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歲月不饒人蒼天饒過誰
-
2 # 蕭駱駝
老外吃鹹菜,我個人感覺應該沒什麼不適應的,倒是外國的醃魚罐頭,倒是我最受不了的。鹽味,應該每個國度共有的味道。有鹽才提味。所以,在鹹菜這個感覺上,全世界都是認同的。只是鹹味的輕重有所不同罷了。
-
3 # 秋色年華
外華人大概不會吃鹹菜吧?他們品嚐鹹菜會什麼也不就的幹吃,那麼鹹菜只會給他們留下一個感覺:鹹,太鹹!就如他們品嚐松花蛋一樣,什麼調料也不放的幹吃,所以他們認為皮蛋很難吃。
-
4 # 陌路已熟
外國沒去過,據我有限的認知裡外華人應該是吃甜食喝涼水吧,鹹菜應該也就吃個新鮮,愛不愛談不上。和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密切相。每個地方的飲食習慣都是在現有的食材經過篩選留下來的是經過本地人選擇才留下的,外華人喜歡只是帶著獵奇的新鮮感的喜歡。不要混淆了。
有人說,吃鹹菜是因為很窮,所以用鹹菜下飯。現代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為何有的人還是離不開鹹菜。 問題來了,鹹菜是何時被髮明的? 西方人很富裕,所以他們沒有吃鹹菜的歷史嗎?
首先,鹹菜可以算是一種中國文化。西方似乎沒有鹹菜。我吃過“洋泡菜”,那不能算鹹菜。日本有鹹菜,但不知道有沒有中國這樣盛行。“文革”前福建日報登過一則猴子醃鹹菜的新聞,一個新華社歸僑記者用此材料寫了一篇對外的特稿:“猴子會醃鹹菜嗎?”被批評為“資產階級新聞觀點”。──為什麼這就是資產階級新聞觀點呢?猴子醃鹹菜,大概是跟人學的,於此可以證明鹹菜在中國是極為常見的東西。中國不出鹹菜的地方大概不多。各地的鹹菜各有特點,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

其次,鹹菜起於何時,我一直沒有弄清楚。古書裡有一個“菹”字,我少時曾以為是鹹菜。後來看《說文解字》,菹字下注雲:“酢菜也”,不對了。漢字凡從酉者,都和酒有點關係。酢菜現在還有。昆明的“茄子酢”、湖南乾城的“酢辣子”,都是密封在罈子裡使酒化了的,吃起來都帶酒香。這不能算是鹹菜。有一個齏字,則確乎是鹹菜了。這是切碎了醃的。這東西的顏色是發黃的故稱“黃齏”。醃製得法。“色如金釵股”雲。我無端地覺得,這恐怕就是酸雪裡蕻。齏似乎不是很古的東西。這個字的大量出現好像是在宋人的筆記和元人的戲曲裡。這是窮秀才和和尚常吃的東西。“黃齏”成了嘲笑秀才和和尚,亦為秀才和和尚自嘲的常用的話頭。

最後,外華人吃不吃鹹菜?當然吃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醃菜。北韓泡菜,德國醃菜,法國酸黃瓜。只是吃的方法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