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1號老爺子

    散文,就是形散,但神不散。它不是東拉西扯,亂寫一通。而是先定下“神"來,圍繞著“神“,把所見所聞所想,透過去粗取精記錄下來。文章必須要有一條線索,緊靠線索發揮。以楊朔的《荔枝蜜》為例。其目的是歌頌勞動人民,這就是“神"。但透過蜜蜂的辛勤釀蜜和勞動人民辛勤創造財富作類比。作者先由看到的荔枝樹,想到荔枝、荔枝蜜、蜜蜂。描述蜜蜂時,一條感情線索明顯地表現出來,由不喜歡到同情到喜歡,最後“夢見變成小蜜蜂"。文章並非平均用墨,而集中著力蜜蜂釀蜜。所以散文是繞著“神"而展開,離不開線索,線上索內因“神"取材,時時不忘“神"。這樣,就不忌形散了。

  • 2 # 李素歌

    首先,就文學散文而言,“型散神不散”並非其基本特點。比如:寫散文,“型不散神也不散”行不行,例如《白楊禮讚》就不能另寫槐樹,再加棵棗樹。

    一般來說散文的基本特點主要應包括:自敘為主,表現自我(真實的);情感真摯,不倡虛構(大實小虛);題材廣泛,結構靈活等。

    在文學散文的記敘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小品文)中,“形散神不散”較適用於小品文的寫作。小品文屬文藝性論文,觀點往往不能實證,因而也就不能要求讀者一定認同自己的觀點。於是,小品文多以漫說隨筆的形式或議論人生,或議論社會與自然。為使讀者易於接受自己的觀點,寫作時大多語氣平緩,娓娓道來,散漫自如(散漫開來,意圖不變),風格閒適,亦或輕鬆調侃。中國傳統小品文尤善表現神韻、情調、性靈等。小品文作者彷彿在“隨便寫”,讀者確實可以“隨便看”。

    “型散神不散” 在寫議論散文(小品文)時是有一定指導意義的,但寫作時仍需著重處理好邏輯與主觀、理論與形象、議論與抒情的關係。

    給大家推薦張岱的《西湖七月半》。餘秋雨的文化散文也是小品文性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老闆,你會聘用每餐吃一碗飯的人,還是每餐吃五碗飯的人?這是什麼管理哲學?