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量不等於飽腹感!
“飽腹感”是怎麼產生的?
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包括呼吸、心跳、說話、看書、家務和運動等,都需要能量(也叫“熱量”)來維持,就像汽車的發動需要汽油來提供動力一樣。可見能量攝入對身體至關重要。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熱量都是透過“吃”(即飲食)來獲得的,包括各種食物和飲料。從具體的食物成分看,能量主要來源於碳水化合物(糖類)、蛋白質和脂類,所以這三種成分也被稱之為“三大產能營養素”。
身體每天透過食物攝入熱量的同時,也在不停地消耗熱量,熱量主要透過身體活動(包括運動和日常活動)、基礎代謝(維持心跳、體溫、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動)、食物熱效應(食物的消化吸收本身也需要能量)來消耗,對於兒童來說,他們生長髮育也會消耗能量。
能量攝入(吃)大於能量消耗(主要是基礎代謝和運動)時,多餘的熱量就以脂肪的形式儲存。但當能量攝入小於能量消耗時,儲存的能量(脂肪和糖原)就開始動員,所以能量攝入與能量消耗的失衡表現出來就是脂肪儲存與動員的失衡。簡單說,能量攝入過多(相比消耗)就容易變胖,能量攝入過少(相比消耗)就容易變瘦,甚至基本的生命活動都無法維持。
正因為能量平衡如此重要,我們的身體必須有一個複雜的機制來維持這個平衡,事實也確實如此,我們身體的平衡調節機制是一個主要涉及生理、生化、內分泌、神經、體液、環境以及行為水平相互交錯的複雜過程。但簡單來說,這些機制最終主要透過我們的“飢餓感”和飽腹感來表現。正常情況下,當我們能量攝入不足時,就開始產生飢餓感,飢餓感程度越高對食物攝入的慾望就越強烈。相反,當我們能量攝入充足時,飽腹感就增強,對食物也就不那麼感興趣了。
我們的飽腹感產生非常複雜,目前看來,最主要的是由胃容量、血糖水平、激素變化來調節的。我們進食後,食物會暫時存放在胃中,食物慢慢把胃“塞滿”, 塞得越滿食物對胃壁的機械刺激就越大,這種刺激會透過傳入神經傳給大腦,產生飽腹感。所以通常胃越大,就越不容易產生飽腹感。另一方面,我們的大腦非常依賴血糖,幾乎只能利用血糖來供能,一旦血糖低了就會馬上產生飢餓感通知我們攝食,吃了一頓大餐後,血糖很快上升,身體就會產生飽腹感的訊號,告訴我們可以停止進食了。很多激素也會影響飽腹感,比如瘦素、飽腹因子、胃腸激肽、胰高血糖素等升高時飽腹感就增強,而胃飢餓素、神經肽Y增多時飢餓感就增強。
正因為飽腹感和飢餓感的調節如此複雜,當胃容量變化、激素分泌或作用異常時,我們的飲食就可能失控。
熱量不等於飽腹感!
“飽腹感”是怎麼產生的?
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包括呼吸、心跳、說話、看書、家務和運動等,都需要能量(也叫“熱量”)來維持,就像汽車的發動需要汽油來提供動力一樣。可見能量攝入對身體至關重要。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熱量都是透過“吃”(即飲食)來獲得的,包括各種食物和飲料。從具體的食物成分看,能量主要來源於碳水化合物(糖類)、蛋白質和脂類,所以這三種成分也被稱之為“三大產能營養素”。
身體每天透過食物攝入熱量的同時,也在不停地消耗熱量,熱量主要透過身體活動(包括運動和日常活動)、基礎代謝(維持心跳、體溫、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動)、食物熱效應(食物的消化吸收本身也需要能量)來消耗,對於兒童來說,他們生長髮育也會消耗能量。
能量攝入(吃)大於能量消耗(主要是基礎代謝和運動)時,多餘的熱量就以脂肪的形式儲存。但當能量攝入小於能量消耗時,儲存的能量(脂肪和糖原)就開始動員,所以能量攝入與能量消耗的失衡表現出來就是脂肪儲存與動員的失衡。簡單說,能量攝入過多(相比消耗)就容易變胖,能量攝入過少(相比消耗)就容易變瘦,甚至基本的生命活動都無法維持。
正因為能量平衡如此重要,我們的身體必須有一個複雜的機制來維持這個平衡,事實也確實如此,我們身體的平衡調節機制是一個主要涉及生理、生化、內分泌、神經、體液、環境以及行為水平相互交錯的複雜過程。但簡單來說,這些機制最終主要透過我們的“飢餓感”和飽腹感來表現。正常情況下,當我們能量攝入不足時,就開始產生飢餓感,飢餓感程度越高對食物攝入的慾望就越強烈。相反,當我們能量攝入充足時,飽腹感就增強,對食物也就不那麼感興趣了。
我們的飽腹感產生非常複雜,目前看來,最主要的是由胃容量、血糖水平、激素變化來調節的。我們進食後,食物會暫時存放在胃中,食物慢慢把胃“塞滿”, 塞得越滿食物對胃壁的機械刺激就越大,這種刺激會透過傳入神經傳給大腦,產生飽腹感。所以通常胃越大,就越不容易產生飽腹感。另一方面,我們的大腦非常依賴血糖,幾乎只能利用血糖來供能,一旦血糖低了就會馬上產生飢餓感通知我們攝食,吃了一頓大餐後,血糖很快上升,身體就會產生飽腹感的訊號,告訴我們可以停止進食了。很多激素也會影響飽腹感,比如瘦素、飽腹因子、胃腸激肽、胰高血糖素等升高時飽腹感就增強,而胃飢餓素、神經肽Y增多時飢餓感就增強。
正因為飽腹感和飢餓感的調節如此複雜,當胃容量變化、激素分泌或作用異常時,我們的飲食就可能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