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鶯023
-
2 # 雅愉品酒一級品酒師
理由有以下幾點:
1、陸游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意思是書本上的知識很多都不實用,要去實踐。
而你現在連書本上的知識都要藉助外力,你覺得收
獲會是多少呢?
2、讀書是和作者交流,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感悟,
所以必須自己去深入學習!
3、讀書分深讀書和淺讀書。深讀書建議先選擇領域
然後選擇經典的讀物,名家之作!有必要的話可以
讀紙質書,隨時在紙質書記錄想法。讀完一本書最
好做讀書筆記!
4、知識付費是販賣學習焦慮!
最後推薦一個好的讀書平臺“學習強國”!
-
3 # 不許你人間見白頭
其實,跳出來看,他們說的都是他們自己的觀點。也不一定全對。如果有時間和精力,還是建議自己去多讀讀書。有自己的理解和心得才是好的。畢竟你能吸收的才是有用的。而且別人講出來的很多都是隻言片語。有時候聽了會斷章取義。大可不必。根據犯罪心理學上說,一個人在闡述一件事情時候往往是朝著自己有利方向去說的。反而言之,他們這些人其實也是在販賣知識,也有人說他們是在販賣知識焦慮。我更傾向於後者說法!如果你沒有那麼著急,不妨試著自己多讀讀書,也許能得到適合你自己的東西!
-
4 # 柳影看歷史
如果自己有時間精力就自己看書,把樊登讀書會和羅輯思維當做推薦書單就好了,如果沒有看書的習慣,樊登讀書會還是可以聽一下的。
羅輯思維本質上就是一種“新成功學”,新型雞湯,喝上一兩碗即可,過分沉迷會有吸食鴉片的飄飄然,聽起來很過癮,但是落到實處毫無益處,解決不了任何現實問題。羅振宇的走紅是抓住了兩個風口,一是一代人的知識焦慮,學校所學和現實社會的嚴重脫節,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的恐懼和焦慮感;二是自媒體時代的來臨。
與其說是販賣知識,不如說他是在“販賣焦慮”,2020年跨年演講,五個小時的演講,賣書賣課不下十次,簡直就是一個大賣場,東拼西湊的概念,炒作內容,早已呈現江郎才盡,日薄西山的疲態。
-
5 # 達達讀書
說好聽點兩個人是知識的傳播者,說難聽點他們就是一個知識的二道販子。與其聽書不如自己去看書。
第一,知識會損耗,從作者寫書的那一刻已經有損耗了,有的作者無法真實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聽他人解讀又是一道損耗,他們只能歸納書的主要內容,還會加一些自己的看法,或許對也或許不對。能讀原著就不要想著讀譯本。
第二,聽書比看書更容易讓人忘記,而且聽書你很難停下來思考,一不小心就錯過了重要內容。
-
6 # 昊太智慧創始人
還是羅輯思維,有的人會聽書,有的人不書聽懂,觸類旁通,知識是去過和未來,邏輯加文藝,別人提出精華,這是進步,以前有雄心的人都會有智囊團。,羅輯思維幫我提煉,我負責提高認知。知道整個歷史。如果聽故事找樊登。不知天下又怎能得天下,知識開闊眼界和認知,不是理解書的字面意思。
-
7 # 漁農
我的話。選擇樊登。
首先得到和樊登我是會員。
但是現在,邏輯思維感覺太商業化,羅胖不再是以傳播知識為主,主要是在販賣知識,給人的感覺很不好,人文不夠,讀書的事麼,稍微有點溫度更好。
相反,對樊登的改觀比較大。因為年紀越大,越發現自己無知。知道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是不對的。時代發展太快了,而樊登大神讀書已經封神,我剛晉升白銀,他已經是王者了。那麼就學習的他的讀書方式和思維,並且他選書總比自己選要更靠譜吧。
