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味經典著作

    據傳清朝皇族有六個遠族兄弟在此駐守,而寧古塔就是六個的滿語發音。這裡算是滿族人的龍興之地。但地處偏遠,天寒地凍。把犯人發往這裡,首先是惡劣的氣候對他們的折磨,其次也是為了讓他們發展建設這裡。

    他本身看起來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但聽完我的敘述,你就會相信這是人間地獄。還不如來個斬立決的痛快。

    不管你官位多高,一旦發配,就變成“流人”。從北京到寧古塔4000餘里,每日50裡,不得停歇,要走4個多月。犯人還要帶著枷鎖,這一步步地丈量過去,磨都能磨死。很多人壓根兒就到不了地方,中途就死了。就算能活著到寧古塔那還不算完,更大的苦難才開始。這極北的苦寒之地,每年只有5月溫度適中,一到8月就入冬。全年溫度平均只有5度,犯人到了這裡沒有住所,只有簡易的茅草房,這讓那些養尊處優慣了的大臣如何熬得過去?

  • 2 # 小軒4645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首先需要糾正一點,寧古塔並不是專門用來流放女犯人的地方, 它同樣可以流放男犯人。而且,說實在的,流放的男犯人數量其實是大於女犯人的。清朝的皇帝只要是看誰不順眼,但是並不想要處死他的話,只想要折磨他的話,便會選擇將其流放寧古塔!

  • 3 # 溫水歷史

    寧古塔,在今天中俄交界處,相傳為滿清龍興之地,即所謂滿洲六祖出生之地。順治年間,寧古塔開始成為流放犯人的地方。而寧古塔之所以讓人恐懼,在於流放路途遙遠險惡、寧古塔自然環境惡劣、給披甲人為奴地位極低

  • 4 # 大老二爺

    著名作家餘秋雨曾在《流放者的土地》中寫道:“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這些奴隸分配給了主人,主人見美貌的女性就隨意糟蹋,怕其丈夫礙手礙腳就先把其丈夫殺了。”還有些女性被當作娼妓賣掉,更無人追究責任,可謂命運一點不由人。多數犯人來了之後沒有房屋居住,只能挖個地窖住地窩棚,體弱者往往捱過冬天就凍斃了。後來康熙巡視東北,準備驅逐盤踞在雅克薩的俄人,經由此地,看到流放之人的慘狀感嘆:“南人脆弱,來此寒苦之地,風氣凜冽,必至顛踣溝壑……殊為可憫。”於是,下旨下令免死減刑等人犯不必再發往寧古塔,而是改發隔壁的尚陽堡,儘管如此,後來仍有一些人犯發往寧古塔。

  • 5 # 笨蛋67736078

    很多清朝電視劇裡面都會提到寧古塔這個地方,許多貴族聽到寧古塔都會十分害怕,傳說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就是奔向地獄的人,可能再也不來了,那麼,寧古塔為什麼是人間地獄?清朝貴族都怕流放寧古塔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其實,寧古塔是一個地名,在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傳說是滿族的發源地,在滿語中""六""為寧古,""個""為塔,寧古塔之所以可怕,在於它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土地貧瘠,氣候嚴寒,根本看不到鳥語花香,人到了那裡生存都困難了,很少犯人能活下來。

    清朝貴族都怕流放寧古塔的真實原因就是寧古塔條件太惡劣了,很多走到半路就死了,即使堅持到了寧古塔,每天被皮鞭抽著幹活,不累死也被打死了,加上天寒地凍,沒有幾個人能活下來的

  • 6 # 歷史這樣說

    寧古塔是清朝時期用來流放重犯的地方,有女犯人,也有男犯人,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是一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地方。

    寧古塔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境內,去過東北的人都知道,黑龍江的冬季很漫長,天氣非常惡劣,古代的物質條件原本就不好,再加上犯人缺衣少穿,凍壞凍死的機率很高。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的是,寧古塔太遠了,犯人如果被流放到那裡,一路顛簸就是巨大的折磨,不死在半路也只剩半條命了。

    當然,現在高鐵飛機都很方便,大家如果去寧古塔尋古,悅史君認為,應該能有不一樣的體會。

  • 7 # 東北獨行狼

    想想吧,人間地獄這個名字就可以讓人毛骨悚然了。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能好了嗎?

