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發展成古代皇帝時代的姓氏天下,所以寬容待之即可。
古代宗親活動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社會建構、經濟制度。
農耕社會安土重遷,往往聚族而居,但以農業提供的那點生產力不足以支援個體的生存,人們必須聚族而居,降低生活成本,否則勢必個個被擊破。
農業的特點是有非常明顯的季節性,春季開始耕種,到收貨前,都是漫長的投入期,一旦遭遇天災人禍,將顆粒無收,這個風險是非常大的,只有大田才可能保持穩定產出,小面積莊園高度不確定,很容易被自然變化所打敗。
為了穩定社會,古代文化鼓勵家族文化,這是由生存需要延伸出來的文化結構。由於家族結構是現成的,所以社會治安、教育等社會化功能也被附著在家族之上,由此產生了家族之間的競爭,擁有文化資源、權力資源的家族將不斷上升,其他家族將不斷衰敗,成為這些家族的奴隸。
然而,地域社會過於家族化,又會嚴重影響社會流動,破壞生產力,引發戰爭。所以,經過中古之世大動盪,加上皇權的全力干預,中國地方的家族社會基本有名無實。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任官基本放棄世襲制,主要依賴科舉,使家族無法形成穩定的權力資源。
其次,皇帝打壓豪族,唐代透過百家姓的重新編訂,強行抑制貴族。
其三,立法保護平民身份,嚴禁買良為賤,從而使豪族失去快速膨脹的機會。
其四,儒家文化的推行,對豪族文化予以打壓。
其五,將豪族納入政府序列中,不僅補充基層管理,而且給予監控和打壓。
其結果是,經唐宋革命,中國土地高度分散,農村財富不集中。在中世紀西歐,貴族擁有百頃土地的大莊園、大農場毫不奇怪,而中國很少有百畝以上的大莊園。絕大多數私人只擁有幾畝地,或十幾畝地,形成的農業制度都是精耕式的,雖然產出較西方土地多一倍,但投入的勞動量比西方農場多2-4倍,單位勞動效率反而不如西方農場。
精耕農業的後果是,農民更被拴在土地上,彼此之間合作的可能性更低,一旦家族繁衍,土地就不能承受,家長只能允許子女獨立,由此形成的文化是兒子成年離家單過是常態。雖然名義上有大型宗親活動,但一般只是文化活動,少有經濟往來,也很難組織大型活動。因為宗族組織大了,各有各的想法,很難形成統一行動。
相比之下,南方的宗族勢力更強,因為過去有族田之類,將近30-40%的生產資源共有,這樣比較容易達成統一,北方雖然也有這種機制,但北方很多地區田多人少,已經近乎粗放農業,所以族田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大。
從姓氏分佈就能看出古代中國家族意識在逐漸衰退。秦暉先生曾根據走馬樓吳簡進行判斷,發現一個村的姓氏分佈相當複雜,反而比今天龐各莊、李家莊之類更混雜。
只有文化聯絡,沒有經濟、社會的聯絡,造成的影響是相當有限的,如果可以根據文化現象便無限推演,難免對宗教活動、民族活動等一併產生誤會,這就不恰當了。宗族活動整體看利大於弊。
不可能發展成古代皇帝時代的姓氏天下,所以寬容待之即可。
古代宗親活動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社會建構、經濟制度。
農耕社會安土重遷,往往聚族而居,但以農業提供的那點生產力不足以支援個體的生存,人們必須聚族而居,降低生活成本,否則勢必個個被擊破。
農業的特點是有非常明顯的季節性,春季開始耕種,到收貨前,都是漫長的投入期,一旦遭遇天災人禍,將顆粒無收,這個風險是非常大的,只有大田才可能保持穩定產出,小面積莊園高度不確定,很容易被自然變化所打敗。
為了穩定社會,古代文化鼓勵家族文化,這是由生存需要延伸出來的文化結構。由於家族結構是現成的,所以社會治安、教育等社會化功能也被附著在家族之上,由此產生了家族之間的競爭,擁有文化資源、權力資源的家族將不斷上升,其他家族將不斷衰敗,成為這些家族的奴隸。
然而,地域社會過於家族化,又會嚴重影響社會流動,破壞生產力,引發戰爭。所以,經過中古之世大動盪,加上皇權的全力干預,中國地方的家族社會基本有名無實。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任官基本放棄世襲制,主要依賴科舉,使家族無法形成穩定的權力資源。
其次,皇帝打壓豪族,唐代透過百家姓的重新編訂,強行抑制貴族。
其三,立法保護平民身份,嚴禁買良為賤,從而使豪族失去快速膨脹的機會。
其四,儒家文化的推行,對豪族文化予以打壓。
其五,將豪族納入政府序列中,不僅補充基層管理,而且給予監控和打壓。
其結果是,經唐宋革命,中國土地高度分散,農村財富不集中。在中世紀西歐,貴族擁有百頃土地的大莊園、大農場毫不奇怪,而中國很少有百畝以上的大莊園。絕大多數私人只擁有幾畝地,或十幾畝地,形成的農業制度都是精耕式的,雖然產出較西方土地多一倍,但投入的勞動量比西方農場多2-4倍,單位勞動效率反而不如西方農場。
精耕農業的後果是,農民更被拴在土地上,彼此之間合作的可能性更低,一旦家族繁衍,土地就不能承受,家長只能允許子女獨立,由此形成的文化是兒子成年離家單過是常態。雖然名義上有大型宗親活動,但一般只是文化活動,少有經濟往來,也很難組織大型活動。因為宗族組織大了,各有各的想法,很難形成統一行動。
相比之下,南方的宗族勢力更強,因為過去有族田之類,將近30-40%的生產資源共有,這樣比較容易達成統一,北方雖然也有這種機制,但北方很多地區田多人少,已經近乎粗放農業,所以族田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大。
從姓氏分佈就能看出古代中國家族意識在逐漸衰退。秦暉先生曾根據走馬樓吳簡進行判斷,發現一個村的姓氏分佈相當複雜,反而比今天龐各莊、李家莊之類更混雜。
只有文化聯絡,沒有經濟、社會的聯絡,造成的影響是相當有限的,如果可以根據文化現象便無限推演,難免對宗教活動、民族活動等一併產生誤會,這就不恰當了。宗族活動整體看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