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乾隆登基後依舊叫弘曆,他兄弟還是叫弘晝?為什麼不用避諱?
11
回覆列表
  • 1 # 象眼觀天下

    清朝康熙時期,和兄弟之間沒有輩分字這種說法,康熙給兒子們起名字的時候,才開始使用輩分字,所以雍正時期才開始有了避諱的問題。只是此前沒有什麼一定的規矩,所以關於如何避諱的問題,清朝各位皇帝要求不一樣,但都是以聖旨的方式予以明確規定的。

    雍正登基之後,明確要求兄弟們要把輩分字都改一下,用“允”代替“胤”,聲音相近而字不一樣。

    乾隆登基後,因為“弘”字比較常用,所以告訴兄弟們不必更改輩分字。等到乾隆讓兒子嘉慶即位的時候,就讓嘉慶自己改名,用同音的“顒”字代替“永”字,兄弟們則不必改。後來的道光、咸豐、同治在這個問題上都有不同的做法。

  • 2 # 幾葦渡

    清代皇子的名字和避諱,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或者說每一代都不同,取決於皇帝的個人意願。

    順治帝福臨的兒子們,沒有統一的輩分字。如次子福全,與他爹的名字還相近。所以在康熙帝玄燁繼位後,並沒有什麼需要兄弟們避諱的。

    自康熙帝開始,對兒孫的名字就行了“標準化”。名字都是兩個字,第一個字子輩用“胤”字,孫輩用“弘”字,曾孫輩用“永”字。第二個字統一偏旁,子輩用“礻”,孫輩用“日”,曾孫輩用“玉”。但個別有例外。

    乾隆時,續了“永綿奕載”四個輩分字,道光時添了“溥毓恆啟”,咸豐時添了“燾闓增祺”。1938年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在雍正帝胤禛繼位後,即下令兄弟們把“胤”改成“允”,以避諱。當十三爺怡親王去世後,特殊表彰,由“允祥”恢復“胤祥”。

    乾隆帝繼位後,沒有要求兄弟們改名字。在禪位後,將嘉慶帝永琰改名為顒琰,以避免其他兄弟們改名。

    道光帝也是類似,以綿寧改為旻寧。

    後來的幾位皇帝自己或兄弟們都不再改名了,直到大清亡了。

  • 3 # 楚邾

    因為乾隆對此並不是很重視。乾隆登基之初,大臣同樣請求避諱,但乾隆以為“朕以避名之典,雖歷代相沿,實乃文字末節,無關大義”,並未同意,並提出如果遇到乾隆名字“弘曆”(即弘曆)二字,將“弘”字少寫一點、“曆”字中間“禾”改為“木”即可。

    乾隆“弘”字輩之後為“永”字輩、“綿”字輩,“永”字輩是康熙欽定的,“綿”字是乾隆欽定的,但“永”字是常用字,“綿”字衣被常稱此,“永”、“綿”都是常用字。為了以後避諱,乾隆又提出“朕以為與其改眾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眾無可避,較為妥善”,所以規定僅以後皇位繼承人改名,將常用字改為偏僻字,以“永”作“顒”,以“綿”作“旻”,所以繼位的嘉慶皇帝名字由“永琰”改為“顒琰”、道光皇帝“綿寧”改為“旻寧”,而其兄弟輩仍用“永”、“綿”為字輩。

    “綿”字輩之後的“奕”字輩、“載”字輩等乾隆並未具體規定,只言可推廣此意,但自道光之後,並未參照此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技能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