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非空
-
2 # 小司馬說
此訊息一出,舉世震驚。人們紛紛對定陵地宮內埋葬的事物產生濃厚興趣。
(萬曆皇帝畫像)
帝陵的建造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國家工程,它的陵寢選址及建造過程往往是是慎之又慎,精益求精。
不僅如此,帝陵的修造還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有些帝陵的興建更是耗費舉國之力,比如我們熟知的秦始皇陵。
明定陵工程規模雖遠不及秦陵,但也是耗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
明定陵位於今北京昌平區大峪山東麓,是明十三陵之一。裡面埋葬有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鈞及兩位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
同歷代大多數帝陵一樣,定陵也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大建築部分。
地上主要包括陵門、碑亭、明樓及寶城、寶頂等建築物。
地下則是陵寢的最主要建築部分——地宮,它就位於寶頂正下方。
(現今十三陵定陵地宮後殿)
中殿內設有漢白玉石座,座前有“長明燈”擺放。
後殿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萬曆皇帝和兩個皇后的棺槨就被安放在後殿正中的棺床之上。
公元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萬曆皇帝朱翊鈞因病逝於北京紫禁城。
明帝國為這位皇帝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在經歷了2個多月的宮中致祭後,於當年十月被葬於定陵。
關於萬曆皇帝棺槨的起運到具體下葬過程,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從晚清光緒皇帝的出殯葬儀窺見一斑。
光緒皇帝棺槨由上百槓夫一路從皇城中心抬到幾百公里外的易縣清西陵。沿途道路崎嶇,走走停停,歷經數日才到達陵區,期間百姓則是傾城圍觀。
而運送萬曆皇帝的梓棺想必亦是如此。
萬曆皇帝的棺槨在經歷坎坷山路,歷時數日後,終於被運到了位於今北京市昌平區的大峪山東麓。
(定陵地宮入道)
(“自來石”原理)
這一封就是300餘年。
(考古人員開啟“金剛牆”)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國家組織文物考古人員對定陵進行了發掘。
當考古人員克服種種困難後,終於將地宮石門再次開啟。
在地宮後殿,考古人員先後打開了3個巨大的棺槨。只見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屍骨都還完整躺在裡面。
在歷經300多年後,三人屍體均已腐爛殆盡,但骨架及頭髮任然清晰可見。
令現場考古人員大惑不解的是,萬曆皇帝並非我們想象中的平躺在棺槨中,而是側臥在裡面。
(萬曆皇帝屍骨)
對此有人說,這是古人故意擺出的一副姿勢,名其為“北斗七星葬式”。只有帝王才能享有此葬儀。
萬曆皇帝在棺中的躺姿,到底是刻意人為,還是因為在長途移陵過程中,棺槨發生擺動而造成的各有各的理由。
後經考古人員測量發現,萬曆皇帝的右腿明顯比左腿短,也就是說,萬曆皇帝是一個跛腳皇帝。
這也間接印證了,由於腿疾不便,歷史上其曾經幾十年不上朝的記載。
回覆列表
一,從皇宮到昌平萬壽山,有一百多里路。萬曆棺槨異常沉重,需數千人護送。一路上繩索斷裂數次,在經過沙河附時,曾有槓木斷裂,致使棺木一角落地。進入地宮過道時,又前擁後擠,導致棺槨傾斜。所以到最後下葬,屍體發生移位也是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