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事時光

    一到冬天,尤其是北方氣溫驟降,大家都非常怕冷。北方的冬天家家戶戶有暖氣,任外面天寒地凍,屋內仍溫暖如春,待在屋裡還是很舒服的。南方雖說沒有暖氣,但有空凋在屋,也不至於挨凍,那沒空調、沒暖氣的古代人又是如何度過寒冬的呢?

    古代人民的智慧也是讓我們深深敬佩的!先說一下窮人的取暖方式的吧,因為生活困難,大冬天唯一的取暖方式就是燒柴了,燒的旺旺的火苗也是很暖和。

    再從吃喝上來說,現在我們一到冬天很多人都想來口小酒暖暖身子,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在北方,天氣一冷,古代人們會吆喝三五好友,一起吃頓飯,喝點酒,古代酒因為度數低,喝之前都要先熱一下,以便更好的暖身,喝起來也更不錯。

    但人們不可能一直吃吃喝喝,那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屋子暖和些呢?勤勞智慧的古代人們又有應對之策:

    窮苦人家除了燒柴取暖,還有的就是“火炕”,我記得在自己小時候還睡過火炕,是透過灶臺燒火加熱連線的炕頭,在做飯的的同時也暖了床,一舉兩得。這在古代為勞動人民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起到了巨大作用,成為鄉村過冬必備。

    再說說古代皇帝等富貴人家如何取暖,可以說是極盡奢華。

    冬天去過故宮的人大多都有一個疑問,在這麼大面積又這麼高的故宮,一進去就感覺寒意逼人,那古代皇帝嬪妃等人要如何度過呢?這溫度怎麼能長時間忍受!

    故宮火道,是真土豪的象徵。皇帝一國之尊,怎麼能挨凍,不僅不能挨凍,還要把最好最貴的取暖方式用在自己住所。明成祖遷都北京,故宮火道就同時進行著工作。

    在整個紫禁城下面,每一個房間的炕床下面,都盤踞著四通八達的通道,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地暖,只不過那時是燒炭,而且都是名貴的精炭,設有專門的排煙口,汙染又小有具有強大的保暖功能。在當時這一套供暖系統可以說是領先全球。

    再說說在古代電視劇中常出現的湯婆子和手爐。湯婆子可以說是“古代暖水袋”,在睡覺之前把它裝滿熱水放進被窩,也不會太燙但一整天都暖洋洋,睡覺時也可以抱著。

    出門時古代還沒有手套,富貴人家大多抱一個手爐,甄嬛傳裡這個經常見到,清代皇宮嬪妃人手一個,還各種講究做工及雕刻,類似於今天的暖手寶,把它藏進袖子裡,即能暖手又能當裝飾品。

    以上,古代人的取暖方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只要實力允許,還是很享受的,不會挨凍!

  • 2 # 華東小夏

    古代沒有暖氣和羽絨服的情況下,一般是燒火盆取暖、圍著火炕取暖、喝白酒取暖、棉襖和動物的皮毛取暖。

    不足之處請多多補充

  • 3 # 琴姐愛笑

    棉花做的棉衣,棉褲,棉鞋,是很暖和的,有薄的,厚的,有火盆,皮毛大衣,

    六七十年代我們還這樣穿的,晚上蓋著厚厚的被子睡覺,也是不冷的,

    條件好的人家有火盆,有毛皮大衣,皮帽,不比現在的保暖效果差,

    看著就是一個樣子,臃腫又不妖嬈,沒有現在的衣服好看,

  • 4 # 青衫漸寬

    上古三代,人們就已開始普遍穿棉袍;唐代開始出現比襦長比袍短的“襦襖”。古代最早的棉褲都是開襠的,叫“?”;漢代才開始提倡穿合襠褲“?”。

    在古代,冬季禦寒最主要衣服是裘。裘並不是古代貴族的專利,它根據材質的不同貧富皆宜。有錢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輕薄保暖。普通人家取暖就只能選擇鹿裘、羊裘、狗裘。再貧寒一些的老百姓,就穿不起裘,只能穿獸毛或粗麻織成的粗服,又叫“褐”。而用絲麻製成的冬服則稱為“袍”、“繭”。

    到了宋朝,棉花開始大量種植,朱元璋為了讓百姓都吃飽穿暖,強制全國大力種植棉花,棉襖就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食: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牛肉羊肉這樣的高熱量食物不是家家戶戶都吃得起,但煮酒暖身還是尋常百姓就能做到的。有條件的豪門貴族還會和我們現代人一樣吃火鍋。華人吃火鍋的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早在西晉左思的《三都賦》中就有關於四川火鍋的記錄。

    火鍋流行於中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到了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清朝的時候,火鍋涮肉是宮廷必不可少的冬令佳餚。

    住:椒房殿裡藏嬌娥地爐火坑話家常

    “椒房殿”,用花椒和泥塗壁,是漢代時期出現的溫室殿,殿內有各種防寒措施和裝置。因漢高祖時,椒房殿是皇后的殿室,故“椒房”也成了皇后的代稱。

    中國是最早用煤的國家,用煤生火取暖是古代最普遍的方式。自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包括後來的土炕、火牆、竹火籠等,皆是在極寒天氣之下,讓人們順利過冬的神器。

    地爐的修建很簡單,在屋子裡挖出小坑,四周用磚石墊壘,在當中生火取暖。北宋歐陽修為慶祝新修了地爐,高興地作詩《新營小齋鑿地爐輒成五言三十七韻》一首:“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戶畏初寒,開爐代溫律。規模不盈丈,廣狹足容膝。”

    而北方民間發明的土炕更是低調簡樸的取暖設施。土炕上面鋪席,下面有孔道,跟煙囪相通,可以燒火取暖。

    行:薰爐試手龍媒溫寒門單衣催日短

    古人出門,有條件的會帶手爐,這個手爐我們在《紅樓夢》和《甄?執?分幸簿??吹健J致?怯美磁?值男』鷳???啥嘌??諡沒鶥炕蟶杏杏噯鵲幕以睿??餳誘鄭?庋?雒攀志筒換岜?洹?/p>

    達官貴人出門,還會坐個馬車,這樣便不怕寒風暴雪。而普通老百姓沒有馬車,手爐火炭都買不起的,就只能少出門,多睡覺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古人取暖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只要有錢,即使在古代,也不難過冬,如果沒錢,即使在現代也穿不起羽絨服,用不起暖氣和空調。每到此時,我們只能和杜甫一樣感慨,願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材,你是選擇玲瓏有致還是紙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