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費燈照夜

    我所理解:

    1、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這是古希臘哲學家西塞羅的名言,也是一句遠見卓識的至理。教育應該鼓勵創造,幫助學生建設和完善個人成長和獨立人格,引導學生豎立和實現個人理想,形成自己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開發個人獨特的天分為不斷為現實注入清流。為改變和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水平,做出貢獻。

    現實往往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為了生存、生存的更好、更符合個人心理和行為特徵、更符合個人理想,人人都盡了最大的努力,無所不用其極。形成一個充斥著各種慾望、各種陷阱、危機四伏的社會叢林。

    為了在社會上生存,當然要看清社會的形態,努力保護自己,獲得最大化的個人利益。但是教育出來的人,應該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以一種更加積極和先鋒的態度、思想和格調一邊供養自己一邊改變現實中不合理的因素,造就自己也造就現實,教育為人提供了這樣一種高屋建瓴的自由,而不是進入社會以後,反過來被現實奴役,被動的接受現實,被現實剝去教育的粉飾。教育不應該成為這樣一種虛誇的粉飾,而是一種面對現實時堅強的個人自由的基礎。

    如果受了教育的人,僅僅是為了適應現實,迎合社會需求,僅只是為了謀得一技之長以謀生,那人人都有能力自學成才,又何必要教育呢?教育不應該與現實脫節,但適應現實並非它的主要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獨立思考能力的優秀靈魂和頭腦,為受教育者創造條件、提供更大的自由度,成為提升改善現實的力量。

    2、現在的年輕人正意圖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人第一要義是生存下去,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但是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就等於屈服於現實的改造,丟掉了從教育中得到的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丟掉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剝離了教育。被現實奴役,失去了個人獨有的人生的樂趣和意味。

    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要掌握一個度,既要有所改變,還要給自己創造一個改變現實的環境和條件,不能束手就擒,完全放棄自己的思考和獨立人格,否則教育就沒有意義。《孟子·盡心上·忘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也是叫人堅持自己的格調,有機會就努力改善現實,不要隨波逐流,被既有現實所奴役,失去自我。

    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被現實奴役,長遠來說,受困於環境所限,受制於人,沒有堅強的個人心理保障,心神不定,不能自主自立,也不會有好的生活品質,也不利於個人發展。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完善自我,才能出類拔萃,獲得改善現實的能力和自由,實現自己的生活理想,同時改善現實,實現自我的同時體現社會價值。

    現實也不是全無是處,有時候會遇到具有獨立人格的師長,或者不為現實所奴役的團體,這種情況成為了自己小環境裡的現實,為了適應這種現實而改變,就不是被現實所奴役了,應該積極的改變,為了自己的自由伸張,也為了更好的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瓶後的老酒如何封存?保鮮膜、熱縮膜哪種方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