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989010b

    關鍵是內地外貿型企業,不論你搬到國內任何地方,只要出口,都逃不過,美國歐洲給你商品加高額關稅。

    這才是內地好多企業去東南亞,建廠的原因。

  • 2 # 求知若渴君

    你要是有錢,你去內地中西部開廠試試?人員工資只是一方面,開廠還需要配套企業,交通物流方便等。但目前製造業鏈條扎堆在沿海一帶,這個要遷移必須是整體性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投資環境,東北為什麼起不來?為什麼說投資不過山海關?你去了解一下深層次的原因就知道了,別投進去肉沒吃到,還欠一屁股債灰溜溜的走人啊!

  • 3 # 人的一生還債之旅

    中部,西部,東北,西南它們的營商環境比越南如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不要怪別人,好事有便宜不需要鼓動,反之再鼓動也是枉然。商人的嗅覺遠比常人敏銳。

  • 4 # kimwang59787878

    產品升級,把高階製造業,向科技型轉變,倒逼公司升級改造,否則永遠屬於歐美國家的代工廠,那自然就要把下游低端行業讓出來些給相對落後的國家,要讓領國也有發展機會。

    長痛不如短痛,美日以前也是這樣。

    這是中國進入發達國家的必然。

  • 5 # 阿克力斯

    談製造業必須先談背景再談方向。

    製造業粗分:內需型製造業和外需型製造業,中資背景的製造業和外資背景的製造業。

    遷往南亞的製造業絕大部分是外資型加外需型製造業,(為了避開中國的高人工,高稅收)。這類絕大部分及在可見的將來會全部遷走的。

    還有的是外需型中資背景的製造業,如印度的小米工廠等等。(受制於當地發展要求)

    剩下的全是做中國的內需。

    而遷往中國中西部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無非就是人口老齡化,發展不平衡,及國家行為。其實都是被動遷移。

    所以只有科技能救中國的製造業。不是網路賣場,網紅,帶貨,那些都是製造業的寄生蟲。

  • 6 # 人到中年老曾

    你這個問題很好,製造業的幾個成本:

    1:人工工資,20年前的上海的國企工資800塊左右,現在呢,上海的工人沒有4000-5000是搞不定的,還有社保,假如一個公司能期待一個地方給他20年的發展時間,他會不願意去?中部跟沿海差距多少?20%-30%的工資差異,越南呢,那是20年前的中國;

    2:土地蓋廠或者租賃的成本,這個已經不要細說了,大家都懂,這個差距比第一條還要巨大;

    3:稅金,90年代我們可是有3免2減半的,另外稅收也可能比我們少吧;

    4:去的製造業基本是高能耗,勞動密集型的,現在國內真找不到人做;

    5:原材料的成本,就像我們的產品去美國,加上40%的費用比美中國人自己幹還便宜,越南跟我們比也是同樣的道理;

  • 7 # 強哥83049514

    不是不能轉移主要中部地區領導也想快速拉昇gdp要搞大專案,立竿見影的專案,如房地產,汽車等。製造業需要很多配套專案,人才,技術工人都是中部地區缺乏的,再加上中部地區人都眼高手低,思想理念差,執行能力差,較懶散,投資人故慮多

  • 8 # 不愛喝粥的猴子

    如果一帶一路能真正打通通往西方的陸上通道併發揮設計運能,金融海關在中西部地區建立起橋頭堡,相信製造業產業轉移或回遷到中西部地區還是有極大可能的。

  • 9 # stand555

    企業去哪裡,這是企業家的選擇,要想留住企業,只能改變自己你能接受比越南更低工資乾乾多的活,那可以還有比越南更低的電價,更低的房租,更低的油價,更低的稅收你做得到嗎?

  • 10 # 使用者2772458940657

    最重要的不是製造業放哪個地方,是堅決把第三產業拉下來,把銀行利率降下來,把高利貸一掃光。經濟學家是美國智庫的傳聲筒。

  • 11 # 生活在魔都的屠鑽

    商人無國界!