    本來就條件不好,在流放到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吃住都是問題,野獸出沒,生命都難以保證。

    再說又是一個女流之輩,可想而知!

  • 8 # 尚武菌

    ㈢到了寧古塔並不是苦難的結束,是更大苦難的開始

    女犯人本就屬於弱勢群體,她們在體力這方面天生就弱於男人 。到了寧古塔,可不是讓人們去那裡遊山玩水的,而是在那裡幹苦力活的。若是活幹的不好,乾的不多,輕者受些打罵,重者可就危及性命了。本來在古代人命就不關天,寧古塔的那些犯人更是沒有人權,死了就死了。 那裡環境非常惡劣,特別寒冷。女犯人在那裡根本吃不飽,穿不暖,天天還要乾重力活,活的有的時候甚至還不如牲口。

  • 9 # 搞史人

    在清朝的寧古塔,可以說是個鬼不生蛋,鳥不拉屎的地方。那裡氣候太惡劣了,地處於遼東極北,到了冬天異常的寒冷,寒風凜冽、奇冷無比,根本就沒有人願意在那裡待。

    犯人除了要適應這些惡劣環境之外,還有面對繁重的差事和奴役生活,日子根本沒有空閒的時候,所以很多人都病死在了寧古塔,這裡可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地方啊。

    有點姿色的就會被強逼為妾,隨意糟蹋,沒有姿色的也是單衣光腳的在冰天雪地裡過著奴役生活,可以說是悽慘無比的,所以發放寧古塔可以說是生不如死。所以,“人間地獄”寧古塔,確實是個可怕的地方。

  • 10 # 人皆可為舜禹

    其次東北是我們中國最冷的一個地方,但是現在都是有地暖和空調也許大家都已經感受不到真正的冬天是個什麼樣的感覺了,在之前的寧古塔這個地方七月就開始降溫了,八九月份的寧古塔已然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在這個地方凍死的人數不勝數,自然大家是沒有人願意過去的。

    當然也不併不是每一個被流放去寧古塔的人都是過得無比悲慘的,之後寧古塔這個地方經過清政府的改善之後,已經成為了一個生活還是比較舒服的地方。所以後來流放到寧古塔的都是一些犯了錯的達官貴人,等到清朝滅亡之後,這些人便留在了這裡生活。

  • 11 # 帶志逐夢

    我是逐夢,我來回答。

    這幾年流行清宮影視劇,其中經常能見到的情節: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前些年大火的《甄嬛傳》中就有這方面的描寫,甄嬛的父親甄遠道被雍正猜忌,就被流放至寧古塔。

    (一)寧古塔不是塔

    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有一座清朝寧古塔將軍舊城遺址,就是寧古塔所在地,也就是說寧古塔是座城,不是一座塔。寧古塔來源於滿語,翻譯過來就是“六個”的意思,曾被流放的清初詩人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說:“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二)寧古塔的可怕

    清朝時期,全國苦寒之地還有很多,為什麼統治者這麼喜歡將犯人送到寧古塔去“改造”?

    流放之路實在是漫長,交通不便,多靠自己走路,從家鄉到寧古塔,幾千裡之遙,走到那裡就沒了半條命;好不容易到了,還需要忍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摺磨。很多人聽說要被流放至此,提前就自殺了。據現在的學者統計,流放至寧古塔的犯人,能夠活著回來的很少很少。

  • 12 # 熊沾沾

    層出不窮的清宮劇讓觀眾很熟悉一種刑罰:“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

    觀眾自然能夠感知到這種刑罰的殘酷性,但是到底有多殘酷,估計很少人有清晰的概念。

    可以說,流放寧古塔就是一種慢性“死刑”。朝廷給了犯人一絲活著的希望,但是似乎又用一種嘲弄的眼光瞧著:“在如此殘酷的生存條件下,我看你能活多久?”

