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等事長

    《清史稿》記載清代近三百年的史事,修於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七年間,參修者先後百餘人,大都是清朝的遺老及舊文人,故思想陳舊,觀點反動,頌揚清朝,誣衊辛亥革命。因倉促付印,故體例,記事,文筆都有失當或錯誤,但取材較為豐富,有一定參考價值。沒偏成二十五史。近有古藉出版社編緝出版了〔新編小四庫〕史部《二十五史》。即用〔百衲本二十四史〕加〔清史稿〕。

    出版社按照張元濟編緝〔百衲本〕的思路,〔清史稿〕選用了一九二七年的初刊本〔關內本〕。

  • 2 # 倪說歷史

    袁世凱篡位當上總統後, 便匆匆忙忙以大總統令的形式決定將原來清朝的國史館改名為清史館,繼續負責纂修《清史》。此項工作從1914年(民國三年)正式開始,到1927年大致完稿,歷時共十四年,修成現存的《清史稿》一書。這部書因為編者們頑固地站在維護封建帝制的反動立場上,對一切革命的,或要求維新改良的思想行動都肆意進行誣陷攻擊,同時歌頌和美化了清王朝的統治,並鼓動復辟,存在著許多重大的原則錯誤。加以內容比較冗雜,各篇成於多人之手而未作統一潤飾,彼此很少照應,體例不一,繁簡失當,往往發生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的差錯、遺漏和顛倒,甚至還有文理不通的地方。不論在政治上學術上,《清史稿》都不能列為好的史學著作,不符合一代信史的要求。

    《清史稿》沒有編好,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上文已有所述。但其中有一個因素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清史館在其編書的全過程中,並未能充分利用清王朝遺留下來的極其大量的歷史檔案檔案,在史料來源上就存在先天不足。清史館確實接收了清朝國史館歷年蒐集而來的資料,但是,反映二百六七十年清朝統治真實記錄的“大內檔案”,其中的大部分在愛新覺羅·溥儀被趕出故宮以前,一直幽藏在宮內內閣大庫及宮中各處,清史館的人員並未參閱。當時雖然也有一部分內閣大庫所藏檔案已移放宮外,但因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幾經周折,遭受到難以令人置信的摧殘踐踏,發生了所謂“八千麻袋”事件。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更談不上發揮其作用了。所以《清史稿》編撰者們當時沒有,也不可能充分利用這批清代歷史檔案進行《清史稿》的編纂工作,因而嚴重影響了此書的質量。這一事例充分說明了一旦離開了檔案這一豐富的原始史料的運用與研究,將會造成何等嚴重的後果。一部中國史學發展史,反覆地說明了這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五六萬落地,目前有哪些價效比較高的車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