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確定性老張

    首先恭喜你,已經走向了改變的第一步。

    人和外界的關係,最終都是和自己的關係。改變自己有兩個難點,第一個就是不知道原因,顯然你已經知道了問題的所在,並且接受了自己的自卑和懦弱。90%的人連第一步都不能達到,這些人的改變會遙遙無期。

    第二個難點就是找到根源後,要自己去決定怎麼辦。這一點一方面要通過自身的思考,另外一方面最好求助專業人士--心理諮詢師。

    相信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你會比較平滑的度過第二個難點。接受自己就是接受現實世界!而接受是改變的前提!加油!

  • 2 # 使用者務真求實

    既然知道自己的性格自卑,,懦弱,一個人所有的性格形成都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自己不努力上進,不愛學習不學別人成功經驗,不要埋怨父母,怨自己,現在努力不晚,誰都不是天生的性格強大。

  • 3 # Liuxliu

    其實很多人都是的這樣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的影響是很大的,有時自己都不知道原因,經過很多事的總結,可能才發現自己的某些性格是源於原生家庭的影響!

    比如自卑和懦弱,小時候很多父母只會打壓孩子,不會對孩子進行鼓勵,慢慢的孩子的性格就比較自卑懦弱,當然有些也不是父母故意的,父母他們的知識和認知只有那麼高,他們覺得自己是對的,所以呢,既然已經形成了這種性格,也別灰心,通過自己不斷進步和學習,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多看些勵志的和積極向上的書來提升自己,慢慢的,自己的正能量就能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

    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只要我們心懷正念能量,用堅強的意志,感恩的心來對待遇到的一切,相信你會慢慢變的越來越好!

  • 4 # 正言義為先吳愛四

    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笫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心領神會,跟著學的飛快!……大多數父母都注意到自己在孩子面前要樹立好的榜樣!也有的父母不是這種人!我行我素,不顧及到他人的感受!……孩子也會跟著學!我爸媽這樣做的對!以後我也要跟父母學。人人都一個樣,就如同入了心的人!什麼都好!自認為什麼事都正確。結果,長大了!有的人不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終於長大了、成功了。有的人仍然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照搬照套!……結果,太不適應各方面的提高和發展了!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一敗塗地。所以說,父母說的話對就要聽!不對不正確就不聽!縱觀在現實工作和生活學習中,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做的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和前途。

  • 5 # 繼華19

    你好,這是一個偽命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基礎的,根本的,但不是決定性的。唯一能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自己。同樣的家庭環境會有性格不同的孩子,他們表現除一定定相似,也會有更多的不同。這說明家庭環境的影響不是決定一切的,同樣的環境對不同的人影響程度不同,影響的方向也可能不同。簡單來說,換另一個孩子在你家成長,可能不是你現在這樣的狀態;把你換到另一個環境去成長,你可能也不會比現在好多少。 就算家庭環境在你小時候對你有不好的影響,在你長大後你是有機會擺脫的,前提是你做自己的主人 。如果認為一切註定,自己被家庭環境害了,從未嘗試解脫而自己暗示自己不可能掙脫,那麼你就真的一輩子走不出家庭影響。

  • 6 # Smartisan

    這個問題真的是問到我心裡去了,我也有著這樣的心裡,我感覺我的自卑心理也是受父母的影響,到現在我也覺的我的內心深處還是自卑的!

    這個問題我很早就發現了,我想改變自己的這種心裡,有時就是強制自己一點,做一些自己心裡感覺做不好的事情,並且一定給做好,這樣來提升一下內心的自信心。這樣的事情,我從大學裡就開始在做,目的只有一個:通過做成一件事情帶來的成就感,來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可是到現在,我也沒有完全改變自卑的心裡,可能真的是家庭氛圍的影響大,從小的潛移默化,很難根除!即使意識到了,也去改變了,但是最終的效果也並不是太好。自但是自信心確實是比以前好太多了。所以我也想過,我以後的孩子,一定要培養他的自信心,不能讓他步我的後塵,一定要增強他的自信心!

  • 7 # 南洋教父

    自卑和懦弱,不是父母影響的,是父母的能力影響的!

    我們都經歷過小的時候,父母有地位,級別高,孩子自然就牛!就霸道,就敢欺負人!我也親眼見過,被欺負的孩子的家長,只能忍氣吞聲,不敢去告狀。

    記得小時我見過一個怪異的事,兩家人有矛盾,地位高的那家養的一隻大公雞,就喜歡欺負地位低的那家的小男孩,小男孩大概兩三歲,天天被大公雞追著跑,邊跑邊哭,後來小孩的父親把大公雞打死了,地位高的那家去地位低的那家,把人家廚房鍋碗瓢盆砸個稀巴爛。

    現在怎麼辦?能怎麼辦?

