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大羽視界
-
2 # 六福雅士
斯大林死後,赫魯曉夫爬上了最高領導人的位置,於是就開會,對斯大林的錯誤進化批判。
就在他滔滔不絕的講話時,工作人員遞上來一個聽眾寫的紙條子:赫魯曉夫同志,您當初也在領導班子裡,那時候您為什麼不指出斯大林的錯誤呢?
赫魯曉夫看後,沒有驚慌,也沒有發怒,而是先大聲將紙條內容讀出來,然後厲聲問道:“這是誰寫的?站出來!”
會場當即安靜下來,人們面面相覷,始終沒有人敢站出來。
於是赫魯曉夫笑道:“同志們,我們現在已經非常民主了,但即是這在這種情況下,你都不敢站出來,想必你一定會理解,當時我為什麼敢怒而不敢言了。”
這句話振奮人心,極具“同理心”,瞬間贏得掌聲一片,同時也很巧妙地避免了尷尬…
敢怒不敢言,往往是心裡非常憤怒嘴上卻不敢說。
我覺得生活中,敢怒不敢言的人很多,關鍵是能否把握度。如果只是偶爾傾訴發洩心中不平,倒也沒什麼。就怕那種事事都畏懼退縮哪怕涉及自己底線,也過分忍讓不敢說不的人。這種人往往缺乏主見,性格懦弱。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有位室友,整天傳遞負能量性格暴躁,感覺全世界都欠他的,面對爭執時又不敢站出來理論,回到宿舍開始無休止的抱怨說人壞話。抱怨所處的環境,抱怨整個社會對自己不公。後來大家實在受不了,可能本來對別人沒什麼,被他吧啦幾句,太影響心情了。
還有一種敢怒不敢言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相信出入職場的新人都有這種體會。比方我,剛開始實習工作時,領導有一次把原本不屬於我的任務交給我。我也不敢推脫,害怕得罪領導,於是不情願總是拖延犯一些低階錯誤。其實,這種不情願,就是我的憤怒和攻擊,只不過這種敢怒不敢言的表達,不是來自於意識,而是潛意識。這種後果,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生氣,卻在行動表達著攻擊。
後來想想,這種所謂敢怒不敢言完全是幼稚的表現,自己作為新人,各方面不熟練,能有適當的機會多學些實踐內容,對於自我能力的提升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遇到挫折應該是在行動上解決,也是增強自己做事的勇氣。但是,如果是那種每次都在自己本職工作已經出色的完成還要來自其它的超負荷勞動時,應該直接大膽說出來,不要怕別人否定評價,這也是維護自己正當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