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出現這樣情況是因為古典音樂的動態比流行樂大得多。動態,通俗點說就是強弱對比,動態越大,對比越強烈。通常市面上質量比較好的錄音作品,古典樂的動態能達到7,80db甚至更高,而一般流行樂也就在30-50db。動態範圍大的作品為了在最高潮的部分音箱不至於破,那麼在前面鋪墊部分音量就必然比較低,相比起同樣回放條件下的流行音樂,音量肯定就顯得小了。

    另外Newage的動態會比流行歌大一些,尤其是很多所謂的“發燒碟”,通常都是在製作過程中有意識地避免壓縮,維持甚至增加動態,這樣在一些大功率發燒音響上聽起來效果比較好。動態最大的是電影音效,大動態直接給人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和滿足感。但是這些必須透過很好的器材才能實現,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片子在電影院裡看著爽的原因。

    附贈幾個可能會在上面答案基礎上刨根問底的答案:

    1、古典作品的豐富內涵需要很強烈的強弱對比來表達。弱的地方如果沒有弱下去,強的部分也就顯不出強,那麼音樂的對比、藝術的張力就會弱化很多。五線譜的記譜法裡,力度標號從弱到強為“ppp-pp-p-mp-mf-f-ff-fff” 至少8個等級。

    2、在廣播、電視、網路等音樂媒體還沒誕生之前,欣賞古典音樂大多在嚴肅場合(音樂廳、歌劇院、高檔宴會),即便比較安靜舒緩的部分,在場觀眾也都能清晰地聽見。所以古典音樂可以保留聲音很小的部分,進而保留了音樂的對比空間。但流行音樂大多是在相對嘈雜的環境(酒館、街頭、集會),假如有太弱的抒情烘托段落,觀眾會聽不見,會影響整體的演出效果。

    所以流行音樂弱的地方也不會太弱,強弱整體動態不會太大。

    3、古典音樂大多是對原聲樂器進行同期錄音,這就意味著無法針對整體音樂中的某一聲部進行音量、頻段、聲相等引數的調整。不過對於大型管絃樂隊,錄音師通常會針對一些色彩聲部或者獨奏樂器進行補償拾音,使得它們不至於淹沒在整個樂隊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際網路彩妝為何都愛“折騰”眼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