    每家公司在決定製造業工廠地點的時候,一般會綜合考慮,主要因素有幾個:

    一、交通方便,靠近市場,容易獲得資源

    在中國大陸的東部沿海地區,這條非常符合。上海、廣州、深圳都有大港口,公路鐵路發達。獲得生產所需要的物資,人才等資源都非常的方便。

    長三角,珠三角又是中國人口最密集,同時也是最富庶的地區。

    根據這條,所以大部分製造業落戶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

    二、考慮經營環境的可靠性

    自然環境是指極端天氣、災害性天氣發生的頻率。中國的東北地區,因為冬天氣溫很低,在建廠房,以及運營過程中需要投入額外的保暖費用,明顯比其他地區成本高。災害性天氣則包括暴雨、颱風等等。大家可以去搜一下暴雨新聞,每年夏天有多少城市因為暴雨而淹城的。還有霧霾,曾經的華北地區,每到冬天都有霧霾,嚴重到影響高速公路通車,從而影響到貨物運輸。

    而政府環境則是產業政策,政府管理的一致性。大部分正規企業並不要求政府提供多少優惠政策,最需要的是要求政府保持執政的穩定性。企業投資通常是幾十年的事情,如果每過5年政策變一變,企業會受不了的。

    三、分散風險的需要

    這一條很有意思,不是直接收益,而是減少損失。

    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公司在給幾家工廠選擇廠址的時候,要考慮,當某一家公司因種種原因不能生產的時候,另外的工廠可以補位。

    比如,在夏季,沿海的工廠可能因為颱風需要停工幾天,那內陸的工廠這時候可以多生產點,補足這部分產能。

    根據這條分散風險的因素,現在沿海省市的很多以外貿為主的工廠都去越南或其他東南亞國家設立工廠了。越南比較多,也有去緬甸、高棉的。

    一般操作就是在越南的某個工業開發區租一個廠房,不一定買。從國內搬一些舊裝置過去,安裝除錯好,安排幾位骨幹員工負責,招一些當地人,保持最小規模的生產。而國內的工廠繼續生產。

    和美國客戶呢,也約定好了,用越南註冊的公司再和美國客戶籤一份供貨協議。生產流程,質量保證體系,生產能力,都得到了美國客戶的認可。

    萬事俱備。

    如果某天美國突然對中國出口物品加懲罰性關稅的時候,就從越南的工廠出口。

    同時減少國內工廠的產量,讓一部分骨幹員工去越南,同時再搬一部分裝置過去,一般估計2-3個月可以把產能提升到和中國工廠同樣的水平。

    搬到中西部去,不能解決這些外貿工廠被美國製裁的風險。而搬到越南去就分散了這個風險。

    當美國取消了制裁,這些工廠在平衡了兩國的生產成本之後,自然會選一個最優的產能配置方案。

    以上,2020年5月18日

  • 12 # 精益交易員

    1、先回顧歷史程序

    近代以來伴隨著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產業中心在不斷遷移。英國工業革命之後,紡織業興起,英國成為全球紡織業中心。電力和汽車技術興起後,產業中心逐漸向歐洲大陸,再向美國遷移。二戰後,隨著德、日等國經濟的恢復,德國和日本開始成為新的產業中心。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分工開始逐步細化,技術研發等環節留在美國,部分生產加工等環節開始從美國轉移至德國和日本。70 年代,隨著社會分工化的進一步深入和德日兩國經濟技術的發展,德國和日本的加工行業開始向亞洲轉移,這一時期輸入地區典型的代表是“亞洲四小龍”。進入 90 年代,“亞洲四小龍”產業則逐步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一時期輸入地區典型的代表是中國。目前中國的人力成本同樣伴隨著產業的發展逐步提高,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加工業開始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主要是東南亞和南亞等國)。

    2、討論製造業產能轉移的主要原因

    產業的轉移是由於市場、成本、技術、政策等因素髮生變化進而使產業在空間上(國家或地區)產生遷移的現象。產業轉移的理論有很多,主要包含成本理論、生命週期輪、梯度轉移理論、產業成長理論、產業分工理論、區域理論等。

    我認為成本是促進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成本主要有要素成本和區位成本,要素成本包含土地、勞動力、技術、原材料等要素;區位成本主要包含市場、稅收和政策、基礎設施等要素。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是企業考慮的重要因素。

    3、中部地區的成本明顯高於越南地區

    人力成本:越南勞動力價格優勢明顯, 根據世界銀行網站資料, 2018 年 3 月越南勞動力平均工資為5433 千越南盾,不及中國工人工資的一半。越南擁有大量勞動適齡人口,人力資源優勢明顯。世界銀行認為,在過去 20 年裡,越南的人口紅利優勢充分顯現,勞動適齡人口規模龐大,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

    除了源於其廉價的勞動力,越南經濟前景向好、外商規避貿易壁壘需要、當局稅收優惠鼓勵政策等也是重要影響因素。這些政策對製造業的吸引不是一般的大,我們國內也就劃定的經濟開發區有這些優惠政策,所以在這方面是無法相比的。