    努力拼搏吧!有本事,別人就不敢欺負你!

    努力拼搏吧!讓自卑和懦弱從我們身上滾蛋!

  • 8 # 凡心未泯8

    父母身上有不良的習慣,也會有很多優良傳統的,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好的習慣也是可以傳承下去的 ,父母的一言一語在孩子的眼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如果是不好的習慣,這個建議多看點書吧,知識會拓寬你的視野,幫你更好地分析事情,心態會明顯的好轉!好的習慣發揚光大吧

  • 9 # 濟南虎子哥

    父母的影響固然重要,但你自己的努力更重要,不能把你的自卑和懦弱完全怪罪到父母頭上!如果你從上學開始就是班裡的第一、考上了很好的大學、有了很好的工作、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你就不可能自卑和懦弱!

  • 10 # laomaobeibei

    不知道你多大了,如果你20歲,還不算太晚,你想改變這個狀態,我建議:1,要敢於擔當,就是工作中你要敢於承擔任務,出了問題敢去擔當責任,敢於面對批評,處罰。2,拼命學習知識,天文地理人文政治,只要這個社會上天天都在發生的事都要學習,同時,一定要學會分析。比如,你看電視新聞,國際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你不要光看熱鬧,一定要深層次分析,為什麼會這樣,他們應該下一步怎麼辦。這樣,你就會通過長時間的練習,培養了自己判斷事物的能力,在外面說話,有理有據,知識豐富,周圍的人時間長了會仰慕你的

  • 11 # 諸己婷

    父母是從小與我們接觸最多的人,也是影響我們最多的人。很多時候,看似是愛孩子,也是最容易傷害到孩子的人。

    但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在影響與被影響之間,存在著一個狀態,這個狀態就是:我們自身的選擇。

    我們可以選擇:選擇維護自己的內心還是選擇順從父母被他們牽制著。

    其實,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的,我們不能否定家庭環境的影響。但是這個世界那麼大,有很多很多,原生家庭與我們類同,但是活得與我們完全不同的人。

    我們可以選擇,認命,委屈自己,同樣也可以選擇跳出這個圈子,重新塑造自己,成長自己。

    你能夠承認自己的自卑與懦弱,已經很好了,證明你心裡看到了那個小小的自己。你已經認識到哪些是父母給你的影響,那就接受這個現實,然後慢慢放下這個現實。既然是父母給的,那就讓它放在那裡,你去慢慢建立自己的內在的東西。

    你有了自己的認知與想法,說明你已經長大了,可以儘可能的離開父母去過自己生活吧。去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發展自己身上。當你內在更充實了、內心能量更巨大了,相信你會更加堅定,會看到更多生活的美好,就不會再被任何人輕易干擾了。

    大膽的去過自己的生活吧!去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去換一個精神狀態去生活。去滋養自己、發展自己、疼愛自己、認可自己。去創造美好,去好好體驗這一生。

    加油,親愛的朋友❤,祝你幸福

  • 12 # 花岸讀書

    我覺得要想解脫父母對你產生不好的影響,應該先找出問題的所在根源,找到了根源就可以對症下藥,這樣就可以得到解脫。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說話有時候喜歡用叫嚷式的語氣,也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周圍的對比,時間久了就會對女孩產生自卑和怯懦的心裡,當她在與人交談的時候語氣就會軟弱,在做事情上會變得很自卑沒有自信心,這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很糟糕。

    對此我有以下的建議:

    1、要有相互尊重的觀念

    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父母與子女也是如此。大聲的跟人說話是對他人的不尊重,與交談時的語氣需要溫和。尊重不僅是他人給予你的,也是自己給自己的。如果在與人談話時,別人給你了尊重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給予他人尊重;在沒有受到尊重的時候,我們也不需要給他人尊重。

    2、發現自己的優勢,找回自信心

    自卑的表現就是不自信,為什麼我們會有不自信的表現呢?小時候因為父母用他人優秀的一面來對比自己不是很優秀的一面,慢慢的我們就會忽略到自己的優勢。所以我們要發現自己的優點,從自己的優勢中找回自信心,一旦有了自信,在之後的生活中將會變得越來越好。

    3、和朋友聊天,改善心情

    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可以談論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讓我們放下內心的自卑感,可以表達出自己最想表達的東西。把自己最害怕的東西拿出來,心裡就會變得很舒暢。或許朋友的一個建議也可讓得到改變。

