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話少說

    所謂禪讓,《史記黃帝本紀》,家族傳位於優秀者,而不是禹之後的父傳子: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 2 # 三徑軒說

    不同的史書有不同的記載,史記等大部分記載的是禪讓。竹書紀年裡記載,還有韓非子裡也有相關反映,不是禪讓而是奪權

  • 3 # 人文行天下

    禪讓是指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

    這是中國上古時期的一種王位繼承方式,這種制度並不是子孫世襲,而是將王位傳給德才兼備的人。

    相傳在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首領堯因年老精力衰退,所以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讓給舜。這種讓位的方式歷史上成為“禪讓。”之後,舜年老時,用同樣的方法,讓位與禹。而堯舜因讓賢,被後世尊為上古先王。

    這些內容在《尚書》《左傳》《國語》《孟子》等先秦文獻和《史記》中都有記載。儒家對禪讓這種美德加以讚頌,宣揚,《孟子》、《論語》等典籍稱讚“堯、舜、禹、湯、文王”,在他們的宣揚下堯舜成為理想政治時代的代名詞。

    事實果真如此嗎?部落聯盟首領年老時要讓賢?

    不是的,這主要是儒家為了恢復禮樂制度而進行的宣傳、美化,事實很不是很祥和,而是有很激烈的鬥爭,最少不是主動、真心讓位。

    《竹書紀年》曾記述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看“囚”字,已經說明問題了。《竹書紀年》是一部編年體通史,由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著,亦稱《古書紀年》、《汲冢紀年》。西晉時由盜墓賊不準盜發,才流傳於世。《竹書紀年》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未經秦火的歷史著作,其記述史事應該真實可信。

    《韓非子·說疑》提出“何知其然也?舜逼要、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因曰:此四王者,以臣弒其君也,而天下譽之”,這個疑問,不是空穴來風,而應該是有真實依據的。

    陶寺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考古發掘陶寺遺址,透過實物考查發現堯舜之間根本不存在禪讓。因為挖掘出的陶寺文化晚期遺址未曾沿襲中期及以前的文化遺址,而且出現推平城牆、荒廢宮殿 、屠殺壯丁、姦淫婦女 、毀宗廟、侵擾祖陵等痕跡,可以斷定必然有過殺伐才會如此,如果是禪讓就不會出現這些有爭殺的痕跡。

    進入秦漢之後,“禪讓”這個詞更是一個貶義詞了,一般伴隨著篡權而出現。

    8年,西漢皇太子劉嬰禪讓給攝皇帝王莽;220年,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265年,魏元帝曹奐禪讓給晉武帝司馬炎等等。

    可見,堯舜禪讓神話中,堯舜之間的讓位是根據儒家理想主義編造而成,事實可能是以武力來完成的政權交替。後世更是如此,透過“禪讓”來遮蓋不正當的方式。

  • 4 # 墳沙一號

    禪讓首先是違揹人性的!純正禪讓發生和延續需要具備兩個條件:1.禪讓者鶴立雞群能力出眾一大截品德修為相當高且眾人都服2.受禪讓者鶴立雞群能力出眾一大截品德修為相當高且眾人都服。所以禪讓志即便發生也不可能延續!跟西方的民主一樣,換湯不換藥!都是糖衣炮彈

  • 5 # w憶兮幕拂曉

    在堯舜禹那時期的禪讓制應該是存在的。在他們之前的炎黃兩帝以及蚩尤透過兩場戰爭——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確立了我們是炎黃子孫的後代,也確立了以黃帝為首領的聯盟部隊。堯就是黃帝選出來的賢德之人,而堯感激黃帝的信任,同樣把聯盟首領的位置傳給有作為,品德高尚的舜,這樣我們的禪讓制就確立了。雖然說是首領制,但是他是沒有任何特權的,只是在部落中作為領頭人,本身不具有特權,所以才有禪讓制是民主的,“公天下”的說法。禹的繼位同樣如此,而後來被禹的兒子啟破壞,世襲制開始,也開始了中國“家天下”的時代,一直到清朝滅亡。從歷史的發展趨勢來看,世襲製取代禪讓制是社會的進步,因為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財產物質共有到私有制出現。

  • 6 # 史記sj

    所謂上古聖王的“禪讓”是真的嗎?

    答案:真的。

    當“皇帝”真的很享受嗎?除非你想當個昏君,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明主,都是非常勞累的,因為你忙的事是整個國家的事,全體國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你都要操心,雖然你有各級大臣為你分擔,這還是在臣子們都是非常敬業的情況下,才能維持整個國家正常運轉,但是如果選錯人,所託非人,會造成更大的國家政權安穩問題。

    舉個例子,看下“雍正”皇帝的工作表現,你如果在這個位子上發現這麼辛苦,估計早就想“禪讓”了。

    雍正從1722年即位,到1735年在位的那將近13年裡,他每天只有四小時睡覺,而一年當中也只有3天假,而在他批閱的那些奏摺裡,光是他寫下的批語就有上千萬多字,每天差不多批的摺子差不多有二三十份,每天早上差不多都是凌晨兩點就起床,然後刷牙洗臉後開始看奏摺,大約看一個小時後,到了三點半左右,開始上朝。

    而且他上朝也不止上一次,要上兩次朝,地點也是不同的。

    第一次上朝是在西暖閣主要是召見一些軍機處的大臣,因為這是核心的權力機關,他需要跟那些大臣們溝通下感情,瞭解下最新的局勢動向。看來軍機大臣也是要早起啊。

    第二次就是正常的早朝,見見大臣的那種,大約是五六點鐘的樣子。早朝散了自然是吃飯,雍正爺一天只吃兩回飯,早上和晚上,早上大約是7到8點,晚餐差不多是12到下午2點。

    除了吃飯時間,其它時間他基本是在養心殿處理政務,忙於工作。

    他大約晚上十點左右睡覺,而到第二天早上二點起來,正好是四個小時。由於工作時間過於長,所以他臨幸妃嬪的時間就比較少了,大家也要理解下,畢竟太勞累了。

    不過他一生也還是忙中偷閒,一共有十個兒子四個女兒,不過這裡面有八個兒子和4個女兒是在他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生下來的。平均下來算算,在位十三年只有兩個兒子出生,差不多六年生一個,這頻率實在不高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鯉魚與草魚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