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上行者
-
2 # 折衝萬里
南北朝末期,東北地區的靺鞨族群主要分作為七個部落。分別為:粟末部、伯咄部、安車骨部、拂涅部、號室部、白山部、黑水部。當時,高句麗國力鼎盛,稱雄於東北地區南部。鋒芒所迫,靺鞨諸部或為高句麗所治,或為高句麗所逐。只有生活在黑龍江地區的黑水靺鞨,因位置偏僻,“最處北方”,得以免遭南方強國的霸凌。同時,地處的偏遠苦寒,也磨練出黑水靺鞨堅忍不拔、驍勇剽悍的民族習性。《新唐書》曾記載,黑水靺鞨“性忍悍,善涉獵”。《舊唐書》亦記載,黑水靺鞨為靺鞨諸部中最勁健者,“每恃其勇,恆為鄰境之患”。
然而,別看黑水靺鞨可以逞雄於靺鞨諸部。但跟周遭林立的各個強權相比,發展落後的黑水靺鞨,其整體實力還是太弱小了。為了在強權的夾縫中生存下去,黑水靺鞨只能選擇隱忍、蟄伏。起初,黑水靺鞨曾長期臣服於東突厥汗國。唐滅東突厥汗國後,黑水靺鞨又歸附唐朝,稱臣納貢。在唐朝與高句麗的戰爭中,黑水靺鞨堅定站在唐朝一方,全力配合唐軍,合擊雙方共同的宿敵高句麗。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六月,唐太宗派遣校尉宇文法“詣烏羅護、(黑水)靺鞨”,調遣兩部兵馬隨唐軍出擊。唐朝使團返還至東部邊境時,突遭薛延陀部阿波設的堵截。史載,宇文法“帥(黑水)靺鞨”大敗阿波設。以至,薛延陀汗國誤以為唐軍主力已抵達漠北,諸部惶恐大亂。這便為唐朝後續滅亡薛延陀汗國,創造了佳機。此戰,黑水靺鞨助唐有功,表現突出,深得太宗皇帝的嘉許,黑水靺鞨與唐朝的關係也越發融洽。當時,在唐軍猛烈攻擊下,黑水以南,依附高句麗的靺鞨各部俱遭沉重打擊。其中,“白山部,素附於高麗,因(唐)收平壤之後,部眾多入中國。泊咄、安居骨、號室等部,亦因高麗破後奔散微弱,後無聞焉”。與那些站錯隊的靺鞨諸部,形成鮮明對比,在唐朝的鼎力扶持下,黑水靺鞨一時間,風生水起。尤其在高句麗滅亡後,靺鞨諸部“唯黑水部全盛”。
然而,黑水靺鞨同唐朝的融洽關係並沒有保持多久。隨著高句麗的滅亡,黑水靺鞨同唐朝的關係迅速交惡。交惡的根結在於,黑水靺鞨試圖染指已併入唐朝的高句麗故土。小小的黑水靺鞨何以如此大膽?敢於和泱泱大唐叫板!原來,唐滅高句麗後,高句麗的原住民不肯屈服,激烈反抗唐朝的統治。同時,唐朝又與新羅爆發戰爭。兩者都削弱了唐朝對原高句麗故土的統治,受此影響,唐朝設於平壤的安東都護府,也向內地一撤再撤。為平息局勢,唐朝大量遷徙高句麗故地的遺民,就連依附高句麗的靺鞨人也被遷徙,趕散。曾經人口稠密的高句麗原核心區域,竟落得人跡罕至、為之一空。此情此景,著實讓黑水靺鞨喜出望外。
因為,對任何民族而言,大片物饒、人稀的沃土,即意味著寶貴的生存資源和發展空間。而今,高句麗故地空虛、混亂,如何不讓黑水靺鞨為之心動。為了擴張勢力,已是利令智昏的黑水靺鞨,不惜與唐朝翻臉,刀兵相見。很快,黑水靺鞨便從拉林河流域南下,越過張廣才嶺,向原高句麗北境的粟末水(又稱速末水,今吉林第二松花江)流域擴張。在與戍守粟末水的唐軍遭遇後,雙方展開了一系列的衝突和對抗。別看,黑水靺鞨號稱“勁健善步戰”、“性忍悍,善涉獵”。但面對依然雄勁、威猛的唐軍,黑水靺鞨並沒佔到半點便宜。依託原高句麗為防禦北面的黑水靺鞨,而修築的邊境長城。兵力有限的唐軍有效抵禦了黑水靺鞨的進攻和襲擾。在唐滅高句麗後的二十多年間,黑水靺鞨始終被唐軍壓制在邊境長城之外。
恢弘至偉的唐朝,可不會僅僅滿足於抵禦寇虜於邊外得。為了徹底掃清黑水靺鞨對遼東的威脅,唐朝派靺鞨族出身的右鷹揚大將軍李多祚,赴粟末水之濱,組織對黑水靺鞨的反擊。對於李多祚反擊黑水靺鞨的時間,史籍並無明確記載,應為武周革唐命前後,部分學者認為是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介於李多祚衷心侍唐,一生南征北戰,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入侍武周後,李多祚也始終堅持擁李反武。故筆者仍將李多祚反擊黑水靺鞨之戰,視為武周革唐命前,唐軍在東北地區的謝幕之戰。文武雙全、富於韜略的李多祚將軍,充分利用自己出自靺鞨的有利身份,大打感情牌,誆騙黑水靺鞨的諸部酋長們前來赴宴。待至酋長們寧酊大醉,李多祚將其全部斬殺。而後,趁黑水靺鞨群龍無首、混亂無序之際,李多祚率唐軍發起大舉進攻,給予了黑水靺鞨以沉重打擊。後世學者推測,李多祚一直殺到現今黑龍江地區。遭到慘敗後,黑水靺鞨被迫退出拉林河一線,回縮至東流段松花江下游,今三江平原南部一帶。乘此勝餘威,長壽二年(公元693年),李多祚又率軍從扶余城出發,征討以黃頭室韋為代表,並對粟末水流域構成威脅的南室韋諸部,征討過後,南室韋諸部盡皆畏服!