不用怕誰會帶歪你自己,除了你自己。
-
8 # 梅其補
我發表一下我個人觀點,樊登我在抖音上刷到,一開始覺得這個人說的有道理。。後來越來越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牛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能,我就開始反感這個人。。為什麼呢,人家說隔行如隔山,但是樊登好像,這個世界上沒有他不懂得。。。我就是沒有文化社會底層,我也想通過自己努力賺錢。。我也確實賺了那麼點小錢,一年幾十萬收入吧。。。我自己反思,我覺得人一輩子,不愛學習,註定沒有成就,,但是學習一定要讀書嗎,不一定,我就學習比我做的好人,他們是怎麼做生意的。。。所以少聽這些人忽悠,沒有意思。,自己多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
9 # 時間簡章
讀書,我也經常讀,也經常聽別人講書,因為同樣一本書,每個人讀,都有每個人的觀點。聽別人讀書只是別人的觀點分享,最好還是自己再讀一遍。畢竟每個人的人生不一樣,認知不一樣。如果只是聽別人讀書,我個人感覺不建議,最好還是自己再讀一遍。
-
10 # 晨曦的溫暖
樊登讀書會和邏輯思維,兩者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讀書會形式的產品。
二者的區別主要有兩點:
1、樊登讀書主要以樊登為主,其他講師都以他為核心;邏輯思維則是團隊合作的結果。
2、樊登讀書主打目的明確,就是讀書、講書;邏輯思維是講原理和故事,探討更多邏輯化的東西。前者以書為主,後者以課題為主。
邏輯思維是知識的服務提供者,主要是為了安撫使用者對知識的焦慮。同時,使用者需要談資,自媒體大咖可以傳授高大上的知識給你,讓你有不少的談資。
樊登在2013年正式成立樊登讀書會,形式上不採用免費模式,而是直接收取會費。一年講50本書,年收入過億。但在羅振宇這裡,是不可能會實現的。相對來說,樊登是個更有頭腦的商人。
-
11 # 萌智愛閱
經常性地使用得到APP看書,對樊登讀書會關注不多,有利有弊吧!談談對得到課程的感受,觀點性較強。
1,解說部分,得到APP的解說模式很好,試聽,試讀部分,充分給了讀者心裡適應的空間。標準的普通話,語氣詞,讀者對原文的代入感較好,便於理解,減輕了閱讀的焦慮和枯燥感。相對於傳統的紙質閱讀,這種解說模式,很受用!每一個專題都會有2-5節免費體驗課程,還有一些免費電子書和試聽課程。給了讀者很大的選擇空間!
2,總結部分,每節課都會有一個小結,幫助讀者總結觀點,理解重點。一個關鍵詞複習的習慣,讓讀者及時在腦海中回顧反思記憶!幫助讀者閱讀理解,提煉觀點和認知!
3,運營部分,得到團隊不斷有新鮮血液融入,團隊換血對團隊發展有促進作用,提升讀者感悟。團隊總體學歷較高,知識儲備豐富,總體管理架構合理,值得信賴!
4,直播部分,得到每個星期都會有一些直播主題活動,大事件,大專題,都會通過直播活動告知讀者,互動環節力度較大。讓讀者定時定點有機會進行反饋交流,拉近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但是也有值得完善的地方,比如書籍的完整性,知識的全面性,都有待完善。總體來說,沒有完美的APP,也沒有完美的團隊,有些正在完善中也很正常。樊登讀書會,同樣也是讀書,只是模式和經營理念不大相同,無論是哪種,讀者喜歡就行!
