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戈

    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康有為為大清王朝所劃定的上中下三策,出自1898年初《上清帝第五書》。其中第一策曰“採法、俄、日以定國是,願皇上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而已”,即模仿俄國、日本而變法;第二策曰“大叢集才而謀變政”,即不管外國而依中國模式變法;第三策曰“聽任疆臣各自變法”,即中央放手,任由地方變法。

    康有為在上書結尾預測:“凡此三策,能行其上,則可以強,能行其中,則猶可以弱,僅行其下,則不至於盡亡……”共計三種結果:強國、弱國、部分亡國。言外之意,若不變法而因循守舊、苟延殘喘,結局只能是全部亡國。

    光緒皇帝採納的是上策。不過,他模仿俄國、日本,只學來皮毛。“大彼得”即彼得大帝,曾化名遊歷歐洲一年半,眼界大開,回國之後強行推動了俄國的西方化和現代化。光緒生於王府,長於皇宮,對西方的瞭解,僅僅透過一知半解的文字,談何深入,康有為等曾建議皇帝周遊列國,可惜毫無可行性。基於此,彼得大帝的心法,光緒完全學不了。日本明治維新的主力包括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他們並稱“明治維新三傑”——伊藤博文等,這些人兼具學與術、知與行,在中國的改革派中,只怕難覓其匹,所以明治維新的政法,同樣為大清不可企及。那麼,既無彼得大帝的心法,亦無明治維新的政法,模仿它們的改革,必然畫虎不成反類犬,以失敗和悲劇告終。

    話說回來,推行上策,最需實力,或者皇帝有實力,如俄國,或者改革派有實力,如日本,這二者,大清樣樣都缺。所以對光緒而言,最具操作性的乃是中策,以張之洞等改革派中的穩健派——康有為、譚嗣同則屬激進派——為主力,叢集才而謀變政。這樣的改革,除了實力之外,還需要時間,然而當時之大清,亡國滅種迫在眉睫,欠缺的恰恰就是時間。如此兩難,簡直無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彈吉他左手虎口到底要不要託著琴頸?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