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西新聞網
-
2 # 太山小馬
先回答問題:在清朝時期,乾隆二十九年以前是有平順縣的,此後直到清朝滅亡沒有。
歷史是這樣的:
公元1529年(明嘉靖八年),在潞城縣裡當小吏的青羊裡石埠頭人陳卿起義失敗,明朝兵科給事中夏言向朝廷進言,建議割黎、潞、壺三縣共三十六里設立平順縣。我大平順誕生了,也因此,長治作為地名出現了,潞州升為潞安府了。
平平順順過了235年,到了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平順縣因為沒水被裁。《清實錄》載:“山西巡撫和其衷奏稱潞安府屬之平順縣。原撥潞城、壺關、黎城三縣,就青羊裡為治。編戶僅三十一里。環城皆山,並無井泉,應裁。其編戶及所徵錢糧各歸原撥。” 環城皆山,沒水?裁!此理由也太簡單了吧。
平順鄉過了148年,迎來了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鄉賢石璜等聯合本地紳士大佬共計二十二人為籌備復縣事務員,“奔走呼號、舌敝唇焦、任勞任怨、百折不回”,終得復縣。且慢慶祝,因為好景不長,啊?
好景不長,僅僅三年時間,公元1915年,被我們稱為竊國大盜的袁世凱當政,他的嫡系姓金名永來到山西任巡按使,他以“幅員不甚廣袤,戶口亦非殷繁......”等等原因要求撤縣,袁準之。平順被裁,又降為平順鄉。也且慢悲傷,啥叫否極泰來?好事很快就來了。
1916年6月6日,六六六,相當順的一日子,袁世凱猝逝。還是石璜等二十二人奔走呼號,《平順公民代表師孔仁等請議規復該鄉為縣並請增籌經費書》一文,針對金永裁撤平順為鄉的理由,從地方治安、百姓生活、學生上學、經費籌措等方面逐一批駁,終於在公元1917年復縣成功。
首先需要宣告,平順縣以平順為名稱建立縣府的確是在明朝嘉靖時期,而民國時期建立平順縣主要是復建,期間主要是平順縣被裁撤,這是歷史行政區劃演變形成的。
平順縣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了,當時,在平順地區形成了一支農民起義軍,這支農民起義軍被鎮壓後,皇帝為了安撫當地的百姓,在起義軍聚集的山區成立了一個縣府,割潞城縣16裡、壺關縣10裡、黎城縣5裡,共計31裡為平順縣版圖,當地從此成為了一個新設立的縣府。
後來,由於該縣管轄的多是山區,縣域有十分狹小,行政成本高,且不利於管理,因此在清朝,該縣被分割,劃歸周邊縣域管轄。民國初年,全國縣域調整,平順反覆設立裁撤。當時的鄉紳地保紛紛起來反抗,維護當地設立縣府。但由於平順本身的縣域實在太小,經歷了多次的設立和裁併。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平順縣才從壺關縣獨立出來,成立了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