    清代的寧古塔位於如今黑龍江海林市和寧安市。有兩個地方,是因為寧古塔的地址曾經變更過,有新城和舊城之分,兩者距離25公里。

    清代的刑罰有五等,分別是笞、杖、徒、流、死。流放僅次於死刑,但其殘酷程度和犯人家族的折磨程度,流放遠大於死刑。

    從北京城出發一路北上,過山海關、渡遼河,翻越長白山和松花江,一直走上3000多公里,方能到達山海關。這裡曾經是女真人的活動區域,因此清朝問鼎中原後,這裡就成為重要的流放地。

    清朝的法律規定,流放判決下達後的一個月內,犯人就必須出發前往流放地。在流放途中,犯人及其受到牽連的家屬要經歷重重生死難關。

    第一是體力。

    清朝法律規定,流放3000裡以外的地方,犯人必須在兩個月內到達,這就要求犯人必須每天步行50公里。在今天看來,五十公里的距離並不遠。在通勤時間長的城市,50公里有可能只是單程通勤距離。但是在全靠腳走的時代,在極度苦寒的情況下,身著單衣步行50公里,本身就是一趟送命的旅程。

    對於男人還好一些。那些無辜受到牽連的女眷,如果裹了小腳,是沒有辦法長期行走在荒無人煙崎嶇不平的路上。要知道這些人平時在家裡走上三三五百米,都得有丫鬟扶著。她們可能出發數天後,就會成為路邊的孤魂野鬼。

    其次是飢餓。

    清朝的法律規定,流放犯人在流放路上的飲食由政府提供,標準參考是在押犯人,每人每天8兩。在沒有任何剋扣的情況下,這樣的飲食標準也只是保證犯人不被餓死而已。因此,如果沒有家人提前打點押送人員,犯人的飲食完全得不到保障。

    第三是刑具的限制。

    被流放者在途中必須一致戴著刑具。如果是普通的鐐銬,已經算輕鬆了。假如一直帶著枷鎖,那就生不如死了。枷鎖的重量不輕,連續幾十天戴在脖子上,不死也傷。一旦碰到下雨,枷鎖就會因為水分變得更加沉重。帶著枷鎖後,人的平衡感會減弱,倘若行走在陡坡懸崖和密林山徑,失足跌落的風險就會成倍增加。

    第四是針對女性的。那些受到父親、丈夫或者兒子牽累必須流放的女性,還會面臨一種屈辱,那就是途中受到押送者的騷擾和侵犯。

    在死神重重設卡的流放路上,一場押送,死亡率高達60%。

    流放途中活下來的幸運兒,歷經重重生死到達流放地後,才會意識到這僅僅是苦難人生的開始。

    流放到寧古塔的人,有兩種去向,一種是為披甲人為奴,二是當差。

    被髮放去當差的人,處境比為奴要好一些。清朝在寧古塔設立了不少隸屬於官府的莊子。寧古塔當地人煙稀少,這些流放的犯人是極為重要的勞動力補充。因此當差的人除了勞動量大,食物和安全要更有保證一些。官府對他們的要求就是每逢初一和十五到當地衙門報到即可,其餘時間只要完成勞動。

    一般來說,活著走到寧古塔的人中,給披甲人為奴的比例較少,大部分是當差。後者經過親友營救或者遇到皇帝大赦天下能夠回到故鄉的可能性要更高。

    除了惡劣的生存環境,想要活著回到內地的人還需要克服三個難關。

    一是當地的氣候。

    清朝初期捲入順治十四年科場案而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清朝詩人吳兆騫,在家書中就描述到寧古塔那漫長的冬天總是帶來讓人忍不住發瘋的苦寒:

    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襲裘,久居即重裘禦寒也。至三月終,凍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很多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原本都是生活在氣候相對溫和的南方。能不能適應當地惡劣的氣候,對於他們來說是能不能跨越生死兩界的關鍵。

    其次是內心的恐懼。

    傳統文化中落葉歸根的情節非常濃厚。過去前往西方闖蕩的中中國人無論如何都要做到魂歸故里,這導致西方人很少在當地見到中國的墓地。於是,西方人產生了一種誤解,生活在他們周圍的中中國人,是神祕的“東方不死人”。

    為此,兩位義大利作者還專門出了一本書,就叫做《不死的中中國人》,來解釋為什麼“中中國人永遠不死?”