    最後,我覺得最需要做的應該是直面心中的害怕的事情,去打破、去克服,可能會讓我們解脫掉自卑和懦弱,越是害怕就不要退縮,用該邁出第一步。

    你可以去讀有關打破自卑重建自信這方面的書,除此之外也看一些關於原生家庭方面的書籍,直面那段經歷,直面那時卑微膽怯的自己,如果可以,跟父母寫一封信,傾訴那個時候自己的委屈。 但直面過去,不是一味地抱怨,也許父母當年做錯,有些事造成的傷害已然無法彌補,我們要做的就是看見它,正視它,並釋然,完成自我療愈,然後努力往前走。

    一直抱怨或者鬱結在過去裡,把自己的自卑和自信一股腦歸罪於過去,是對自己的不負責,重建自我,需要你邁出過去,努力奔跑,重新用成績來獲得一種自信感。

  • 13 # 8090遊戲迷

    人們性格的形成,一小部分是先天的,一大部分卻是後天養成的,而且人的性格在成年以後也是可以改變的,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個人心理的成長,題主的問題我也遇到過,下面講講個人體會。

    父母對孩子小時候的影響

    說說我小時候的情況吧,父母在經營生意早出晚歸,家庭教育方面算比較缺失吧,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怎麼可能管的了小孩子,各種溺愛吧,偶爾父母在家了,也會管教,但管教方式就是打罵,比如去遊戲廳被抓到了,回來一頓打少不了,然後一頓嚇唬,下次抓到怎麼怎麼樣,再個是作業做不好,考試沒考好,誇獎是基本不會有的,作業不會寫父母盯著看,寫錯了就是一個嘴巴,本來想想可能也能寫出來了,被這麼一打就徹底迷糊了,一邊還大吼著責罵著,然後我就會把這種委屈撒在溺愛我的爺爺奶奶身上,他們疼愛我自然逆來順受只會哄,等我在和小朋友們玩耍受到委屈的時候,別人自然不會慣著我,這種壓力只有回家了對著長輩釋放,長久下來在外面就形成了這種自卑懦弱的性格,生怕惹別人不高興,有委屈也不敢說,最多回家對著爺爺奶奶發脾氣,如果父母和我的溝通方式改變一下,可能對我以後性格的養成就會很不一樣。

    後天的性格如何改善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有點類似社交恐懼症,可能沒那麼嚴重吧,平時只和非常熟悉的人玩的很好,陌生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連句話都說不上來,被欺負也不敢吭聲就那麼受著,哪怕後來在學校交了不少好朋友還是有這方面的問題,20多歲步入社會了,社交方面也是屬於膽小怕事吧,後來不知道是自己覺得年紀大了還是怎麼樣,突然就開竅了,自我調節的方法就是沒話找話,硬和別人聊,扯,自己也覺得說的東西沒啥營養,但就是尬聊,這麼一聊開發現好像也沒什麼難的,特別是一點,你在尬聊的時候往往可以把握主動權,這種帶著別人思路走的感覺非常好,慢慢的就把自信給培養起來了,話也變得多了,見人就老想主動聊點什麼,慢慢的開始有人誇我會說話了,這種誇獎更是給了自己特別大的信心,說話變得越來越流暢幽默,表達能力也越來越強,人多的場合也再不會出現怯場的情況。

    我改變自己的方法就是:尬聊

    就這麼一點,我覺得這種心理障礙沒有什麼好的克服方法,嘴巴張開就好了,不管你說什麼,千萬不要沉默不吱聲,不要怕你聊起的話題別人不感興趣,聊天這種東西只有你一句我一句才能溝通的起來,等你的聊天和社交能力建立起來了,什麼自卑懦弱全都會蕩然無存,不知道聊什麼就多看點新聞,笑話,增加自己的談資,談資有了以後,最難的就是張開嘴了,放心大膽的說吧,尬起來你就會發現,原來和別人交往是非常有趣和簡單的事情。

    最後說一句,原本自卑懦弱的性格,在自我完善以後在社交中是非常受人喜歡的,原本的自卑讓你在交往中非常會為別人考慮,非常樂意聆聽別人的苦惱,人際關係往後會越來越順利越來越廣,剩下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要學會拒絕,至於為什麼要拒絕,你會明白的。

  • 14 # 九尾非辰

    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終將在你願意改變的行動中終結!

