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點以後

    肯定是《孫子兵法》,因為戰國時期的絕大部分戰例都是《孫子兵法》的經典戰例。有這個幾乎可以左右整個戰國時代了。另外一點,我叫孫臏。

  • 2 # 基層農人

    戰國七雄秦,齊,楚,燕,韓,趙,魏的並立局面和各諸侯國君的野心勃勃,使得大國之間連年征戰,互相兼併。有名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都發生在這個時期。

    魏攻趙,齊救趙,所派將領孫臏,趁魏國國內空虛,率兵直攻魏國都城,在桂陵埋伏,大敗魏軍,孫臏用《孫子兵法》中“避實擊虛"之戰略思想,聲東擊西,大敗魏軍,活捉龐涓。

    魏攻韓,齊救韓時,孫臏以假敗退,減灶誘敵,在馬陵伏擊,魏軍主力被殲,龐涓自殺,還是以《孫子兵法》戰略思想,“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針對魏軍勇悍而驕傲的弱點,在馬陵,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舉殲敵魏軍。

    戰爭的連續,使得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無心關注文學理論以感化各諸侯國君的戰爭摧殘。雖些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各諸子學派的言論和主張,如荀子的以“禮”治國,“國君是舟,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墨子主張“非攻,兼愛”,反對“一切不義戰爭”。莊子則主張“治理國家要順其自然"。但這些學派的言論主張,並沒有使諸侯國君的頭腦清醒,以至減少戰爭或停止戰爭。而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更是強調“法制",迎合了專制國君的猖狂心,直至在長平之戰秦大敗趙國,已至最後秦滅六國。

    故從上述來分析,在諸子百家各書中,捨棄儒.墨.道.法家各書,最好還是帶一本兵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時期的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一書,可能對當時的局勢來說,用途最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說寫了三年沒出版,還有必要堅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