    對於過去的流放者來說,這個問題也是他們活在寧古塔時內心永存的枷鎖。那些家世顯赫根基還在的人,在家人親友的運作下尚有返回的可能性。比如和吳兆騫一起流放到寧古塔的方拱乾,就在親友的運作下,取得朝廷許可,通過捐贈財物修築城樓的方式減輕處罰,在流放三年後得以返回京城。

    但吳兆騫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最後是內心巨大的落差。

    清朝流放東北的犯人中,有很多是出生顯赫的人。這其中不乏到現在為止大家都熟悉的人。比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及其家屬,金聖嘆的親屬,呂留良的後人等。這些人在被流放之前,都過著優渥的生活。淪落到寧古塔之後,如何處理生活環境的巨大落差,也時時刻刻考驗著他們內心的力量。

    種種慘況,讓有清一代,“寧古塔”演變成為不詳的同義詞。這背後的殘酷性就在於,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中,大權在握的人,輕描淡寫的寥寥數筆,就讓無數無辜百姓陷入生命的絕境。讓他們悲慘命運更甚的則是,後世子孫亦將因此陷入貧賤而無望的人生中,難得救贖。

  • 13 # 妖鬼雜談錄

    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

    清史劇裡經常聽到寧古塔,傳說這個地方是清朝人最怕去的一個地方,這裡是人間地獄、九死一生!

    有的時候人們常說:長痛不如短痛,也就是在去寧古塔的過程中是煎熬的,生命不斷被消耗,路程遙遠不說,還得飽受折磨。

    餘秋雨先生的遊記《寧古塔》中記載道,發配寧古塔的犯人半數都會被路上的野獸吃掉,屍骨無存。所以能夠到達寧古塔的,都是上天眷顧的幸運兒。然而,到達寧古塔之後,悲劇還在繼續。

    對於流放寧古塔而言,他所忍受的痛苦卻不是幾秒鐘的事情,流放寧古塔,也就是意味著終身監禁,若無皇帝的特赦,終身都只能呆在這苦寒之地,運氣好的,呆上數年,數十年,可能會因大赦回中原受刑,或者是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運氣不好的,那就是是一輩子的事情,得忍受一輩子的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

    還記得被流放寧古塔的金鎖嗎?

  • 14 # 也可自話

    我們說起古代刑罰,總是寧願相信那些具有獵奇性質的“XX酷刑”,其實啊,古代的刑罰還是隨著歷史的車輪在進步的,從最殘忍的車裂、凌遲、腰斬,到最後全部廢除,殺人不過頭點地,都是一刀的事兒。

    但是到清朝,卻有一個比死刑更可怕的刑罰,那就是流放寧古塔,我們看清宮劇,凡是一說到“流放寧古塔”,犯人馬上屁滾尿流,魂飛魄散,你可能要問了,流放至少還有一條命在,哪有這麼可怕呢?

    哼哼,你不知道,寧古塔是真正的死亡之地,與其去那地方煎熬,真不如一死了之來的痛快!

    寧古塔

    古代對犯罪較重,但又罪不至死的犯人,一般都會流放到荒蕪之地,或者被貶的官員,往往也是貶到落後地區,像蘇軾最遠就被貶到過嶺南,那時候人們對嶺南的第一印象就是多瘴氣,去了九死一生。

    基本上呢,唐宋時期的嶺南,就可以對標明清時期的寧古塔。

    寧古塔,是清朝的邊防重鎮,注意了,雖然名叫寧古塔,但這裡其實並沒有塔,寧古塔是滿語音譯,具體什麼意思眾說紛紜,這裡也不解釋了。

    要真說寧古塔有多可怕,這地方主要是氣候寒冷,明朝人王家禎在《研堂見聞雜錄》書中寫道:

    “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簡而言之,寧古塔簡直不是人呆的地方。

    最誇張的說法是這裡“灑水成冰”,相比當時的寧古塔,是比今天更冷一些的,因為在明末清初那段,地球正處於小冰川時期,氣溫急劇下降,造成了許多自然災害,而寧古塔本就是酷寒之地,遇上這特殊時期,自然就更加寒冷了。