    《觸龍說趙太后》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可以說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他們會為孩子規劃生活,他們希望給孩子創造好的生活環境,提供好的教育條件。只是父母自身也有很多問題,並不是想要給孩子好的條件就一定能實現,或是用錯了方法,或是忽視了自身對孩子的影響,或是考慮不夠周全,以至於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愛是強制的,不好的。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父母對孩子沒有那麼關愛,比如農村重男輕女的父母,一些拿孩子當搖錢樹的父母。

    對於遇到不靠譜的父母,遭遇過原生家庭痛楚的人來說,家庭或者父母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場噩夢,每每想起來就會痛苦不已。可是生活要繼續,我們不能一直深陷在原生家庭的痛中走不出來,你需要為自己考慮,為將來的生活打算,更不能將曾經遭受過的一切在未來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

    一、瞭解過去的影響,尋找影響的根源

    現在你已經知道你的自卑和懦弱來源於你的父母,那麼你還需要知道他們做了什麼會讓你自卑和懦弱。他們是一味的逃避現實?還是遇事總是退縮?亦或者他們總是埋怨生活而不願意改變?更甚至是每天吵架,讓你感覺到害怕,沒有安全感。

    父母是否偏愛你的兄弟姐們,是否對你沒有什麼期望等等,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看看哪一方面對你的影響最重。

    二、制定改變的行動計劃

    1、向別人傾訴:很多時候我們放不下某事,是因為我們無處訴說,那些憋在內心的痛就像毒藥一樣腐蝕著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我們不敢說,我們怕沒說一次就痛一次,但其實這些痛說出來以後你會發現整個身體都輕鬆了,你的內心會鬆一口氣。你可以找一個你信任的,可靠的人訴說一下內心的痛苦。

    2、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很多人不喜歡找心理諮詢師,或者說現在中小城市及農村的環境中心理諮詢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甚至親朋好友知道自己去做心理諮詢會帶著有色眼光看你。

    朋友,你記住,心理諮詢很正常,在大城市已經很常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問題,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可以更加精確和深入的發現自己的問題,心理諮詢師還會為你提出專業有效的意見。

    3、轉移痛苦:俗話說好了傷疤忘了疼,但是精神上的影響想要忘記真的很難,但不忘記就意味著要帶著這個“傷疤”一輩子,想想就覺得害怕。因此,我們可以尋找一些方法來紓解精神傷疤,最好能在內心是深處調整過來。

    比如:可以通過閱讀、唱歌、畫畫、寫作等方式紓解害怕的情緒。很多人會選擇閱讀和寫作來紓解,寫作不僅可以讓你清晰的回想起原生家庭父母對你的不良影響,更可以從中發現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未來需要改進。

    閱讀可以讓你開闊眼界,讓你感受作者的世界,讓你的格局更加寬廣,更能給你的心靈和精神一片淨土。

    4、提升自我能力:自卑也好,懦弱也罷,都是對自己能力的不肯定。那麼在實際生活中,題主需要加強自我信心的建立,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進行充分的肯定,可以嘗試接觸新的工作內容,可以尋求同事的幫助建立自己的工作能力圈。

    題主還可以嘗試做一些公益活動,參加演講、辯論以及脫口秀的活動。別人對你的肯定是你重塑自我信心很好的途徑。總之就是不要輕易否定自己,凡事做過了,努力了,拼盡全力了才知道自己行不行,人不把自己逼一逼,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但既然傷害已經形成,你要做的就是自我審視加改變自己!

  • 15 # 獨木難舟

    有一些人的自卑,在言行舉止中很容易被看出來。也有另一些人的自卑就會更加隱祕許多:你發現他們自身符合大眾眼裡的優秀,卻頻頻找一些“實在不怎麼樣”、對他們並不好的物件;或者明明有很好的工作offer卻總是選擇一些在別人看來會低於他們能力的工作;或者更微妙的,讓你覺得ta有些遙遠,似乎總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這些表現背後的原因都有可能是自卑。什麼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結?人又是如何形成一種自卑情結的?為什麼我們說自負可能是自卑的一種偽裝?