-
12 # 柏鵬
這個問題挺好,要比問知識服務有沒有用更有價值。
因為無論是樊登讀書會,還是羅輯思維的得到,都是工具。一個工具是否好用,要看你使用的目標和方法。對於找到方法的人來說,工具都會有其價值。我從2016年開始使用知識服務產品,後來也從事過知識服務的相關的行業。這兩個產品我都使用過,各有千秋,我個人更推薦羅輯思維的得到APP,理由如下:
產品上,得到產品不斷迭代的能力更強。經過多次產品迭代,邏輯思維今天更像一家全新的數字時代出版機構。
其實,羅振宇真正死磕的只有一件大事,就是把終身學習變成一種生意。死磕這件事樊登做的也不錯,一個人追根揭底解讀一本書,每週把一本書讀透也很死磕。但羅輯思維真正死磕的是終身學習,真正堅持的就是適應時代不斷變化,從每天一條60秒的語音,到被人吐槽無數的營銷玩法,從微信小程式到獨立的APP,從軟體內容到硬體閱讀器,從知識服務課程到大規模的電子書。得到一直在為了更好的終身學習迭代。
理念上,得到終身學習的概念更偏向使用者。對比一下兩家的理念其實很明顯,羅輯思維更偏向使用者,強調給使用者提供終身學習的產品和場景。樊登讀書,更強調全民閱讀的概念,更是一種社會價值的宣揚。全民閱讀,願景更強,但是這種願景不是針對使用者的,就好像阿里的願景是,讓天下沒有那做的生意,之所以高階,就是因為這看起來很普世,卻是強呼叫戶的價值。
看起來就是一句slogan的事,但卻反應了平臺對使用者的理解。
價值觀,得到的多元性提供了更多可能。樊登讀書,每週深度解讀一本書。這就會對於書的解讀加了很多個人的理解,但是由於這種深度的個人解讀,容易帶來過多主觀性。同時樊登讀書,過於強調樊登個人的價值屬性,也讓平臺缺少多元性。
而反觀得到的平臺上,各種老師和課程百花齊放,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一臺戲。在得到其實很多老師觀點並不統一,所以我們經常能在得到的知識城邦(類似得到自己的微博)上看到各種老師互噴互懟,筆墨官司其實不少。尤其是有幾個非常愛抬槓的老師,經常會互懟起來。這種多元化的價值,反而給我們看到了很多可能性。
用法很多,得到有更強大的知識搜尋工具。和樊登相對單一的圖書推薦和解讀不同,邏輯思維打通了電子書,付費課程,聽書產品、問答體系,建立一個非常龐大且優質的知識庫,有了這個知識庫,你可以快速、精準的完成一個陌生概念的學習。
舉例來說,我之前有個整合營銷方案要快速理解網路文學,我在得到上一搜有經典電子圖書,有付費課程的老師解讀,沒買沒關係可以免費試讀,基本能滿足快速的學習過程。對於我做方案的角度來說,非常實際好用。
互動社群+問答體系,一個自洽的小生態。得到上除了價值觀的碰撞,還有很多的不同產品體系。除了典型的付費課程、聽書產品外,還有付費講座、付費問答,這些產品針對具體問題有非常詳盡的解決方案。儘管問題非常具體,但依然很多大牛老師也會參與進來,簡直就像花了幾塊錢,就讓這些老師給你一個人做諮詢一樣。
另外,很多使用者在得到也能獲得成就感,在得到的互動社群不是打卡那種簡單的方式,而是可以做到很有價值的分享,比如我就經常看到某個專欄下面,使用者的留言比課程內容還長,而且極有洞見,是課程一個全新角度的延展。這種使用者自發的內容貢獻不在少數,足以證明使用者的獲得價值感。
當作者、老師、使用者都可以進行交流、分享、問答的時候,這個平臺的內容生態基本已經自洽,可以不斷生長。我觀察到不少使用者,因為持續的輸出,很得到一些玩法,比如最近的圖書和課程的領讀人玩法,就讓很多使用者獲得了不少認可和成長,不少使用者因為平臺的推廣也獲得了不少扶持。
得到更願意營造使用者的終身學習習慣。終身學習不是一個口號,是一個習慣。但這個習慣很難養成,以及持續。得到不斷迭代的產品,不斷豐富的課程,不斷創新的玩法,都讓使用者可以更好的參與到這個習慣的養成過程中。