    酷寒之地

    流放寧古塔,是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

    寧古塔在關外,道遠且長,而且越往北邊天氣越冷,很多人其實根本挨不到寧古塔,就被飢餓寒冷折磨死在路上了。

    如果沒死在半道上,就更慘了,作為流放的犯人,到這酷寒之地,你的吃喝用度都要自己用勞動換取,但那麼寒冷的地方,種糧食又談何容易呢。

    你知道,被流放的人,往往是曾經的官員,他們養尊處優一輩子,突然遭受天氣寒冷、缺衣少食、住房簡陋的生活,哪裡受得了。

    總之,種種艱苦的環境,都是肉體上的折磨。

    在作出“流放寧古塔”這一判罰之後,往往還會加一句“永世不得入關”。

    你知道,滿清成功統治中國,在中原站穩腳跟,是從順治皇帝入關算起的,入關前後的滿清,根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關內有豐富的物質,有厚重的文化,而關外,只有寒冷,和物資匱乏。

    所以你看,流放寧古塔,真正可怕的不是流放的地點,而是永世不得入關。永世,就代表著你、你兒子、孫子、重孫……整個家族都永遠被剝奪了入關的權利,永遠都要在寒冷和艱苦中求生。

    而這樣的環境,能延綿幾代人還真不好說,搞不好哪天就斷根了。

    再,中中國人歷來講究入土為安,有落葉歸根的思想,在外太久還會有濃濃的鄉愁,但很明顯,對於流放的犯人來說,這一切都是奢望。

    這是精神上的折磨。

    最可怕的

    對於這些流放的犯官來說,最可怕的,其實是被連坐的家人。

    寧古塔這個極寒之地,人跡罕至,但戍守邊鎮的士兵總是人啊,他們也有生理需求,又不可能把媳婦兒家人帶過去,也找不到合理的發洩渠道,咋辦呢?

    清朝很人性化地考慮到了邊關將士的實際需求,開設了官妓,專供邊塞將士解決需求,但這種地方,即使ji女也不願意去,咋辦呢?

    將犯人的家眷妻女,收入官妓,一起發配寧古塔。

    你知道,古代,特別是清朝,把女性的貞操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那些如花似玉的官家夫人、小姐,哪怕只是丫鬟、奴婢,哪裡能忍受得了這樣的屈辱。

    對那些原本的官老爺來說,自己的丫鬟、奴婢、妻子、女兒,竟然因為自己的犯罪,遭受到這樣的屈辱,對他們來說又何嘗不是折磨。

    我們總結一下,寧古塔的可怕之處大約有三:

    1、條件惡劣;

    2、精神折磨;

    3、一眼看到頭的人生。

    對於絕大多數犯人來說,來到寧古塔這樣的死亡之地,就已經不是人了,因為遭受的種種,都是非人的折磨,尊嚴是什麼,生命是什麼?

  • 15 # 東北老火炕

    寧古塔並非只流放女犯人,寧古塔是清代皇族的老家。

    既然寧古塔是皇家故土,那應該是天潢貴胄之地,為何後來卻成為了人人都不願意去的流放之地?

    寧古塔本為一個城名,相傳,清皇族的遠祖兄弟6個,曾居住於此。滿語謂為“寧古”,個為塔,古稱“寧古塔”。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後來其轄域縮小,有舊城遺址。

    後來寧古塔將軍駐地雖然移到了吉林,但寧古塔位置依然非常重要,是大清控制黑龍江流域的重要戰略基地,不僅保衛和管轄著整個黑龍江流域,還負責向流域內居民收貢賦,清朝在當地有大量駐軍,也就是披甲人。

    歷史小說《雍正王朝》中皇帝經常說的一句話:“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八旗制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平時耕田打獵,戰時披甲上陣。

    披甲人就是一種幫助清王朝鎮守邊疆的,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邊疆,清王朝會經常將一些犯人或其家屬發配給這些人,穩定軍心。再後來,降人減少了,披甲人的意思引申為軍人。

    在清朝初期,流放的地點主要是包括今天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省在內的東北地區。東北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更重要的是,那裡一直在清政權掌控中。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流放到一個放心的地方去,這也許是中國曆代當權者共同遵循的一個規則。