李多祚輕易打敗了黑水靺鞨,可在唐朝(武周)看來,教訓黑水靺鞨這類不服王化的邊鄙蠻夷,算不得什麼武功,也不值得大書特書。故而,史書對此戰的記載,俱都輕描淡寫,一概而過。例如,《舊唐書》中對此戰的記載就一句話,“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長……討黑水靺鞨,誘其渠長,置酒高會,因醉斬之,擊破其眾”。然而,唐朝(武周)對反擊黑水靺鞨之戰的不以為意,卻難掩此次戰在中國歷史,尤其東北民族史上的重要意義。首先,此戰唐(武周)軍輕鬆打敗了靺鞨諸部中,最為勁健的黑水靺鞨。擴大了唐朝在東北諸族中的聲威,鞏固了唐朝對粟末水流域及原高句麗故土的統治。其次,此戰深深打痛了黑水靺鞨,讓黑水靺鞨對唐軍的驍勇,唐朝的強悍,多了一層刻骨銘心的記憶。最後,此戰遏止了黑水靺鞨的南下,迫使其退回三江平原一帶。客觀上,為不久後從營州逃回故土的粟末靺鞨(或渤海靺鞨),清除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也為渤海政權的建立和早期發展鋪平了道路。若不是唐朝(武周)打跑了黑水靺鞨,能否還有日後的海東盛國——渤海國,就真是個未知數了。
此戰後,黑水靺鞨倒向了後東突厥,接受了後東突厥汗國的統治,後東突厥汗國也在黑水靺鞨派駐直屬於突厥可汗的“吐屯”。吐屯系突厥官職,相當於唐朝派駐羈縻州府的長史,代表汗廷對受其役使的地方部族進行監督。但此時的黑水靺鞨,已然汲取了足夠的教訓,內心深深懾服於大唐的強盛。為了有利於自身的發展,部分黑水靺鞨首領決意改善同唐朝的關係。於是,黑水靺鞨同唐朝的雙邊關係越走越近,直至黑水靺鞨首領倪屬利稽朝貢唐朝,同時,唐朝在黑水靺鞨之地設立黑水都督府。尊崇強者是北方胡人深入骨髓的天性,唐朝並不為意的一戰,不僅贏得了敵人的尊崇,還為黑水靺鞨最終併入唐朝,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覆列表
靺鞨,中國古代民族名,生活在東北地區,祖先是商周時的肅慎和戰國時的“挹婁”。北魏稱“勿吉”,唐時寫作靺鞨。遼宋時期恢復了最早的肅慎名稱,但漢語中改譯為女真或女直,滿族的祖先。靺鞨有七部,其中最大的是粟末靺鞨和最北邊的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又分十七部。
隋唐時期早年間,靺鞨一些部落為高句麗籠絡,粟末靺鞨因為和高句麗不和,所以一向親近隋唐朝廷。唐朝時粟末靺鞨建渤海國,正式成為唐朝藩屬國。
黑水靺鞨因為遠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一直處於半漁獵半農耕階段,發展最慢,但是戰力最強,一些部落經常南下侵擾唐朝邊境,但是也有一些部落與唐朝關係很鐵。
唐朝對東北的不同勢力採取方式不同,對高句麗徹底打擊,滅其國,分化其民。
對粟末靺鞨的渤海國,封其首領,大力扶持。
對於黑水靺鞨,安撫震懾為主。
唐朝與靺鞨的衝突主要有兩次:
一是唐太宗滅伐高句麗時,靺鞨發兵救援高句麗被打敗,太宗坑殺數千靺鞨士兵,震懾靺鞨。
二是武周時期,唐滅高句麗後,兵鋒直指松花江流域。黑水靺鞨感到威脅,氣勢洶洶集合北方各部大軍南下欲與唐軍爭高下。唐將黑水靺鞨族的李多祚假意請對方領兵渠帥飲宴,席間盡殺之,然後趁靺鞨大軍群龍無首,大破之。
此一戰,奠定東北亞格局,粟末靺鞨臣服,黑水靺鞨來歸,玄宗時設立黑水都督府管理黑水靺鞨,使得唐朝勢力達到西伯利亞。
值得一提的是,安史之亂時,靺鞨曾經奉詔令組成援軍南下攻打叛軍老巢范陽,後被叛軍擊潰,這是靺鞨最後的尊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