確實,學習這件事需要系統,很多人看不上這種碎片化的學習方式,但是得到提供的是一種工具,如何使用是要你自己去開發的,如果一味的反感工具,而本末倒置,就有點不合適了。
不足之處,得到還是缺乏使用場景。很多得到老使用者,很喜歡羅輯思維早期的視訊節目,因為那是另外一種把系列圖書解讀的方式,用今天的話說,當時邏輯思維視訊節目的內容套路很認知升級,改變了很多常規認知。而且當時節目,時間很長,聽起來很過癮。但是早期的節目,內容太重了,太依賴羅振宇的一個人的力量。
而且最關鍵的,這個節目聽起來過癮,其實沒啥用處。這也是得到被很多人吐槽的地方,以為買了課程就是學習了,以為學習了課程就是收穫了知識。其實就算是今天你買一本書,在學校學習一個課程一樣,都需要反覆和輸出。
得到對於使用者的輸出系統,越來越完善,但是依然不夠系統。一個使用者如果不能把所買所學的課程真正用起來,時間一長一定會覺得沒用。這不是得到的問題,這是知識本身的問題。
我個人之所以持續用得到,是因為我作為一個品牌營銷工作者在我的工作中,我發現了使用方法和價值。因為我的工作要接觸不同品牌和客戶,需要快速學習不同行業的新知識,我可以把得到的課程進行快速的吸收和輸出,這就使得我的得到使用場景非常明確,獲得的反饋也很直接,我才能持續使用下去。
無論樊登讀書,羅輯思維,其實都是工具,找到合適自己的用法就好。說得大一點,非要糾結知識服務這種型別的工具是不是有用,就像剛有出版和發行機構的時候,你非要說這種知識獲取方式有問題一樣。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挺好的,因為工具的價值有多有少的區別,但其價值並無高低之分。
-
13 # 李草草成長筆記
我兩個應用都充過會員,用了一年多,親測羅輯思維(確切地說應該是得到)會讓人收穫更大。
最最最最重要的原因是:“得到”有個“樊登讀書”沒有的功能:超級強大的搜尋。
在得到搜尋下來,是這樣的:
看出差別了嗎?
得到的搜尋結果比較樊登多很多,有電子書、有講座,有專題、有課程、有錦囊、有書單。
而最關鍵的在於,樊登讀書搜尋出來的內容,要麼是書名中含有“區塊鏈”,要麼是文章題目中含有“區塊鏈”;但是得到搜尋出來的是,只要某本書的內容,或者某個課程提到過“區塊鏈”,這些內容就全部會被展示出來。所以得到搜尋出來的書有99+之多。點選你感興趣的書,就會直接跳轉到書中講“區塊鏈”的這一節。而且,哪怕你不是電子書會員,只要閱讀的內容在整本書的5%以內,都是免費的。
再看怎麼在得到蹭課看看搜尋出來的結果,你就會發現,原來大咖劉潤老師,曾經在《商業通識課》裡有一節講過區塊鏈,你點開就可以直接閱讀了。
得到的每個付費課程,都是有幾次試看機會的,所以,如果你不想買這門課,只是想了解這門課當中某一節你感興趣的內容,用這種方式,你就相當於免費蹭了一節課,而且目標精準,對你的幫助會非常大。
還有個小技巧:
再看兩者的知識覆蓋範圍最後一點,樊登讀書會的覆蓋面有些小。比如,我是英語專業的,我想得到一些提升英語聽力的技能。
在樊登讀書會,是搜尋不出結果的,在得到,仍然可以獲得大量結果。
總之,我自己使用下來的感受是,樊登讀書會更像是樊登老師的個人IP放大器,裡面的選書、講書,更多是以他自己的經歷和興趣為主線。如果你和樊登老師節拍很合,就會覺得他的講書都能講到你心坎裡。
得到更多像是個知識服務平臺,雖然羅振宇是得到的第一大網紅,但得到提供的東西還是以社會為導向的。社會對知識的需求在哪裡,他們提供的服務基本都能覆蓋。
樊登讀書是以書為單位提供服務,得到是以知識資訊為單位提供服務。樊登讀書是用來讀書,得到是通過書來獲取知識線索。
-
14 # 創業與成長教練鄭雅倩
樊登讀書和得到這兩款APP我都是會員,我說一下我對這兩本書的使用場景……
樊登讀書:
+每週週六更新的新書我都會登陸APP檢視,用2倍速的速度快速聽完精華講解內容來判斷一下這本書我是否感興趣,如果不感興趣也聽了一本書了;