    另外其他的地域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南方沒有完全控制,那更何談西北了,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東北。而且鑑於當時的中俄關系,為防範沙俄的侵擾,讓犯人們戍守邊疆也是出於國防需要。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為接收流人流放之地。前往寧古塔的流放之路上犯人絡繹不絕。這些人中有不少是官吏、文人,也有工匠、戰俘,來得最多的還是漢族的反清分子。

    寧古塔地處荒涼、環境惡劣,將犯人發配到此可以達到懲處的目的,讓犯了罪的人背井離鄉受盡磨難,到關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風沙洗滌。

    這裡曾是滿族的龍興之地,罪犯來到這裡不僅要開荒種地,修橋築路,改變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還要忍飢挨餓,為當地官員、滿人當牛做馬,淪為家奴,以顯示祖上的榮耀。

    關注老火炕,咱們炕上嘮!

  • 16 # 生活情感日記

    寧古塔就是清朝專門用來發放犯人的地方。不過並非是專門發配女犯人,發配犯人不分男女。

    寧古塔是一個地名,地處邊陲,環境惡劣,後來被當成流放地。不過曾經有一段時間,寧古塔是各族給朝廷進貢的轉收站。

    要說這寧古塔是怎麼來的,還要和一個傳說有關。相傳曾經有6個兄弟,這6個兄弟各佔一方。而在滿語當中,六有寧古的意思,個為塔,合起來就成了寧古塔。

    那麼又怎麼成為了發配犯人的地方呢?這因為早年間,滿族人從這裡發家。把犯人發配到這裡,既可以修路築橋,改變老家面貌。又給這裡的人為奴,彰顯皇家地位。

    不就是被髮配出去幹苦力嗎?這可要比砍頭或者是滿清十大酷刑好多了,犯得著這麼害怕嗎?其實是我們想簡單了。

    因為從紫禁城走到寧古塔,中間三四千裡的路程。這還是北方,如果犯人在南方犯的事兒,走到這個地方。還沒走到,可能就死在路上了。

    最早的寧古塔屬於吉林的寧安府,後來屬於黑龍江,這個地方,在清代統治時期,算是極北之地了,到處都是深山老林,康熙年間才建立了城郭,又搞了一個寧古塔將軍。

    寧古塔這個地方,生活的都是一些野蠻原始的部落,連後金的人,一開始都沒去過,設立寧古塔將軍以後,才有八個部落投降進貢,而且這裡沒有開墾,人都是在深山老林以打獵為生。方圓百里,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流刑去國遠鄉,戴枷徒步,到邊遠苦寒之地受苦受難,精神和肉體受到雙重打擊和折磨。

    清朝規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餘準是。”

    很多人病死累死流放的途中。

    吳兆騫是了幸運的那個,因為他有才華,在寧古塔這個的苦寒之地屬於稀有人才,不只沒有受大多苦,還受到當地軍民的禮遇和照顧。

    駐守寧古塔的八旗將軍巴海、都統安珠瑚、薩布素等,全都敬重他的學問,給了吳兆騫充分的自由,把他當成朋友。將軍巴海甚至出錢聘請吳兆騫當老師,教其兩個兒子讀書。

    在寧古塔流放期間,吳兆騫文思勃發,寫出了大量可以傳世的文章和詩篇。

    薩布素更是輾轉託人將這篇賦文帶回京城,上呈皇帝。當時康熙已經即位,康熙讀完《長白山賦》,大加讚賞。

  • 17 # 魚曉夜談

    首先,訂正一下問題:寧古塔並不單單隻流放女囚犯,男女皆有!

    寧古塔,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相傳為滿清龍興之地,即所謂滿洲六祖出生之地。順治年間,寧古塔開始成為流放犯人的地方。

    為何寧古塔會如此可怕呢?在於其路途遙遠,環境惡劣,還要為奴為婢 !

