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音樂節拍很重要
阿爾法腦波是8-12Hz頻率範圍內的神經振盪,是四種基本腦波之一。[1] 1908年奧地利醫學家漢斯·伯格博士第一個提出發現,並稱之為阿爾法波(alpha wave)。
阿爾法波音樂是屬於一種腦電波音樂。它是所謂一種8-14赫茲左右,每分鐘60-70節拍的音樂,差不多一秒鐘動一下。它能把人們帶入到阿爾法腦波狀態,可用來開發大腦、激發潛能、協調身心。
2 音樂節拍能對映大腦神經元
2.1 α腦電波
一秒鐘一下的音樂節拍,比如吹簫時,同時1秒鐘敲一下鼓,那麼鼓音就構成阿爾法音樂波與阿爾法腦波發生共振,從而代替原本大腦內部腦細胞震盪產生的阿爾法腦波頻率,當然音量控制合適才能用阿爾法音樂波透過觸發耳膜後震盪大腦細胞代替原本阿爾法腦波。這樣就造成讓原本產生阿爾法腦波的細胞得到休息或放鬆,從而使大腦記憶增強,住進身體血液迴圈,使消化系統增強。
2.2 β腦電波
如經常跑步的人,腳及大腿神經震盪頻率為貝塔波,每分鐘150節拍,相對於大部分DJ歌曲裡主導樂器的節拍,那麼休息時候聽DJ 歌曲能使貝塔腦波得到休息。甚至會有大腿會有感覺在跑步的錯覺。
2.3 θ腦電波
θ腦電波是最神秘的腦電波,人在思考問題時候就會大腦神經元在進行神經元記憶體單元資料交換,從而外放了θ腦電波。如聽這種頻率的歌曲,思考問題很容易,如思考物理問題,這時感覺有愛因斯坦、牛頓等物理學家的思維。
2.4 ξ腦電波
這種波一般是人睡眠時候才有,這時大腦內部在進行95%沒記憶過的腦細胞慢慢去更新5%一天工作或學習使用過的腦細胞,都是用神經元的量子波動去更新,腦細胞及神經元還是在原位置。
1 音樂節拍很重要
阿爾法腦波是8-12Hz頻率範圍內的神經振盪,是四種基本腦波之一。[1] 1908年奧地利醫學家漢斯·伯格博士第一個提出發現,並稱之為阿爾法波(alpha wave)。
阿爾法波音樂是屬於一種腦電波音樂。它是所謂一種8-14赫茲左右,每分鐘60-70節拍的音樂,差不多一秒鐘動一下。它能把人們帶入到阿爾法腦波狀態,可用來開發大腦、激發潛能、協調身心。
2 音樂節拍能對映大腦神經元
2.1 α腦電波
一秒鐘一下的音樂節拍,比如吹簫時,同時1秒鐘敲一下鼓,那麼鼓音就構成阿爾法音樂波與阿爾法腦波發生共振,從而代替原本大腦內部腦細胞震盪產生的阿爾法腦波頻率,當然音量控制合適才能用阿爾法音樂波透過觸發耳膜後震盪大腦細胞代替原本阿爾法腦波。這樣就造成讓原本產生阿爾法腦波的細胞得到休息或放鬆,從而使大腦記憶增強,住進身體血液迴圈,使消化系統增強。
2.2 β腦電波
如經常跑步的人,腳及大腿神經震盪頻率為貝塔波,每分鐘150節拍,相對於大部分DJ歌曲裡主導樂器的節拍,那麼休息時候聽DJ 歌曲能使貝塔腦波得到休息。甚至會有大腿會有感覺在跑步的錯覺。
2.3 θ腦電波
θ腦電波是最神秘的腦電波,人在思考問題時候就會大腦神經元在進行神經元記憶體單元資料交換,從而外放了θ腦電波。如聽這種頻率的歌曲,思考問題很容易,如思考物理問題,這時感覺有愛因斯坦、牛頓等物理學家的思維。
2.4 ξ腦電波
這種波一般是人睡眠時候才有,這時大腦內部在進行95%沒記憶過的腦細胞慢慢去更新5%一天工作或學習使用過的腦細胞,都是用神經元的量子波動去更新,腦細胞及神經元還是在原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