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諸葛不孔明
-
2 # 青語清言聊歷史
明朝滅亡,是各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對明朝的打擊,實在太大,大量土地丟失,稅收、兵源萎縮,所謂大國,其實只剩半壁江山,動了筋骨,實力大打折扣;
二是明軍要同時對付李自成和清軍,多線作戰根本力不從心,疲於應對,難以招架;
三是當時是小冰期,水災、旱災、極端惡劣天氣,各種自然災害不斷,糧食收成銳減,饑民遍野,到處都是民變。而朝廷稅收的大量減少,精壯青年的嚴重不足,又使朝廷負擔不起大量軍隊,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四是官員貪汙橫行,崇禎皇帝也無可奈何,而他本人,也是極其吝嗇,自己的錢不願意補貼國家用,大臣們更加上行下效,不願在國家危難之際捐獻,導致糧餉不夠,挫傷軍隊積極性。據說,崇禎帝要求他的國丈帶頭捐款,國丈哭著喊著說沒有,而國破之日,大家在國丈家中,搜出了千萬兩白銀;
五是崇禎帝自己能力不足,雖然除去魏忠賢大快人心,但他也失去了制約文官集團有效手段。文官坐大後,進一步掌控了朝廷權力,朝廷力量的天平失去平衡,書生誤國的悲劇再次上演;
六則是吳三桂放清軍入關,直接引狼入室,徹底沖垮了明朝防線,一發不可收拾,成了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1、根本原因——明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權社會制度。
這種社會制度製造了巨大的且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
明朝第一個皇帝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使國家的六部都直接對皇帝負責,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成立內閣機構皇帝集行政權、軍權、監察權於一身。從中央到地方,是一個龐大體系的官僚集團。
明朝的軍隊設定目的並沒有解決百姓的矛盾,而是為了統治和鎮壓人民的反抗,剝削百姓的勞動成果。
這種制度在無形中將社會分成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明朝的統治階級,也就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不從事生產勞動,專事剝削壓迫廣大平民百姓,不勞而獲,貪汙腐化。
明朝統治者也曾頒佈許多阻礙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例如頒佈海禁。不允許私人出海。這些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2、直接原因
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明朝後期百姓負擔過重,造成經濟和生活危機的惡性迴圈。
明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汙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
科舉制造成的權力結構導致增加農業稅難;導致明代晚期,工商業高度發展,工商業階層無比富裕,而國家的賦稅收入仍舊是依賴農業。這種和經濟結構嚴重脫節的稅收結構,使得更多農業人口流失,由此形成了惡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