    自卑感:一種“比不上”的感覺

    自卑感,是指一種“比不上”的感覺(feelings of inferiority)。

    自卑感來源於“比較”,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它可能是在與外界他人的比對時,所產生的一種“比不上”或者“比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與自己的理想中標準的對比中,所感受到的“無法實現”或者“能力不足”。這種比不上或能力不足,就可能威脅到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存在的價值。許多人還會將這種自卑感壓抑到潛意識的層面(Moritz, et al., 2006; Warta,2008)。

    同時這種“比不上”的感覺,也驅使著個體做出一系列行為,來補償(compensate)它所帶來的脆弱和羞恥感(Moritz, et al., 2006)。不同的人在面對自卑時的補償行為有所不同。有些人會仍然通過加倍努力來證明自己,哪怕取得小小的收穫也是對這種脆弱和羞恥的抵禦。而另一些人則選擇以迴避他人的方式來逃避自卑感。他們認為只要不與他人往來、並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夠避免“比較”的場景,也就不會產生自卑了。

    這就導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卑感對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內在的動力;而後者就有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讓他們變得更自私、更自我為中心(Mitchell,2015)。同時,後者也更容易成為那些有自卑情結的人。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每個人都會體驗過,也是正常且健康的。而自卑情結卻往往會是不健康的。

    更負面的惡性迴圈: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源於人們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續,有自卑情結的人會在很多方面、很多時候、持續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個讓人難以逃脫的惡性迴圈,最終使得個體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或否定。

    自卑情結,由阿德勒心理流派(Adlerian psychology)的創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認為自卑可以被分為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和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Warta, 2008),而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之間的糾葛就會使人陷入一種自卑的惡性循壞,人的自卑情結就產生了。

    1. 什麼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產生於兒童時期,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所體會到的不足感(insufficiency)(Sicher, 1991)。這種不足感可能因為個體生長髮育的速度落後於同齡人、出生於貧困的家庭環境、或者不當的家庭教育等等。

    其中,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原因。不當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得個體在童年時時刻刻都感受到無助(helplessness)、始終認為自己比別人弱小/愚笨,或覺得自己只能依賴別人等等,而這些都是個體最初自卑感的來源(Wexberg, 2016)。

    例如,父母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所犯的錯誤,或恐嚇孩子說“別人都能把書唸的這麼好,你為什麼不行?念不好書將來長大有什麼用?還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教養之中,會讓孩子始終認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從而產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 人在面對原生自卑時的自我保護

    Alfred Adler認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傾向(safeguarding tendency)(Ansbacher &Ansbacher, 1964),它有點類似弗洛伊德所說的自我防禦機制。不同的是,自我保護被個體用於抵禦外在環境對個體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我們在與他人比較時產生的自卑感),而自我防禦機制則是用於解決來自個體內部超我(內在道德標準)和本我(內在衝動)之間的矛盾。

    因此,Alfred Adler認為兒童在面對原生自卑時,會發展出一個虛構的目標(fictional goal)來幫助自己從自卑的感覺中解脫出來(Ansbacher & Ansbacher, 1964)。這種虛構的目標通常能夠給人以努力的方向,帶給人積極正面的感受,減輕自卑帶來的負面感受(Mitchell, 2015)。

    例如,兒童時期家庭環境十分貧困的人,認為自己“一無所有”而感到自卑,這種無助的感覺,會讓他們虛構出一個擁有很多很多金錢財富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此時此刻自卑的感受,從而獲得繼續生存和努力的動力。

    兒童時期家庭、人際環境惡劣,遭遇了很多創傷的人,容易虛構出一個“長大要做孩子的拯救者”(包括老師、心理醫生等)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痛苦和無助感,找到活下去的勇氣。

    2. 什麼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則是指,產生於個體成年時期的自卑感,即當成年後的個體發現,自己並沒有能力實現自己虛構的目標或內心的標準時,所感到的自卑(Warta, 2008; Wexberg, 2016)。引發次生自卑的事件,可能是失敗的求職經歷、不理想的學習成績等等。

    · 次生自卑會迫使人們回到原生自卑找尋原因。

    次生自卑會喚起人們心中的恐懼、羞恥、脆弱(這些與原生自卑緊密相連的感受),和對原生自卑的記憶。那些有著原生自卑的人,在面對次生自卑時,會傾向於認為就是因為自己很無助,自己比別人弱小,或者自己總是需要依賴別人,才讓自己沒有能力去實現心中的理想(Warta, 2008; Wexberg, 2016)。

    成年後發生的事,彷彿是對幼年時自卑的佐證。他們很難相信失敗是一時的,他們自身還可以做到更多。

    這樣,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的糾葛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原生自卑使得人們為了自我保護而發展出了一個虛構的目標,這個目標卻又讓人在成年後產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會把我們帶回到自卑的原點。就是這個看似矛盾的迴圈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結裡。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偶然的打擊並不會讓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節裡,而是從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難、挫折、失敗不斷消解個體的自我價值感的同時,個體又遭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同事的嘲諷和指責,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結裡越陷越深。

    自卑情結可能有哪些表現?