+如果感興趣就再看視訊聽一遍,同時會整理筆記和思維導圖,我很喜歡通過樊登的講書過程研究他的邏輯,他是怎麼理解的,結合了什麼案例或理論或書籍,同時加入到我的紙質書清單裡;
+如果這本書對我接下來的行動或者知識體系框架有幫助,我會把紙質書再通讀一遍,再次完善關於這本書的思維導圖和記錄有價值內容;
+最後會把認為值得傳播的書籍或知識整理成課件開展沙龍分享或者用於企業內訓,例如《關鍵對話》《終身成長》《能力陷阱》《精益創業》……
得到:
*訂閱大咖專欄,這是得到我用得最多的形式,例如:劉潤的五分鐘商學院、武志紅心理學課等……這個我認為是得到和樊登讀書最大的差異……
*查詢目標書籍多維度理解內容,讀書最怕就是默默地讀,沒有任何交流,自以為自己懂了,但我們又不可能隨時隨地地找到人交流,而且在得到上找到的書籍講解內容都是通過平臺稽核的,相信內容質量不會差,屬於高質量的交流,這樣才能幫助提升自己……
如果把現在三大知識付費平臺和電商平臺比對,喜馬拉雅就像淘寶,什麼都有,但要自己區分一下什麼是優質的內容;得到就像京東,內容屬於有專業認證的大咖出品的,屬於優選內容;樊登讀書就像小米,他們專注做讀書的生態鏈……
另外推薦兩個平臺:
混沌大學,這是創業者必須擁有的一個學習平臺
壹心理,心理學知識和冥想音訊很豐富,還有很多心理諮詢師可以線上提供服務……
-
15 # 徑得易經與管理
三個方面深入談這個話題:
首先,兩者各具特色,這是談論前提
1.在分類上,兩者基本差不多,感情類,教育類,經濟類,管理類都涉足
2.在形式上,兩者不同,樊登讀書會是以樊登個人對書籍的理解,把體悟傳達給你,而得道是個大平臺,每個類別下均有很多人講述內容,有的是實踐分享,有的是個人總結等
3.在學習路徑上,兩者都是一樣的,即兩個平臺的設計沒有縝密的邏輯架構,而是各個類別的堆砌,舉例,如果你想學戰略,那麼你是不知道如何在這兩個平臺學到戰略的,你只能碰運氣,比如樊登的有本書涉及到戰略,或者得道有兩個人講述戰略。
這下,清晰兩個平臺的供給模式了吧。
其次,兩者的優劣比較
簡言之,橫向兩者是沒有可比性的。因為不一樣。就像你無法拿回鍋肉與紅燒肉相比一樣。但可以縱向與自己比。
1.樊登讀書近期做個廣告,說很多人買書卻不讀,樊登讀書發明了一個辦法,可以改變你閱讀習慣。也就是,樊登讀書的定位是,幫你養成閱讀習慣。
事實上呢?邏輯不通的。想想,孩子不愛學習,你給孩子做了52個題目,他就喜歡做題了?顯然不會。
所以,實際上,樊登讀書會就是個人說書而已,你想聽他說,你就付錢,只有一個確定的價值點:樊登確實講了52本書!僅此而已。
2.得道說知識就在得道。什麼是知識?我個人的理解是,知識就是從經驗或理論中系統總結出的一套結構化的思想與方法。需要與個人經驗或案例,或資訊區隔開。比如得道上很多人講自己的案例,這不是知識,但大學裡的學科是知識。
所以,知識就在得道嗎?我認為,確實有部分人在講知識,但大部分人是分享個人案例。所以,在得道想學知識,得道自己也不敢打這個保票,得道只能保證,你買了誰的課,誰就給你分享了他的內容,僅此而已。
最後要談的是兩個模式的最大問題。
我以前也是樊登讀書會會員,之所以是會員,主要是想看下他怎麼運作的。一年到期,自然就不續會員了。
我是做企業管理諮詢的。在做諮詢過程中,深深地發現,中國大部分人不懂系統管理。無論是MBA畢業,還是經常聽課,閱讀啥的,包括很多企業的一把手。真正懂管理的太少,任正非是真懂,一流大師。
為何不懂呢?這就是所有商學院、知識付費平臺的結構性缺陷,知識沒有一體化設計。
比如說,你想學燒酸菜魚。那麼,首先,你得熟悉它的材料、顏色、口味等,就是認識它。其次,你得會技能,比如切魚片,整酸菜等等。最後,你得懂流程,幾步法完成等。
我們都讀過大學,問下自己,大學四年,你知道如何畢業就能夠處於專業的某個級別嗎?不知道的,你知道論文過了,能畢業~但畢業時學到的手藝能幹嘛?who knows?