    一、路途遙遠

    寧古塔相對於京城(即北京)來說,路途遙遠。在清朝,山海關以外都是不開放的,沿途缺少住宿就食之所,又多有野獸出沒。可以說是路途險惡。很多流放之人還沒到寧古塔之前就在半道被虎狼惡獸給吃掉了。

    三、為奴為婢,備受凌辱

    結語

    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古人的誇大其實,主要是當時通訊不發達,而被髮配去寧古塔的人未經允許不準返回,所以便腦洞大開將寧古塔想象成一個人間地獄,寧古塔被人妖魔化了。清朝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寧古塔二十三年,不是也活下來了嗎,還在冰天雪地苦寒之地寫了好多詩。所以,寧古塔也並非是所謂的“人間地獄”。

    我是小魚,每天分享歷史故事

  • 18 # 煮茶道史

    在眾多歷史清宮劇中,我們幾乎都能看到一個細節,那就是朝廷官員一旦貪贓枉法,拘捕到案,皇帝總會一怒之下,將其"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犯案官員聞之,那是當場癱倒在地,一片鬼哭狼嚎,彷彿自己要去的地方竟是"人間煉獄"。

    但是寧古塔更比"人間煉獄"險惡十倍。明末清初文人方拱幹曾言:"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其實,大多數人都誤會了這句話的意思。寧古塔不可怕,那裡的披甲人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去寧古塔這一路上你將遇到的惡劣天氣和地理環境。如果你真的能夠走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那實在算得上是一種幸福。

    方拱幹說得明白,他並沒有把寧古塔比作地獄,只是認為從關內到寧古塔的這條路遠比黃泉路更凶險十倍。

    曾經流放寧古塔的清初詩人吳兆騫在給他的母親的信裡提到:"寧古苦寒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嗚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照他所說,合著你就等不到春暖花開的一天。

    這吳兆騫的不孝由此可見。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你身為一個流放數千裡之外的流犯,寫個家信連起碼的"報喜不報憂”的規矩都不懂,讓你的老母為你牽腸掛肚,為你祈禱擔憂。這實在不是個東西。

    不過所幸他的不孝,讓我們得於知道了寧古塔的生存環境惡劣到了何種地步。這一去七、八千里,冰雪連天,惡獸出沒,每一步踏出,都踩在了人間與地獄的分界。

    假如你僥倖不死,活著見到了寧古塔,你才會發現,這吳兆騫豈止是不孝,還有誣篾寧古塔之嫌。寧古塔舊城城外都是平原,遍植玫瑰,一到五月,競成花海,景色十分迷人,讓你恍惚到了江南三月。

    寧古塔的物產也非常豐富,雖然都是"山蔬野蓛,無不佳者",更讓人羨慕的是,"皆無所屬,任人自取″,就像到了自己家的菜園子,吃啥摘啥,沒人管你。

    而這裡的民風樸實,己"臻無為之治"。到了這裡你完全不用擔心自己丟了東西,這裡的人撿到東西都交公,你自己取回來就行,故有人贊曰:"信義為重,路不拾遺,頗有古風“。

    關於清宮歷史劇常把貪官汙吏發配寧古塔,其實是一種錯誤。實際上真正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多為因文字獄而牽連的挾仇誣告者及其家屬,在順治十五年基本上形成定例。

    這些人中不乏有名者,如金聖嘆的家屬,呂留良的家人,方拱幹、吳兆騫等。他們在寧古塔雖然是待罪之身,卻行動自由,很受當地人的尊重,只要是讀書人,就會被高看一眼,成為那些將軍佐領的座上客。

    這麼說來,這寧古塔豈不成了這些待罪文人的"人間天堂”?

    吳兆騫己經在信中非常詳盡地描述了這一路上惡劣不堪的天氣。王家楨在《研堂見聞雜錄》裡道:"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更說明了這一路的路程之遠,地理環境之險惡,沒有個一年半載的時間你根本到不了寧古塔。

    何況這一路上還有山賊盜匪,惡禽猛獸,也保不齊就不生瘡害病,跌倒踫傷。真正如唐僧取經般躲過了九九八十一難,能到得寧古塔的,十有三、四己是萬幸。

    因此,世人聞"寧古塔”而色變,怕的不是寧古塔,而是去寧古塔的路上。這一路上的難,才堪比黃泉。

  • 19 # 一週一本書

    寧古塔,一般是指寧古塔將軍駐地,位於黑龍江省東部的海林和寧安。

    《研堂見聞雜錄》中記載:“按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被流放至寧古塔的女犯人,大多是因株連制度,受家族犯人的牽連被流放。而且令人可怕的,不是寧古塔這個地方,而是在到達寧古塔途中漫長而痛苦的旅程

