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亭林文學
-
2 # 歷史解讀君
你讓一個懂歷史,本科學化工,研究生學傳播學的人回到古代?
給你介紹兩個同行,張儀和姚廣孝。
聽過一句話嗎?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
-
3 # 北溟四海
先說一說我的工作性質,企業品牌和新聞宣傳工作。
我深深的思考了一下,如果回到古代,可以從事的工作還真不少,透過對古今歷史的通曉和穿越人士的獨特優勢,一個不小心,說不定也有機會走上人生巔峰,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是不是想太多了?)
下面看看回到哪個朝代比較好呢?
一、先秦到漢代從先秦到漢代,新聞和資訊傳遞大部分是以口頭進行的,在權力階層中有類似於西方“新聞信”的形式傳遞情報資訊。
對外公開發布資訊方面,有一種帛制的旗子,叫做“露布”,隨著軍隊行進,把戰勝的訊息寫在旗子上傳遞四方。
這時的我,就是軍中的文職幕僚,從事秘書和文職工作的“主簿”。(曹操營中著名的楊修,被咔嚓了)
二、唐宋中國是世界上公認最早產生新聞報紙的國家。最早的報紙產生於唐代。
由於藩鎮勢力的日漸強大,地方節度使派駐在首都的機構叫做“進奏院”(也就是今天的駐京辦),負責人叫進奏官,他們向自己的上司彙報皇帝的起居、朝廷的詔書、官吏任免、臣僚的奏章和其他重要的軍事政治資訊的文書叫做“進奏院狀”,雖然還帶有公文的痕跡,但時效性和閱讀範圍上,已有了報紙的雛形。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報紙是1907年由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和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從敦煌發現的(其實就是偷盜),是唐僖宗時期駐在敦煌沙洲的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的進奏官發回沙洲的,現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我是一個進奏官
到了清代,邸報的發行和規模進一步擴大了,又叫做“京報”,廣大官員、學者、士紳甚至平民都可以讀到,內容包括朝廷政事動態、諭旨、奏摺,還有一些社會奇聞異事,由報房專門進行管理和發行。
掌管通政司的官員叫“通政使”,掌握著皇帝奏章,各種公文,陳情申訴,是正三品的大員。
真的是正三品?那麼大?
可能還是想太多了。
而負責邸報審定編輯、上下行文的不過是個“知事”(從七品到正九品),還是個跑腿打雜的小官兒。
總的來說,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的政府公務員,聽起來還滿不錯的。
回覆列表
我這個專業應該很吃香吧哈哈。
學文學,除了元朝九儒十丐文人地位低,其他時候基本都好。即便元朝也有雜劇可以發展,關漢卿就是我的目標hhhhh。
不過這都是理想狀態。古代科舉的錄取例可是低得很,希望我別成為范進或孫山或蒲松齡,雖然蒲松齡寫成了《聊齋志異》,但他的心態也扭曲了。
還是現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