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距今已經600年了,要非常清楚確定當時下西洋的到底是為了經濟發展,還是有其他意思,這個很難。不過,我認為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經濟發展,更多的是政治目的,為了顯示國威,宣揚大明威德,炫耀下自己的功績。《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這是可信性較高的觀點。
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漠南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和李世民等篡位帝王一樣,要用功績來證明自己、設立舊港宣慰司、呂宋總督、滿刺加、蘇門答剌中轉基地。
到了永樂年間,由於國力強盛,明成祖向異域顯示中國的富強,對明朝初期對海外的消極政策深表不滿,故朝廷對外政策為之一變,即位後便派宦官出國,召各國來朝,此舉無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鄭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國外顯耀兵力,向海外各國誇示中國的富強,宣揚明朝的威德。
第二個目的,招攬海外諸國稱藩納貢,有點兒像現在的大國外交。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係,也是下西洋外交的目的之一。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鄭和所到各國以後,便宣傳明成祖的皇帝詔書。向各國宣諭: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國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來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之間不可以眾欺寡,以強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來朝貢,則禮尚往來,一律從優賞賜。當然,光說還不行,還得贈送禮物,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賜國王及各級官員冠服和其他禮物,表示願意和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的關係。
第三個目的可能就是尋找建文帝。當然,關於這個目的,很多歷史學家予以否認,但在我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朱棣的皇位是從建文帝手上搶來的,“名不正,言不順”,尤其是在封建社會講究正統和禮教,朱棣這種行為是大逆不道的。儘管在朱棣的強壓政治下,反對勢力基本已經清除,但建文帝找不到,我想朱棣是難以心安的。我覺得這個與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有一定關係的。
總之,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或許只有朱棣自己知道,鄭和也未必瞭解,畢竟很多時候領導只會給你交待任務,至於目的自己去領會吧。
鄭和下西洋距今已經600年了,要非常清楚確定當時下西洋的到底是為了經濟發展,還是有其他意思,這個很難。不過,我認為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經濟發展,更多的是政治目的,為了顯示國威,宣揚大明威德,炫耀下自己的功績。《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這是可信性較高的觀點。
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漠南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和李世民等篡位帝王一樣,要用功績來證明自己、設立舊港宣慰司、呂宋總督、滿刺加、蘇門答剌中轉基地。
到了永樂年間,由於國力強盛,明成祖向異域顯示中國的富強,對明朝初期對海外的消極政策深表不滿,故朝廷對外政策為之一變,即位後便派宦官出國,召各國來朝,此舉無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鄭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國外顯耀兵力,向海外各國誇示中國的富強,宣揚明朝的威德。
第二個目的,招攬海外諸國稱藩納貢,有點兒像現在的大國外交。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係,也是下西洋外交的目的之一。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鄭和所到各國以後,便宣傳明成祖的皇帝詔書。向各國宣諭: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國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來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之間不可以眾欺寡,以強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來朝貢,則禮尚往來,一律從優賞賜。當然,光說還不行,還得贈送禮物,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賜國王及各級官員冠服和其他禮物,表示願意和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的關係。
第三個目的可能就是尋找建文帝。當然,關於這個目的,很多歷史學家予以否認,但在我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朱棣的皇位是從建文帝手上搶來的,“名不正,言不順”,尤其是在封建社會講究正統和禮教,朱棣這種行為是大逆不道的。儘管在朱棣的強壓政治下,反對勢力基本已經清除,但建文帝找不到,我想朱棣是難以心安的。我覺得這個與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有一定關係的。
總之,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或許只有朱棣自己知道,鄭和也未必瞭解,畢竟很多時候領導只會給你交待任務,至於目的自己去領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