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不會靈活控制自己的速度,躲閃也不迅速,經常是走著走著就摔倒了。如果摔的有點疼,就會哇哇大哭。一旁的爸媽(或其他家人)看到了,立刻跑過來扶起寶寶,同時責罵地板“都是地板的錯,都怪地板不平,害我們寶寶摔跤了,打它!“
對很多人來說,這都是特別熟悉的場景,一天都不知道會發生多少次呢。寶寶摔倒後,為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爸媽把摔跤責任都推給了地板。這麼一個日常生活的小小舉動,會給寶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相信很少有人思考過。
芝麻醬當然理解各位爸媽安撫寶寶的急迫心情,但還是建議各位快停止‘責罵地板‘這樣的做法,否則將會影響寶寶一生。
寶寶摔倒,責罵地板,這是在教寶寶‘推卸責任‘
寶寶摔倒了,責罵地板不平;寶寶磕碰了,又怪桌椅太硬……如果寶寶平常接受的都是這樣‘推卸責任’的教育,寶寶就會認為‘地板應該為我的摔跤負責,我是不應該摔跤的’。長此以往,寶寶遇點挫折就會大發脾氣,就會責怪他人或某物,長大後也會變得不想承擔責任。
爸媽只是想盡快安撫好寶寶,卻無意中教會寶寶推卸責任、逃避責任,遇事不反思自己、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首先把責任歸咎於他人和他物,那麼在寶寶以後的生活、學業、工作中,遇到一點挫折,就只會責怪他人。這肯定不是爸媽所期望的。育兒無小事,各位爸媽趕快停止這樣的‘推卸責任’教育吧。
寶寶摔倒,卻責罵地板,這是在教寶寶錯誤歸因
寶寶摔倒,爸媽大聲責罵地板,有的還配合有‘打地板’的動作,還在大哭的寶寶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注意力,不哭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快速安撫寶寶情緒的方法,但即便這樣,芝麻醬也還是建議各位停止!
寶寶摔倒了,責罵地板,寶寶就不痛了嗎?等下次摔倒時,寶寶還是不明白到底為什麼自己會摔跤,爸媽再責罵地板一次,又有什麼用呢?如此迴圈往復,把寶寶的各種小意外歸咎於外因,寶寶就會形成錯誤歸因的習慣,遇到挫折都認為是外界的原因,而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不能從經驗中總結教訓,這樣,又怎麼會成長呢?
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不會靈活控制自己的速度,躲閃也不迅速,經常是走著走著就摔倒了。如果摔的有點疼,就會哇哇大哭。一旁的爸媽(或其他家人)看到了,立刻跑過來扶起寶寶,同時責罵地板“都是地板的錯,都怪地板不平,害我們寶寶摔跤了,打它!“
對很多人來說,這都是特別熟悉的場景,一天都不知道會發生多少次呢。寶寶摔倒後,為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爸媽把摔跤責任都推給了地板。這麼一個日常生活的小小舉動,會給寶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相信很少有人思考過。
芝麻醬當然理解各位爸媽安撫寶寶的急迫心情,但還是建議各位快停止‘責罵地板‘這樣的做法,否則將會影響寶寶一生。
寶寶摔倒,責罵地板,這是在教寶寶‘推卸責任‘
寶寶摔倒了,責罵地板不平;寶寶磕碰了,又怪桌椅太硬……如果寶寶平常接受的都是這樣‘推卸責任’的教育,寶寶就會認為‘地板應該為我的摔跤負責,我是不應該摔跤的’。長此以往,寶寶遇點挫折就會大發脾氣,就會責怪他人或某物,長大後也會變得不想承擔責任。
爸媽只是想盡快安撫好寶寶,卻無意中教會寶寶推卸責任、逃避責任,遇事不反思自己、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首先把責任歸咎於他人和他物,那麼在寶寶以後的生活、學業、工作中,遇到一點挫折,就只會責怪他人。這肯定不是爸媽所期望的。育兒無小事,各位爸媽趕快停止這樣的‘推卸責任’教育吧。
寶寶摔倒,卻責罵地板,這是在教寶寶錯誤歸因
寶寶摔倒,爸媽大聲責罵地板,有的還配合有‘打地板’的動作,還在大哭的寶寶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注意力,不哭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快速安撫寶寶情緒的方法,但即便這樣,芝麻醬也還是建議各位停止!
寶寶摔倒了,責罵地板,寶寶就不痛了嗎?等下次摔倒時,寶寶還是不明白到底為什麼自己會摔跤,爸媽再責罵地板一次,又有什麼用呢?如此迴圈往復,把寶寶的各種小意外歸咎於外因,寶寶就會形成錯誤歸因的習慣,遇到挫折都認為是外界的原因,而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不能從經驗中總結教訓,這樣,又怎麼會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