    陷入自卑情結的人會有許多不同的表現,以下是一些,不同的有著自卑情結的個體可能有著其中一種或多種表現(Warta, 2008; Mitchell, 2015):

    1. 做事十分害羞、膽怯、猶豫不決,甚至無法承擔任何個人或與工作有關的責任,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勝任,這種自我懷疑也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不安全感。

    2. 從社交圈消失,拒絕與他人往來,因為他們會認為,就是因為有了與他人的比較才會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困擾,如果脫離社交,自己就可以避免受到自卑的困擾了。

    3. 與前一種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結的人會需要通過持續地、過度地尋求他人的關注,來獲得對自我價值的肯定。長期以來的自卑和低自尊,使得他們沒有辦法肯定自己的價值,只能依賴外界的關注/評價來對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

    4. 異常的爭強好勝,攻擊性強。還有一些有自卑情結的人會表現出很強的好勝心,他們希望通過表現得強大來彌補內心自卑的感覺,這也被看做是一種個體希望打破迴圈做所的補償式的努力。

    自卑和自負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事實上,自負情結很可能只是自卑情結的一種偽裝。

    每個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一系列的人生目標與理想,獲得名利、掌控感、成功或是幸福等等。不同的是,自卑情結的人內心充滿了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一方面他們不相信自己能成功,而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做出很多努力來減輕自卑帶來的不適。

    例如,前文提到的,他們可能會表現得比常人有更強的好勝心,這就是他們所做的一種補償式的努力。

    當這種補償用力過猛的時候,就會發展出一種“自負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也就是把自己偽裝得比別人優秀,來掩蓋內心的自卑感(Mitchell, 2015)。當一個人感到自己很弱小,有一種方法可以讓Ta感到自己很強大,那就是去使得別人都感到他們自己很弱小。

    所以,那些以言語貶損他人、抬高自己的人,用暴力脅迫他人的人,或者認為世界上唯有自己最具魅力的人,看似表現得很自負,其實這些行為都是他們內心自卑的偽裝,也是他們為了逃離自卑情結所做的努力。真正的強大,不需要通過讓別人感到弱小來獲得。

    另外,自卑和自負也都是自戀人格的可能表現。自戀人格的人始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就是最優秀的(自負)”或者“我才應該是最優秀的,即使現在看上去不是(自卑)”(Pappas, 2011; Kreger, 2014)。也就是說,有些自戀人格的人會表現出自負,而另一些自戀人格的人則會表現出自卑:

    · 表現出自負的人,又被稱為浮誇型自戀者(grandiose narcissists),他們相對較不敏感但十分自信。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優秀,並且當他人對自己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尊敬/崇拜時,他們傾向於報復或對對方產生極度的憤怒(Kreger, 2014)。這類自戀者需要他人表達對自己的尊重和崇拜,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優秀的自己應得的(deserve)。

    · 表現出自卑的人,又被稱為脆弱型自戀者(vulnerable narcissists),他們通常在情感上十分敏感,時常感到無助、焦慮,害怕被拒絕或拋棄,他們的自戀主要是為了安撫內心的低自尊感(Kreger, 2014)。他們通常會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但同時對於他們而言來,自他人的關注,無論是積極或是消極的都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肯定(assurance)。

    然而這兩種表現的人,本質中的自戀的部分是相通的。

    那麼,如果你感到自己可能是一個有自卑情結的人,又或者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偽裝自負的自卑者,應該怎麼辦呢?(Warta, 2008)

    1. 要知道,自卑對人的影響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卑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能夠給我們一些努力的動力。

    2. 需要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割開來看待和處理。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需要更好地理解到過去對你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你需要經常提醒自己,你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是過低的。你也需要不斷告訴自己,你現在遭遇的挫折並不是因為你小時候就體會到的那種,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而只是一個可以被處理的現實事件。

    需要認識到你的環境已經和過去不同了,你可以、也有機會重新獲得一個對自己的評價,但必須從不斷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小評價開始積累。把惡性迴圈變成正性迴圈。

    3. 持久穩定的友誼(或好的更加親密的關係)也是我們應對自卑的緩衝器(buffer)。朋友可以給我們一些積極正面的鼓勵,提醒我們關注自己的優點,這些對於有自卑情結的人而言,朋友的肯定都是對他們努力改變的一種肯定和正向強化。

  • 16 # 詩心痴語

    題主說出了我的心裡話 ,同樣的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多年。我想說的是,為人子女,清楚的認知到自己父母的不足之處,並不是丟臉的事,也不是大逆不道,更不影響對父母的愛。