  • 13 # 木魚愛茶

    近幾年中國製造業的外流比較嚴重,主要是流往東南亞國家,特別是流入越南的比較多。我認為這主要是有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國際大環境的問題:中國的一些製造業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低端的,主要供應的客戶還是在國外,所以受到國外政策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美國在奧巴馬當政的後期,就已經顯現出對中國的打壓意圖,並且打壓力度越來越大。特別是當時要建立TTP貿易圈,TTP的遊戲規則是美中國人說了算,這會對我們國家出口帶來非常大的限制和傷害。特朗普上臺之後,雖說廢除了TTP貿易規則,但是他也提出了並且實行了加大我們的進口關稅,並且要與中國經濟上脫鉤,這樣就造成了中國這邊出口產品成本急劇上升。這些貿易政策就照成我們一些製造業外流。

    第二,是產業佈局問題:任何國家對產品的進口都會有一些限制和要求,它都會希望這些東西能自己生產,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東盟國家對外是一個整體,產品的需求量也很大,他們相互之間產品物質的交流比較方便,我們企業要想進入到這個市場,當然是在東南亞這些國家建廠生產比較方便。另外,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對東盟的關稅還比較低,進口限制比較少。這些就促使一些工廠轉到國外建廠。

    第三,是降低生產成本問題:這些年我們國家的經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相對的工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員工工資及福利佔了生產成本的很大一塊,其它如生產用地、物流、環保等方面也拉高了生產成本。資本是逐利的,當然是哪裡能降低成本、能多賺錢,就跑到哪裡去了。

  • 14 # 欲與風語

    首先,中部省份承接了大量沿海省份的製造業產能;比如安徽就接受了大量江浙滬的製造業轉移而形成了中部崛起的態勢;長三角地區擴大到江浙滬皖,合肥成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等等

    越南目前的製造業以紡織業、鞋類和三星的智慧手機等為主

    越南相較於我們的優勢在於人均工資低,勞動力成本低

    資本只考慮利潤,所以天然流向成本低的地區;所以製造業的轉移是不會以政策等原因而回流的

    強如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本次疫情中暴露了製造業空心化的問題,他們有能力解決嗎?沒有

    我們是全球唯一一個全工業品類都能生產的國家,這不僅僅是一句驕傲的宣言,也意味著我們有大量低端的第二產業工人

    製造業升級,向高科技方向發展,是中國既定策略

    都說製造業重要,但是真的讓你去車間每天工作8-10小時,工資只有2-3000,你願意嗎?沒有人願意

    工業化、人均GDP增長、生活水平提高,製造業轉移、第三產業崛起(服務業);這是所有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的道路

    也不必誇大越南的威脅,連廣西GDP都沒超過的國家,想要複製中國成功的道路,他們有一堆問題需要解決

    墨西哥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越南又何嘗不是離中國太近?

  • 15 # 房產老J

    隨著中國不斷的發展,對於基礎製造業的需要也已經不是那麼強烈了。有許多基礎的製造業和代工工廠已經從中國轉移到了其他國家,越南就是其中一個。

    幾乎所有企業將自己的加工地、生產地、製造地建在海外都是有原因的。這其中的原因就是低廉的成本,過去大量的鞋企是將自己的代工工廠選在了中國。但是現在隨著中國代工工廠成本的增加,人力成本的增加,他們也開始將這些代工工廠轉移到了越南等地區。而對於中國本土而言,其實也並沒有對這些低利潤、低迴報的代工產業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現在中國已經不需要中國製造而要的是中國創造。

    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起來都要經歷幾個過程。現在越南正經歷的也是過去中國所走過的老路。發展製造業首先可以讓越南人學到東西,解決很多的就業問題,也可以帶動越南的經濟發展。同時這個階段的越南各方面的相關稅費也比中國要低一些。企業都重視利潤,哪裡的成本更低他們就會更願意選擇哪裡?

    我們也並非是放任越南的發展,主要還是基礎的製造業也存在著諸多的弊端。比如高汙染、高耗能、低技術含量等。這些都是中中國產業持續走向高階的絆腳石,就像發達國家一樣,他們並不大量的持有製造業,只是留了一部分高精尖端的製造業在國內。

    現在並不光是越南,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也都有持續發展的機會,也都有藉助製造業崛起的機會。

  • 16 # 無盡苦行

    我就是中部省份的,四川省眉山市,四線城市,我們還有個仁壽市,是縣級市,160萬人口。我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1、我們這裡房價都過萬了,工地上工價都是400元一天,或者還高。大部分普通企業的收入不會超過5000元一個月,願意付出的農民工都去工地。

    2、至於有高學歷的,一般家庭條件都不錯,就是當協警,到電信,電力當勞務派遣,拿3000~4000元一個月,也不會去製造業。我們這裡電信招工,起薪1400元/月,一樣可以找到重本學歷的女孩。