所以,我正在試圖解決管理學習的痛點問題。如果我來做,我就可以很清晰地告訴你,如何學習,學什麼,學了能怎樣~
-
16 # 苝宅崔牧
時代在發展中總會大量拋棄那些無病呻吟的人,說明社會本來就在地上,誰不接地氣誰完犢子。誰也別TM裝文化人兒,您就是一改變不了自己命運的老百姓,咬牙也沒用。
知識也是如此,從最初的自己看書,到如今的別人讀書給你聽,這是個演化的過程,也透露出一個道理,人越來越懶了,這就是最接地氣的解讀。
有些人說樊登羅振宇讀書給別人聽的不純粹,說從他們的視訊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解讀,覺得很不對。但你的輿論影響不了人家幾千萬粉絲的受眾量,這說明您是在無病呻吟。
讀書給別人聽之所以這麼受歡迎,是因為讀書的人不僅在讀書,而且是在講書,講就要有解讀的成分,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試問你按照樹上一字不落的給別人去讀一本西遊記,人家為什麼要花錢去聽?這不瘋了嗎?!你只有加上對這本書自己的解讀別人才能領略一個不一樣的西遊故事。這就是為什麼你說紅孩兒會三昧真火好厲害,但他父親牛魔王不會沒人聽,你換成她媽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來自太上老君的後山,太上老君燒孫悟空用的是三昧就有人聽,為什麼,因為你有對比有解讀啊。
-
17 # 助推思考白說
老實說,這兩個對我影響的很大
鍋碗瓢盆裡朗朗乾坤大。酸甜苦辣中悠悠歲月長。他們幫我思維破局,從0到1
我想彈一彈我碰到他們兩個之前是怎樣的:
高考失敗,家境一般般,挺內向的,自己也認為內向性格不好,感覺別人都落落大方,就我扭扭捏捏。見個人都不好意思,好像和別人打個招呼會少兩斤肉一樣,大學室友都不愛學習,有一次我說了個錨定效應。然後每次我想說話的時候,他們都會說這個詞錨定效應,來卡我的話,但宿舍就是沒有學習的氛圍,他們在星期天能在床上躺到下午四點。
他們幫我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我想用《了不起的蓋茨比》裡面的一句話迴應那些勸我們不要在這些平臺上學習的人。那些讓我們讀書的人。我相信他們是好意的。
每當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世上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你這麼好的條件。從小到大幾乎沒讀過什麼課外書。接觸的只有教課書,四大名著我都沒有讀完過。所以說我的知識面是非常狹窄的。很多人說為什麼要用得到樊登讀書。他們不理解。我這狹隘的知識面要想,直接閱讀直接面對知識有多困難?
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你為什麼要讀《于丹論語心得》而不讀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呢?就這樣我瞭解到原來有一位論語大家叫做楊伯峻。
有的人可以直接用書本學習,這很好,但有的在這方面條件,能力都要差一點,他們學習更多的需要別人的講解,這不是他們的錯,也不是他們傻。這是一種不幸。
有人說這些都是騙人的,但我是真真正正的得到了改變我先分析一下為什麼我得到改變,而另一些人說它是騙人的呢?1起點不同
我是小白級別的,所以我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他們像一滴滴的水一樣,灌溉了我求知的慾望,讓我從一顆種子變成了一株小樹。所以我說他們對我的影響是從0到1。另一些人,因為他們的狀態不同,他們已經是一棵樹了,他們面對的是從一到1萬,這個狀態不是一滴滴水能幫忙的。這世上沒有什麼學了,就可以走遍天下無敵手的。現在我已經可以一口氣讀一小時書了,以前都是逢書必逃的。最重要的是我從書中學到了很多知識,真的改變了我的生活,內向又怎樣,我總是和我媽的吵架。現在我們關係好很多了,就是從他們那裡學到的知識。雖然花了幾百塊錢,但值了。
如果說聽書是吃別人嚼剩下來的渣渣。那麼上學聽課豈不是也是一樣的?
