉湖南韶山,記得小時候(70年代)過年的年味濃郁,大年初一的早上就呼朋喚友,玩得好的幾個小夥伴聚在一起,然後去村裡各家各戶拜年,進門就是大喊:“拜年啦!”然後眼巴巴的看著鄰居長輩期待著,那意思就是等著主人家發糖粒子、爆米花、貓屎糖等,一天下來,衣服袋子塞得滿滿的,那個高興勁,別提多高興了。

    還有一個就是追對子花鼓戲,有村上組織的,或者是別的地方來的藝人,敲鑼打鼓唱花鼓戲,因為是一男一女兩個人穿著古代服裝唱,所以也叫對子花鼓戲,一曲花鼓戲唱完,主人家要打紅包,多少不論,那時候也是賺外快的一種方法,小夥伴們看熱鬧,一家家看下去,如今會唱的花鼓戲還是那時候學會的。想起那時候無憂無慮,真的幸福滿滿。

    而現在過年還真沒有那種兒時的味道了,過年了,回家就是買年貨,錢多了就是買買買,買少了,怕親朋戚友來了顯得不客氣,那是丟面子的事,普遍都存在著一種攀比的感覺,親朋戚友來家做客,桌上的菜少了八碗就不行,說你不客氣,結果每餐都剩下了,倒掉太浪費,只好沒客人的時候自己家慢慢吃,總之就是一個字:“累”。

  • 3 # 山那邊的花海

    現在因為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日常生活和過年的區別不是太明顯。只是孩子們的期望值還是蠻高的,天天盼望著過年,數著日子、天天問。年味是一年沒有一年濃厚!加上禁放煙花爆竹,那股熱鬧的氣氛更是弱了許多。生活方式的多樣化,讓我們不知道過年都該做什麼。隨著車輛的普及,日常的走訪也是方便至極,想去哪兒說走就走。總之一句話,人們不再把過年當成唯一的企盼,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豐富和方便是主要的原因。

  • 4 # 康養結合驛站

    謝邀,過年有沒有感覺主要是自己的心態。今年春節回家我們跟老人一起“結結實實”的住了三天,一起聊家常一起計劃著哪天看望哪個親戚帶什麼禮物更合適;一起到醫院看望住院手術的堂弟媳,一起看望久病臥床的大姑父,一起看望數年未見的二姑,一起拍了合影留念(老一輩一張、兄弟們一張、孩子們一張)。雖然沒有放鞭炮沒有看到扭秧歌和久違的秧歌大戲,沒有給孩子們打上花臉祈福...但是媽在家在,親情在幸福就在。

  • 5 # 一日食飽數街路石

    對大部份人來講,回家“過年”是值得期待的事:休年假,可以讓身心放鬆;吃頓美食,睡個懶覺,慰勞一下自已;外出遊玩,暢享生活;和家人團圓,感受天倫之樂;與親朋好友聚會,交流增進感情;總結過去,規劃未來,新年更有新希望;一年僅有的“吃喝玩樂”美好時光,該珍惜。傳統年味是越來越淡了,只要“過年”的積極心態不變,精采和樂趣依然無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拍出了濃郁的“土味”,小姐姐沒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