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慈史

    雖然現代軍事觀點認為,古代防禦遊牧部落騎兵修建長城用處不大,但是不得不說自秦朝以來,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金、西夏和明朝都大舉修築了長城。因為在某種程度來說,修築長城防守,可以在儘量少使用兵力的情況下起到防禦的目的,因為農耕民族無法在漫長的邊境線上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大唐作為歷史上對遊牧民族防禦最為成功的朝代,卻沒有修築一公里的長城,這又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唐朝的北方邊境上突厥實力很強大,而且在李靖持續打擊突厥後,還有強大的突騎施和後突厥默啜可汗勢力。尤其是在武則天時代,邊防已經不如太宗時期那麼穩固,突厥多次入侵,還搶奪了隴右的1萬多匹戰馬,說明當時對遊牧民族的防禦已經比較艱難。

    那麼防禦遊牧民族的難點在哪呢?因為農耕民族在越過400毫米降水線後,就無法種植農作物維持基本生存,這樣就不能遷徙百姓去佔領北方廣大的草原地區,也就成為了擴張的極限。即便是取得了對這些遊牧民族戰爭的決定性勝利,等待幾年十幾年後,這些天生的戰士就可以休養生息重新掠奪農耕民族,所以這對農耕民族來說是一盤死棋。

    而唐朝修建的“三受降城”則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生的,組織修建這個城池的是唐朝中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張仁願。“三受降城”的意思是接受投降突厥投降的地方,不過這個地方與其說是城市,不如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軍事堡壘,而且是紮根在草原深處,黃河以北,也就是在突厥人的地盤上修建的要塞。“三受降城”在當時有著多種功能,一是可以作為軍隊駐防的地點,畢竟唐朝軍隊不是遊牧民族不能放牧為生,必須依靠這種軍事要塞,否則就只能退到農耕民族傳統地區;二是作為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以此為基礎周邊的地區都將被納入唐朝管轄,從這裡聯絡中原地區以及西域都更加方便,相當於在交通咽喉之地設定了一個管理機構,還可以作為經貿往來互市的地點,如果遊牧民族可以透過交換得到大量的物資,也沒有幾個人真的喜歡打打殺殺;三是可以在周邊進行屯墾,解決一部分的軍糧供應,獲得的馬匹也可以充作軍馬。

    “三受降城”收尾相連一直沿著黃河北岸一字排開,之所以比長城更有效,是因為“三受降城”是一個進攻性的軍事設施,和長城分散駐守,用於監視的目的不同。“三受降城”本質是一個巨大的前進基地,三城加起來常年有10萬左右的軍隊駐守,可以隨時出擊黃河以北的各個遊牧部落,而且在突厥腹地,不需要耗費大量糧食遠征從傳統農耕地區才能打擊到,如今軍隊就駐守在對方的眼皮子地下可以說是朝發夕至。

    這也導致突厥勢力被趕到了更遠的地方,失去了優良的牧場,削弱了對方的實力,而擴大了唐朝的控制範圍,讓唐朝在傳統的400毫米降水農耕生命線更遠的位置擁有機動防禦空間,當然這種攻勢防禦只有擁有強大的機動兵力和騎兵才能做得到,後世許多朝代是很難做到這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克洛普回擊利物浦聖誕冠軍丟冠的言論:我們會頑強奮鬥並創造歷史,你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