我知道我沒有錯
現在我也能通過讀書來自己做筆記腦圖,因此我更感謝他們的存在
-
18 # 彤嘭嘭
我個人不是經常聽書的人,電子書看的也不是很多。雖然我的閱讀量不是很多,但能達到比一般人稍高一點的水平,我自不量力的認為自己在讀書方面有一點發言權。就樊登讀書會和邏輯思維哪個APP能給人帶來更大的收穫呢,我的觀點是因人而異。為什麼這麼說呢?
瞭解樊登讀書會和邏輯思維很多不用APP聽書看書的人對樊登讀書會和邏輯思維還是不太瞭解,我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兩個APP。
樊登讀書會是由前央視主持人樊登創立,開創了國內知識付費的先河,是基於網際網路的學習型產品。
邏輯思維現在是“得到”APP,羅振宇的是得到的創始人,也是《邏輯思維》的主講人。羅振宇同樣曾就職於中央電視臺,《邏輯思維》是羅振宇製作的以“身邊的讀書人”形象成為一代中中國人的成長伴侶,引導獨立、理性的思考為目的的網路脫口秀欄目、同名微訊號以及知識型社群融合形成的品牌。
樊登讀書會和邏輯思維,都只不過與以往獲得知識的方式有以往所不同樊登讀書會和邏輯思維,都是比較早實現知識付費的APP,使用者只要有部手機就可以不受地域和場合的限制聽到自己想聽的知識,不必自己費力尋找。
通過閱讀書籍上尋找知識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需要在讀書的過程中自己總結、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系統的閱讀一些書才能得到整體的知識,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而且看書比較受地域和環境的影響,讀書要受環境、燈光等因素的影響。
而網路尋找知識比讀書要方便快捷很多,而且不需要帶的書籍,只要需要一個移動裝置,手機、iPad都可以,不是很受地域的限制,而且手機自帶背光,比書籍要受到影響,受阻礙的因素要少很多,但是網路上網路尋找資訊需要自己辨別,使用者要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尋找判斷知識的對錯。
樊登讀書會和邏輯思維側重點不同樊登讀書會還是以書籍為主,而邏輯思維可能包含的內容要多一些,並不單一的以書籍為主。
大家還沒有適應知識付費知識付費在中國興起沒有幾年,一些知識付費的平臺漸漸出來了,大家對在網路上花錢買知識和版權這些事還不是很適應,因為我們經歷了太久的,只要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到想要的東西,不用花錢就下載的時代了。
-
19 # 彩果糕
樊登和得到都有在用
其實都有收穫,但是使用的方式會不太一樣。
樊登裡面的書本相對來講不算多,但是更加精品一些,因為樊登讀書會的書基本都是由樊登老師自己來講的,他的風格就屬於很生動又很治癒的型別,很容易圈粉。
而得到app跟樊登的運營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兩個聽書軟體聽書價格差不多,但是得到書多,講書的人也多,雖然聽著是非常的豐富,但是我真的經常聽不進去。
我最開始覺得,聽書是不好的,畢竟自己閱讀得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聽別人講能得到多少?但是後來我發現,自己能夠閱讀的量確實還是有限的,一個好的聽書平臺能夠拓寬人的認知和愛好,真的放下自己的自大,去思考更多的東西對我們本身是有益處的,所以,如果選擇聽書,就要找一個自己真正喜歡,能聽得下去的平臺,堅持去聽,是有益處的。而平臺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講書人的能力和水平。
那麼我自己目前還是會選擇在樊登聽書,在得到聽課,因為羅振宇作為“販賣焦慮”的工作狂,得到現在發展還是挺完善的,有些課確實還挺不錯的,可以聽聽。
-
20 # 獵旗飄
樊登讀書會以案例為中心,用共情的方式讓你自己得出一個道理,符合大眾接受新知的心理,所以受眾很廣。邏輯思維以“知識增量”為中心,用前後對比的方式,提醒你在認知方面存在的一個誤區或缺失,基本上是用灌輸的方式讓你知道一個道理,所以受眾相對比較窄。
對我來說,這兩個聽書平臺收穫都很大。它們各有各的側重點,完全可以同時選擇。
再稍微對比一下吧。
樊登讀書會比較討巧,受眾更廣樊登講解一本書,經常是圍繞著案例展開。這個很符合人“聽講”的習慣,很容易抓住人。一本書比如講了20個知識點,樊登可能只選擇2個,甚至1個,但你能記住。
樊登很喜歡舉自己的例子,自己周圍朋友的例子,所以說服力比較強。比如有一次現場講座,有觀眾提問:樊登老師,怎樣表達才能有說服力呢?