    3、當地對製造業的看法就是解決就業,製造業納稅比地產行業,賣地收入相比,如星星和太陽的差距。

    4、很能幹,有能力的,一個是去大城市找工作定居,其次就參與創業,沒有年輕人願意去企業,即使農村的孩子也不會去。

    一個地區的經濟上去後,大家會有很高的收入期待,而製造業的利潤和各種管理工藝和賣地相比,太過於複雜。

    我最近10年打工大概能存20~50萬,我買了套房子,5年就掙到了這個價格。

  • 17 # 犀牛按摩器材

    為什麼有些製造業不將生產能力轉移到中部省份,而是讓越南的製造業崛起?這個問題一方面在於中國早期的人口紅利,另一方面在於勞動力價值的變化……

    首先,有人口紅利因素。

    繼亞洲四小龍之後,中國為什麼能迅速崛起?一方面,得益於改革開放的開始,在1990年代,隨著日本泡沫的破裂,亞洲四小龍得以崛起,但是地緣政治的制約因素決定了這些國家和城市很難得到持續發展的製造業大國的青睞。

    另一方面,當時中國迫切需要發展,各種條件和政策高度傾斜。這導致外國公司獲得更多利益。主要原因是中中國人太多了,許多人正在逐步提高自己的民族素質。在搬遷的前提下,外國公司可以得到更好的製造,加工過程將縮短,產量將增加。

    正是由於中國的迫切發展需要,在人口紅利的背景下產生了很多就業機會,但是勞動報酬相對較低,我們都知道美國也是一個製造業大國,但是美國的勞動力薪資與國內的薪資完全不同是的,一開始中國的勞動力便宜,所以吸引了外國公司。

    越南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中國,因為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一直處在世界飛速發展的最前沿。儘管它還沒有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但是它目前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一萬美元。

    正是由於中國的逐步加強,勞動力的價值才有所增加。當外國公司需要支付比以前更多的勞動報酬時,他們將考慮搬遷工廠,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沒有任何商人願意生產相同的產品並願意支付更高的報酬。

    因此,越南製造業的崛起不是我們要放手的事情,也不是可以通過將生產能力轉移到中部省份來解決的事情,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是保持現狀的必要方法。就跟上世紀崛起的日本,日本崩潰後崛起的南韓,隨後在亞洲出現了四小龍。到近20年中國飛速發展是同樣的道理。為什麼近年來印度的GDP增長是世界第一?這都是來自於社會發展的必然……

  • 18 # 心靜不一定會涼

    以前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低端製造業為什麼不轉移中部地區呢,現在我不這麼認為了,因為中國勞動人口是流動的,中部每個城市都有工業區,能吸引到的勞動力很少,大多都是不願出遠門的大齡勞動力,年輕人都往工資高的城市跑,所以中部城市工資低的優勢根本不存在。

    還有就是中國整體勞動人口在大幅減少,未來十年中國將減少兩億勞動力,因為60後是中中國人口最多的年齡段,足足有兩億,接下來十年將是他們逐漸退休年齡,每年以兩千萬速度減少,而中國每年新就業人口增加不足1000萬,GDP繼續增長就業也會增長,按常理中國會極度缺勞動力,但是這兩年因為轉移出去的企業較多,人們感覺不到特別缺人,接下來這幾年低端產業往國外轉移得差不了之後,中國勞動力將會持續下降,這是每個發達經濟體都要經歷的階段,勞動力減少保留高階製造業,工資也會隨之暴漲。

    這是一道難關,國家必須突破高階行業的技術壁壘為人民創造更多的高利潤崗位,不然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過不用擔心,中國不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網際網路時代是屬於十億級玩家的遊戲,當今世界只有中美兩個玩家,中國是個統一的市場,美國是由幾十個國家的網路組成,中國網際網路進化速度比美國快幾倍,下一次技術革命肯定爆發在中國,所以不用擔心中國低端製造業流失。

  • 19 # 聽濤閣

    首先,越南製造業是否崛起是由越南自身的條件決定的,此處暫且不提。

    關於有的製造業把部分產能搬遷到越南,我們可以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跨國投資和產業轉移現象。因為資本的本質是追逐利潤。

    一.資本所關注的並不是工廠建在中國沿海、中國內陸省份還是越南,而是實際成本。如果在一個地方生產一件產品的成本是6元,而另外一個地方生產同樣的產品成本是5元,他就有可能把產能搬遷過去。

    而決定生產成本的因素,除了勞動力成本,還有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物流成本等等。另外,當地的優惠政策、產業配套等條件也會影響生產成本。

    二.對於國內的企業來說,其實是我們也是鼓勵“走出去”的。在海外建廠有什麼好處呢?