    人的一生有許多次選擇的機會,唯獨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和童年。

    假如有來生,假如能夠選擇,又有多少人依然會選擇今生的父母呢?至少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魯迅先生說過,人最痛苦的,莫過於夢醒了無路可走。用這句話來形容那時候我的心情,非常貼切。

    不如意的時候難免會怨天尤人、偷偷的傷心哭泣。可是每次當我回到家裡面對父母的時候,所有的埋怨和不滿全都煙消雲散,心裡眼裡滿滿都是雙親日漸蒼老的容顏和這些年他們對我的疼愛和付出。

    全心全意為子女付出、一心盼著子女過得好過得開心 ,是天下所有父母共同的心願。為了實現這一心願,他們傾其所有,把自己所能拿出來的、所有他們認為好的有用的一切,都一股腦奉獻出來。

    只是我們的父母也是普通人,誰都不可能做了父母就變成了聖人、完人。

    每個人的能力有限,又受到經歷、閱歷、性格等種種因素的限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給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不好的影響甚至是傷害。有些事情真的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所以我說,為人子女,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父母的不足之處,並不是丟臉的事,更不是大逆不道,更不影響對父母的愛。

    父母有缺點是事實,父母對我們無私的愛也是事實。承認和正視他們的缺點,也並不影響我們用愛去回報他們。

    畢竟我們還年輕,還有機會,我們可以努力去做得比他們好。

    想明白了這一點,解脫也就不那麼難了。

  • 17 # 智慧同同

    這點我承認是對的,父母從小對孩子的影響是特別大的。我也一直說自己父母的教育很失敗,因為從小就是打壓式的教育,不管做什麼,第一句話永遠都是你不行你不會的。然後又天天說你沒用。

    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1、儘量少和父母商量,平時報喜不報憂

    從小到大,無論什麼事情和父母商量,第一句開口的永遠都是你不行不能做,就比如最近,我說要學車,父母開口第一句就是不要去學太危險,這些都是生存必要技能了,什麼東西都是說不行,什麼技能都不會能不是沒用的廢物嗎。

    現在自己也工作了,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決定,沒必要什麼東西都和父母商量,畢竟也要學會自己獨立。和父母聊天也儘量把好的挑出來說,不要把一些不開心的煩惱的事情也都說,這些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給你增加更多的煩惱。比如我現在說工作不穩定的話,老媽肯定一天十幾個電話的,一會又說去哪個親戚那裡試試,一會就是回去準備考個公務員等等的,都夠你煩的了,已經是成年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2、多鼓勵自己

    從小在父母打壓下,很多時候我也覺得自己特別的自卑和膽小。但是過去的也回不去,能做的就是過好自己的未來。多鼓勵自己去嘗試和挑戰些自己不會的東西。比如去學學游泳,出去旅遊和陌生人搭訕等等,就是多給自己一些心裡暗示。

    平時可以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計劃,然後努力去執行,一點點小的成功可以很大程度的刺激自己的積極性,當你成功的多了自然臉上就會出現自信的微笑的。

  • 18 # 姚小胖喵

    看到這個問題只覺得辛酸,為老人,為父母,也為自己。我從小就是留守兒童,跟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爸媽在外面工作一年回來一次,他們感情不好,從我記事起家裡從來沒過過一次完整年,小時候我一直挺怕過年,甚至不想他們回來。現在雖然長大了,理解父母的不易,但是跟父母之間還是感覺有隔閡,沒有親近感,基本三五個月通一次電話。唉,挺討厭自己現在這種性格的,表面看著嘻嘻哈哈,Sunny開朗,其實特別自卑懦弱。圖片是國慶時回家拍的,姥姥姥爺都80多歲的人了,還在操勞。

  • 19 # 公門爬山虎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大部分人的性格缺陷,例如自卑,自負,暴力,內向等等,幾乎都來自於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

    既然題主已經知道了自己的性格問題,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覺得那就一定有救。

    在這裡,我給你介紹一本書——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蘇珊·富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中,將那些有持續性的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傷害的負面行為模式的父母,稱作“有毒”的父母。

    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一個個真實的心心理疏導案例,向你你展示了在原生家庭之中,父母給孩子造成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傷害。

    同時,這本書還給我們提供了,如何去除有毒父母之毒的有效方法:

    第一,我們要勇於面對自己的“有毒”父母。

    如果你在童年的時候,受到了父母的傷害,你應當正確認識它,千萬不要試圖維繫所謂的和睦家庭,而為父母對你造成傷害尋找理由,甚至欺騙自己。不要指望給你帶來的傷害的父母會突然醒悟,向你懺悔,因為父母可能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給你造成了傷害。