樊登說:說服力有多強,不取決與你的表達技巧,取決於你的影響力。你看我戴了一塊表,有的朋友就會問,哎樊登你戴的是什麼表?我也想買一塊。你看,影響力到了,說服力就是自然的,甚至都不用你說。
這個觀點影響了我很多。我之前跟這位提問的觀眾一樣,也是想從溝通技巧上入手,想用大道理的方式建立影響力。聽了樊登的見解,就覺得很受啟發——同樣一件事,同樣一套話術,不同的人說,效果可以完全不同。這個道理以前也懂,但是樊登能夠讓你再次震動一下,所以能夠記住。
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聽樊登講一本書,跟聽了一段評書差不多,全都是用故事串聯起來的,挺過癮的。大道理只是穿插在期間,寥寥幾句話,但是都挺有說服力。
所以樊登更像文科生的路數,大家普遍可以接受,受眾遠超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比較硬核,死磕知識增量,受眾較少跟樊登略顯隨意的風格不同,羅振宇比較有死磕精神,把“轉述”和“提煉知識增量”這件事,做到了極致。但是“邏輯思維”,顧名思義,更像理科生的路數,道理大於情感。
一般人講道理大家都是不愛聽的,但是羅振宇在講道理這件事上下了特別大的功夫。他會研究口語傳播的規律,他會引入影視行業中“鏡頭感”來時刻抓住聽眾。不管別人怎樣,我聽他講十幾分鍾完全沒有問題,聽得還挺投入挺陶醉的。
題目中跟樊登讀書會對比的是邏輯思維,但其實,對標的應該是得到的“每天聽本書”。每天聽本書有超強的內容創作團隊,從書籍的選擇,到要點的提煉,到表達的流暢性,都是行業標杆。聽一本書,確實感覺自己的知識體系又稍稍豐盈了一些。如果說樊登讀書會是德雲社講段子,那每天聽本書就是大學課堂裡講課。
“邏輯思維”是十分鐘左右的免費節目,它並不是講完一整本書的,它只講書中的一個重要知識增量,只講一點,把它講透。這方面又確實跟樊登讀書會的風格比較像。
但是因為缺少了樊登那樣的情感植入,大部分人,包括很多理科生,都不喜歡邏輯思維那種死講道理的風格。這個只能用受眾不同來理解了,可能羅振宇本來也沒想著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的風格。
總的感覺是:如果聽書是為了解決工作生活上的一個現實問題,樊登讀書會可能效果好一點兒。如果聽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認知層面,構建自己的個人知識庫方面,那邏輯思維略勝一籌。
回覆列表
這兩個平臺之前也多少有一些學習和體驗過,兩者之間主要的區別是在於邏輯思維,它是一個以話題主題性進行擴散性,而樊登讀書會以一本書,一個問題去闡述。
相對而言的話,如果是對於像企業家或者是那個商業從業者需要去擴散思維,開啟思路的話,邏輯思維可能會更好,但是對於如果要去學習相關技能,樊登讀書會它是能夠剖析詳細的更加的透徹一些。
綜合比較的話,我個人感覺應該是樊登讀書會相對的收益會比較多一些,因為它的內容來自於市場上暢銷或者被市場認同的一些書籍。裡邊的方法,技巧性更加的直接實用,相對邏輯思維的話就更加的概念化廣泛化一些,它給人的更多是啟發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