    1.有利於企業深耕當地市場。比如在越南建廠,有利於企業拓展在越南越南以及東盟其它國家的市場。

    2.有助於企業進入第三方國際市場。比如,有些產品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美國的關稅壁壘比較高;而如果從越南出口到美國,可能低關稅或零關稅。這就提高了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企業依據自身的具體情況衡量之後才決定是否轉移產能,以及往哪個地區轉移產能。

    現在,中國企業也在一步步走向國際化。不單單是越南,我們也有企業在孟加拉國、美國、歐洲、非洲等地建廠。

    當然,產能轉移是否成功,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就看企業各自的發展情況了。

    而對於我們的中部省份來說,如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高自身的投資吸引力才是關鍵。

  • 20 # 軍輝論房

    被武漢疫情影響而停工的老闆們:武漢新冠疫情後,看到房價的升高和實業的艱辛,你們會繼續幹實業嗎?

    非常時刻,將行非常之法!

    武漢新冠病毒疫情之後,必須堅決的引導資金流向實體行業工廠,恢復國家之本,嚴格限制房價暴漲,虹吸實體經濟的恢復性低息貸款(很多拿到國家低息貸款的企業,很可能去炒房或者炒股,買理財脫實向虛)。

    現在國家因為武漢疫情影響,很多行業工廠無法開工,眾多企業停擺,造成實體經濟的損害,到武漢疫情結束後,百業待興的關鍵時刻,國家最重要的是告訴工廠企業:

    你們生產的東西是非常寶貴的,必定有巨大的利潤,而不是用房價的暴漲,告訴這些工廠企業主,房子才是能賺錢的,你們的實體產品無足輕重!

    所以,必須用“堵”和“疏”的兩種策略,來保證國家疫情後對經濟的支援,落到實體經濟之上。

    所謂“堵”:

    就是嚴格限制房價,讓房價不漲(跌也不指望,不新增加反對勢力和房價大跌後反彈的壓力,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維持房價不漲,時間長了,平穩過度,資金自然會慢慢流入實業),沒有賺錢效應,也就是企業主在得到國家的救助貸款後,投入買房,也不會賺錢!

    所謂“疏”:

    就是國家採購那些因為,居民被隔離,無法消費的居民必須品,告訴那些企業主,你們幹實業,有利可圖的,比買房子強多了。

    如此,必定海內人人爭相生產國家和軍民必須物資,使得國家經濟最快走出疫情影響,物資極大豐富。

    以前的時候,經濟正常的時候,雖然炒房賺錢,但做實業,還做得下去,還能賺到錢,所以房地產對資金的掠奪,還有競爭者。

    而現在,因為疫情的原因,眾多實體工廠和企業虧損累累,這時候他們繼續堅持為民眾辛辛苦苦生產物資的信念,就會遇到巨大的挑戰,放棄辛苦不賺錢的實業的心思就越發迫切。

    而如果此時,房價暴漲,就會成為壓倒實體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老子還開什麼工廠?又是房租,又是員工工資,又是疫情防護?這麼麻煩,還不如去炒房,不需要操心生產,簡直一本萬利!

    而如果企業家都去炒房了,國內物資無人生產,以後萬一國家遇到了挑戰,我們拿什麼應對?

    比如這次武漢疫情,我們之所以能勝利,就是因為億萬企業工廠,生產了源源不斷的物質,支援前線。

    而如果在疫情之後,經濟需要復甦的關鍵時刻,企業如此困難的時候,房價卻暴漲,吸引了大家去炒房,誰還生產物資?

    以後遇到類似武漢疫情的挑戰,我們還有家底去揮霍嗎?

    看到眾多實體工廠因為停工帶來的影響,艱難度日,艱難防疫,和炒房無本萬利的輕鬆,你們不覺得心痛嗎?

    沒有豪宅,中國還是中國,沒有了眾多生產物質財富的實體工廠,中國的強大從而談起?

    中國真正的底蘊,是我們眾多創造了極大物質財富的工廠,而不是黃浦江邊讓富人炫耀窮奢極欲糜爛生活的湯臣一品豪宅!

    日升日落,白駒過隙,問蒼莽大地,誰主沉浮!

    武漢疫情雖然即將過去,但武漢疫情的影響和教訓難以磨滅,類似的優柔寡斷帶來的破壞只會發酵!

    資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在看政策疫情後支援什麼?在看哪個地方最賺錢?是炒房,還是老實幹事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如何打造全屋wifi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