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92092107562

    寫作風格:

    葉紹鈞是新文學史上最早出現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說家”。

    暴露舊中國教育界黑暗的內幕,並透過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整個舊社會,是葉紹鈞 “教育小說”的基調。他以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層知識分子貧窮悲苦的生活狀況。與此同時,他對作為知識階層一部分的教員,也有著嚴峻的解剖與審視。

    葉紹鈞小說的突出藝術成就,在於他對“灰色人生”的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表現了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徵。作家的冷雋、客觀的風格色彩並不排斥他的內在熱情和主觀見解。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在葉紹鈞小說風格的諸因素中最為突出。

    他帶著一雙透入的觀世的眼,冷靜的諦視著蜷伏在舊中國暗諏一角里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他的內心滿蘊著悲憫之情,而在落筆之際卻藏而不露、冷雋含蓄,意常見於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與諷刺兼備,是葉紹鈞對小市民知識分子用筆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盤重壓下的知識者,作者看不慣他們的怯弱、空虛、翫忽職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們有所改變。

    但是他也深知他們的甘苦,造成他們這些不良表現的原因是複雜的,有時他們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在嘲諷的同時又毫不含糊的把筆鋒穿過這些人而指向其背後的黑暗現實制度,從而使他的批判現實主義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葉紹鈞小說中的小知識分子形象大致有兩種型別:

    一是卑瑣和庸俗型。其代表是《飯》中的吳先生和《潘先生在難中》的潘先生。

    二是正直和理想型。其代表是《城中》的丁雨生、《抗爭》中的郭先生,最典型的是《倪煥之》中的倪煥之。其中《倪煥之》被矛盾稱為“扛鼎”之作。

    結構多變、精於佈局,講究結尾饒有餘味,是葉紹鈞小說風格的又一方面。

    葉紹鈞對外國小說的借鑑了無痕跡,他的小說文字整飭、嚴謹、平實、純正,既無歐化的成分,又沒有半文半白的現象,十分講究規範化。

    葉紹鈞的文學語言沒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歐化氣息,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嚴肅踏實的寫作態度,使葉紹鈞的文學作品為中國現代漢語的規範、純潔、健康作出了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親戚多是好事還是壞事?您有什麼深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