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呵呵說吧

    這個問題的核心詞有“教育”和“愚民”,因此需要對這兩個詞先解釋,再建立其之間的聯絡。

    首先說“愚民”。“愚”就是蠢笨的意思,愚民也就是讓民眾蠢笨。蠢笨是什麼?看不懂認識不到,行為也遲鈍,這是一般的理解。如果從人的能動性角度看,蠢笨明顯的表現,就是認識模糊導致的行為不當。。如同中國封建時代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等的三綱五常,貞節牌坊。這就是為了維護其男權社會,所做的愚民封建醜陋舊習,使婦女必須依附於男性的認識偏差。。如同目前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認識,妖魔化中國,認為中國如同封建時代般的專制,仍然是可以揪小辮子,仍然是可以隨意欺辱的國家。很明顯,這就是西方國家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報道中國的長期積累,而導致的認識偏差。

    “教育”,是啟智,科學認識的學習過程。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各學科分門別類,涉及到的是各個不同的領域。可以說,對所學的門類,認識是深的,專業的,科學的。

    教育和愚民,應該是相反的詞彙,可以說,透過教育了的學習,具備不使自己成為愚民的可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學教育的“範圍限制”。我們不能讓一個學習中文古文學的人,去幹一個工科設計一個簡單零件的事情,如果有這樣的事發生,可以說這個古文學的人是很“愚”很“笨”。但是,這是有悖於“人盡其才”的自然道理的。。另外的,國家間的文化衝擊,在資本主義國家內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個性”,詆譭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集體”。很明顯,是各自所處的環境,視角的不同,立場的不同。要知道,說中國小辮子的,那可是在西方具備很高地位的政客,即便是在對中國認識很“愚”的情形下。

    因此,總的來說,“教育”是可以避免“愚民”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教育”也有時代性和範圍的限制。只有在一個環境內,做到了客觀的認識,行為能夠適應環境從而達到靈活,就不會“愚”。

    最後,借用馬雲的話:外華人對中國不瞭解,從大多數華人懂外語,而外華人不懂中文可以體現。說明,在目前全球化程序中,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帶來的是文化的衝擊與融合。顯然,華人在衝擊的融合方面,具備有比外華人語言上的一點優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生孩子這事男人可以自主生產,那麼這個世界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