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點:
1、創作時間不同。《擬行路難》創作於南朝宋代,具體時間不詳。《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鬱賢皓《李白集》以為前兩首作於開元十九年(731年)前後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無成而歸之時,第三首作年不詳。
2、創作背景不同《擬行路難》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盪。鮑照出身寒微,懷才不遇,於是常常借詩歌來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表現出了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了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沒有直麵人間的不平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1、都是古體雜言詩。2、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不遇、不受聖上賞識,憤懣不平的感情,且都是藉助於“行路難”這一特定含義,來暗指宦途的艱難。
3、都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語言有民歌的淳樸和韻律美。
4、技法上,都採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貴賤窮達的不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則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艱難。
不同點:
1、創作時間不同。《擬行路難》創作於南朝宋代,具體時間不詳。《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鬱賢皓《李白集》以為前兩首作於開元十九年(731年)前後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無成而歸之時,第三首作年不詳。
2、創作背景不同《擬行路難》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盪。鮑照出身寒微,懷才不遇,於是常常借詩歌來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表現出了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了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沒有直麵人間的不平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1、都是古體雜言詩。2、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不遇、不受聖上賞識,憤懣不平的感情,且都是藉助於“行路難”這一特定含義,來暗指宦途的艱難。
3、都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語言有民歌的淳樸和韻律美。
4、技法上,都採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貴賤窮達的不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則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