    從北京到寧古塔,距離已達到流放的最高標準,即稱為煙瘴的4000裡,費時需四五個月,不少人根本沒走到寧古塔就已倒在險惡的路途上。

    康熙初年,朝廷終於良心發現,規定流徙寧古塔的犯人不得於寒冷的季節上路,以免犯人因衣衫單薄,凍死於途。

    對大多數不幸的流人來說,到達流放地,不僅不是苦難的結束,反而是更大苦難的開端。

    至於選擇將犯人流放至寧古塔的另外一個原因,便是東北是滿清大一統政權最穩定的後方根據地。

    對清廷來說,安寧古塔石碑置流人的不二選擇,就是他們的老家——東北。

    流刑是僅次於死刑的重罰

    流放又稱流徙,是一種古老的刑罰。在清代,流刑是五大主刑之一,從輕到重分別是笞、杖、徒、流、死。

    也就是說,流刑是僅次於死刑的嚴重懲罰。

    根據清朝法律,判決下達後,犯人必須一個月內上路。每天的路程,法律也給出了明確規定:日行50裡。2500裡的,限50日到達;3000裡的,限兩個月內到達。

    在交通發達的今天,50裡不過咫尺之遙。但在幾百年前全靠雙腳的條件下,不論風霜雨雪,日復一日地爬山涉水50裡,卻是一種巨大的考驗。

    那些自幼就裹了腳的女人,哪怕以前養尊處優,從不曾走上三五百米的路,這時也必須依靠纖秀的三寸金蓮,行走在荒無人煙的古道和瘴氣瀰漫、虎狼出沒的原始森林。

    沿途中流人的伙食是:每人每天8兩,15歲以下減半。這樣少的糧食僅僅只能保證流人不餓死。

    流放途中,流人必須一直戴著枷鎖,直到流放地才能開啟。

    關於可怕的押解之路,《研堂見聞雜錄》中說:“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狄所攫,或飢人所啖,無得生也。”

    如此糟糕的押解,使得流刑儘管不像死刑那樣立即綁赴刑場,但死亡率也高得嚇人:明朝的一次押送,其死亡率竟達到了2/3。

  • 20 # 姚叔不可耐

    我之前寫過一個類似的文章,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回答這道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下什麼是“寧古塔”。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長汀鎮古城村,是中國清代重要的邊疆重鎮,也是清政府統治黑龍江吉林地區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

    究其原因,寧古塔,不僅是滿族的發源地之一,還是眾多文人墨客想象中的夢魘。

    據有關歷史記載,1658年(順治十五年)6月14日,清朝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開始到後面“康雍乾”盛世,文字獄也到達了頂峰。簡而言之就是凡有誣告或者科場舞弊、帶有反清、貶清可能的字眼都會都牽連入獄滿門抄斬,當然罪不當誅的就流放到寧古塔,直接“永世不得入關”。等待他們的是異鄉的孤寂,這一走也可能成為親人的永別。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寧古塔早已沒有想像般艱難。按照當時的史料記載,寧古塔是作為滿族的發源地之一,除了氣候寒冷一些,當地的物產還是非常豐富的,過去的東北盛產人蔘、鹿茸貂皮,很多從北京和盛京(瀋陽)的商人都慕名而來交易買賣。本身就是滿族皇室的發源之地,經過幾代人的建設這裡早已是北方邊疆經濟文化的中心,使得這裡並不蔽塞相反還充滿經濟繁榮的氣息。

    由於南宋時期已經受到文人蘇浩的影響得到到開化,當地獵戶對於那些流放過來的文人更是尊敬有加,而原本流放至此的文人墨客他鄉遇故知更是一見如故。因此漸漸的寧古塔反而變的別有一番“塞北”風味。比較知名的是清朝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寧古塔二十三年,依然活的悠哉自然。足以見得當地的經濟文化已經今非昔比。

    既然過了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這邊的風土人情,索性偏安一隅恬靜終老也不是什麼壞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嘉譯和王曉晨有很多次吻戲,張嘉譯妻子不會介意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