    第二,刮骨療毒。

    有的父母普遍嫻熟的使用一些情感控制或者暴力生命產生內疚和恐懼,這樣他們就能夠緊緊的控制住你。你一定要強硬的拒絕父母逐漸找回自己的掌控力。要敢於和他們對峙,甚至發生衝突,不再讓他們繼續傷害或者影響到你。

    第三,尋求專業的幫助。

    如果你覺得你同學受到傷害,很嚴重。,按照這本書,嗯,知道,你並不能夠走出困境,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不要覺得,找心理諮詢師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實際上通過心理諮詢能夠準確的知道自己的病因所在,更能夠對症下藥。以上就是我給你的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20 # 婚戀心理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這樣定義自卑:

    如果一個問題出現,某個人對此無法適應或無法解決,他在自己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他這時表現出的就是一種自卑情結。憤怒與淚水或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

    如題主所說,這樣的情況可能在心理學上屬於依戀創傷,本人今天藉由 G.Allen / Peter Fonagy《心智化臨床實踐》中相關理論,

    1、父母對子女的虐待

    包括軀體虐待、性虐待、嫌惡和心理虐待等。

    其中心理虐待指的是以一種殘酷和施虐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且常常是懷有惡意的。其可能有很多中形式,包括剝奪孩子基本的需求或其認為重要的東西;將顯著的痛苦或不適無情地施加於人;認知紊亂;羞辱;極端的拒絕;殘忍地威脅要拋棄他人;脅迫;情感勒索等。其創傷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年齡、頻率、普遍程度和虐待、脅迫以及羞辱的程度。此外,目睹父母之間暴力行為的兒童也很容易遭受軀體虐待。

    一名28歲女性來訪者,在6歲的時候跟隨母親改嫁。在那之前,她經常目睹父親打母親,自己也經常被波及。當她以為,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她發現媽媽的男朋友看自己的眼神怪怪的,有一次還摸了自己。當她哭著像母親訴說的時候,母親卻不相信她。

    忽視包括:情緒忽視,即對兒童的情緒狀態缺乏關注和反饋;認知忽視,即無法支援和培育兒童的認知和教育發展以及社會性忽視,即無法支援兒童的人際和社會性的發展。

    在被父母忽視的養育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因為沒有在父母那裡學到相應的親密關係技巧,所以在成人的世界裡會多次碰壁。

    一位24歲的女性來訪者,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這個老二的位置很尷尬,因為年齡的劣勢,肯定沒有大姐會來事。因為家裡重男輕女的因素,她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主兒。雖然她長的很漂亮,但是面對別人的讚美,她從來都是立刻否認。所以她在周圍人的眼中總是不真誠,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和她交朋友。

    虐待行為代表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在面對強烈的憤怒或情慾時,施虐的父母完全不顧及孩子的心理狀態或情緒需要。

    在心理虐待或施虐行為中,面對兒童的痛苦,施虐者全然缺乏適宜的情緒反應。在軀體上虐待孩子的父母會錯誤地將孩子視為具有惡意,而性虐待的父母會誤認為這種關係能讓孩子感到滿足,與此同時無視孩子的反感。

    虐待和忽視之所以具有創傷性的影響,是在於它讓兒童獨自承受其無法調節的那些不可忍受的情緒狀態。

    (1)在情緒層面投入創傷記憶中。當你面對一些讓你感覺到困難的事情時,可能會想起曾經類似的難過的場景。試著接納過去,並體會現在的你已經長大。

    (2)構建一個連環的敘事。把這個看起來很大的困難進行分解,在腦海裡設想利用現有條件逐步攻克的場景。

    (3)朝著平衡且現實的方向去改變對自己好他人的看法。

    (1)改變有關自我的負性認知。“我肯定是做不好的”,“我的能力不行。”

    (2)改變有關他人和世界的負性認知。“他不喜歡我,怎麼做都沒有用。”

    (3)改變認為自我應該為即將的“失敗”負責。“如果這事做砸了,不是因為工作太多太複雜,肯定是我的問題。”

    當我們處遇自卑和懦弱的狀態時,自我可以採取的最為有效的步驟也就是最簡單的步驟:運動,健康的飲食,規律睡眠,儘量少飲酒,不吸菸。聽起來像母親的嘮叨,但根據最精密、最頂尖、最新的科學研究的結果,母親是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月子是女性二次重生的黃金恢復期,老一輩傳統禁忌哪些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