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顏麗明844
-
2 # 齊佳
華美而蒼涼的語言風格 是張愛玲語言的風格特徵之一。她無論是寫景狀物抑或是敘事寫人都憑著自己的藝術直覺,注重色彩字詞的運用。
如《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對深宅的描寫就可以略見一斑: 山腰裡這座白房子是流線型的,幾何圖案式的構造,類似最摩登的電影院。然而屋頂上卻蓋上了一層仿古的碧色玻璃瓦,玻璃窗也是綠的,配上雞油黃嵌一道染紅邊的窗。窗上安著雕花鐵柵欄噴上雞油黃的漆。屋子四周繞著寬綽的走廊,當地鋪著紅磚,支著巍峨的兩三丈高一排白石圓柱。
我們可以從她的描述中看到形、色兼備的繪畫風格。在她的其他作品中對景色的勾畫也多用 “紅”、“黃”、“白”、“綠”等鮮亮的顏色的組合,使得語言色彩華美而絢麗。
張愛玲是一個愛美的女人,她對服飾有自己獨特的眼光和研究,在描繪人物服裝時,她充分調動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色彩搭配。如:在小鎮上長大的曹七巧,作者對他的描寫是“袖口裡垂著雪青洋縐手帕,身上穿著銀紅色的扇子,蔥白線香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亮麗中透露著俗氣。
她在描寫頗有書生氣質的少年聶傳慶時則是這麼說的:“他穿了一件藍綢夾袍子,捧著一疊書,側著身子坐著,頭抵在玻璃窗上,蒙古型的鵝蛋臉,淡色眉毛、吊梢眼,襯著後面粉霞緞一般的花光,很有幾分女性美。”準確地描畫出了還在讀書的孩子的穿著和他秀氣略微帶點女孩子氣的臉龐。
張愛玲擅長使用華美的語言文字,儘管在小說中有對色彩的過多描摹而致的敗筆,但總的來說具有一種和諧的美感。
我認為張愛玲的作品確實具有一種“炫技”般的華美又蒼涼的感覺。有一種頹到骨子裡個人風格。但喜歡的人真喜歡,不喜歡的人也確實不喜歡。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應該不為過的。文字在她的筆下,刁鑽刻薄古怪,是上海的風情,是小女人的性情,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痛快淋漓。但討厭她的人覺得難受怪異。但閱讀是為了快樂。特意評論人家的某種風格其實沒有什麼必要。
初秋的天是湖藍的,帶點兒深淵的意味,是那舊上海旗袍的料子,滑涼軟細,到了黃昏,便染了更明豔的顏色,妃紅,絳紫,霧黃,還滾著鎏金的絲線,扯下來,拿剪子仔細裁剪,裹住一個曲折零落的身子,便是張愛玲。
她筆下的人是冷的,不純粹的,你愛她,她就是華美又蒼涼的。你恨她,她就是奇譎、劍走偏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