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茗煮雪

    孟子發揚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性善論",由此演化出他的仁政學說,而他“以民為本”的主張正是他仁政學說的的核心,即貴民論。

    孟子是怎樣論述他的“以人為本”主張的呢?

    孟子最早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是非常可貴的。他總結歷代王朝興廢存亡的經驗和教訓,明確得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的治國之道。

    他還一再告誡統治者要與民同憂共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以仁政貴民思想治理國家,就要求君主自身有道德。孟子認為,“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當然,由於歷史條件的侷限,又由於孟子思想中有不少空想的色彩,他的仁政貴民思想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孟子繼承了前代的民本思想,其貴民論亦有一定的特色和進步意義。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的確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不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影響了其後兩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使得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去犯顏直諫、捨生取義、為民請命。

    值得注意的是,仁政貴民的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所宣揚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意識,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超過"忠君"的界限。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維護君主專制的國家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代年輕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