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課文之外

    首先從語文書的構成來說,任何一版本的語文書,都一個系統,從多方面,多文體展現生活或者抒發作者的感情,因此語文書上的課文都是精選過的,都是好文章。

    其次,從讀書的學生來說,孩子們畢竟對生活充滿了天真和夢想,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無法對作者的感悟形成共鳴,而工作後,有了生活的各種情感體驗,就會聯想到語文課本上的某些句子,仔細品味一下正是人生某種狀態的最好表達,才感受到語文書裡的文章竟然如此好。

  • 2 # 教海百科蟲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困擾過很多人。你所說的那種感覺,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情況。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教會學生能讀會聽、能說會寫,還要幫助學生立德樹人。語文課本是教會學生學好語文的最重要媒介。所以,入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很多都是源自古今文化經典。不論是經典的文化、文學作品,還是語文教材編寫者們精心編制的文章,都承載了立德樹人的功能。只是這些功能的表達,在經典的文學作品當中,顯得更為含蓄而已。這也就成為你所說的學生時代對一些課文不能理解的原因之一。

    學生時代對課文不能理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的生活經歷不足。因為缺乏豐富的生活體驗,所以,對於一些課文中描述的人、事和景物,不知如何品味;對於課文中表達的情感或理論,不能理解。長大 步入社會之後,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對於文學作品中描繪的各種人事和場景,就能夠產生共鳴,就是這種共鳴將理解的障礙化解掉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小時候在書上看到一個菜譜說放鹽5克。當時就感覺很難理解,為什麼只要5克這麼少就行啦。長.大後自己炒過菜,有了親身的體會,才會理解為什麼只放5克?是因為放多了菜就會變鹹,沒法吃。再比如,小時候讀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名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並不能理解這首詩"當局者迷的″的主旨,後來有了很多的生活體驗之後,才能體會到蘇軾詩歌的精妙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結婚讓你去當伴娘,你應該打扮得特別漂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